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研究_第1页
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研究_第2页
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研究_第3页
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以“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基于合理性评价和达成度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对自身的评价,综合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和修订培养计划,构建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机制。【关键词】电气类专业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体系【基金项目】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编号:5731505013)。g64 a 2095-3089(2018)46-0202-01一、引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既有实践技

2、能又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多年来一直被人才市场列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优势,培养的学生具有分析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工作五年之后,可成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部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骨干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制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培养电力系统、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区域产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以下目标: 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备人文素养、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

3、从事电气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软硬件设计和管理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国际视野、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二、培养目标的评价(一)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每年由校教务部发文启动,学院成立修订小组,包括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企业专家、主要任课教授等,依据学院教学委员会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评价与修订实施细则,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修订,最后由学院教学委员会交教务部备案及向社会公开并负责执行。通过分析毕业生质量信息数据库与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体系

4、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毕业生应达到的各项毕业要求为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对自身的评价,综合达成度评价结果,实现培养目标的制定。(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最常见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是对用人单位以及相关各方进行调查,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对自身的评价,得到达成度评价结果。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数据相对往届生反馈调查数据来说,具有更好的认可度。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普遍具备评估毕业生能力与发展的机制,对毕业生有更確切的了解。因此在反馈调查数据分析基础上,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权重比例有所区别。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用15分来表示,1分表示非常不认同

5、;2分表示不认同;3分表示基本认同;4分表示认同;5分表示非常认同,每项评价结果大于4则判定为合理。将毕业生和行业企业2个类型的调查对象按5项培养目标逐个目标分别作加权平均,即:(三)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本专业采用校友网络数据收集、深入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发放校友调研表等方式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状态,进一步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衡量和评估。最近一次评价结果是针对2012届本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的反馈信息搜集与分析。综合毕业生和企业行业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综合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5个培养目标两者的评价得分都大于4,最小值为4.1,因此制定的电气工

6、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产业发展与变化的需求、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定位与专业发展变化的需求。表1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表深入分析表1可发现,综合毕业生和企业行业两方面的达成度评价结果,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可以较好具备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软硬件研究设计、应用开发、系统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工作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进而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三、总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有强弱电并举、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通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重点分析、总结毕业5年左右学生的工作表现、工作岗位等各种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进而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参考文献:1许鹏奎,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33-637.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1):14-22.3黄云志,张毅.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5-28.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