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信息化之技术使用风险的理性思考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 摘要:新技术的出现、引入和使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与技术的有机融合,融合过程中要求正确看待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技术使用行为,否则就会出现目的不清、盲目跟风、方式不当等问题,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技术使用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细致把握技术促进教育的本质,理性对待技术热潮,走出纯粹技术取向的认识误区,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发展回归“教育本位”“学生本位”的正常轨道。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技术使用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项目“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理想重塑研究”(项目编号:2016bjy029):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6-jkgha-0046)。综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关于技术应用的有关研究很多,然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关注技术使用层面,理论研究却显得异常薄弱。因此,思考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新技术应用问题,反思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哲学基础,才能更有效认识技术的作用以及有效使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一、技术使用风险的成因:技术与教育的逻辑错位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体现的是技术价值功能,而技术原本是中性的,只有在人类
3、的使用活动中才被赋予了价值1。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如果缺乏技术使用的哲学思考,忽略了技术的本质问题探讨,缺少技术对人的影响的关照,就会出现“熟知而非真知”的现象,陷入技术使用误区。具体表现有投入与获取的反比现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倒挂现象、应用技术与实用效果不尽人意等技术理想与现实背离的现实问题2。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种种问题,从技术使用的哲学视角来看,就是教育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教育活动与技术使用的逻辑关系,导致技术价值的实现出现了问题。技术的本质是技术的使用,离开了使用,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体现了技术人工物的物质属性,仅仅是“在此”的物,而其功能没有“自我显现”。由此可见,教育活动是信息技术功能释放
4、、意义彰显的情境,可以说,离开了教育活动,教育信息技术也就丧失了生命力。二、技术使用风险的现实化:技术的使用行为异化技术使用本身具有中介性、功能性、过程性和风险性3,不合理的技术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使用的风险,体现为技术的使用行为异化,主要表现在目的不清和方式不当等方面。(一)认识目的不清:“为了用而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片面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不把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一起衡量,放任教学应用效果,将使用信息技术当成了教学目标4的问题。有些教师被学校要求或追随大流,盲目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出现了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问题;某些学校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仅仅为了达到规定的某一指标,
5、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清楚信息技术使用的真正目的。(二)使用方式不当:“用而非会用”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信息技术使用方式存在“用而非会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重形式,轻内容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怎样去解构原本的教育环境,亦不知道怎样建构新的教育活动情境,只知道要使用信息技术,而对于信息技术效用性并没有深入了解。这导致仅仅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而对于信息技术“能”的属性的彰显方式、方法,比如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去表达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达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予重视。这使信息化教学环境形同虚设,离开了使用情境,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仅仅是一种毫无
6、意义、死气沉沉的虚构和摆设,既没有解构原有的教学结构,也没有建构新的教学结构。2.重使用,轻效果信息技术功能的彰显必须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其功能彰显的程度即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效果。在实践中虽然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仅仅是用新的媒体呈现原来用传统媒体呈现的内容,电子屏幕(幕布)成了新时期的“黑板”,信息技术成了“新瓶装旧酒”的把戏,成了“文本的搬运工”。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使用收效甚微,甚至扰乱了学习者的视听通道,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技术使用风险的对策:合理性的技术使用技术使用过程中风险现实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类的认识缺陷;另一种由于人为的不合理的使用行为5。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理清
7、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准确把握逻辑定位,更新教与学观念,明确技术使用的目的,把握技术使用的方式,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正价值,促进教与学目标的达成。(一)更新观念技术的引入带来了教育的变革,而首先要变革的就是教育观念。所谓教育观念就是教育所涉的社会群体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应然”状态的态度和看法,它关乎教育的宗旨、使命、目标、要求、原则、方法等内容。思是行的先导,只有形成与当下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才能准确把握教育问题的本质,以使教育的“实然”状态达到“应然”要求。因此,要分析信息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信息化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师观(教学观、管理观)、学生观(学习观)
8、、资源观、评价观。在此观念下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教育目的、原则、方法等,才能明确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技术使用的目的,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使用中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即技术使用方式及过程。(二)理清关系1.理清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定位问题,是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基问题。因此,要解决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理想与现实背离问题,就必须理清教育活动中教育与技术的逻辑关系。据何克抗教授关于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从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来看,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活动”,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6。基于此,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和技术的
9、逻辑关系应是技术促进教与学、技术价值在教与学活动中实现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效益,其起点是教育教学活动,其归宿也应是教育教学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是这个过程的中介物,这个中介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实现其功能,主要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也就是技术的使用行为。教育信息化中技术的使用行为不当就会出现技术投入产出比低、教育与技术本末倒置、信息化资源闲置、应用效率低下等问题。2.理清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展开的,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客观主义认识论,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10、,突出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当下教学领域倡导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应该是内在驱动的,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7。学生是具有积极建构愿景的学习主体,不应是教师灌输的被动对象。由此可见,教育中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复合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他们都是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对共同的客体教学内容加以认识、掌握和应用。既要强调教师的技术使用来设计、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又要强调学生的技术使用来达致学习愿景。这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是却都指向一个目标:学习者的学。3.理清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用是技术的存在方式,只有在使用中,技术的意义、功能才能彰显与实现。技术使用
11、涉及三个方面的要素:技术使用的主体即技术使用者,是人的要素;技术使用的客体即技术,是物的要素;技术使用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即关系要素。其中,物的要素,即技术的“在此”是技术功能实现的前提。人的要素,即人的存在是技术“在此”实现功能的基础。而关系的要素,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技术功能“在此”实现功能的关键、灵魂,它关涉的是主体如何与客体互动以实现客体的功能来达致一定的目标。因此,技术要能够较好地实现其功能,人的使用意图、目的及方式至关重要。通过对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我们把教育信息化中涉及的几个主要因素的关系做了定位:即教育活动是起点,教师是主导,学
12、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中介。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有明确其中关系,才能把握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进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目标,提高教与学效率效益效果。(三)把握方式使用者的行为决定技术最终如何发挥功能,也就是说,技术的功能实现受到使用者的限制。在行为的价值层面,根据人们使用技术时意愿的善恶,技术使用方式分为合理性技术使用和不合理性技术使用,只有准确把握技术使用的方式,才能在实践中实现技术的正价值。技术的价值总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的,而技术的使用过程正是使用者与技术的协同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技术使用者对技术及其使用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实现的。在技术使用(建构)活动中,
13、技术的使用者是中心,起点是预设的目标,终点是目标达成,过程是使用计划的展开。因此,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技术使用的主体(教师、学生)应努力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境,展开自己的使用计划(包含选择技术的形式及具体的使用方式等),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达致一定的目标。在技术使用时,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两性”和“双面性”:1.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两性”要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就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两性”,即自然规律性和社会意图性。自然规律性要求技术使用者要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亦即信息技术功能实现的物理结构,这是使用者无法随意改变、控制的。社会意图性则反映的是技术使用者的使用目的和意图
14、,是为达成某一教育目的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向性,体现的是技术使用者对信息技术功能实现的创造性使用。2.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双面性”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是建构作用,另一方面是解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并对教育进行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建构是技术使用者凭借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一步一步地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环境,形塑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活动。解构是指信息技术的使用,会逐步改变原有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会彻底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活动情境。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解构与建构的向度包括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即积极的建构、消极的建构和积极的解构、消极的解构。只有解构和建构都是积极的,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对教育信息化中技术使用问题的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器”的研究上,还应深入进行有关技术使用的“形而上的道”的思考。只有理清教育信息化中技术使用设计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技术使用中技术的角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形成技术使用目的,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中技术使用实现价值,降低技术使用带来的风险。参考文献:13陈多闻.技术使用的哲学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2杨改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猪场租赁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危化品物流承包装卸搬运及安全防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董事职责履行与聘任合同
- 2025年度学生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医院食堂营养均衡供餐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农产品电商平台购销合同图片制作与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夫妻共同财产投资决策及收益共享协议书
- 2025年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度保障房东权益的商铺租赁合同要点
- 2025年度债务转移与债务清偿合同范本
- 《起重机械安全评估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 人教版PEP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
- 《陶瓷彩绘装饰工艺》课程标准
- 2024年医学高级职称-全科医学(医学高级)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预防颈动脉斑块
- 半生熟纸制作工艺
- 国防动员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 教案检查总结及整改措施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
- ESD静电管理标准课件
- 19.SL-T19-2023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