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完世伟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协调均衡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二者关系不尽协调。为此,我们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f424.0:a:10030751(2008)05004703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一般
2、分析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看,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有资料证明,人类至今已有9000年的城市发展史。但“城市化”“urbanization”却是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的。城市化一般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质的规定性看,城市化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与城市共享的态势。从量的规定性看,城市化又是一个不断被城市“量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3、农村的地域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域、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表现,当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的看法较为一致,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工业化”一词大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城市化一样,“工业化”也是舶来品,源自英文industrialization,一般译为“产业化”,也可译为“工业化”。在我国比较认同的做法是将其译成为“工业化”,亦即含有工业发展过程之意。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过程中,使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化最
4、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工业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部门地位作用的替代转化,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学者们所采用的工业化的衡量指标也各不相同:有用工业产值(增加值)比重的,有用工业就业比重的,有用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的,有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的。应该说,大多数国家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具有内在的联系,占工业比重及非农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各项不同指标的使用没有太大的矛盾。但具体到我国来看,由于我国的工业比重偏高而服务业比重偏低,
5、从而导致使用不同的指标会得出非常不同的判断。由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变化比较一致,能反映工业化中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本文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来衡量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实际水平。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呈现不同特征的。一般的规律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化率会高于城市化率,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率会高于工业化率,工业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贡献有限,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对
6、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将大于第二产业。h·钱纳里和m·塞奎因于1975年在发展型式19501970一书中提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该理论概括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根据钱塞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发展过程。发展之初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在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共同达到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并明显超过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也由此开始表现为逐渐减弱的趋势。从世界发展报告有关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数据看,19651997年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动趋势与这个规律基
7、本吻合。对于低收入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进程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城市化率的变动趋势与工业化率(按照工业产值比重和非农就业比重计算)变动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包括下中等、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19651980年期间城市化率和工业发展是相关联的,但在19801997年期间,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工业发展并不相关,而与非农产业发展更为相关;对于高收入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基本不相关,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是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从各国整个城市化长期进程看,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与整个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关,但从长期看,与第三产业发展更为相关。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8701970年百年的城市化率变化
8、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055和0.9770,日本19201979年近60年城市化率变化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621和0.9287。上述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否协调的标准不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率两者存在差别,而在于两者之差是否在与其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标准范围内。一般而言,这个标准范围是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归纳出来的。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于历史的视角考察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更有价值,这能够反映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变化状况。如表1所示,为19522005
9、年中部地区城市化率和按照非农就业占整个就业人口比例计算的工业化率的变化情况。到1978年以前,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总体都很低,分别为22.0%和149%,总体上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7.1个百分点。19521978年的26年间,工业化率提高比较快,增长了11.6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同期只增长了5.3个百分点,两者相差6.3个百分点,显然城市化进程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1978年以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到1995年工业化率提高了20.9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进程相比1978年以前也加快了步伐,城市化率提高了9.9个百分点,但这仍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率的提高速度,相差11个百分点
10、。到1997年,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差距达到最大,达到18.2个百分点。所以,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一直是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到“九五”开始的第二年这种滞后程度达到最大。但从“九五”期间第三年1998年开始,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呈现了新的特点,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状况逐步得到扭转,整个“九五”期间城市化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而工业化率却降低了1.3个百分点。到2000年,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由18.2个百分点降低到10.9个百分点。在“九五”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在“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差距基本保持在11个百分点左右,2005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
11、率的差距为11.9个百分点。由于“九五”和“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已经从原来的严重滞后状态逐步向基本适应转化,但建国以来历史地形成中部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资料来源: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中部6省2006年统计年鉴计算。从总体上看,由于建国以来中部地区长期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种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的现象也是合乎规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差距经历了逐步扩大到逐步缩小的过程,这也符合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动态演进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
12、能够因为中部地区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就认为中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存在不协调问题。但是,中部地区的确存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不协调问题,这表现为大量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无法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人口,即所谓的“准城市化人口”。这一方面表现为存在大量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员工,这些乡镇企业员工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仍然在乡村居住;另一方面表现为存在大量的“离乡又离土、进城不离农”而在城市长期工作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虽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户口居民,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隔离制度,使得这些已经“离乡”、“离土”、“进城”的农
13、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人口的存在是中部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集中体现,如何将这些“准城市化人口”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口,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将这些“准城市化人口”转为真正城镇人口,将已非农就业但未城镇化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城镇化。实际上,这两类人员大量存在,虽然降低了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成本,但增加了未来城市化的成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中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协调表现为低成本工业化进程和高成本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14、的对策建议1.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优化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提高第三产业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化、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农副产品的优质化、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初加工工业向资源深加工工业的转变,把资源优势的转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市工业化的进程。
15、2.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研究表明,100万人以上的人口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成本是人口少于10万人的小城市的1/6到1/8。根据中部地区实际,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省会城市龙头地位,重点发展城市群和其他中心城市,应积极发展小城市、县城和有产业支撑的重点镇。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适时淘汰或向周围地区扩散传统产业,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轻型化与优化升级。中小城市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展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小城镇的发展,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自然条件好,有一定产业基础的
16、镇采取集中开发、集中投资的方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积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目前至2010年期间,中部地区工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相对有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工业和农业的结构升级也依赖于市场中介高层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因此,根据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选择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就业弹
17、性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农林牧副渔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结合中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势,还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旅游业等,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力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4.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新机制。新形势下应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进城的种种行政限制和不合理的限制措施,取消对外地户口农民工的歧视,使之逐步获得平等的权利。深化产权制度、投资体制与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资金筹集机制与聚集效益;使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有效组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的完善,从而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实现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快速转变。参考文献1陈永国.基于工业化与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练习题集
-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单元测试(培优卷)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2023年标准员之基础知识练习题(二)及答案
- 唐山-PEP-2024年11版小学三年级英语第1单元真题
- 2024年07版小学5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期末试卷
- 收纳箱生产企业的账务处理-记账实操
- 中建信息化管理手册
- 强化研究-团结协作-共创佳绩
- 经济数学 课件 ch01 函数、极限及其应用
-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的表达效果类新题型(练习)(解析版)
- 2023-2024学年深圳市初三中考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漏电保护器》课件
- 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 私立民办高中学校项目招商引资方案
- 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前沿
- 【临床猫瘟的诊断与治疗3500字(论文)】
- 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 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基于DHMM和VQ的关键词识别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 2024届安徽省安师大附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