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网络传播对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电脑网络写作传播转换论文摘要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数字新技术使一种崭 新的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诞生,它形成了自身一系列的特色。 本文结合传统写作与传播方式,阐述了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 的10种转播。互联网新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数字超文本技术的出现, 带来了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传 播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话的建 立,使电脑写作与传播超脱了传统的壁垒,催生一种电脑网 络全新的叙事风格。网络写作与传播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 限,超越了传统文体所规范的界限,成为一种虚拟与虚构的 结合,技术与想像、视觉与听觉、梦幻与现实的结合
2、,传统 写作那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审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网络 写作所消解。“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技术媒介替代 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诗性智慧、以技术的审美性替代 文学的审美化”的写作与传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达的 说法,传统的“线性写作”和印刷文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向四处蔓延与散播的可以无限链接的 电脑“非线性文本”的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写作与 传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传统写作方式在网络时代的 转型,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一)由传统书面语言向电脑语言转换。传统纸质媒介时 代的写作与传播均离不开书面语言,人们只有通过书面语言 来获取意义,从而达到
3、交流、理解和共鸣的效果。书面语言 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主要手段来叙述的。网络时代的电 脑语言则是以数字编码程序为核心来叙述的,作者操作鼠标、 敲击键盘,在数字“0”与“1”二进制语汇排列中完成解码 的转换,将人的思维与电脑处理在“人机”转换中变成文本, 引起语言的重构。法国学者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 中指出:文学作品的观念之所以转变,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 的概念转变了。他认为,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 的,它占据了书的空间的一部分,而电脑文本则是属于方法 论的范畴,即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只有 读者介入方能体会,文本以语言为媒介并且用来指出和说明 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
4、电脑语言导致了网络写作特殊形 式的产生,最早借助于电脑语言写作的人,大都是电脑操作 的高手,他们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写作能力,“技术的艺术 性”被计算机网络写手演绎成“艺术的技术化”,传统的纸 质语言的艺术性已被电脑“界面”的感觉性语言所取代。再 说网络时代是视觉时代(也称“读图时代”),电脑图像的显 示与传播也优于文字的阅读。(二)由传统文本叙述向网络超文本叙述转换。传统写作(出版物)是依照线性运作的,通过设置章节与页码标注,并以字、词、句、段、标题等形式固定下来,每一页都有页码 顺序,作者与读者的任务就是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 句以至逐字往下写与读;其展示作品的内容逻辑线索清晰,情节完整
5、连贯,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价值的物质体。而网络超文本写作与传播带来的是文本的非线性、多义性、选择性技术,当电脑中的光标移至文字或图像时,点击键盘或鼠标,显示屏上的主页会跳到链接的新主页上,使各个书写片段之间埋下重重链接,瞬间的链接能将无数文 本关联起来在众多文本之间漫游,标示着网络文本是更大的虚拟空间大文本的一部分,颠覆了传统那种专注于单一作品 的写作与阅读方式。这种超文本方式将文本的核心词句链接 在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之中,写作变得既无固定方向又无清 晰线路,跳跃且极不稳定,作者与读者便处于纵横交错的路 径中写作与阅读,随着鼠标在网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 达的网路使他们感到困惑,
6、文本可整段删除或移位,凸显出 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样,电脑文本的多变性导 致了意义的去中心,文本内部结构变得松散,思路与语意开 始断裂,印证了波斯特所谓的主体去稳定化倾向。网络超文 本写作方式,给作者带来写作的方便,当作者将文字输入电 脑时,显示器上出现以光速变化的文字痕迹,这些符号代表 着内存中的ascii码,作者怎样想,电脑就马上显示了出来, 手稿消失了,触觉与特性分离,实现了时空的同一性,主客体一瞬间真正实现了交融。就此,罗森伯格干脆将读者(re 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合成一个新单词wread er来表示网络超文本带来的这种状况。所以"荧光屏 客
7、体与书写一一主体合而为一,成为对整体性进行的令 人不安的模拟电脑书写处于划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上, 给笛卡尔二元论所代表的澄明而确定的世界带来些许含混。” 网络写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处处能体现网络写作超文 本的印记。(三) 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换。传统媒介文本 的传播方式是发布一传输一接受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在 结构上是固定的,缺少变化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网络 新文本传播的出现则形成了传播发布一传输一接受双向互 动的传播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文本传播的单向性与呆板性, 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到由点到面的多元化传播之中,互动传播时代真正到来。网 络写作就
8、是互动性的,是人一一机互动产生的结果,通过人 机互动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者与在线的读者,随 时可以进行再创作和再诠释互动,而这种流动且连续的互动 写作,是任何传统媒介所难以做到的。尤其linux软件的发 明带来了新写作方式的革命,作者公开代码让网友针对自己 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该系统在网络协作中完成,这样一来就 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原作了,一切文本在读者的参与中不断 变化。网络写作互动新方式,无疑赋予了网络写作前所未有 的开放、自由、平等的崭新天地,在这种互动写作中作者的 权威逐渐消失,读者力量却在逐渐提升。虽然参与者受到''传 播环境”,也就是电脑网络系统的制约,但相对于
9、传统写作 与传播而言,网民却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去“再创作” 的权力,这样就实现了创作与赏析的统一。如当网络诗人们 一人一句地联句赋诗时,一个集体写作与鉴赏于一体的系统 也就在网络世界形成了。这样"作品的'界面'流动感淹没 了,'纸面'沉淀的文学性强化了人对机器、艺术对技术的 依赖,使得千百年来文字书写、纸介印刷、线性阅读的文学 活动,变成了机器操作、比特叙事、图文匹配的观赏性浏览 和趣味性选择,用多媒体'立体叙事'方式全方位刺激人的 感官,冲淡了文字风格韵味的深层体验。”(四)由传统的精英性向网络的平民性转换。传统写作是 精英们的天
10、下,对百姓来说写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 们很难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传统写作后,作品要投寄 到刊物或出版社,经过编辑的严格审阅,层层把关修改,达 到要求的作品方能发表。而网络空间是一个平民化的空间, 这里没有中心和权威,颠覆了等级制度,也就没了审核机制, 网络写作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 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网民可以方便地掩盖自己的身份; 加之网中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编辑的把关,网络的这种''低 门槛”大大地刺激了 “草根”平民自由表达的欲望,人人都 可以随心所欲、袒露心迹、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作品”贴 于网上。在网络虚拟世界,作家与百姓变
11、得模糊不清,艺术 与非艺术的界线已经消失,这里是平民张扬个性的天地,许 多写手甚至把网络当成笔墨游戏之地,他们只是追求情感的 一时宣泄,在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中表明自己,故有人称之为 “孤独者的狂欢”。正如网络作家李寻欢所言:自由,不仅 是写作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 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 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 目的的自由写作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因此,网络已成 为网众自由言说、表述梦想的精神迷狂场所,没有了精英与 平民、雅与俗、欣赏者与创作者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五)由传统的历时性向网络的即时性转换。传统
12、印刷类 作品,读者只有在文字叙事中展开丰富的审美想像,并通过 想像将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在写作与阅读中产生审 美愉悦。加之传统出版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印刷出版过程, 读者读到作品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当代网络技术对文化主 体的侵入,促使受者的想像力开始萎缩,网络媒介的信息传 播快捷迅速,信息流量大,储存海量,信息转瞬即逝,良莠 难分,网络写作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转变为写作与超现实的 虚拟关系,突破了时空的屏障,审美距离感完全消失。网络 技术大大地加快了写作和传播的节奏,传者与受者追求的是 在场的“现在时”,追求叙事的随机性与任意性,重要的是 "吸引眼球”,不会为作品的深度与意义而费神
13、,网络作品 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从现状看,网络写作与传播通常做法 就是将作品贴于bbs,或列入首榜目录供网民点击,好的文 章收入到文集,然而,当作品收入个人文集便有如进了 '棺 材”而无人问津了,这同传统作者希望将自己的经典永载史 册的渴求与做法完全相悖。网络也造成阅读方式的改变,传 统阅读方式是沿着线性从头读到尾,而在网中阅读摆脱了线 性约束,其阅读的随意性很强,在鼠标超链接的导引下,可 跳跃式地通过节点衔接来海阔天空的自由阅读,将读者带入 到一个巨大的阅读空间里,读者可选择作品的某段放射出去, 引出其他感兴趣的段落阅读。再说网络阅读者也往往没有时 间与精力去细心品味,因此使网络写作
14、不可能精雕细刻,其 文字表述方式就非常简单而直观。“即兴作品”的创始人卡 普劳在论述“即兴作品”与日常生活品“用过就扔”文化之 间的关系时,提出“即兴作品”以展出一次最为理想。另一 位"活动艺术”流派代表人物阿甘姆也针对“即兴”艺术阐 述过自己的看法:"我们与三分钟前的自我不同了,再过三 分钟,我们又变了。我试图创造一种不存在的视觉形态 为这种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现又消失,什么东西都留不住它。” 这样的写作追求,必然逼使网络传者与受者只能追求短暂的 当下性,他们只在写与读所带来的文本快感中度过,这也决 定了网络写作与传播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网络文本只需几 分钟甚至几秒钟,便被
15、淹没在帖海之中,而成为大众时代的 “快餐文化”。所以,法国学者巴尔特认为,“文本之外,别 无他物”,后现代的作品只是一种文本而已,文本背后再没 有现代主义那种终极关怀、精神与审美价值的追求,相反, 电脑文本开始趋向多元开放、当下离散等形式。(六)由传统书写汉字向网络工具汉字的转换。传统汉字 是象形、寓意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主要是靠书面文字保存和传 播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写汉字,经由象形而转变为抽象 的审美嫗变,其枯润疾涩、点画结合、笔意浓厚、血脉相连、 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或平和含蓄的尚韵,或刚劲雄健的尚 法,或自由豪放的尚意,非手写不能体验
16、。这是因为中国文 字具有独特的致美构造和书写方式,它可以说是一种最为普 及、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这种象形文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 的思维,造成中国汉字完全是“字”的思维而不是“词”的 思维,人们在点横撇捺书写中享受着一种美。电脑网络产生 后,人们也发明了各种汉字输入法,尽管操控键盘很自由, 电脑中也设计了楷隶行宋等十几种书体文字,但因受技术工 具所决定,电脑文字的塑造脱离了作者的控制,显示屏上的 文字转瞬即逝,不像传统手写在纸上的文字那样具有自我的 个性和强烈的物质感;电脑写作已不能像传统书写那样挥洒 自如,没有书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体现书写者的个性 气质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电脑文字充其
17、量也就是整 齐划一的新型美术字而已。电脑网络的出现,使中国文字表 现发生了巨大变革,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字与文体,其日益 标准与廉价导致了汉字“书写”的大众化与程式化。因为电 脑文字太标准化了,文字言语也溶进了外来文字(如拼音系 统),写作变得只是敲击电脑键盘输入自己想要的已编程的 字符,人们已经无法通过手迹来区分作者,没有丝毫个人风 格与特色,人人均变成了电脑操作系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器 件。电脑网络汉字输入法,彻底解构了汉字象形本质,代之 以“工具主义”的规范化,使汉字的用笔、结体、意境、章 法、神情之美全然无存,在电脑符号编码与解码之间,中国 文字的那种深度与厚度已经消失。(七)由传统的封闭
18、性向网 络的开放性转换。传统的传者和受者在时空上是相互分离的, 保持着所谓的审美距离,他们之间难以实现互动沟通与交流。 网络是个自由开放的空间,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 络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的,它始终贯穿着开放与共享的 精神,尤其是bbs、虚拟社区、聊天室甚至个人博客等均成 了网络的公共空间,个人媒介权利在此得到确认,网络提供 了一个绝对自由写作与传播的平台;作者与读者通过网络平 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形式的共时性交流。 网络写作与传播也非常自由,传统的'把关人”在此缺失, 精英艺术那种孜孜追求终极关怀与未来理想在此消失,网络 写手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状态写
19、作,网民既可以 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网络实践的开放性,使网众凭借自己 的技术与媒介权利,创建起一种全新的程式化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作者的中心结构地位,读者也能 参与写作,网络把写作主体带进了及时互动的虚拟情境,这 样就摆脱了传统写作静思与高度理性的过程,最终造成网络 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我们知道,传统文本一经印刷成书 就定型了,要想修改只有等到重新印刷,而网络写作则可以 随时更改,体现出不稳定性;传统的文本只能是作者个人的, 印刷出版后其他人是不能再参与修改的,阅读时只能去“深 刻”领会作品的意义。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文本表述手段 是开放的,文本自身也是开放的,使网众也可
20、以参与到文本 作品的创造之中,网中的接力、对帖、纸牌、分延等小说形 式就是佐证,某作者写了个序曲,其他网民以接力赛式的形 式继续写高潮或尾声。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是印刷纸质上无法 表现的,它将传统写作静态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变幻莫测 的开放系统。(八)由传统存贮方式向电脑贮存方式的转换。传统贮存 的主要是文字,印刷术的发明,图书和图书馆就成为信息贮 存的载体,它是一种具有体积重量的物质存在。而进入网络 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特性,使数据库、磁盘、光盘、网络 信息等,成为网络时代新的无纸化贮存方式,它具有检索速 度快、贮存容量大、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等优点。波斯特在 信息方式一书中指出,“与笔、打字机或
21、印刷机相比, 电脑使其书写痕迹失去物质性。当待输内容通过键盘被录入 电脑时,磷光像素便显示在荧光屏上,形成字母。由于这些 字母只不过代表着内存中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系统中 的代码,可以说对它们的改变能以光速进行。作家与他/她 所用的词语之间的相遇方式是短暂而立即就会变形的,简言 之,是非物质的。”。传统写作与传播均留下手稿,手稿中渗 透着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反映出作者的真性情,只有 手稿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电脑写作过程的进程痕迹消失了, 电脑输写极快,书写成了光速,写起来总有一种迅速的快感, 思维没有受阻的感觉,犹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的思维 “意识流”之感,真正达到了 “心想手书”的
22、同步状态。这 样导致作者手稿不复存在,写作过程显得非常感性用事,作 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更换电脑屏幕上的信息符号,每次修改后 此前的图文符号全无了踪影.屏幕上永远留下的是最后一次 写作修改的图文样式,这样使写作与传播过程逐渐变得模糊 而不确定,没有了写作的稳定感与个性。“一部存在软盘上 的小说与一部以手稿存在的小说是不同的。手稿作为原件, 有其本真性,作者曾经在原稿上留下的修改痕迹可以查看,文学研究者查阅它们时,还能抱着探究作者写作过程的目的,从中挖掘'真实'文本或文本的演化过程。在作者修改整理手稿时,写作的过程,即文本的形成过程被物化了 如果 作品保存在磁盘里,那么作者的创作历程
23、,以及其个性笔迹 特征,都将荡然无存。”(九)由传统文本的难复制向电脑文本的易复制转换。传统写作与欣赏都是一种审美凝神观照的过程,是作者的原创 及个人气质、风格与修养的表现,加之传统印刷品的复制质 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根本不能复制。再说传统是作者 用笔所写,虽经过了用芦苇笔、毛笔、羽毛笔、钢笔、 笔等时期,但作者所经历的一次次换笔,均都很好地能控制 它,反映出作者的书写特色与风格,用传统笔写方式写作时, 构思更深刻、下笔更谨慎、更聚精会神,个性非常突出,这 是不容易复制的。然而,电脑网络传播时代,作者用计算机 键盘取代传统各类用笔,网络数字化的技术产生了复制、粘 贴等命令,使作品极易于复制
24、,电脑复制品和原作在质量上 已没有了差别,作者的手迹完全消失。你只要将作者一生的 作品存储在电脑或软盘中,再也找不到因纸质文本那种发黄 的历史感,没有了文化的外延性,这也证明了美国学者詹姆 逊所谓的后现代时期“历史感的消失”,电脑写作使文本没 有了历史的痕迹。电脑网络技术带来的这种作品的易复制性、 多重性和随意性,印证了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阐述的:“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 无法达到的境界。”电脑的复制功能远远超过了机械复制时 代,电脑具有无限度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使文本的原创 性开始消失,文本得以更广泛快捷地传播,能够以光速瞬间 传播,我们阅读的网络文本,是没有“原作”的文本,网民 永远看到的是“媒介文本”或“电子文本”,这正是后现代 主义所说的复制与“克隆”的文本变成了最重要的文本,“原 作”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降到了次级的地位。因此,网络文本与人类社会以往的各种文本形式相比,它的写作与传播都算得上是最自由、最民主、最开放的文本形式。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髙速互动、多媒体、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航天器工具管理
- 服装企业出纳聘用合同
- 食用菌种植化建设
- 天然气工程大清包施工合同
- 2025技术咨询合同样本
- 旅游景点围护桩施工合同
- 篮球场建设配套合同
- 2025版绿色物流货物运输合同规范3篇
- 2024年皮革原材料供应合同
- 2025版“煤炭销售合同”英文修订版3篇
- 手术室安全课件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如何健康饮水科普知识讲座
- 物业工程维修作业培训课件
- 抢工措施方案
- 数值分析上机题(matlab版)(东南大学)
- 煤化工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9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安置帮教业务培训
- 天津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