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教学目标 1、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 3、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能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重点难点重点: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建立方程模型的探究。 1、
2、展示课本P.2问题一 引导学生设人行道宽度为xm,表示草坪边长为35-2xm,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5-2x)2=900 2、展示课本P2问题二 引导思考: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以后要再次相遇,他们走的路程有何关系?怎样用他们再次相遇的时间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通过思考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设经过ts小明与小亮相遇,用s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利用路程方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t+ ×0.01t2=3t。 3、能把,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化成下列形式: 4x2-140x+325=0, 0.01t2-2t=0。 (二)探
3、究新知1、观察上述方程和,启发学生归纳得出: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且a0), 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让学生指出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三)讲解例题例1:把方程(x+3)(3x-4)=(x+2)2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5x-12=x2+4x+4, 化简,得 2x2+x-16=0。 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16。 点评:一元
4、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例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 2x+3=5x-2; (2) x2=25;(3) (x-1)(x-2)=x2+6; (4) (x+2)(3x-1)=(x-1)2。解方程(1),(3)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点评: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四)应用新知课本P4,练习第3题,(五)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显著特征是:只
5、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根据一般形式确定的。 3、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思考与拓展 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布置作业 课
6、本习题1.1中A组第1,2,3题。第2课时 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一)教学目标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若p=1,q=1,则pq=l( ), 若pq=l,则p=1,q=1( );(2) 若p=0,g=0,则pq=0( ), 若p
7、q=0,则p=0或q=0( );(3) 若x+3=0或x-6=0,则(x+3)(x-6)=0( ), 若(x+3)(x-6)=0,则x+3=0或x-6=0( );(4) 若x+3= 或x-6=2,则(x+3)(x-6)=1( ), 若(x+3)(x-6)=1,则x+3= 或x-6=2( )。答案:(1) ,×。 (2) ,。 (3),。 (4),×。2、填空:若x2=a;则x叫a的 ,x= ;若x2=4,则x= ; 若x2=2,则x= 。答案:平方根,± ,±2,± 。 (二)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
8、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11节问题一中的方程:(35-2x)2-900=0。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三)探究新知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按课本P6那样,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35-2x)2-900=0“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 (四)讲解例题展示课本P7例1,例2。 按
9、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同学们小结:对于形如(ax+b)2-k=0(k0)的方程,既可用因式分解法解,又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本节课主要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ax+b)2=k(k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ax+b= 和ax+b=- ,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注意:(1) 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边是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
10、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形如(ax+b)2=k(k0)的方程,由于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规定k0,当k<0时,方程无实数解。(五)应用新知课本P8,练习。(六)课堂小结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通过“降次”,把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3、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七)思考与拓展不解方程,你能说出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1) -4x2+1=0; (2) x2+3=0; (3) (5-3x)2=0; (4) (2x+1)2+5=0。答案:(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和(4)没有实数
11、根;(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三种情况。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中A组第1题第3课时 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1)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 现在我们已有了哪几种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用两
12、种方法解方程:9(1-3x)2=25 (二)创设情境 说明: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此方程。解得x1= ,x2=- 。 1、说一说: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结论: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想一想:展示课本11节问题二中的方程0.01t2-2t =0,这个方程能用因式分解法解吗?(三)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0.01t2-2t=0,解答课本11节问题二。 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t(0.01t-2)=0,由此得出t=0或0.01t-2=0 解得 tl=0,t2=200。 t1=0表明小明与小亮第一次
13、相遇;t2=200表明经过200s小明与小亮再次相遇。 (四)讲解例题1、展示课本P8例3。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让学生讨论P9“说一说”栏目中的问题。要使学生明确:解方程时不能把方程两边都同除以一个含未知数的式子,若方程两边同除以含未知数的式子,可能使方程漏根。3、展示课本P9例4。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然后看书上的解答,交换批改,并说一说在解题时应注意什么。(五)应用新知课本P10,练习。(六)课堂小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先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使它的一边为0,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
14、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2、在解方程时,千万注意两边不能同时除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可能丢失方程的一个根。(七)思考与拓展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议一议:对于含括号的守霜露次方程,应怎样适当变形,再用因式分解法解。(1) 2(3x-2)=(2-3x)(x+1); (2) (x-1)(x+3)=12。解 (1) 原方程可变形为 2(3x-2)+(3x-2)(x+1)=0, (3x-2)(x+3)=0, 3x-2=0,或x+3=0, 所以xl= ,x2=-3 (2) 去括号、整理得 x2+2x-3=12,x2+2x-15=0, (x+5)(x-3)=0, x+5
15、=0或x-3=0, 所以x1=-5,x2=3先让学生动手解方程,然后交流自己的解题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对于含括号的一元二次方程,若能把括号看成一个整体变形,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为两个一次式的积,就不用去括号,如上述(1);否则先去括号,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再看是否能将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积,如上述(2)。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中A组第2题。第4课时 配方法(一)教学目标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难点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16、: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a2±2ab+b2=?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三)探究新知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P10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
17、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课本P.11,例5)解(1) x2+2x-3 (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2+2x+12-12-3 (在一次项和二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再减去这个数,使它与原式相等) =(x+1)2-4。 (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例2 引导学生完成P11P12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P.12,练
18、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 x2-6x+10=0; (2) x2+x+ =0; (3) x2-x-1=0。 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解 (1) 将方程的左边配方,得(x-3)2+1=0,移项,得(x-3)2=-1,所以原方程无解。 (2) 用配方法可解得x1=x2=- 。 (3) 用配方法可解得x1= ,x2= 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有三种:无实数解,如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如方程(3)。课后作业
19、课本习题1.2中A组第4题(1) (2) (3)。第5课时 配方法(二)教学目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二)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 怎样解这类方程:2x2
20、-4x-6=0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1、展示课本P14例8,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9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课本P15,练习。(六)课
21、堂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情况。(1) 4x2+4x+1=0; (2) x2-2x-5=0;(3) x2+2x-5=0;解 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1) (x+ )2=0;(2) (x-1)2=6;(3) (x-1)2=-4 由此
22、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点评: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并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三种情况的认识。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中A组第3题的(4),选做B组第2,3题。第6课时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 1、理解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的联系。 2、会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会运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由配方法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知:对于每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都使用了相同的一些计算步骤,这启
23、发我们思考,能不能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使用这些步骤,然后求出解x的公式? 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来求每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取得一通百通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 按课本P16的方式引导学生,用配方法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b2-40c0时的求根公式为:x= (b2-4ac0)。并让学生知道,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直接求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三)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16P17例10(1),(2),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提醒学生注意a,b,c的符号。 2、引
24、导学生完成P17例10(3)的填空,并提醒学生在确定a,b,c的值时,先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式化为一般形式。 3、引导学生归纳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把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从而正确地确定a,b,c的值;其次要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再用求根公式求解。 (四)应用新知课本P18练习,第(1)(4)题。(五)课堂小结 1、熟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a0,b2-4ac0。 2、熟悉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可以解任何一元二次方程。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中A组第4,6题。第7课时 公式法(
25、二)教学目标1、会熟练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2、了解b2-4ac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的关系。3、会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P17例11填空,并让学生思考:此方程可以直接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吗?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课本P16-P17例10,例11,并思考问题:b2-4ac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引
26、导学生归纳:由例10知,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由例11知,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2、让学生观察方程(x+ )2- =0,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实数解吗?试讨论方程x2+x+1=0有没有实数解?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解。所以在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要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法求解;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解,就不必再代入公式计算了。 3、谈一谈:我们已学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
27、法?怎样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已学了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四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在这些解法中,公式法是通法,即能解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但对某些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较简便,配方法也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不如公式法简便,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上很少用。 (三)应用新知 1、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4y+2y2-3=0; (2)x2+ =3x; (3) x2-6x+21=0 提醒学生:在运用b2-4ac的值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时,先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从而才能正确
28、地确定a,b,c的值。 解 (1) 原方程可化为2y2+4y-3=0, 因为b2-4ac=42-4×2×(-3)=40>0, 所以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原方程可化为x2-3x+ =0, 因为b2-4ac=(-3)2-4×1× =0,所以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因为b2-4ac=(-6)2-4× ×21=-6<0,所以原方程无实数根。2、课本P19习题12,B组1(1),(3),(5),(7)。注意: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四)课堂小结1、举例证明怎样运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用公
29、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要先算b2-4ac的值?怎样由b2-4ac的值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3、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各不相同,可用于不同形式的方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都体现了“降次”的转化思想,即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五)思考与拓展 已知关于x的方程: x2-(m-2)x+m2=0。 (1)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范围; (2)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 (3) 无实数根,求m的范围 解 b2-4ac=-(m-2)2-4× ×m2=-4m+4, (1) 因为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4m+4>0,即m<1。 (2)
30、 因为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4m+4=0,即m=1。 (3) 因为原方程无实数根,所以-4m+4<0,即m>1。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中A组第5题,选做B组第1题的(2)(4)(6)(8),第4题。第8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代数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 2、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一些代数问题。难点:把一些代数问题化归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顾:你已经学过了用什么样的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31、”你有什么经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归纳。 2、填空: (1)当x= 时,代数式3x-5与3-2x的值互为相反数。 (2)当x= ,y= 时,代数式2x+y的值为6,代数式3x-y的值为9。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b2-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二)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已经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现在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能使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方程的作用,数学的价值 。(三)讲解例题1、展示课本P.19P.20,例1,例2。说明和建议:
32、(1)让学生明确解这尖题的步骤是:首先用方程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列出方程),然后将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求解,最后作答。 (2)对于基础较好学生可让他们自己探索解题方法,然后看书上的解答,交换批改,并交流解题经验,教师加以适当的总结。 2、展示课本P.21,例3。注意:(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解这类题,首先要将方程整理成关于x2的一般形式,从而正确地确定x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a,b,c (此题是用t表示),然后把问题化归为解一个(此题是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四)应用新知课
33、本P.21,练习第1,2题(五)课堂小结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一些代数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在本节课的解题中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六)思考与拓展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若这种商品涨价x元,则可赚得y元的利润。 (1)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 (2)为了赚得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元,这时应进货多少个? 解(1)商品的单价为50+x元,每个的利润是(50+x)-40元,销售量是50-10x个,则依题意得y=(50+x)-40(500-10x),即y=-10x2+1000x+5000。(2)依题意,得-10
34、x2+400x+5000=8000。 整理,得x2-40x+300=0。解得x1=10, x2=30。 所以商品的单价右定为50+10=60(元)或50+30=80(元) 当商品和单价为60元时,其进货量只能是500-10×10=400(个);当商品每个单价为80元时,其进货量只能是500-10×30=200(个)布置作业课本习题 1.A组第1,2题,选做B组第1题 。第9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 1、会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5、。重点难重重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已知数、未知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设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未知数,通常是求什么量,就设这个量为x; (3)列方程:根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所给方程的解; (5)检验:既要检验所求方程的解是否满足所列出的方程,又要检验它是否能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6)作答: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答案。 2、说一说,菱形的面积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有什么关系? (二)
36、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22例4,按下列步骤讲解:(1)引导学生审题,弄清已知数、未知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确定本题的等量关系是:菱形的面积= ×矩形面积;(3)引导学生根据题意设未知数;(4)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引导学生求出所列方程的解;(6)检验所求方程的解合理性;(7)根据题意作答;(8)按课本P.22P.23格式写出解答过程。注意:设未知数和作答时都不要漏写单位。2、展示课本P.23例5,让学和仿照例4解答此题,然后看书上的解答,交换批改,并交流解题经验。在检验所求方程解的合理性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用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三)应用新知课本P.2
37、4,练习。(四)课堂小结 1、用“(1)审、(2)设、(3)列、(4)解、(5)验、(6)答”六个字概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六步,使学和生对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更熟悉。 2、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检查求得的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五)思考与拓展 如图1-2,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1)如果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2)梯子顶端下滑多少距离正好等于底部下端距离。 解(1)设底端将滑动x米,依题意,得72+(x+6)2=102解得x1=-6- (不合题意,舍去),x2= -6 -6=1(米)-6 -61(2)设顶端下滑
38、x米则底端正好滑动x米,依题意,得(8-x)2+(6+x)2=102解得x=2(米)答:(略)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3中A组第3题,选做B组第3题。第10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难点重点:会熟练地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将实际问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特别要注意什
39、么? (二)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按课本P.24P.26“探究”栏目设计的程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各组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三)讲解例题 例 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若每件的售价为a元,则可卖出350-10a件,物价局规定商品的利润不能超过进价的20%,商店计划要赚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为多少元? 解依题意得(a-21)(350-10a)=400整理得a2-56a+775=5解得a1=25,a2=31又因为21×(1+20%)=25.2而a1=2525.2,a2=3125.2,所以a =25答:每
40、件售价为25元点评:(1)要掌握关系式:利润=销售价-进价,从而得出:“卖出商品的利润=卖出一件商品的利润×卖出的件数”这个等量关系。(2)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四)应用新知 课本P.26,练习(五)课堂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题中各种显现和隐含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实质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六)思考与拓展在一个长为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修筑同样宽的道路,使余下的部分种植花草,且使花草的总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 ,请你画出设计图,并计算路宽。 说明与建议:(1)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设计,然后每个
41、小组派一人上台演示自己小组所设计的方案,教师给出相应评价。 (2)下面提供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 如图1-3,阴影部分是宽为x米的两条垂条直的道路,则依题意有(50-x)(30-x)= ×30×50。 整理得x2-80x+375=0 解得x1=530,x2=7530 依题意只能取x1=5(米)方案二 如图1-4阴影部分是宽为x米的道路,则依题意有(50-2x)(30-2x)= ×30×50,整理得4x2-160x+375=0解得x1=2.530,x2=37.530依题意只能取x1=2.5(米)。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3中A组第4题 ,选做B组第2题。第12
42、课时 小结与复习(二)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2、通过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的过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重点难重重点: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3、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二)讲解例题例1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今年产量为200件,计划通过技术改造,使今后两年的产量都比前一年增一个相同的百
43、分数,这样三年的总产量达到1400件,求这个百分数。分析:此题是增长率问题,运用复利公式:Q=a(1+x),通过列方程求出x的值。解设这个百分数为x。则今后第一年的产量为200(1+x)件,今后第二年的产量为200(1+x)2件,根据题意,得200+200(1+x)+200(1+x)2=1400化简得x2+3x-4=0,解得x1=1,x2=-4(不合题意,舍去)。所以x1=1=100%答:这个百分数为100%评注:1、题中1400件是三年的总产量,不要误以为是今后第三年的产量。2、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际问题时要注意检查求出的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3、一般情况,增长率为百分数。例2 某商店
44、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根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和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1)当销售单价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3)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到达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4)要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9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5)有没有可能获取大于9000元的利润?解(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月销售利润为:500-(55-50)×1
45、0=450(千克)所以月销售利润为:(55-40)×450=6750(元)(2)当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时,月销售量为:500-(x-50)× 10=1000-10 x(千克),而每千克的销售利润是x-40千克,所以月销售利润为y=(x-40)(1000-10 x),即y=-10 x2+1400 x-40000。(3)要使月销利润达到8000元,即y=8000,所以-10 x2+1400 x-40000=8000,即x2+4800=0,解得x1=60,x2=80。当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时,月销售量为:500-(60-50)×10=400(千克),月销售成本为:40&
46、#215;400=16000(元)。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60元时,月销售量为:500-(80-50)×10=200(千克),月销售成本为:40×200=8000(元)。由于80001000016000,而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所以销售单价应定为每千克80元。(4)要使月销售利润达到9000元,即y=9000,所以-10x2+1400x-40000=9000,即x2-140x+4900=0,解得x1=x2=70,销售单价应定为每千克70元。(5)要获取大于9000元的利润,则y9000,所以-10x2+1400 x-400009000,即x2-140 x+49000,
47、(x-70)20无论x取何实数,此不等式都不成立。所以,没有可能获取大于9000元的利润。 评注(3)要注意“成本不超过10000元”这个限制条件,(5)仅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三)巩固练习选做课本复习题一中B组第4、5题。(四)课堂小结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以便引出方程,要注意检查求出的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五)思考拓展一容器盛江满纯酒精63升,第一次倒出若干升后加水充满,第二次倒出同样升数的酒精溶液,再加水充满,这时容器内的纯酒精为28升。求每次倒出酒精容液的升数。分析:浓度问题,关键是利用基本关系式:浓度= 解 设每次倒出x升,第一次倒出后剩下的
48、纯精为63-x升,加水充满后酒精溶液的浓度是 ,第二次倒出纯酒精 ·x升,第二次倒出后剩下纯酒精(63-x)- 升。根据题意,得(63-x)- =28即(63-x)(1- ) =2863(1- )2=28所以1- =±x1=21, x2=105(不合题意,舍去)答;每次倒出酒精溶液21升。评注:本题也可以看作是增长率问题 ,因为每倒出相同体积的酒精溶液后,再用水充满,酒精溶液降低的浓度是相同的,此题 中每一次倒出相同体积的酒精溶液后,每次酒精降低的浓度均为由增长率问题可得出方程(1- )2= 布置作业课本复习题一中A组第4、5、6题 ,选做B组第3题 。课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
49、应用(三)学习目标: 、掌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理解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一、情境问题问题1、一根长22cm的铁丝。(1)能否围成面积是30cm2的矩形?(2)能否围成面积是32 cm2的矩形?并说明理由。分析:如果设这根铁丝围成的矩形的长是xcm,那么矩形的宽是_。根据相等关系:矩形的长×矩形的宽=矩形的面积,可以列出方程求解。解:问题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BC=3cm。点P沿边AB从点A开始向点B以2
50、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边DA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3)。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的面积等于2cm2? 解:二、练一练1、用长为100 cm的金属丝制作一个矩形框子。框子各边多长时,框子的面积是600 cm2?能制成面积是800 cm2的矩形框子吗?解: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问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解:三、课后自测:1、如图,A、B、C、D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2、如图,在RtABC中,AB=BC=12cm,点D从点A开始沿边AB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DEBC,DFAC,问点D出发几秒后四边形DFCE的面积为20cm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2第31课时电路故障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专项突破2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课件
- 《买文具》教学设计
- 《人体解剖学》电子教案关节学(人卫版)
- 新兴城区房产打印发展潜力
- 湘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 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样本
- 机场休息室改造敲墙协议
- 科技园区装修施工安全协议
- 混凝土的几种本构模型
- 污泥石灰干化工艺的工程应用
- 384种矿物与矿石标本实例照片
- 第二课简单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PPT课件
- 机动车登记证书翻译件中英文模板(共2页)
- C++程序设计:第8章 数组
- 小学书法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第10课 广字头 课件(10张PPT)
- 两自一包体制改革策略应用案例探索
- 生产计划与排产管理
- 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申报材料(全套表格)
- 双培养工作实施方案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