Ch轴向拉压节PPT课件_第1页
Ch轴向拉压节PPT课件_第2页
Ch轴向拉压节PPT课件_第3页
Ch轴向拉压节PPT课件_第4页
Ch轴向拉压节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材 料料 力力 学学第二章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和压缩(Ch2. Axial Tension and Compression)第1页/共30页2-1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The Basic Concept of Axial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Introduction : (Axial Tension Bar .Axial Compression Bar)受力特点受力特点:是杆在两端各受一集中力作用杆在两端各受一集中力作用,两个力大小相等,指向相反,且作用线与两个力大小相等,指向相反,且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杆轴线重合。如果两个力是一对离开端截面的力,

2、则将使杆发生纵向伸长,这样的力称为轴向拉力轴向拉力; 如果是一对指向端截面的力,则将使杆发生纵向缩短,称为轴向压力轴向压力。 变形特点变形特点:主要变形是纵向伸长或缩短 Elongation(伸长);Contraction(缩短)第2页/共30页 轴向拉伸和压缩杆件的受力特性受力特性是: 在杆的每一个截面上,仅存在轴向内力一个分量。若为直杆,外力的合力必须沿杆轴线作用。 相应的变形特点变形特点为: 轴向伸长(拉)或缩短(压),并伴随横向收缩或膨胀。即纵伸横缩纵伸横缩,纵缩横伸纵缩横伸。2-1 2-1 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The Basic Concept of Axial Tension an

3、d Compression 第3页/共30页第4页/共30页第5页/共30页2-2 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内力internal force : 内力是指由外力作用所引起的、物体内相邻部分之间分布内力系的合成。.截面法 轴力: 由于内力是物体内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了显示内力,可应用截面法截面法。 设一等直杆在两端轴向拉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欲求杆件、两部分之间横截面上的内力(图23)。为此,假想一平面沿横截面将杆件截分为、两部分

4、,任取一部分(如部分),弃去另一部分(如部分)。并将弃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以截开面上的内力来代替(图23)。 对于留下部分来说,截开面上内力就成为外力。由于整个杆件处于平衡状态,故其留下部分也应保持平衡。于是,考虑留下部分的平衡,即可计算杆件核截面上的内力。由平衡方程: =, 即:-=得 =()式中,为杆件任一横截面上的内力。由共线力系的平衡条件可知,内力也与杆的轴线重合,即垂直于横截面并通过其形心。这种内力称为轴力轴力,并规定用记号表示。第6页/共30页2-2 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5、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 若取部分为留下部分,则由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可知,部分在截开面上的轴力与前述部分上的轴力数值相等而指向相反(图23b、c)。 当然,同样也可以从部分上的外力,通过平衡方程来确定轴力。 第7页/共30页 对于压杆,也可通过上述过程求得其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其指向如图所示。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第8页/共30页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6、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 为了使由部分和部分所得同一截面上的轴力具有相同的正负号,联系到变形的情况,规定: 拉杆的变形是纵向伸长,其轴力为正,拉杆的变形是纵向伸长,其轴力为正,称为拉力拉力。由图23b、c可见拉力是背离截面的拉力是背离截面的。 压杆的变形是纵向缩短,其轴力为负,压杆的变形是纵向缩短,其轴力为负,称为压力压力。由图24b、c可见,压力是指向截面的压力是指向截面的。 上述分析轴力的方法称为截面法截面法。它是求内力的求内力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也是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第9页/

7、共30页 截面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截开:在需要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将杆截分为两部分; ()代替:将两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留下,并把弃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代之以作用在截开面上的内力(力或力偶); ()平衡:对留下的部分建立平衡方程,根据其上的已知外力来计算杆在截开面上的未知内力。 应该注意:截开面上的内力对留下部分而言已属外力了。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第10页/共30页 必须指出,静力学中的力(或力偶)的可移性原理,在用截面法求内

8、力的过程中是有限制的。一般地说,在采用截面法之前不要使用力的可移性原理,以免引起错误。而在采用截面法之后,研究留下部分的外力平衡,则纯粹属于静力学的范畴,可随意使用力的可移性原理。 同理,将杆上的荷载用一个静力等效的相当力系来代替,在求内力的过程中也有所限制,这将在第四章的例题中加以讨论。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第11页/共30页 例如,图2-5a 所示拉杆在自由端承受集中力,由截面法可得:杆任一横截面或 nn 上的轴力均等于(图2-5

9、b、c)。若将集中力由自由端沿其作用线移至杆的点处(图25d),则其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都将等于零(图25e),而段内任一横截面 nn 上的轴力仍等于(图25f),保持不变。这是因为集中力由自由端 A 移至点后,改变了杆件段的变形,而并不改变段的变形。2-2 内力内力internal force 截面法截面法method of section 轴力轴力axial force 及及 轴力图轴力图 axial forces figure第12页/共30页例- -. .求图2.3(2.3(a)a)所示直杆1 11,1,,截面上的内力。解解 本题各外力均沿杆轴线方向作用,称为轴向受力杆。 解题时,可

10、先求出左端的约束反力,然后再用截面法求各截面内力。亦可不求约束反力,而分别取各截面以右为研究对象。可得左端的约束反力,沿杆轴线方向向左作用。以整杆为研究对象,由,1.计算11截面内力取1一1截面以左为研究对象,如图2.3(b)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1=,150kN 结果为正,说明1的方向如图上所设方向,即为拉力。第13页/共30页2计算截面的内力 取截面以左为研究对象,如图2.3(c)所示。由平衡条件 ,得:例-(续) 这种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杆件,横截面上的另外五个内力分量都为零,即:Qy=Qz=My=Mz=T=0,可不必一一示出,也不列出另外五个内力方程。240 02 40 10 kN结果为

11、正,表明2为拉力。第14页/共30页 结果为负,说明3的方向与所设方向相反,即3为压力。 在求内力时,当把截面上的内力均设为正内力时,则计算结果的符号与内力正负号规定一致。这种方法称为 设正法设正法。下面各例均用设正法。例-(续)3-3截面的内力取截面以有为研究对象,如图.(d)所示。由平衡条件得: 3 200 3 = 20 kN第15页/共30页2-22-2内力内力截面法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轴力及轴力图 轴力图轴力图(Axial Forces FigureAxial Forces Figure) 当杆受到多个轴向外力作用时,在杆的不同部分中横截面上的轴力将各不相同。对等直拉杆或压杆作强度计算时

12、,都要以杆的最大轴力为依据,为此就必须知道杆的各个横截面上的轴力,以确定其最大轴力。为了表明横截面上的轴力随横截面位置而变化的情况,可按选定的比例尺选定的比例尺,用平行于杆轴用平行于杆轴线的坐标表示横截面的位置线的坐标表示横截面的位置,用垂直于杆轴线的坐标表用垂直于杆轴线的坐标表示横截面上轴力的数值示横截面上轴力的数值,从而绘出表示轴力与截面位表示轴力与截面位置关系的图线置关系的图线,称为轴力图轴力图,从该图上即可确定最大轴力的数值及其所在横截面的位置。习惯上将正值的将正值的轴力画在上侧轴力画在上侧,负值的画在下侧负值的画在下侧。第16页/共30页2-22-2内力内力截面法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轴

13、力及轴力图例题例题1 1 一等直杆及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试作杆的轴力图。解解:为了下面运算的方便,首先求出支反力(图b)。由整个杆的平衡方程(X=0):有:1234 0 得:R = 10kN 在求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时,应用截面法研究截开后左段杆的平衡。 假定轴力1为拉力(图c),由平衡方程求得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为: N1 = R = 10kN结果为正值,故与原先假定的N1方向一致(即为拉力)。第17页/共30页2-22-2内力内力截面法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轴力及轴力图 例题例题1 1(续1)同理。可求得BC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图)为:N = R + P1 = 50kN 在求段内的轴力

14、时,将杆截开后宜研究其右段的平衡,因为右段杆比左段杆上包含的外力较少,并假定轴力N为拉力(图c)。由 X = 0,即: -N - P3P4 = 0( (设正法设正法) ) 得: N = - P3 + P4 = -5 kN 结果为负值,说明原先假定的N的指向不对,应为压力。 同理,可得DE段内任一横截面上的轴力为: =4= 20(拉力)第18页/共30页 例题例题1 1(续2) 按前述作轴力图的规则,作出杆的轴力图如图f 所示。max发生在BC段内的任一横截面上,其值为0kN。2-2内力内力截面法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轴力及轴力图 第19页/共30页以上为求轴力图的简便法。其要点为:1, 直杆任一横

15、截面上的轴力等于此横截面一侧脱离体上所有轴向外力的代数和。2, 代数式中各外力,当与待求轴力同指向时,为负值;反之,为正值。第20页/共30页横截面横截面(cross section)及及 斜截面斜截面(oblique section)上的上的应力应力(stress) 应力的概念: 平均应力 总应力 正应力s 为p的法向分量;剪应力t 为p 的切向分量。 应力具有如下特征: ()应力是在受力物体的某一截面上某一点处定义的,因此,讨论应力必须明确是在哪一个截面上的哪一点处。()在某一截面上一点处的应力是矢量。通常规定离开截面的正应力为正,指向截面的正应力为负,即拉应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力为正,

16、压应力为负;而对截面内部(靠近截面)的一点产生顺钟向力矩的剪应力为正,反之为负。 ()应力的量纲为-1-2。应力的单位为帕,其符号为Pa 。 ()整个截面上各点处的应力与微面积dA之乘积的合成,即为该截面上的内力。第21页/共30页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为轴力,其方向垂直于横截面,且通过横截面的形心,而截面上各点处应力与微面积dA之乘积的合成即为该截面上的内力。 显然,截面上各点处的剪应力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垂直于截面的轴力。因而,与轴力相应的只可能是垂直于截面的正应力。 但是,由于还不知道正应力在截面上的变化规律,所以无法求

17、出它。为此,可考察杆件在受力后表面上的变形情况,并由表及里地作出杆件内部变形情况的几何假设,再根据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得到应力在截面上的变化规律,然后再通过应力与dA之乘积的合成即为内力这一静力学关系,得到以内力表示的应力计算公式。第22页/共30页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平面假设平面假设: 假设原为平面的横截面在杆变形后仍为平面假设原为平面的横截面在杆变形后仍为平面 。 对拉杆来说,平面假设的特点特点是杆变形后两横截面沿杆杆变形后两横截面沿杆轴线作相对平移轴线作相对平移,所以,其间的所有纵向线段的伸长都相其间的所有纵向线段的伸长都相同同,也就是

18、说,拉杆在其任意两个横截面之间的伸长变形是均拉杆在其任意两个横截面之间的伸长变形是均匀的匀的。 由于假设材料是均匀的,而杆的分布内力集度又与杆的变形程度有关,因而,从上述均匀变形的推理可知,拉杆在横截面上的分布内力也是均匀分布的拉杆在横截面上的分布内力也是均匀分布的。于是,横截面上各点处的正应力横截面上各点处的正应力 s s 都相等都相等。然后,按静力学求合力的概念,得: 即得拉杆横截面上正应力s 的计算公式: 式中,为轴力为轴力,为杆的横截面面积为杆的横截面面积。第23页/共30页 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的适用条件的适用条件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19、力端部施加荷载方式的影响 图3.5示出了三种静力等效的不同加载方式。图3.5(a)表示整个端面均匀加载,它满足横截面上应力均布的条件,上式对全杆各横截面均适用。而后两种(图3.5(b)和(c)加载方式则不然,它们在离加载点较远处正应力才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在加载点附近应力分布很复杂。这就是圣维南原理该原理指出: 静力等效的力作用杆端方静力等效的力作用杆端方式不同,只会使杆端距离不大式不同,只会使杆端距离不大于杆横向尺寸的范围的应力分于杆横向尺寸的范围的应力分布受到影响布受到影响。 因此,对图3.5(b),(c)的加载情形,在杆端阴影线范围内公式 不适用,其余部分仍适用。ANsANs第24页/共

20、30页 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横截面及斜截面上的应力的适用条件的适用条件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应力集中的影响 实际构件,由于工作需要,常常具有孔洞、台肩、沟槽和螺纹等构造,导致杆件在接近孔槽边缘的局部区域内截面尺寸发生急剧变化并产生应力集中应力集中。例如,有孔板条(图3.6(a)受到轴向拉伸时,11截面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孔壁附近各点的应力大于该截面的平均应力(图3.6(b)。 具有应力集中的截面的最大应力smax与该处横截面上平均应力sm的比值,称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a,即 式中sm表示削弱了的横截面上的平均应力。a 1,其值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确定,可由有关手册中查出。 研究表明,截面尺寸改变越急剧,即变化梯度越大,a 值越大。因此,工程构件应尽可能避免带尖角的槽或切口,尽量做到平缓变化,以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