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_第1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_第2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_第3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_第4页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简介 任焕焕( 1987)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 任焕焕( 1987)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研究任焕焕(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找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因素,是采取对策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企业的供给不足,表现为人才缺乏、企业能力不足和资金不足;市场需求不足, 主要是制造业中间需求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和制度

2、框架不健全。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原因;发展对策一、引言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其中,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为迅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找出滞后的原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greenfield 将其定义为 :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政府,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在现实经济统计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与界定是个难点, 因为有些服务行业(比

3、如交通运输服务、银行服务业 )既可以看作是生产性服务业(因为企业需要 ),也可以看作是消费者服务业(因为一般消费者也需要),只不过不同服务行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依据中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的分类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与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服务业、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研究与开发、其他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业、其他团体及社会私人服务业。二、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起步较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为落后。找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因素,是

4、采取对策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现有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素的研究,大多研究的不够深入、全面。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的数据,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市场的供给、需求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和制度框架不健全三类。1. 市场供给、需求不足(1)企业供给不足。人才缺乏、企业能力不足、资金不足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的不足。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命线,生产者服务业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长期以来,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歧视和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才

5、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图 1 显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人才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水平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不足2%,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约为 15%, ;大部分行业的就业人员以高中和大专学历为主,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就业人员也占相当高的比重,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匮乏的现象可见一斑。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在职教育体系不健全。 其次,相关制度的约束不利于高端服务人才的发展和合理流动。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率高,导致高端人力生活成本高。最后,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不足。我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吸引人才。供给不足的第二

6、个因素是企业能力不足。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 管理和资金等方面力量的总和。企业的能力内生于企业内部,在外部市场难以买到,必须通过持续的积累来建立,而我国企业由于建立现代的公司制度较晚,加之我国市场发育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还未产生本土的国际性大企业。企业能力不足会使供给的质量受到影响。供给不足的第三个因素是资金不足。资金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200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第三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87.7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58%。各行业中,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数额占得比重

7、较大, 其他行业投资额占的比重都较小。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只是资金供给的一部分,而且投资的多少与行业性质有直接的关系,有些生产性服务行业不需要在固定资产上投入太多。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供给情况。通过表 1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业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图 1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结构表 1 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批发零售贸易与修理业3.77% 2.09% 住宿与餐饮业2.04% 1.13% 交通运输仓储业19.96% 11.05% 邮政与通讯业

8、2.64% 1.47% 金融保险业0.22% 0.12% 房地产业44% 24.36% 租赁服务业1.32% 0.73% 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2.80% 1.55% 研究与开发0.80% 0.44% 其他商务服务业1.27% 0.70% 公共管理3.50% 1.93% 教育3.41% 1.89%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1.24% 0.69% 其他团体、社会及私人服务业0.76% 0.43% 总计87.73% 48.58% 数据来源: 2004 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2)市场需求不足。我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

9、基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还不是很充足。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主要为中间需求。表 2列出了 2007 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量、占第三产业中间需求和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比重。 由表 1 可知,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数量少,整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量占第三产业中间需求量和占制造业中间需求总量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行业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需求比重过低。交通运输仓储业、 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 住宿与餐饮业占比较高,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等高端的生产

10、性服务业占比较低。表 2 2007 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状况单位:亿元行业数值占服务业中间需求比重占制造业中间需求比重批发零售业14713.66 14.85% 3.48% 住宿与餐饮业8505.24 8.58% 2.01% 交通运输仓储业24475.06 24.70% 5.78% 邮政与通讯业5347.02 5.40% 1.26% 金融保险业11942.05 12.05% 2.82% 房地产业3678.96 3.71% 0.87% 租赁服务业270.03 0.27% 0.06% 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815.26 0.82% 0.19%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344.14 1.36% 0.32% 商

11、务服务业8380.67 8.46% 1.98% 公共管理135.36 0.14% 0.03% 教育1290.41 1.30% 0.30% 卫生和社会服务业1060.19 1.07% 0.25% 其他团体、社会及私人服务业1858.93 1.88% 0.44% 总计83816.98 84.59% 19.79% 数据来源:由2007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中间需求是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中间需求主要是面向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不足说明制造业在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式尚未形成。但是, 对于内资制造业和外资制造业来说,造成这种结

12、果的原因却截然不同。导致内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力不强的原因有二:其一, 从主观上来说,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落后,服务外包意识淡薄。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还习惯于自给自足、 “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合作意识较为淡薄,大量的中间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产业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中间需求弱化, 即便是有部分服务外包行为,其层次也较低, 规模也较小。 其二,从客观上来说,生产性服务市场尚未形成,服务质量低下,制造企业外包服务存在顾虑。郑长娟,谢子远,李肖钢等人2008 年通过对浙江省各类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89.8%的被调查企业外购生产性

13、服务的支出比重在30%以下,而且这些支出大多是在企业不能自制某些服务而不得不选择外购时所花费的费用,绝大多数的被调查企业并不认为外部服务比自制服务更有优势、通过外购服务可降低企业风险和提升竞争力,他们反而认为外购相关服务存在商业风险,外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服务规范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和履约及时性方面也存在欠缺,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他们宁愿选择自我提供服务。外资制造业对高端服务业的拉动力不强主要是因为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较低。 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

14、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 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法律、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高端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 市场化程度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达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导致了行业的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低主要表

15、现在两方面,一是产权改革滞后导致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二是对外开放程度有限。(1)产权改革滞后。所有制结构是体现市场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综合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现从投入和产出的双重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展开分析, 如表 3 所示。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整体来说, 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各种经营方式中,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占据主导地位。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仍显不足。表 3 生产性服务业资产和收入结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其他内资资产结构生产性

16、服务业平均39.71% 2.84% 1.60% 0.50% 31.34% 14.31% 9.32% 0.38% 第三产业平均35.26% 4.89% 1.76% 0.75% 29.48% 9.66% 16.98% 1.22% 制造业平均16.78% 5.27% 2.01% 0.70% 32.09% 16.34% 26.53% 0.28% 收入结构生产性服务业平均29.84% 3.21% 1.24% 1.06% 27.80% 21.97% 14.60% 0.27% 第三产业平均30.10% 5.56% 2.18% 1.02% 25.70% 10.08% 23.99% 1.37% 制造业平均10.

17、17% 6.45% 2.39% 0.66% 28.40% 16.09% 35.46% 0.37% 数据来源: 2004 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这种所有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 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高端服务的内在动力,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境外资金的合理引入对于激活生产性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

18、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尤其是银行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内资比重甚至到达了90%以上。欧美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早, 发展也比较成熟,对于我国高端服务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降低准入门槛、 给与政策扶持、 实施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国外企业前来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的资本充足率, 还可以学习国外服务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模式,对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可谓意义非凡3. 制度框架不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主要表现在行业准入机制和市场监管不健全,扶持政策缺失三个方面。(1)准入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偏低

19、,这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准入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行业准入机制不健全阻碍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入门槛高、交易成本大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大部分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普遍较高。大多数潜在投资者被拒之门外,造成资源流入不足,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的扩张。政府的多头管理又提高了进入的成本。政府行政审批过多,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和履行审批手续方面限制多,多头收费严重, 资质管理部门多且难以统一。二是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阻碍了企业公平准入。目前,我国银行、通信、铁路、民航、港口、科研等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基本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经营,非国有经济通常难以进入并公

20、平地参与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存在导致许多行业进入不同地区障碍重重,这些地区壁垒限制了开放市场的形成,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由于行政分割的地区封锁,造成要素流动性差,一些制造业中所需要的会计、法律咨询、培训、物流等服务,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却形成企业内置, 导致了企业低效率和高成本,同时也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新兴行业准入标准缺位。由于许多新兴高端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没有对口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尚没有制定行业标准,市场准入无章可循,缺乏资格认证制度和职业标准,造成目前行业良莠不齐的状况。(2)监管体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相

21、关法律法规体系, 而我国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规范运作、 监督管理等方面这方面还很欠缺。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将直接导致市场运行的混乱,造成服务需求者对生产性服务的质量缺乏信心。有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工业企业不外购生产性服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外购服务存在较多的顾虑, 如担心泄漏商业机密、认为服务企业履约不及时、提供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这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很多体制还需要完善。监管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管制过多,未形成服务业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技术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的行政规定是不符合经济规

22、律和阻碍行业发展的。其次,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我国,政府部门仍然是生产性服务市场的主要监管者,但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监管过程中重前期审批, 轻后期监管, 政策实行的效果与政策设立的初衷出入很大;对遇到的新问题不能创造性地帮助解决,而是局限于利用现行政策进行约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内外资服务企业之间存在不平等待遇;统计体系更新缓慢, 政府部门数据不公开等等。再次,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现代市场监管体制中,很多发达国家通过行业协会实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监管。最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管,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相对分散,集群效应无法产生。(3)扶持政策缺失。当

23、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提高。虽然我国政府在 1992 年和 2001 年分别出台了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两项政策都是针对整个服务业的,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尚没有出台。而服务业内部构成复杂、层次多样,且涉及到多产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因此这些宏观政策在推动某具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具体性、 针对性、 可操作性和系统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缺乏对具体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如人才引进政策, 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政策等。三、发展对策1. 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所以应该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提升产

24、业关联度,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联动效应,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依托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推进企业内部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加快二、三产业分离,鼓励企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等制度 ,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力度 ,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突出核心竞争力。而将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专业服务。市场环境的变迁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增加研发投入,这将扩大对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需求。2. 增

25、加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主要是增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能力。提高企业内部素质,鼓励企业创新,吸引人才,可以增强企业的能力,从而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一方面,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改善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待遇等, 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人员深入技术创新服务第一线,致力于科技服务业;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

26、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的创新, 加大科研的投入。服务创新在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尤为重要,因此要鼓励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服务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流程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与专门化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完善制度框架。首先, 加快制度变革,完善监管制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好的制度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反之则会束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要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法规体系、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 制定服务业标准体系,创造高效有序的生产性服务市场环境。其次 ,进一步放宽行业进入的

27、限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增加生产性服务竞争主体供给,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生产性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宽进入的壁垒,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鼓励进入与竞争并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再次,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引导,

28、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具体行业较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对地区经济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根据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 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制定具体的计划及相关政策,确定主导产业、选择行业重点,实施诱导政策。4. 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对外开放扩大开放, 优化外资结构,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重点,吸引外资进入相关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使我国成为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承接地。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提高产业经济

29、活动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要通过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技术和行业标准,健全各行业的管理规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goe, w.r.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sorting through the externalization debate j. growth and change, 1991, (22). 2khayum, m., the impact of service sector growth on intersectoral link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j.service in

30、dustries journal, 1995, (15). 3paolo guerrieri, and valentina melician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4程大中 .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j.财贸经济, 2006,(10). 5程大中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

31、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 ,2008,(1):76-88 6 高传胜 .生产者服务业与经济国际化:耦合性与互动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 2004,(11) . 7顾乃华 .生产服务业、内生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4). 8何骏 .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 , 2008,(5). 9姜长云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5). 10吕政 ,刘勇 ,王钦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8). 11李江帆,朱胜勇.“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j. 上海经济研究,2008,(9). 12原毅军,耿殿贺,张乙明. 技术关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