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手机的不断更新,功能的不断增加,让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更是如此。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人际关系的淡化。而孤独感、社会支持可能是造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因此文章拟在揭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孤独感、社会支持现状的前提下,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弥补很少有人将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不足。这句话有些拗口本文采纳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三个量表对135名济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长沙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地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
2、差异;(2)在专业、户口类型及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和主观支持因子在居住地差异上具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客观支持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主观支持因子与孤独感呈现显著地负相关。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社会支持目 录摘 要i1 前言11.1 文献综述11.1.1 手机依赖11.1.2 孤独感21.1.3 社会支持31.2 问题提出3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31.2.2 研究的意义41.2.3 研究问题41.2.4 研究假设42 研究对象与方法62.1 研究对象62.2 研究方法62.2.1 研究工具
3、62.2.2 研究程序72.2.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73 研究结果与分析83.1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总体情况83.1.1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描述统计分析8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83.1.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83.1.4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93.1.5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户籍类型差异103.1.6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103.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13.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
4、依赖的回来分析124 协商134.1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结果134.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44.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14结 论16参 考 文 献17附 录19致 谢2229 / 331 前言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进展,手机已经由最初仅具备通话功能的工具演化成为可以集听歌、拍照、游戏、查询搜索等多功能的智能设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与此同时,随着“行为成瘾”的提出,手机成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也呈现在大家眼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就如同网络成瘾一样,会严峻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据一项调查显示2,台湾大学生有近
5、70%的人认为手机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韩国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呈现手机依赖倾向。可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对大学生的身心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国内学者对手机依赖症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不良影响等做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发觉孤独感及社会支持可能与手机依赖有关。1.1 文献综述1.1.1 手机依赖1.1.1.1 手机依赖的界定(1)行为成瘾的界定行为成瘾属于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指由于对某种活动或事物过分沉迷,并且因为这些行为的重复,而给个体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是不同于平常行为的行为方式。 (2)手机依赖的定义没和(1)对齐手机依赖(in- mobile phone dep
6、endency这个翻译是否准确,有点不确定是不是这样写) ,是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病症,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滥用手机而导致,又称手机成瘾( mobile phone addictive disorder)、病理手机使用( pathological phone use),具体表现为幻听手机铃声、频繁的查看手机、手机不离手等形式,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1.1.2 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这个不是文献综述,里面的内容都是你的分析,应该是总结前人的研究(1)个人原因首先,青年大学生为了区别于他人,使自己与众不同,吸引更多的眼光;或是为了与他人相同,作为交友、沟通情感的方式,都会选择越来越普及的手机作
7、为手段。其次,手机功能的增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准时、强大的信息量,并可以让使用者随时随地交换信息,满足对信息具有渴求欲大学生。再者,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心理处于自卑亦或是自负的状态,害怕或者不愿与人交流,导致情绪多变、心理压力大,需要发泄或是转移,而手机可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2)家庭原因众所周知,长久以来中国学生都处于应试教育的成长环境之下,步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入好的大学,对孩子严加管教,使孩子缺少自由,心理受到极度的压制。而一旦进入大学,家长则对孩子实行放养式,不管不问。这样就导致长期压抑的学生似出笼的小鸟,随心所欲,助长了学生对手机的过度消费,进
8、而使大学生手机成瘾成为可能。(3)学校原因第一,治理制度欠缺。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大学生上课携带手机并玩手机提供了机会;第二,教育及疏导没有实际效果。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大部分任课老师只要求调静音或震惊,而学生是否玩手机,只要不影响老师上课即可。有时,即便发觉,也只是口头教育两句,使学生肆无忌惮的玩弄手机。(4)社会原因。首先,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使得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成为大众化的通讯设备,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大学生作为年轻一族,对手机的需求更是猛烈。其次,目前社会各界对手机依赖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网络成瘾的关注度。而且,对手机对用户的研究仅限于
9、辐射等方面,而缺少对社会文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探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探讨研究更是不足。1.1.2 孤独感1.1.2.1 孤独感的界定国内外对孤独定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之上:(1)孤独产生于人际关系中,源于社会交往的缺失或不足及人际间关系的欠缺;(2)孤独有些是个体的感觉及渴求,是主观的,并不是社会交际中客观存在的孤立状态;(3)孤独所给与个体的是幸福的、不快活的感受;(4)个体会被孤独促使着努力减轻这种心理感受或体验。因此,孤独概念的界定大体符合李传银(1999)提出的定义,即:孤独是由于个体对所处的人际关系而感到不满,且个体交往的实际水平与渴求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10、或感受,经常伴随着烦闷、孤寂、孤单无助等难以忍受的精神空落感及不好的情绪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孤独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交欠缺或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而产生的幸福。实际生活中,那些心理上并没有感到幸福,只是表面上不与人交际或交际极少的人,亦或给他人的感觉是孤独的个体,并不属于孤独者;相反,那些表面上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状况还好,但是仍然因为不满足于现状而感到幸福的人,他们依旧是孤独者。1.1.2.2 孤独感的分类(1)根据个体的能动性划分朱自贤是朱智贤吗(x)根据个体的能动性将孤独分类为:主动的孤独,即,个体有意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需求;被动的孤独,即,渴望与他人接触的个体因为社会因素的
11、影响,而被迫与其他人分隔。(2)根据时间维度划分young(1980)以时间维度为分类依据,将孤独分类为以下三类:一是长期性孤独,是指个体长期社交欠缺或缺陷,亦或是在长时间内,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一直不中意;临时性孤独,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常常会体验到的偶然的一时性的孤独感;情境性孤独,是指个体置身于不熟悉、不开放的社会交际的环境中,或者对于个体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忽然改变、破裂时的一种孤独感体验。gerson 和perlman(1979)及shaver等(1985)也从时问维度对孤独进行划分。认为孤独 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和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3)根据孤独的不同症状及治
12、疗方法划分robert s. weiss于1973提出了孤独类型理论,将孤独划分为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两类。所谓社交孤独,是指因为欠缺社会交往网络,亦或是被自己所需的群体所排斥,从而形成的社交孤立的一种孤独。情感孤独则是指,由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十分重要的而同时可以给予个体情感和安全的关系,因此产生的一种情感孤立状态或形式。1.1.3 社会支持作为文献综述,这部分写得太简洁了1.1.3.1 社会支持的界定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团体或组织等层面得到的精神及物质帮助,从而使得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缓解,心理的应激反应得以减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支持及帮助。1.1.
13、3.2 社会支持的分类及维度从社会支持的概念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物质的帮助及支持,即客观支持;也包括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即主观支持;三是,不同的个体,自身情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导致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区别,即对支持的利用度。1.1.3.3 社会支持的测量国内外目前对社会支持的测量有很多量表,但对十分适合我国人群使用的是肖水源于1990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表。1.2 问题提出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国内外社会各界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在这些研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青少年大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而
14、很少有学者涉及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章将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分析。1.2.2 研究的意义目前,在大学校园,无论是宿舍还是课堂,无论在路上还是食堂,随处可见大学生玩弄着手机。手机的出现,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信息量,便利了信息的随时分享的同时,却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没有手机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使患上“手机焦虑症”成为可能,影响着青少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垃圾短信、黄色信息等的传播,会诱惑着尚未处事的单纯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扭曲;通宵熬夜玩手机,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的视力等身体机能造
15、成损害;对手机的追逐及攀比心,频繁的更换手机,手机话费的增多,都会给大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手机的过度滥用,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还耽搁学习,不乏有的大学生因此出现挂科现象,影响学业。手机成瘾已严峻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刻不容缓。从影响因素着手,探讨解决方法,幸免手机依赖,改善大学生的现有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进展。1.2.3 研究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及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研究,为改善我国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及启发。本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一下几个问题:第一,考察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第二,考察性别、年级、专业、
16、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第三,考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第四,考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第五,考察孤独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手机依赖的相关性。1.2.4 研究假设针对文章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依据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和理论构想,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一: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不同的变量(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上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假设二:大学生孤独感在不同的变量(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上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假设三: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不同的变
17、量(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上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假设四: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被试取样于济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上海信息技术学院,选取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23份,剔除无效问卷23份,得到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其中男生47人,女生53人。具体有效被试分布情况见下表:表1 被试人数分布表变量人数比例(%)性别男4747女5353年级大一4141大二1313大三2121大四2525专业文史类5151理工类49
18、49户籍类型城镇5050农村5050独生子女与否独生5151非独生4949这个表格不是三线表,下面所有表格也不是,都需要改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工具2.2.1.1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采纳安徽医科大学陶舒曼、付继玲等人编制的量表,共13个条目,根据likert5级评分标准,每个条目5个选项,即“从不”、“间或”、“有时”、“经常”、“总是”,分别按“15分”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问卷的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67,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均在0.9以
19、上,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符合心理统计学评价标准。2.2.1.2 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988去掉)该量表是单维度的、用以评价被试人际交往关系的质量的量表,共由11个正序条目及9个反序条目,共20个条目组成。根据“从不”、“很少”、“有时”、“一直”四个选项分别计1、2、3、4分,最终计算总分,分数越高,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2.2.1.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纳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括:3条客观支持、4条主管支持、3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2.2.2 研究程序该研究全部量表,均在统一指导下,严格按照心理学问
20、卷的程序,以分散测试的形式对济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上海信息技术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在测验的同时获得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户籍类型、独生子女与否等的人口统计学资料。2.2.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本研究将所有收回的有效问卷加以编码处理后,采纳spss19.0进行原始数据输入,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统计和处理采纳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来分析等方法。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总体情况3.1.1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描述统计分析表2
21、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平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手机依赖10031.0409.24314.0060.00孤独感10050.2709.45021.00117.00社会支持总分10037.4606.01818.0051.00客观支持1007.7502.1344.0013.00主观支持10022.3204.2579.0030.00对社会支持利用度1007.3901.5884.0012.00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就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及其因子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了解三者在性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表3 手机依赖、孤独感与
22、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女男tp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手机依赖31.7558.84930.2349.7000.8200.414孤独感50.8686.46049.59612.0070.6700.504社会支持总分37.0766.12037.8945.935-0.6770.500客观支持7.9432.1257.5322.1450.9620.338主观支持21.6794.42823.0433.978-1.6110.110对社会支持利用度7.4531.4887.3191.7080.4180.677表3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3
23、.1.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本研究针对不同年级(大一到大四)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的实际得分情况进行了方差分析以便理解做方差分析之前,报告一下自己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看是不是适合做方差分析各量表得分的年级差异情况,具体分析情况见表4:表4 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年级差异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手机依赖组间238.101379.3670.9270.431组内8219.7399685.622总数8457.84099孤独组间525.1063175.0352.0200.116组内8316.6049686.631总数8841.71099社会支持组间153
24、.559351.1861.4320.238组内3431.2819635.743总数3584.84099客观支持组间19.97636.6591.4840.224组内430.774964.487总数450.75099主观支持组间64.649321.5501.1960.315组内1729.1119618.012总数1793.76099对支持利用度组间3.67531.2250.4780.698组内246.115962.564总数249.79099注: *p 0.05;* p 0.01;* p 0.001如果报告了显著性,就没必要写这个了。由表4可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
25、各因子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1.4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为了解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上的差异,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上述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表5 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专业差异文史类理工类tp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手机依赖32.86310.34229.1437.5882.0440.044孤独感52.19610.95648.2657.1502.1150.037社会支持总分37.5885.92337.3276.1720.2160.829客观支持8.0392.2277.4492.0111.3890.16
26、8主观支持22.0784.24222.5714.301-0.5770.565对社会支持利用度7.4711.5017.3061.6860.5160.607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方面均差异不显著,p0.05。3.1.5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户籍类型差异采纳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发觉,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在居住地差异上具有显著差异,p 0.05;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客观支持因子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因子均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6)表6 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居住地差异农村城
27、市tp不用加粗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手机依赖30.9007.69631.18010.646-0.1510.881孤独感49.5807.09450.96011.364-0.7280.468社会支持总分38.8405.62236.0806.1372.3450.021客观支持7.9802.0657.5202.1961.0790.283主观支持23.2204.09221.4204.2672.1530.034对社会支持利用度7.6401.4817.1401.6661.5860.1163.1.6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在独生子女与
28、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表7 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独生子女差异独生非独生tp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标准差手机依赖31.58810.78030.4697.3830.6030.548孤独感51.31411.75049.1846.1671.1280.262社会支持总分36.7846.87138.1634.951-1.1470.254客观支持7.6472.2527.8572.021-0.4900.625主观支持21.9024.75922.7553.660-1.0020.319对社会支持利用度7.2351.7277.5511.430-0.9940.323从表7的分析结果可
29、知,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3.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水平,相关性研究结果如表8所示:表8 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手机依赖孤独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手机依赖1孤独感0.394*1社会支持总分0.066-0.1911客观支持0.200*-0.0940.689*1主观支持-0.047-0.228*0.902*0.415*1对社会支持利用度0.1050.0130.446*0.15
30、40.1801注: *p 0.05;* p 0.01;* p 0.001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这意味着个体孤独感得分越高,手机依赖性就越强;客观支持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这意味着个体客观支持因子分越高,手机依赖性越强;主观支持因子与孤独感呈现显著地负相关,这意味着个体主观支持因子得分越高,孤独感就会越低。为更好地探讨这几对相关关系,下面做一下回来分析。3.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表9 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回来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值r2b值f值t 值 主观支持孤独感-0.2280.052-0.
31、5055.357*-2.314*注: *p 0.05;* p 0.01;* p 0.001以社会支持量表中的主观支持因子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用enter法进行回来分析,回来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主观支持因子分进入孤独感总分的回来方程,回来系数为-0.505,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性,由表中可以看出主观支持因子能在5.2%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表10 客观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值r2b值f值t 值 客观支持手机依赖0.2000.0400.8654.072*2.018*注: *p 0.05;* p 0.01;* p 0.001以社会支持量表中的客观支持因子为自变量,手机依赖为
32、因变量用enter法进行回来分析,回来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客观支持因子分进入手机依赖分的回来方程,回来系数为0.865,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性,由表中可以看出客观支持因子能在4.0%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表11 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值r2b值f值t 值 孤独感手机依赖0.3940.1550.38517.981*4.240*注: *p 0.05;* p 0.01;* p 0.001以孤独感为自变量,手机依赖为因变量用enter法进行回来分析,回来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孤独感得分进入手机依赖分的回来方程,回来系数为0.385,p值小于0.001,达到极显著性,由表中可以
33、看出孤独感能在15.5%的水平上预测手机依赖水平。4 协商4.1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比较,通过结果分析有以下研究结果:性别方面,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手机依赖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结果与国内刘红、王洪礼(2012)研究相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到大学阶段学业宽松,学生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较小,同时手机功能日新月异的进展使得大学生无论男女做事情时对手机的依赖性都增加,从而使得手机依赖的研究在性别差异方面不显著。在年级方面,从相关的分析处理结果中可以看出,大
34、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在年级差异方面并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内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从而不具有年级差异性,这和宫佳奇等(2009)对兰州大学生和石翌彤(2009)对郑州大学生所做的研究结论相符,而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孤独感也不具有年级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所取样本量较小和样本选择范围狭小的缘故。 在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和国内刘红、王洪礼(2012)研究相一致,理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倾向超过文科生。这表明专业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强度和孤独感体验有重要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专业设置课程的不同,学业压力的不
35、同等等原因导致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加上理科的专业性质使他们不善和人打交道,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上不如文科生,这些都会加重他们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有可能更简洁形成对手机的依赖。在居住地方面,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在居住地差异上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大学生对城市生活要比乡镇大学生熟悉的缘故,因而更好展开人际交流,从而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客观支持因子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因子均未呈现出差异性,其中手机依赖在居住地方面未呈现差异的结果与国内李悦、朱广思(
36、2013)研究相一致,这表明随着城乡差异的逐步缩小,手机在城乡广泛的使用,这就使得城乡的大学生在对手机依赖性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手机依赖在独生子女方面表现为差异不显著,这与国内王小辉(2011)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表明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手机功能日新月异的改变,可以满足大学生猎奇心理以及对大学生活不如意的补偿,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而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在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选取样本狭小,这也是本次研究不足的地方。4.
37、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这意味着个体孤独感得分越高,手机依赖性就越强,说明孤独的大学生简洁产生手机依赖倾向,本研究验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park,2003),即孤独感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显著相关,这说明孤独感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例如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合作参加,从而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最终使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降低。客观支持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这意味着个体客观支持因子得分越高,手
38、机依赖性越强,这个结果与国内韩永佳(2012)研究不一致,该研究显示客观支持因子和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不同,也可能和本次研究样本较小有关,对本结论的解释是学生得到的客观支持越多,可能会导致学生自主探究性降低,从而对手机有关功能的依赖性增加;主观支持因子与孤独感呈现显著地负相关,这意味着个体主观支持因子得分越高,孤独感就会越低,这个结果和前人研究是一致的,这表明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越多,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越小,这启发我们要多多关怀孤独感强的个体,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怀,从而降低他们的孤独感,这个结果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4
39、.3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因子能在5.2%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回来分析表明,主观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这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关怀孤独感水平过高的个体,这可以提高其主观体验到的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其孤独感水平。客观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因子能在4.0%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回来分析表明,客观支持能对手机依赖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能在15.5%的水平上预测手机依赖水平,回来分析表明,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孤独的大学生简洁产生手机依赖
40、倾向。这与国外的研究park wk.(2003)研究结果一致,也和国内刘红、王洪礼(2012)研究相一致,大学生正处在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冲突与不安,这使他们需要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而手机虚拟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孤独所引起的焦虑,手机迎合了大学生的心态。格外是那些因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他们便经常以使用手机来排解或回避孤独,从而对手机形成依赖。结 论(1)性别方面,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年级方面,从相关的分析处理结果中可以清楚看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
41、分及其各因子、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在年级差异方面并不具有显著性。(3)在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孤独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在居住地方面,孤独感和主观支持因子在居住地差异上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主观支持具有显著差异。(5)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6)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客观支持因子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地正相关;主观支持因子与孤独感呈现显著地负相关。(7)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因
42、子能在5.2%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客观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因子能在4.0%的水平上预测孤独感水平。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回来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能在15.5%的水平上预测手机依赖水平。参 考 文参考文献格式不对 献1 ling r. we release them little by little: matur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as seen in the use of mobile telephony, 19992 park wk.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
43、nts j. korean soc journalism commun stud,2003,47(2):250-2813 townsend am. life in the real-time city: mobile telephones and urban metabolism j. j urban techno l, 2000,7( 2) : 85-1044 walsh sp, white km, young rmd. the phone connection: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how belongingness and social identi
44、fication relate to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australian youth. 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19(3): 225-2405 陈润泽,孔青,薛晓嘉,等.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4): 255-2586 杜立操,梁杰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7(12): 65-697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
45、学报,2009,25(7): 26-288 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9 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 255-25710 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611 刘平. ucla孤独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增刊),: 284-28712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66-6913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冬
46、季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 1453-145714 石翌彤.应届大学毕业生手机幻听依赖现象调查及相关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9,(10) : 147-14815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 .临床精神医学,2009,19:138-13916 陶舒曼,付继玲,王惠,等.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1): 26-2817 王蕾.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浅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6:9018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4(1): 40
47、-4319 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格外教育, 2012, 12: 59-6320 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 381-38421 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6(1): 83-8522 叶悦妹,戴晓阳.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56-45823 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4): 16-18附 录亲爱的同学: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方面的调查问
48、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请花费一点宝贵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问卷不需记名,答案也无对错,仅做研究使用,对您的回答我们也肯定保密!因而,您不需有任何顾虑,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合作!您的性别: 男 女您大几了: 一 二 三 四您 是: 文科生 理科生您 是: 城市户口 农村户口您 是: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请根据以下每句话与您符合的程度,在相应的选项划“”,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请不要多选或漏选。、第一部分:手机依赖问卷从不间或有时经常总是1总觉得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够 - abcde2当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
49、或脾气暴躁abcde3.玩手机过多导致睡眠不足 abcde4.当因上课、聚餐等而一定关机时,会感到烦躁 abcde5.有时候宁愿拿着手机玩,也不愿处理其他一些更紧迫的事情abcde6.当手机有一段时间响,脑海会出现手机有未接来电的念头 abcde7.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才能得到满足 abcde8.当幻听到手机铃声响起或震惊时,总会下意识的拿出手机查看abcde9.因为使用手机的关系,平时休闲活动减少了 abcde10.时常做有关手机的梦 abcde11.一段时间不查看手机是否有信息或不开机,会感到焦虑 abcde12.使用手机直接影响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abcde13.如果没有手机,会感到不知所措 ab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 科技公司专利代理协议(3篇)
- 数学主题演讲5分钟(34篇)
- 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33篇)
- 工程技术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2024年铝锻压材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茶文化与茶艺鉴赏 教案 项目三 明茶礼-茶艺礼仪
- 智慧视觉AR交互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深圳2020-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专题06 阅读匹配(原卷版)
- GB/T 41365-2022中药材种子(种苗)白术
- GB/T 18371-2001连续玻璃纤维纱
- GB/T 12527-2008额定电压1 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
- 一级建造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全国通用)
- 竣工工程销项工作计划表
- 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 高速公路施工全流程标准化手册
- 2022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一模语文试卷讲评课件
- 通力电梯技能培训教材系列:《KCE控制系统课程》
- 模板-侦查阶段第二次会见笔录
- 2023年惠州仲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