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共39页)_第1页
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共39页)_第2页
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共39页)_第3页
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共39页)_第4页
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共3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无人值守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Leito Auto Monitor System操作使用手册四川徕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二八年一月·成都目 录第一章 系统简介.11.1 系统性能与优点.11.2 软件功能.11.3 运行环境.21.4 系统安装与删除.21.4.1 .21.4.2 .3 1.4.3 无线模块及域名等设置程序.13 1.4.4 .141.5 系统调试.15 1.5.1 .15 1.5.2 .17第二章 系统界面.21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223.1 运行数据库SQL Server.223.2 运行数据库采集程序.23 3.2.1 .24 3.2.2

2、 .25 3.2.3 .26 3.2.4 .29 3.2.5 .303.2.6 .32第四章 数据查询系统操作. .344.1 启动系统.344.1.1 历史曲线.344.1.2 历史数据.354.1.3 信息查询.37技术支持.39 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系统简介徕拓自动化变形监测测量系统由瑞士Leica公司自动型TCA系列的全站仪、Leica圆棱镜、自动变形监测软件、计算机及专用通讯供电电缆构成。它集数据采集、分析及形变、位移值图形输出为一体。能实现室外无人值守测量、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校核点(后视点)以及监测点位移超限检查及超限自动报警等功能。是进行各类建筑物自动变形监测、

3、滑坡监测、露天矿开采的理想系统。1.1 系统性能与优点本系统采用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变形监测,其具有以下特点与优点: ·建立高精度的基准点,采用实时差分式的测量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弱多种误差因素,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 ·简化了温度等附加设备,为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全自动、高可靠的变形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地自动监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实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报表输出及提供图形等。·自动报警 ·在短时间内同时求得被测点位的三维坐标,因此根据

4、设计方案的要求,可作全方位的预报。 ·系统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1.2 软件功能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软件是在学习、消化、吸收瑞士Leica公司研制的自动极坐标测量系统APSWin(Automatic Polar System for Windows)以及法国SoloData公司的全站仪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并结合国内用户的实际需求,研制出的本地化的智能型自动变形监测中文软件。本软件提供了以下功能: ·对所要测量的点位进行初始的学习测量; ·在用户设置的时段内自动地进行测量; ·实时多重差分改正,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弱多种误差

5、因素。 ·机动性较强,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全站仪从观测位取下,再次测量时不需要重新学习。·测量结果实时显示,并可以以Excel文件输出。·变形趋势实时多态图解显示,可以同时显示用户设置断面上的所有点的位移量。·测量数据可按照用户所要求的格式进行报表输出。·数据采集和数据查询采用数据库无缝连接,又相互独立,采集和查询互不影响。·数据库容量巨大,测量周期数没有限制,并且每个测量周期的测点数也没有限制。·测量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多重差分可以实时改正测量数据。·全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符合国人习惯。·针对不同的测量环境

6、与要求,软件可以做出相应的更改。1.3 运行环境·硬件环境CPU:800MHz以上内存:128M以上硬盘:可用空间1G以上串口:至少1个并口:至少1个屏幕分辨率:建议1024×768×32M色·软件环境Windows98、WindowsNT4、Windows2000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1.4 系统安装与删除 ·1.4.1.硬件·1.4.1.1 全站仪的安装及连接将TCA自动化全站仪安置在监测站的仪器墩上,通过专用的Y型电缆一端与CDMA无线通讯模块1相连,一端与12V电源相连,这样,Y型电缆就兼起通讯与供电的作用。接通CDMA无线通讯

7、模块1的电源。·1.4.1.2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及连接1. 通过COM口将温度传感器与RS485-RS232转换器连接。2. 通过九针COM口线将RS485-RS232转换器与CDMA无线模块2连接。3. 接通温度传感器、RS485-RS232转换器和CDMA无线模块2的12V电源·1.4.2.软件由于系统需要无线通讯、数据库、数据采集及查询等支持及相关功能,本系统中,将软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数据库及其运行环境支持程序;2.无线模块及域名等设置程序;3.监测系统主程序。在此,对以上3类软件分别叙述软件的安装:1.4.2.1数据库及运行环境支持程序的安装安装NetFram

8、ework2.0打开NetFramework2.0文件夹中的dotnetfx2.0.exe程序,直接双击,再一直下一步直到完成。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打开SQL Setup 文件夹, 双击AUTORUN.EXE 文件。第一步:选择安装SQL Server2000简体中文个人版(P)。择安装SQL Server2000组建(C)。第二步:选择安装数据库服务器(S)。第三步:提示欢迎使用信息,点击【下一步】第四步:选择本地计算机,点击【下一步】按钮。第五步:选择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或安装“客户端工具”,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六步:填写姓名、公司名称,点击

9、【下一步】按钮。第七步:提示是否接受用户许可协议,点击【是】按钮。第八步:选择服务器和客户端工具,点击【下一步】按钮。第九步:选择默认安装,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十步:选择典型安装类型,选择安装目的文件夹(数据文件不建议安装在系统盘下),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十一步:选择服务设置,使用本地系统帐户,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十二步:选择混合模式身份验证,填写密码(该处设置的密码一定要记录下来,在软件中是需要使用, 建议设置密码为“sa”),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十三步:确认安装,如果不需要修改点击【下一步】按钮。第十四步:提示安装完成,点击【完成】按钮。1.4.3.无线模块及域名等设置程序安装无线

10、模块设置软件在光盘 无线通讯模块设置软件 文件夹中,安装 MA8-9iq 文件夹下驱动程序 Setup_MA8-9iQv2.0(0010).exe。接着安装虚拟端口管理主程序,其位置在光盘中 Setup_PM V2.0 TV (0011) 目录下。无线模块调试主要就在这两个程序下进行的。安装动态域名管理软件由于考虑到客户上网的方式不尽相同,由此造成的IP地址有动态IP和静态IP。因此我们使用花生壳作为系统的一个域名及IP管理组件,花生壳是一套桌面式域名管理和动态域名解析( DDNS )等功能为一体的客户端软件。在光盘无线通讯模块设置软件文件夹中,安装 PeanutHull5.1.0.0_Set

11、up.exe。即完成了花生壳2008的安装。1.4.4.监测系统主程序的安装安装光盘目录下徕拓自动化测量系统文件夹下setup.exe,按照相关提示即可完成软件的安装。安装完成后,如图,本系统分为自动化采集和自动化查询两部分,这样做的目的,能有效的防止采集系统和查询系统的互相干扰,通过SQL数据库将两部分进行无缝连接,能保证采集和查询都能够实现实时传输和数据同步。安装完毕后,在安装 加密狗驱动 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系统调试了。1.5 系统调试1.5.1.花生壳2008安装系统的通讯主要是通过Internet和CDMA网络之间的数据链进行的,因此要先运行 花生壳2008,为系统提供动态的虚拟服务器

12、IP地址。如下图: 左上图中,在工具栏里双击红色 方盒子的图标,即可运行花生壳2008,如右上图,在菜单护照设置添加, 见下图 。输入事先申请好的账号(护照)和密码,并登陆即可。 如果服务器(监测系统的电脑)所处的环境为 Internet下的局域网,即该电脑是通过路由器上网的,则还需要做下端口映射、即将后述所设置的TCP端口映射到服务器在局域网中的IP。另外还需要在路由器中的转发规则特殊应用程序中 开放5550以及25端口。1.5.2.无线模块调试从 开始所有程序WirelessPlugMA8-9iQ v2.0,运行界面如下图:设置语言为简体中文,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CDMA模块中,PPP用户

13、名和口令必须设置为Card,Card TCP端口可以自定义,但是需要与虚拟串口软件中端口号一致。PIN为空。MA8-9iQ代号为该无线模块ID号,这个是区别多个无线模块的唯一标示。无线模块连接接收端可以采用固定或者动态域名方式。Heartbeat功能启动,并且设置间隔为1分钟。串口设置通讯参数,波特率,校验位,数据位,停止位;也必须同虚拟串口软件一致。当设置好所有参数后必须先进行保存,然后再进行上载。开始设置,需要先按“在线-Program”按钮,然后提示关闭电源,关闭电源后,状态栏提示为设置模式,表明模块已经进入设置模式。选择串口,按“上载”按钮将上述设置传送到模块中。二、安装启动 PM V

14、2.0TV(0011)虚拟串口软件,设置语言为简体中文,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TCP端口位置要同模块设置的端口一致。资料类型选择“文字”。ODBC时间间隔选择10通过菜单进入MA8设置,主要给指定的无线模块配置虚拟的串口。进入MA8属性,这里设置某个模块对应的虚拟串口号。其中MA8写入相对应无线模块的ID号。设置通讯参数,要同模块一致。最后执行TCP SERVER , 选择某个无线模块进行测试,检查是否仍在线上,在线提示00-check Alive OK第二章 系统界面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查询系统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系统如下图2-1所示:图2-1 数据采集系统界面主窗体下部

15、的状态条实时显示当前温度、测量状态、系统版本信息。数据查询系统可以实时查询测量数据、位移量。其界面如下图2-2所示:图2-2 数据采集系统界面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操作本章将结合实例说明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使用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您可以掌握关于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本章的例子是:用TCRA1201+仪器,组成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监测3个后视点J1、J2、J3以及三个变形点(均用Leica圆棱镜):CS1、CS2、CS3。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运行数据库SQL Server自动化变形监测信息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查询系统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通过SQL数据库

16、进行无缝连接。因此,首先要运行SQL数据库软件,如下图3-1: 图3-1 运行Microsoft SQL Server 下服务管理器,即可进入服务器配置界面,如下图图3-2 服务器配置界面如上图,服务器名即为安装SQL Server 时的本地用户名,服务项选择SQL Server即可。然后单击 开始/继续 按纽,并最小化,让服务器在后台运行。3.2 运行数据采集程序运行 徕拓自动化采集系统,如果是第一次运行,需要配置数据库,数据库初始化界面如下: 图3-3 数据库初始化界面如上图中,服务器名 为上一节中的服务器管理中配置的服务器名。用户名和密码为安装 SQL Server时设置的用户名及密码(

17、默认均为:sa)。输入以上信息后,点击右上角连接服务器,并单击创建数据库按钮,创建一个MeasDataBase数据库(即本监测系统的数据库),弹出创建数据库成功对话框如下:图3-4 数据库设置界面确定后点击登陆按钮, 系统即连接上SQL服务器,并进入如下的数据采集系统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3-5 采集程序主界面3.2.1.项目管理 在图3-5中,点击项目管理或者按键盘上F1键及可通过如下所示工程管理窗口创建一个项目,如下。 图3-6 项目管理界面新建项目后,要加载才能把当前项目激活。加载后提示信息如下: 图3-7 项目加载界面3.2.2.初始化初始化主要就是建立电脑(服务器)和全站仪及温度传感

18、器之间的通讯。全站仪及温度计的数据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至Internet上的服务器,并且接受服务器的指令。 图3-8 初始化界面分别对全站仪和温度计进行初始化并成功后,即可进行下一步了。3.2.3.测量设置测量设置主要是设置观测周期、温度传感计更新周期、前、后视限差设置及报警设置等。界面如下图3-9所示: 图3-9 测量设置界面3.2.3.1测量周期设置使用周期 选择使用周期前面的复选框,程序就会按照设定的周期进行监测点和后视点的测量及检查,前视测量周期为监测点的测量时间间隔。考虑到提高精度及防止错误的出现,程序中还能设置后视检核周期。更新学习值 勾选此项,程序会将最新的一次测量数据作为初值。如上

19、图中,测量时间 按钮用于设置定时器。即按照预先设置的某段或某几段时间范围。在这些时间范围内,仪器会按照设定的周期进行监测。图3-10 周期(测量时间段)界面如图3.10所示,增加 、编辑、删除等是编辑相应的时间段。3.2.3.2温度设置自动更新 勾选前面的复选框,并输入相关的数值,设置温度传感计的更新周期。3.2.3.3仪器搜索范围设置该设置中水平和垂直搜索范围设置全站ATR的搜索范围。一般以4°左右比较适宜。3.2.3.4限差设置该设置主要设置限差范围,后视、前视如果超过设置限差值,主界面上相应的报警灯就会变成红色以提示用户,并且启动电子邮件的报警通知。3.2.3.5电子邮件报警设

20、置勾选 报警时是否发送Email前面的复选框,激活电子邮件报警功能。发信人地址 即发件人电子邮箱地址,最好是163的电子邮件。发信用户 发信人用户名。收件地址 收件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建议用163的电子邮箱。3.2.4.定向程序中的定向,主要是采用后方交会的方法进行的。这就要求至少要有3个及以上的后视点。为了防止误操作,这里设置了密码(默认密码为:0000)。定向界面如下 图所示 : 图3-11 定向界面如上图3-11,参与解算列的复选框是选择状态的时候,表示该点参与到测站坐标的结算。要结算测站点的坐标,首先需要将对应目标点的已知坐标填入相应的位置。可以通过图3-11左下的后视点编辑来编辑后视点

21、,编辑完成后再次单击该按钮就可退出编辑模式。也可以选择列表中对应的行,来编辑相应的后视点。完成后视点已知坐标的输入后,需要测量相应后视点的坐标值作为检核点的初值。测量的方法为:用人工照准的方式分别将仪器照准相应的后视点,并单击屏幕中部对应的 目标一目标六的按纽。测完后视点的初值后,点击图3-10底部的 结算按键,即可解算出测站点的坐标。并且可以通过图3-10的解算残差列看到解算的精度。解算完成后,选择图3-10底部的定向按钮,在系统弹出定向成功的提示后,单击返回按钮即完成了测站的定向。3.2.5.目标定位目标定位,即对监测点(前视点)进行初值的采集。以便于仪器在自动马达的驱动下能通过采集的数据

22、找到相应的目标。图3-12 学习测量界面如上图中,输入点名后,照准监测点(如本例中CS1点)单击图3-11底部的 测距 追加 按钮即可测得监测点的坐标并将其添加到列表中。按照同样的方法即可将所有监测点添加到列表中。图3-12中,如果红色圈内选为不测量的话,该点不参与监测,以及后叙的数据分析。图3-11中,编辑、删除、插入分别是对监测点进行相关的操作。编辑断面 由于点是没有方向的,要描述点位的变形位移的方向,因此需要建立和编辑相应的断面。单击该按钮,进入断面编辑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3-13 学习测量界面1断面的建立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点到点的方法建立的。如上图中,在断面名称处输入要建立的

23、断面的名称,在起始点和终止点处选择相应的监测点,程序自动计算该断面的方位角;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确定起点和方位角的方法:输入起点和方位角。图3-14 学习测量界面2如图3-14列表中的每一个监测点,都可以在图中红色圈处双击,并在右边的断面处下拉列表中选择已经建立好的断面,这样就把该点加入到所选断面中。3.2.6.开始测量点击开始测量,仪器会自动按照事先设定开始对监测点进行测量。如下图所示:图3-15 开始测量界面如上图所示,温度计报警灯为红色,表明当前的温度计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没有建立(或者数据链断开)。前视报警灯为红色,表明前视位移值超限,在列表中该值以红色字体表示。如果是前视或者后视超限报警,

24、系统会发送报警邮件到设定的电子邮箱。正常情况下报警灯如下图所示:都是绿色的。图3-16 测量界面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后,需要以某一次的测量值作为初始值(即 以该次测量的值为标准值,其他的测量坐标值与该次测量的差值即为位移量。)如上图3-14,单击 初值设定,打开3-17所示界面,即可选择某一次测量值为初值了。图3-17 初值设定界面 如上图,选择某一观测时间,并按下边的 保存 按钮即可将该选中的观测时间的测量值作为初值。对于上图中的累计值,我们以下面一个假定的事例来加以描述:假定在监测过程中,观测点位发生位移,假定在发生位移上一次观测时,某监测点相对于整个监测系统开始时刻的初值的横向、纵向、

25、高程偏差分别为L、R、H,在接到定向超限报警后,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重新定向即学习后,此时监测点的位移量包括了测站位移而引起的误差,所以我们要删除发生测站位移后到重新定向这段时间的观测数据,并以重新定向后采集的新值为初值。通过 累计值 按钮,设置新的初值相对于整个监测系统开始时刻的位移量。假定某监测点相对于新初值的横向、纵向、高程偏差分别为:L1、R1、H1,即重新设置初值后:监测点相对于整个监测系统开始时刻的横向、纵向、高程偏差分别为:L=L1+L、R=R1+R 、H=H1+H。这样就可以保证监测过程和数据的连续性和同步性。第四章 数据查询系统操作在数据查询系统中,可以查询位移变形量的曲线图、历史数据等。4.1 启动系统首先启动Windows操作系统,在自动化测量系统程序组中双击自动化查询系统系统图标,即可进入查询系统主界面。4.1.1.历史曲线 在历史曲线中,可以直观的图形方式显示监测点的位移情况。如下图:图4-1 数据查询系统主界面如图,4-1所示,选择历史数据标签项。在左上角选择需要查看位移的对象(断面及点位),在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栏分别选择不同的日期(如果日期相同,程序会有“结束时间不能早于开始时间”的提示)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