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1页
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2页
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3页
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4页
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指导1、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删、补、替 (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

2、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补”, 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替”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文言词。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 就是调整句子次序。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初中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指导一般从句子结构与意义两方面来分析:1、“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

3、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2、“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3 、“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4、、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4 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5、 “古二今一 ”之间要停顿。6、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 ”确定朗读节奏7、“也”用在句中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8、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

5、读,应该连读。“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9、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 (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10、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

6、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11、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12、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13 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1 / 6名、官名、郡爵、史实”。 1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15 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16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7、:“待君久不至,已去。”2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二、咏雪 1举几个聪明机智孩子的事例。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或带雪的古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题目)。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3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说说原因。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4 文末最后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深意?陈太丘与友期1 本文涉及三个人物你最佩服谁?请简要说明理由。(陈太丘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元方是一

8、个怎样的孩子?)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3 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4 练习写出这则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陈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5 从世说新语中流传下来的故事和成语还有很多,试各写两个。一、论语十二章 1 、子曰 :“学而 时习之 ,不亦 说乎 ?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 不愠 ,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 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 乎?” 3 、子曰:“吾2 / 6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9、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5、子曰:“学而 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 7 、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 “饭 疏食饮水 ,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9、子曰:“三 人行 ,必 有我师焉 ;择其 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 之10、子在川上 曰: “逝 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11、子曰: “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

10、曰; “博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 中矣。 ” 二、1 论语十二章包含的思想内容有哪三个方面?并各找出相关的句子。2 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是哪一章或哪一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或生活体验谈谈体会或看法。3论语中流传下来了许多成语,请从本文中找出或概括出,并解释意思。4论语十二章( 1)第一句讲的是。第二句讲的是。第三句讲的是。( 2) “吾日三省吾身” ,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3)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成了几个阶段?孔子的这几个阶段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11、?这章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道理?( 7)本章在学习上强调了什么?如何理解本章?请联系实际写下来。( 8)为什么会“乐在其中矣”?如何对待富且贵?(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什么启发?( 10)怎样理解本章的深刻内涵?给了你什么启发?( 11)运用了什么手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章的理解。虽有嘉肴虽 有嘉肴,弗 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案相长 也。兑 命曰:“学 学半。”其 此之谓乎 ?四、 1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文章是怎样论

12、证“教案相长”的?(划分层次,概括层意。)3 / 6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案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2 这篇短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3 教案相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案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

13、而“自强”。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 不知其善也”有何作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强调了什么?“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又强调了什么?引用尚书的话有什么作用?(“教案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5“教案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

14、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河中石兽(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 石兽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铁钯,寻 十余 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 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渐沉渐深耳 。沿 河求之 ,不亦颠 乎?”众服 为确论。(二)一老河兵闻之,又

15、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 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 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 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四、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每段主要内容。)文中说明了几种寻石兽的方法?2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3 文中写到了两次笑,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最能体现?5 你还知

16、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他们和文中的庙僧和讲学家有什么共同点?4 / 66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体会。(智 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 子曰:“不筑,必 将有盗 。”其 邻人之父 亦云。暮 而果大亡 其财,其 家甚智其子,而 疑邻人之父。1 韩非子一书中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试写三个。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富人”的“邻人之父”与“富人”之子提出的意见相同却得到不同的对待,富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富人是个什么样的人?4 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寓意?5、学完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塞翁失马1近 塞上之 人有善术 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 何遽不为 福乎?”居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2家富 良马,其 子好骑,堕而折 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 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复述本文故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