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谱“冠阳应氏志”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_第1页
从族谱“冠阳应氏志”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_第2页
从族谱“冠阳应氏志”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_第3页
从族谱“冠阳应氏志”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_第4页
从族谱“冠阳应氏志”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族谱“冠阳应氏誌”中探讨历代人口的健康状况 应子勇“宗谱”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谱者补也”,宗谱是中国历史现象的很好補充。通过对族谱的研究,可以了解族人的很多历史以外情况如生育,健康,寿命,经济,文化等等。“龙溪冠阳应氏誌”是由“冠阳应氏宗谱”发展而成的,其第一版出版于公元1334年,600多年来经过数十次的“修谱”,到1998年已经是第22版了。“冠阳应氏宗谱”是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应姓族人的“族谱”,她记录了自从应姓第一代始祖出生的公元前1065年到1998年前后3000多年中应氏100多代子孙的衍生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人类生育,生命,寿命,健康状况等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

2、冠阳应氏誌”(即冠阳应氏宗谱)概况 冠阳应氏誌分“内纪”、“外纪”二大部分。1、“外纪”部分 记载了自应姓第一代始祖“仁寿公”到第69代祖“节岩公”“傅岩公”的简单历史。周武王(公元前1087前1043年)封其第四子仁寿(讳儒林,约生于公元前1065年)为应国侯,仁寿公逐以“应”为姓,是应姓第一代始祖,应国侯生活在河南平顶山一带,为汝南郡。春秋战国中“古应国”灭亡,应氏人口大减并散居各地,到第46世祖应詹公(冠阳侯天下兵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字思远,公元274326年,家住杭州,镇守温处姿三州,病逝于永康,安葬于杭州赤水,其子为纪念詹公丰功伟绩曾建了“六和塔”),再到仙居夏阁的“节岩公”(公元98

3、41076年)的2049年69代直系人口基本情况。2、“内纪”部分 内纪部分即比较詳细地记录了自节岩公之子第70代孙应 缓公(生于公元1004年)从仙居夏阁迁移涉到缙云县三溪乡三溪应村成为三溪应氏第一代始祖 (生于公元1004年)以来到1998年再次“修谱”共994年 33代(即应氏第102世孙),各代人口的出生年月,死亡时间,生育子女情况等等资料,对于探讨历代人民的健康状况更有参考和补充作用。 二、从“应氏宗谱”看“一代人”是多少时间 “一代人”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名词,例如“某工作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等等,这里的“一代人”到底是多少时间呢?10年?20年?30年?族谱中应氏第一代

4、始祖是生于(西周)公元前1065年 ,第46世祖应詹公是生于公元274(西晋)年,46代共1339年,平均每代间隔时间是29.11年、从第46代应詹公到第69代孙节岩公生于公元984年(北宋),是23代710年,平均每代间隔时间是30.87年、第69代孙节岩公到第70代孙,应 缓公生于公元1004年(北宋),间隔时间是20年、第70代孙,应 缓公(公元1004年)到第80代 孙应 珪公生于公元1260年(南宋),是10代254年,每代间隔25.40年、第80代 孙应 珪公到第90代孙生于公元1624年(清朝),是10代364年,每代间隔36.40年、第90代孙到作者系第99代孙生于公元1941

5、年(民国),是9代299年,每代平均间隔时间是33.22年、作者到儿子(第100代孙)出生的1976年(共和国),间隔时间是35年,作者到孙子(第101代孙)出生的公元2004年(共和国)是63年,每代间隔时间是31.5年。以上可见,从应氏第一代始祖约生于公元前1065年(西周)到公元1998年再次“修谱”时,前后经过3063年,有直系子孙102代。从第一代到第46代每代间隔时间是29.11年;从第46世祖到第69世孙每代间隔时间是30.87年;从第69世祖到第70世孙间隔时间是20.0年;前面2000年,平均每代间隔时间是30.03年。近1000年,平均每代间隔时间是30.06年。前2000

6、年与后1000年每代平均间隔时间几乎一致,一般多在30±5.0年范围内。历史名人“孔老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目前已2567年,现有子孙大多是82±5代之内,其平均每代间隔时间是31.30年左右,与我应氏的30.03年只相差4.06%,所以30年左右一代不是偶然的,是普遍的。一代人如果间隔时间低于25年,由于父母的各方面发育还不很成熟,所生子女抵抗力免疫力均较低,不易长大成人而极易死亡,人口将不断减少越来越少得不到很好传承;一代人如果间隔时间大于35年,由于父母已经开始慢慢衰老,抚养能力开始降低,所生子女抵抗力也较低,免疫力较低也不易长大成人,人口也将不断减少越来越少而

7、得不到很好传承,所以只有30±5.0岁人口的各方面条件较好,出生的子女抵抗力较强,免疫力强才易长大成人,是人类得以不断承传的主力军。所以,直系人口一代人30岁左右是必然的,30岁左右也是直系人口的平均年龄。现代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平均年龄的二倍左右,所以直系人口的平均寿命应该是60±15岁左右。三、 冠阳应氏历代直系人口的平均寿命 过去有人对我国历代人口的“期望寿命”做过评估:夏、商时代不足20岁;西周、秦、汉时代约为20岁左右;东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代35岁;解放初40来岁,1957年是57岁;1981年是68岁。实际寿命(平均

8、死亡年龄)比期望寿命更短,事实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从“冠阳应氏誌”中可以查到历代祖先的出生死亡时间,从而可以计算出他们的寿命和平均寿命。冠阳应氏30多代“直系”人口在谱中均可查到出生和死亡时间,男性死亡年龄从28岁到101岁,平均72.12岁、女性从32岁到97岁,平均72.76岁,女性略长于男性(长0.64岁)与现代人口资料一致。谱中直系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能代表历代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不能代表某一代人口的寿命,只是代表历代人口中一群人口的寿命,说明历代人口并不都是象前面专家估计的那么短命。四、历代冠阳应氏人口的生育死亡状况 冠阳应氏始祖生于公元1004年,到1998年再次修谱时共994年有子孙3

9、3代,族谱中包括“有子女直系承传人口”和“无子女承传人口”二大类。有子女传承人口和无子女人口的人数和占比例数(%)及生育状况见表一 表一、 有子女传承人口和无子女人口的人数及占比例数(%)及生育状况历代人口世代历代人口出生年份历代人口人数(男性)有子女承传人口无子女承传人口平均生育人数 (人/户)*有子女承传人数(占比例数)出生人数无子女承传总人数(占比例数)内幼殇儿童数(占比例数)前5代1004110411101.00第6代1128115811101.00第7代1148115222502.50第8代1172119155701.40第9代12021227771702.4310代12271278

10、1711(65)246(35)5(83)2.1811代126012922416(67)398(33)4(50)2.4412代129513373927(69)3912(31.)9(75)1.4413代132213823922(56)6917(44)13(76)3.1414代135114226945(65)10424(35)13(54)2.3115代1380146810468(65)15336(35)8(22)2.2516代1402151415396(63)20657(37)43(75)2.1517代1434153220680(39)201126(61)103(81)2.5118代14901601

11、20177(38)156124(62)97(78)2.0319代1540167115637(24)102119(76)46(39)2.7620代1598169710263(62)8239(38)25(64)1.3021代162418158254(66)14528(34)17(61)2.6922代1665179514583(57)24062(43)54(87)2.8923代17121823240114(48)330126(53)108(86)2.8924代17401873330139(42)416191(58)166(87)2.9925代17621928416190(46)505226(54)1

12、96(87)2.6626代17911969505186(37)646319(63)211(66)3.4727代18171996646259(40)901223(35)136(61)3.4828代1869901232(26)1086439(49)189(43)4.6829代19001086601(55)885?116(11)33(28)1.4730代1930885220(36)226?5(0.6)2(40)1.0031代19562267(3)8032代198680132代合计994年65952652(40)65982464(37)1695(69)2.49127代合计992年34951487(42

13、.5)43901907(55)1471(77)2.9528代后合计1869年后31001165(38)2205557(18)224(40)1.89* 1949年出生数后包括男女人口。表一可见;从冠阳应氏始祖出生的公元1004年到公元1998年的994年来,已经传承了32代。前26代均已死亡,第27代1996年后不再出生,而在不断成长衰老和死亡中、第28代后均在不断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动态变化中。1、 历代总人口(指男性下同)状况 历代总人口一共是6595户,内有子女传承2654户,占40.02%,生育子女6598人,平均生育2.49人/户(人口性别比例为108:100,实际平均生育4.80

14、人/户);未生育子女1477人,占22.40%;无子女传承2464户,占37.82%,内幼殇儿童1695人,占无子女人口的68.79%占总人口的25.70%。2、 第127代(10041996)人口状况 第127代人口一共是3495户,内有子女传承1487户,占42.55%,生育子女4390人,平均生育2.95人/户(实际生育5.68人/户)、未生育子女101户占2.89%、无子女承传1907户,占54.56%,内“幼殇”儿童1471人,占无子女人口的77.14%,占总人口的42.09%;3、第28代(1869年)后人口状况 第28代后人口3100户,人口数乃在不断出生与死亡的动态变化中,目前

15、已有子女传承者1165户,占37.58%,共生育子女2205人(包括女孩),平均生育数是1.89人/户、未生育子女户是1376人占44.39%、无子女传承者557户,占17.97%,其中幼殇儿童224人,占40.22%,占总人口的7.23%;目前总人数最多的是第29代1086人,第30代后人口还有大量未出生,再过10年20年第30代人口人数一定超过29代,人数总是逐代增加的。4、各代人口的生育数 各代人口生育数明显不同 ,第16代为1人/户、第1027代为5.68人/户、第28代为4.68人/户、第29代为1.89人/户明显降低。可见人类要得到传承实际上也是相当不易的,900多年来,只有40.

16、02%的人口有子女传承。前27代无子女传承人口占54.56 %、内幼殇儿童占77.14%、占总人口42.09%。28代后无子女传承人口只占17.97%、内幼殇儿童占40.22%,只占总人口的 7.21%。说明解放后由于卫生水平,医疗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无子女传承人口特别是儿童死亡人口已经明显减少了。五、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族谱资料可见,族谱中基本上有三个类型的人群,即“有子女传承人口”、“无子女传承人口”和“幼殇儿童人口”。三个类型人口的寿命明显不同,有子女传承人口一般是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人口其平均年龄在30±5岁左右,平均寿命在60±15岁左右、无子女人口

17、一般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相对就差,其平均寿命较低,在40±10岁左右、幼殇儿童健康水平最低,其平均寿命只有7.5±7.5岁左右。三类人口的“人口占有数×平均寿命之和即总人口的平均寿命”。第10代后各类人口的占有数(%),占寿命数(岁)及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岁)见表二。表二、各代各类人口占比例数(%)占寿命数(岁)及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岁)出生时间与朝代人口代数有子女承传无子女传承幼殇儿童平均寿命(岁)占比例(%)占寿命数(岁)占比例(%)占寿命数(岁)占比例(%)占寿命数(岁)12271278南宋第10代64.738.845.82.3229.42.2143.37126

18、01292南宋末、元初第11代66.740.0216.76.6816.71.2547.9512951337元代中期第12代69.241.527.73.0823.11.7346.3313221382元、明初第13代56.433.8410.33.60533.32.5039.9413511422元末、明初第14代65.239.1215.96.3618.81.4146.8913801468明第15代65.439.2426.910.767.70.5850.5814021514明第16代62.737.629.23.6828.12.1143.4114341532明第17代38.823.2811.24.485

19、0.03.7531.5114901601明第18代38.322.9813.45.3648.33.6231.9615401671明末、清初第19代23.714.2246.818.7229.52.2135.1515981697明末、清初第20代61.837.0813.75.4824.51.8444.4016241815明末、清初第21代65.939.5413.45.3620.71.5546.4516651795清第22代57.234.325.52.2037.42.8139.3317121823清第23代47.528.507.53.0045.03.3834.8817401873清第24代42.125

20、.267.63.0450.33.7732.0717621928清末、民国第25代45.727.427.22.8847.13.5333.8317911969清末、民国、共和国第26代36.822.0821.48.5641.83.1433.7818171996清末、民国、共和国第27代40.124.0634.513.8021.11.5841.21(39.44)*1869清末、民国、共和国第28代25.815.4827.711.0821.01.5837.77(28.14)*1900清末、民国、共和国第29代55.333.187.63.043.00.2353.31(36.45)*1930民国第30代2

21、4.814.880.30.120.20.0259.37(15.02)*1956共和国第31代3.11986共和国第32代* ( ) 内数值为三类人口占寿命数之和,平均寿命是三类人口占寿命数之和÷三类人口占有数之和。表二可见第28代后人口还在不断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中,目前无法准确统计各样指标,26代前各类人口占比例数,占寿命数及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正确的,不变的,可靠的;1、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 各代人口的平均寿命有很大差别,幼殇儿童越多平均寿命越短,幼殇儿童越少,平均寿命越长,第17代人口幼殇儿童最多,占50.0%,平均寿命最短,只有31.51岁;第30代人口幼殇儿童最少

22、,只占0.2%,平均寿命最长有59.37岁。所以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水平,降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占死亡数比例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人类寿命的关键。2、同一代人口年龄差距不同随着代数增大而增大 第10代兄弟之间年龄是相差51岁;第20代兄弟之间年龄差距是99岁;27代兄弟之间差距是179岁,代数越多年龄相差越大,28代后兄弟之间差距可能超过200岁,所以相同年龄中有几代人是非常常见的,年纪大的人辈分比年纪少的人低也是非常常见的。总之“族谱”不仅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大量正史中没有的人文、历史、地理等等资料,还可以看到有关医疗,卫生,生育,生命,健康,寿命等资料,为现代医学,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研究

23、发展做贡献,一个医疗卫生工作者对族谱有一些了解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用的。 张氏 1006.3.11第二代 应 達 康字行6公 1032.1.15? 何氏 1034.1.13?第三代 应 完 成字行1公 1058.9.11115.6.9 寿命58岁 王氏 1061.4.21?第四代 应 熹公 百字行10公 1077.9.281139.2.11 62 朱氏 1084.9.11.?第五代 应 云 千字行16公 1104.5.12.1.151198.7.24 95 吴氏 1105.12.5 ? 第六代 应 本公 万字行26公 1128.12.181155.8.20 28 陶氏 1006.3.11?第七代

24、应 彬 曾字行1公 1149.2.241235.10.8 87山头塘 周氏 1150.8.15.1226.1.21 77第八代 应 荣 亨字行1公 1172.7.30125.11.3 84岁 滴下 田氏 1177.23?第9代 应 绍公 太字行1公 1202.8.81279.9.30 78 金勾 李氏 1207.4.41267.12.15 61第10代 应 仪 安字行1公 1227.9.121311.4.5 85 本里岩头 李氏 1231.1.161317.5.2 87 第11代 应 珪公 宁字行1公 1260.10.111288.4.7 29 水口單蹄 杜氏 1263.3.31294.12.

25、14 32第12代 应 僧 昌字行1公 1295.2.21385.11.9 91 程氏 1297.2.131385.5.3 89第13代 应糦公 宏字行10公 1337.7.221437.4.14 101岁 大上于 吴氏 1336.2.191433.12.19 97第14代 应玘公 洪字行17公 1360.4.281444.9.23 85 黄氏 1361.12.131.1442.9.5 82 滴下第15代 应 威公 广字行12公 1387.5.20.1466.5.29 79 赵氏 1394.11.101454.5.27 60 第16代 应梅公 進字行30 1422.11.141512.11.12 67 金勾 李氏 1437.11.22?第17代 应 珂 兹字行73 1473.4.251562.1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