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讲义_第1页
工程测量讲义_第2页
工程测量讲义_第3页
工程测量讲义_第4页
工程测量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程测量讲义第一部分:施工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1、 施工测量的目的:就是把设计好的建筑物及构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的要求,以一定的精度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2、施工测量的任务主要有以下的四点:1)、施工场地平整测量;2)、建立施工控制网,即在施工场地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作为建(构)筑物定位及细部测设的依据;3)、建(构)筑物定位和细部放样测量,就是把建筑物的各轴线交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然后根据这些点进行细部放样;4)、竣工测量,通过实地测量检查施工质量并进行验收,同时根据检测验收的记录整理竣工资料和编绘竣工图;5)、变形观测,对于高层建筑、大型厂房或其它重要

2、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应进行变形观测。 3、施工测量的的步骤:熟悉图纸并对图纸中的尺寸进行检查,编制测量施工总方案及重点工程的测量方案,布置平面控制网,单位工程轴线标高控制,各部位的细部放线。第二部分:施工测量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1、 高层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点的投测方法: 它有两种,一种是外控法,一种是内控法。外控法是在建筑物的外部,根据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进行轴线的竖向投测,当楼房逐渐增高,而轴线控制桩距离建筑物又较近时,望远镜的仰角较大,操作不便,投测的精度也会降低,就要将原中心轴线控制桩引测到更远的安全地方,或者附近大楼的层面上,受条件的限制,这种方法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比

3、较少。第二种是内控法,内控法是在建筑物±0平面上设置平面控制点,并预埋标志,在以后各楼层相应的位置上预留300*300的传递孔,在轴线控制点上直接采用吊线坠法或激光铅垂仪法,通过预留孔将其点位垂直投测到任何一楼层。其中吊线坠法一般用于高度在50100米的高层建筑物施工中,锤球的重量约为1520,在使用此方法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锤球的摆动,以提高投点的精度。激光铅垂仪法,是用激光铅垂仪通过发射激光束将±0平面上的控制点投到各个楼层平面上,它可以通过事先预留洞口投测,也可以利用电梯井、通风道等向上投测,但注意不能在各层轴线上预留孔洞,应在距离轴线500800处投测一条平等于

4、轴线的平行线,至少有两个投测点。(后面还有具体的说明)2、 如何将原始高程导入施工现场, 在导入高程控制点时,在一个测回后测完后,我们有时会发现闭合差超限,然后必须重新进行测量,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本身的误差;2、读数误差;3、塔尺不竖直产生的误差;4、环境误差等,如何减少呢?对于仪器本身的误差,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检仪器,使仪器保证高精度要求,另一方面在测量时采用等距测量,即使每个测站的前视距离和后视距离基本相等(距离测量:用上丝的读数减去下丝的读数乘以100,即仪器至塔尺之间的距离);对于读数误差,就要求在读数时,要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读数要清晰;对

5、于塔尺不竖直产生的误差,就要求扶尺人员在扶尺时,要从前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观察,将尺子扶正,特别是在前后方向上。对于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测量时尽量避免在大风及视线不好时施测。为了确保一个测回中的测量精度,我们还可以在测量过程中对每一个测站进行检核,对于每一测站检核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变换仪器高法,另一种是双面尺法。只要每一测站的两次测量的高差相等,说明本测站的测量成果是正确的,这样测一个测回时,闭合差就不会超限了。3、 钢尺量距改正数的计算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都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但是在单位工程的细部放线中,主要还是应用钢尺进行量距,应用钢尺量距时,我们会发现夏天所测的距离及

6、冬天所测的距离有差距,那是因为我们在施工放线的时候,未对所量的距离进行改正,下面就介绍使用钢尺量距时改正数的计算。 由于钢尺的金属质量和刻划误差以及使用所产生的变形,使得钢尺的实际长度及名义长度(尺面上刻注的长度)不相符合,因此量距前应对钢尺进行检定,以求得钢尺的实际长度,设钢尺的实际长度为L0,名义长度为L,刚尺长改正为L0L,将钢尺的名义长度及标准长度进行比较求得它的实际长度,这就叫做钢尺检定,在施工测量放线前,我们所使用的钢尺都必须经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定,在检定证书中有各项检定参数,在施工测量成果整理时,我们要将各项改正数都加以改正,都有哪些改正呢?有以下几种:1、尺长改正

7、;2、温度改正;3、倾斜改正,在钢尺测距时,施工钢尺的拉力应及检定钢尺所使用的拉力相同。以下就结合例题讲一讲如何对钢尺量距进行改正:例题:在地面上要测量一段长D84.2米的水平距离,用尺长方程式为L30+0.006+1.25*105*30(t20)m的钢尺施测,施测的温度为28,施于钢尺的拉力及检定钢尺时相同,两点的高差为0.96m,试计算地面上需要量出多少长度?1、 尺长改正:0.006/30*84.20.017m;2、 温度改正:1.25*105*84.2*(2820)0.008m;3、 倾斜改正:0.96*0.96/2*84.20.005m(这也可用三角函数计算)。 故可得,在地面上需要

8、量的长度是:84.20.0170.008+0.00584.18m。第三部分: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要求及其在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施工测量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是以测量工作为先导。它服务于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阶段,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而且测量工作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现从施工测量的角度,讲述一下测量工作在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技术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一、建筑物定位及基础施工阶段: 房建工程施工放线是从建筑物定位开始的。大致分二个阶段:建筑物定位(放线)、基础施工(放线)。建筑定位放线是建筑施工开始的首要阶段,它能够体现规划意图,完成建筑物整体布局,这个环节需要严加控

9、制。进场后首先对规划部门提供的控制点及高程点进行复核。复核无误方可建立方格网而后进行建筑物定位。这一步工作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它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1、点位复核:复核规划部门提供现场点位尺寸,角度、坐标等。复核控制点时可能出现的情况:(1)、规划点位距离和图纸坐标点距离不符。 这可能的原因: 规划点位及图纸坐标点不是同一轴线交点 (规划给的是外墙点,图纸给的是轴线点)。(2)、规划点位相邻三点不成直角。 可能的原因: 相邻两点不在同一轴线。容易出现的情况: (A) 、规划点位在里侧轴线上,而施工放线却作为最外侧轴线进行,这会导致建筑物整体位移。(B)、非在一条轴线上的点错认为在一条轴线上,这

10、会导致建筑物整体扭向。 2、 进行点位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建筑物控制网的建立。建立控制网应具备以下资料:(1)、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图、建筑物设计说明(2)、建筑物、构筑物的轴线平面图(3)、建筑物基础平面图(4)、基坑开挖图(5)、建筑物的结构图、工地现场内地下管网图建筑物的控制网要根据建筑物的几何特点,建立不同的控制网,矩形部分采用矩形网,应用轴线法进行施测,这样误差分布比较均匀; 曲线部分采用极坐标法施测; 矩形网控制桩位置应选择在基坑变形区之外,采用埋深80100的柱墩,然后对放好的点位进行角度观测,检查其直线度, 直线度的限差应控制在1800±5以内。短距离主控桩位应根据

11、长轴线主控桩来确定,其测量精度应及长轴线相同,交角的限差控制在900±5以内。修正后的控制桩在现场做明显标示并加以保护。3、建筑物控制网建立后进行建筑物的精确定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仅要熟悉总平面图,单体定位平面图。还要结合一层平面图,一层结构图等来进行。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平面图上的坐标点是否是轴线点 (轴线点还是外墙点,这要对照地下室或一层结构图上轴线到外墙的距离来确定).(2)、相关坐标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或是否成直角。(通过方位角、距离计算,对照基础平面图具体尺寸来确定) (3)、相邻单体之间的距离。(根据图纸坐标计算方位角、相互距离,结合轴线尺寸、分析总结各点

12、位间的相互关系)。4、 建筑物定位复核:建筑物定位后要根据定位控制桩复测建筑物轴线角点坐标、平面几何尺寸及设计图纸上的数据是否吻合,是否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建筑物的方向是否正确有无颠倒现象,有无因现场运输车辆将桩碰动,造成桩位偏移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 水准点高程的复测及引测: 规划院给定水准点后首先进行复测,并应往返观测两次。确认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方可利用,若水准点距离现场较远, 要进行引测。当选用精密的水准仪时,应采用铟瓦水准尺,及已知点联测的观测次数应往返各一次,附合或环线的闭合差f12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 所引测水准点位距离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亦可

13、单独埋设在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标桩上。施工过程中,标高的测量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所引测标高比实际偏高:根据 所测高程 = 已知高程 + 后 视 - 前 视 可能的原因: A、已知高程数据变大。B、后视时读数误读偏大,后视时塔尺放的位置比实际水准点偏低,或者塔尺根本没有卡住而是缩了一段在里面(后视读数偏大)。C、前视时读数误读偏小,前视时塔尺放的位置是悬空而不是放在地面上,塔尺没有被卡住而是抽长了一小段等(前视读数偏小).2) 、所引测标高比实际偏低。可能的原因: A、已知高程数据变小。B、后视时读数误读偏小,后视时塔尺放的位置比实际水准点偏高,或者塔尺没有卡住而是抽长一段(后视读数偏小)。

14、C、前视时读数误读偏大,前视时塔尺放的位置偏低,或者塔尺根本没有卡住而是缩进一段(前视读数偏大)。6、 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施工测量的主要工作有: (1)、控制桩的保护要求:施工时对定位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用混凝土浇注加于保护,填运土时不得撞碰,并定期复测。(2)、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根据基础平、剖面图和基坑开挖放坡情况放出基坑开挖边线;然后进行基槽挖土的放线和抄平、基础施工的放线和抄平。对于基槽开挖需注意: 在基槽挖到一定深度后,用水准仪在壁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水平小木桩(水平桩:标高误差控制±10)作为清理槽底和铺设垫层的依据,待土方开挖完成后, 根据控制桩复核基槽宽度和标高,合

15、格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 (3)、垫层施工完成后,首先应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现场控制网进行一次复核,纠正其过大的误差,确保轴线的准确。然后按设计尺寸要求进行轴线投测,也可直接在模板或钢筋上定出标高控制线。放线完成,对已放好的轴线进行校核。然后将所放轴线以书面形式交项目施工员, 经双方签字认可. 在基础底板施工完成及时将各轴线及标高引测到底板砼上,并在现场做好明显标记。二、建筑物主体施工阶段:1、建筑物主体垂直度及轴线的控制: 轴线的垂直传递:主体阶段的施工测量采用内控法或外控法。由于建筑物地面部分测量精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外控法较多 ;而高层施工场地较小,测量工作条件受到限制,并且容易受到施工干扰

16、,一般采用内控法较多。对于高层的主体施工,首先在建筑物的首层适当位置留设控制点,作为建筑物上部施工的依据,控制点位要相当精确,其形式一般为一个矩形或若干个矩形,且布设于建筑物内部,以便逐层向上投测, 作为上部各层细部的施工放样。平面控制点一般埋设于首层混凝土上面的一块小铁板上,在铁板上面划十字线,代表点位中心。平面控制点点位的选择应及建筑物的结构相适应: 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矩形控制网的各边应及建筑物轴线相平行。(2)控制点间距应尽量可能长,建筑物内部的细部结构(主要是柱和承重墙)不妨碍控制点之间的通视。 (3)通过控制点的铅垂方向应避开横粱。 控制点向上层作垂直投测时,要在各层楼板上的

17、相应位置留设孔洞,在300×300的有机玻璃板中部刻上十字线,并以十字线的交叉点为圆心划同心圆(其中最小圆的半径应小于5),在控制点正上方的楼板中留设200×200的洞口,在控制点处架设激光经纬仪或铅垂仪对中整平,将控制点投影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各控制点的位置进行校核(控制点间距误差3内)。 如果误差过大,应进行重测,直到达到精度。然后根据投测的控制点 采用经纬仪、钢卷尺等确定楼层的控制轴线及其它轴线。当主体施工到五层以上,应对建筑物主体倾斜度观测,以便掌握建筑物的垂直度情况。根据 =D 计算出其倾斜度式中:I主体的倾斜率;D建筑物项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

18、的偏移值(m); H建筑物的高度(m);倾斜角。(b) 主体结构标高测量: ±0.00m以上的标高测法,用钢卷尺沿结构外部向上竖直测量,在建筑物的四周设置(±0.00m或+0.50m)三到四个点,以便于相互校核。 施测要点:建筑物起始标高线用水准仪根据水准点引测。 由±0.00m或+0.50m水平线向上量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过检定。 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三、 建筑物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是施工中一项重要工作。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利用永久高程点或半永久高程点进行测量的。为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精度, 在观测中采取“一稳定、 四固定”的基本措施。(1) 沉降观测依据的基

19、准点位要稳定。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本依据,因此设三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并两个月或三个月复测一次; (2) 沉降观测所用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的条件基本相同;观测的路线、方法固定。2、基坑测量为地下室施工阶段的安全,及时掌握挡土体的变形状况,对挡土体进行监测。在基坑四周设置沉降点,定期进行观测,以确保基坑的安全。3、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为及时掌握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对邻近建筑物进行观测。在基础施工影响范围以外设基准点,根据设计要求,对距基坑一定范围的建筑物,设置沉降观测点,并精确测出其原始标高。根据施工进展及时进行复测,以便对变形情况,采 取安全防护措施。4、 新

20、建建筑物沉降观测一般建筑物地下有一层或数层,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上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观测点稳固后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的基础,其精度要求较高,要求每个观测点 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确定。当建筑物施工到首层时,有设计要求的按照设计要求埋设永久性观测点 ,反之,在建筑物的转角和建筑物沉降缝两侧+50处。 沉降点埋设时,应伸出墙柱5 左右,并做相应标志。然后主体每施工一层、测设一次,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装修阶段每月一次,直至竣工。竣工后交由业主负责继续观测。竣工当年每三个月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一年

21、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5、工程竣工时,沉降观测需提供以下资料: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标注观测点位置、编号、标志及水准基点位置、编号)。2)、 沉降观测记录表 (根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各个观测点的每次下沉量和累积下沉量的统计值). (A)、高程的计算: 每次观测结束,检查记录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满足,然后根据观测数据调整闭合差,推算各观测点的高程。(B)、沉降量的计算: 本次沉降量 = 本次观测高程-上次观测高程。 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计沉降量3)、观测点的下沉量曲线。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下图中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

22、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四、建筑物标高、全高、垂直度测量 1、建筑物标高、全高测量: 建筑物每一层主体结构完工以后均应进行楼层标高测量,主体结顶后应进行建筑物全高测量。正常情况下,楼层标高测量点数每层不少于3个 ,错层每层不少于6个点. 有变形缝每层加倍观测。2、建筑物垂直度测量: 可采用吊垂线和经纬仪相配合直接从屋面的外墙大角吊垂线。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及大角的偏移,即为垂直度偏差。 正常情况下,一般建筑物四大角均应测量,每个大角应观测纵横两个方向。有变形缝的也应观测。3、建筑物标高、全高及垂直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 目允 许 偏 差 ()检 验 方 法

23、现 浇混凝土结 构垂直度层 高5m8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5m10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全高(H)1000且30经纬仪、钢尺检查标 高 层 高±10经纬仪、钢尺检查 全 高±30砌 体结 构垂直度 层 高5经纬仪、钢尺检查全 高10m10用经纬仪、吊线和尺检查,或用其它的测量仪器检查>10m20鉴于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重要性,从测量精度和操作简便度入手,不断改进更精确更简便的方法。同时,应当运用新的技术,来寻找新的测量方法。为保证施工质量,还应该不断总结施工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切实在测量中注意到这些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使测量工作真正做到位。第四部分:测量规范及基坑监

24、测规程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测量规范1、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形式和特点,布设成十字轴线或矩形控制网。2、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利于长期保存,便于施工放样的地方。2) 控制网加密的指示桩,宜选在建筑物行列线或主要设备中心线方向上。3) 主要的控制网点和主要设备中心线端点,应埋设固定标桩。4) 控制网起始点的定位误差,不应大于20,两建筑物(厂房)间有联动关系时,不应大于10,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3、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封闭前,应根据施工的需要将建筑物外部控制转移至内部,内部的控制点,宜设置在浇筑完成的预埋件上或预埋的测量标板上,引

25、测的投点误差,一级不应超过2,二级不应超过3。4、 建筑物高程控制水准点,可设在平面控制网的标桩或外围的固定物上,也可单独埋设,水准点的个数不少于3个,当场地高程控制点距离建筑物小于200m时,可直接利用。5、 建筑物施工放样应具备的资料:总平面图;建筑物的设计及说明;建筑物的轴线平面图;建筑物的基础平面图;设备基础图;土方开挖图;建筑物的结构图;管网图、场区控制点坐标、高程及点们分布图。6、 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偏差,不应超过下表规定:项目内容允许偏差基础桩位放样单排桩或群桩中边桩±10群桩±20各施工层上放线外廓主轴线长度LL30±530L60&

26、#177;1060L90±1590L±20细部轴线±2承重墙、梁、柱边线±3非承生墙边线±3门窗洞口线±3轴线竖向投测每层3总高H(m)H30530H601060H901590H12020150H30标高竖向传递每层±3总高H30±530H60±1060H90±1590H120±20150H±307、 施工层的标高传递,传递点的数目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高度确定,规模较小的工业建筑或多层民用建筑,宜从2处分别向上传递,规模较大的,宜从3处分别向上传递,传递的标高较差小于3时,可

27、取其平均值作为施工层标高基准,否则应重新传递。8、 施工层的轴线投测,宜使用2秒级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垂仪进行,控制线投至施工层后应进行校核,合格后,才能进行本施工层上的其它测设工作,否则,应重新进行投测。9、 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柱子、桁架和梁安装测量的偏差要求测量内容允许偏差钢柱垫板标高±2钢柱±0标高检查±2柱子垂直度钢柱牛腿5柱高10米以内10柱高10米以外1000且20梁间距±3梁面垫板标高±2设备安装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测量项目允许偏差栈桥和斜桥中心线的投点±2轨面的标高±2轨道跨距丈量±2管道中心线定位&

28、#177;5管道标高测量±5管道垂直度测量1000设备基础竣工中心线必须进行复测,两次较差不应大于5。10、 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周期,应每增加12层观测1次,建筑物封顶后,应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日,可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3个月观测一次,直到建筑物稳定为止。工业厂房或多层民用建筑的沉降观测总数,不应少于5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11、 工业及民用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位置:1) 、建(构)筑物主要墙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

29、基上;2) 沉降缝、伸缩缝、新旧建(构)筑物或柱高低建(构)筑物接壤处两侧;3)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建(构)筑物不同结构分界处的两侧;4)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且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5) 基础底板的四角和中部;6) 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时,应设在裂缝两侧。基坑监测技术规程1、 开挖深度超过5米或开挖深度不超过5米,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2、 建筑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应由设计方根据工程现场及基坑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基坑监测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

30、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经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认可,必要时还需及市政道路、地下管线、人防等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3、 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1) 、地质和环境条件很复杂的基坑工程;2) 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3) 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实施的基坑工程,4)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一、二级基坑工程。4、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1) 、支护结构2) 相关的自然环境3) 施工工况4) 地下水状况5) 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6) 周围建(构)筑物7

31、) 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周围重要的道路。基坑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及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基坑的仪器监测根据监测项目、基坑级别的不同进行确定。现场巡视检查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对支护结构检查有: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支撑、立柱有无较大的变形;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对施工工况的检查有: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及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长度及设计是否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运转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轴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对基坑周边环境的检查有:地下

32、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对监测设施的检查有: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其他巡视检查内容。5、 巡视检查的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并且检查将检查的情况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6、 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的布置: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

33、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7、 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梁冠上。8、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9、 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监测点宜设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健作用的杆件上;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上保持一致。10、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

34、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保持一致,每根杆件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11、 土钉的拉力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宜布设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30m,每层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12、 对周边环境的监测: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扩大监测范围。13、 监测频率:基坑监测的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到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方报告监测结果: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支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 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