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60章_第1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60章_第2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60章_第3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60章_第4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60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3次课):次课):一、道路规划设计的程序(一、道路规划设计的程序(1)二、路线方案选择(二、路线方案选择(2 2)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2)四、平原区选线(四、平原区选线(2)五、山岭区道路选线(五、山岭区道路选线(3)六、六、丘陵区道路选线丘陵区道路选线(3)第六章道路选线第六章道路选线设计任务:在道路规划起终点之间选择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又能符合道路中心线的工作。一、一、 道路规划设计工作的程序道路规划设计工作的程序路网规划道路可行性研究实地踏勘初测与初步设计定测与施工图设计定测

2、与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总体设计1、路网规划主要原则主要原则 1.1.道路网是综合运输网的一部分。道路网是综合运输网的一部分。 2.2.充分利用现有路网。充分利用现有路网。 3.3.根据工程经济和运营经济原则确定实施计划。根据工程经济和运营经济原则确定实施计划。 4.4.路网布置尽可能优化路网布置尽可能优化。 5.5.与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结合。与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结合。 6.6.按好、省的原则优化路网。按好、省的原则优化路网。 路网规划的指标路网规划的指标 1.1.非直线系数:实际距离非直线系数:实际距离/ /空间距离空间距离 2.2.干道网密度:干道网密度:l/l/a a 3.3.道路面积密度:

3、道路面积密度:a arealreal/ /a actlctl 4.4.人均道路占有率:(人均道路占有率:(l lb b)/ /n n 2、道路可行性研究和实地踏勘目的:为编制计划任务书提供资料目的:为编制计划任务书提供资料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实地视察、论证并推荐路线的基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实地视察、论证并推荐路线的基本走向、主要控制点、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主本走向、主要控制点、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主要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 概估工程数量、 三材用量和投资、要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 概估工程数量、 三材用量和投资、提出设计阶段以及测设和施工安排意见。提出设计阶段以

4、及测设和施工安排意见。 步骤步骤 (1 1)室内研究)室内研究 (2 2)野外视察)野外视察 (3 3)编写报告)编写报告 视察工作是勘测设计前的必需的重要步骤视察工作是勘测设计前的必需的重要步骤 3、总体设计 (1)路线走向的选择 (2)总体设计要点 (3)路线的控制点 (4)公路景观设计 (5)公路环保设计4、初测与初步设计初测是两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初步设计)中的一部分。初测是两阶段设计中第一阶段(初步设计)中的一部分。 根据:计划任务书和视察报告(可行性报告)根据:计划任务书和视察报告(可行性报告) 目的:为编制初步设计和概算提供资料目的:为编制初步设计和概算提供资料 基本要求:基本要

5、求: 进一步论证基本走向和方案进一步论证基本走向和方案定量。定量。 概略地拟定路线的中线位置。概略地拟定路线的中线位置。 工程概略数量工程概略数量 初步设计要求(两种方法)初步设计要求(两种方法) 实地布线纸上定线实地布线纸上定线 平面平面多方案多方案、概略纵断面(多方案,大桩距)概略纵断面(多方案,大桩距) 横断面,代表性横断面,代表性路基路面、防护、路基排水等工程的概略设计路基路面、防护、路基排水等工程的概略设计 桥位、桥型多方案(孔径、长度基本结构)桥位、桥型多方案(孔径、长度基本结构) 其他附属设施的方案。其他附属设施的方案。 工程数量及材料来源工程数量及材料来源。 5、定测与施工图设

6、计定定测测是是具具体体核核实实路路线线方方案案、实实地地标标定定路路线线,进进行行路路线线评评测测,实实地地布布施施等等工工作作。 根根据据:计计划划任任务务书书、视视察察报报告告(可可执执行行报报告告) 、初初步步设设计计、技技术术设设计计。 目目的的:为为编编制制施施工工图图或或技技术术设设计计搜搜集集资资料料。 基基本本要要求求 最最后后确确定定路路线线位位置置,实实测测平平、纵纵、横横,布布置置结结构构。 具具体体的的: 实实地地放放线线(修修改改初初步步设设计计) 测测定定中中线线,丈丈量量距距离离、测测设设曲曲线线、钉钉桩桩标标明明里里程程。 进进行行中中桩桩水水准准测测量量和和横

7、横断断面面测测量量。 桥桥、涵涵勘勘测测(地地形形、地地质质、水水文文) 路路基基路路面面挡挡墙墙等等人人工工构构造造物物设设计计资资料料收收集集。 沿沿线线土土壤壤地地质质、水水文文筑筑路路材材料料勘勘察察。 占占地地、拆拆迁迁及及预预算算资资料料收收集集 6、技术设计技技术术设设计计应应根根据据批批准准的的初初步步设设计计及及审审批批意意见见,对对重重大大、复复杂杂的的技技术术问问题题通通过过科科学学实实验验、专专题题研研究究、加加深深勘勘探探调调查查及及分分析析比比较较,解解决决初初步步设设计计中中未未能能解解决决的的问问题题、落落实实技技术术方方案案、计计算算工工程程数数量量、提提出出

8、修修正正的的施施工工方方案案、修修正正设设计计概概算算。 二、路线方案选择二、路线方案选择1、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道路设计中最基本问题道路设计中最基本问题。 不但影响公路本身不但影响公路本身。 还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还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 2、路线方案选择平平面面:城城镇镇路路线线基基本本走走向向的的体体现现控控制制点点(大大)城城镇镇沿沿某某线线,越越某某岭岭(跨跨河河点点、垭垭口口、山山坡坡的的哪哪一一侧侧) 纵纵面面:桥桥高高程程、垭垭口口高高程程、隧隧道道高高程程 例例13、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1 1. .政政治治、经经济济、国国防防要要求求。 2 2. .

9、路路线线在在运运输输网网中中的的作作用用,及及有有关关城城镇镇、工工矿矿关关系系。 3 3. .沿沿线线地地形形、地地质质、水水文文、气气象象、地地震震等等自自然然条条件件的的影影响响。 4 4. .重重要要文文物物、古古迹迹、风风景景区区的的联联系系。 例例24、路线方案评价技术技术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 经济经济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技术指标:延长系数、转角数、最小半径、最大纵坡、技术指标:延长系数、转角数、最小半径、最大纵坡、最小竖曲线半径、 交叉口、 限制路段、 桥梁支挡结构物等。最小竖曲线半径、 交叉口、 限制路段、 桥梁支挡结构物等。 经济指标:工程量、人、材、机、

10、造价经济指标:工程量、人、材、机、造价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费用收益比、净现值、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费用收益比、净现值、回收期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国民国民经济经济效益效益。 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符合规划原则,正确处理近、远期结合符合规划原则,正确处理近、远期结合 依靠群众,深入调查依靠群众,深入调查 力求路线短捷,行车安全力求路线短捷,行车安全 技术和经济综合平衡技术和经济综合平衡 线型流畅优美,施工养护方便。线型流畅优美,施工养护方便。 选择良好水文、地质、地区通过。选择良好水文、地质、地区通过。 中、小桥服从路线、路线服从大桥、大桥服从

11、总体。中、小桥服从路线、路线服从大桥、大桥服从总体。 合理安排公合理安排公- -公和公公和公- -铁交叉口。铁交叉口。 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以求投资和用地的最以求投资和用地的最佳效益。佳效益。 考虑施工要求。考虑施工要求。 1、选线原则2、选线步骤全全面面布布局局逐逐段段安安排排具具体体定定线线。 3、地形划分划分依据划分依据 形态特征(对地形形态的描述)形态特征(对地形形态的描述) 相对高差相对高差 倾斜度及平整度倾斜度及平整度 划分:划分: 规范:规范: (平原微平原微丘丘、山岭重山岭重丘丘) 。 选线定线的全过程:由面到线、由粗到细选线定线的全过程

12、:由面到线、由粗到细 三大步骤: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三大步骤: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具体操作具体操作:走向走向方案方案 粗细粗细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相对相对高差高差倾斜度倾斜度平平原原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起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起伏。伏。平原、山间盆地、高原平原、山间盆地、高原30m3平平岭岭分布有连绵的山岗脉络与分布有连绵的山岗脉络与水系不明显。起伏频繁,水系不明显。起伏频繁,但高差不大,不引起高度但高差不大,不引起高度的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50%以上平以上平地。地。200m微丘微丘20200500重丘重丘20(低山)(低山)山山岭岭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13、、地形复杂。杂。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年温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年温差较大。差较大。200 四、平原区选线四、平原区选线1、主要特点路路线线不不受受地地形形高高程程限限制制,主主要要受受地地物物、河河流流影影响响。 2、选线要点线形线形 1.1.尽可能顺直,采用高标准。路线转折一般选择在以下情尽可能顺直,采用高标准。路线转折一般选择在以下情况。况。 跨大河流或遇不良地质。跨大河流或遇不良地质。 为了结合农田水利、厂矿、村镇建设需要。为了结合农田水利、厂矿、村镇建设需要。 为连接铁路、航道、机场、港口、公路支(干)线等需为连接铁路、航道、机场、港口、公路支(干)线等需要。要。 避让障碍或良田和必

14、须连接的控制点。避让障碍或良田和必须连接的控制点。 2.2.要求小偏角、大半径,长直线各不接小半径。要求小偏角、大半径,长直线各不接小半径。 3.3.保证视距。保证视距。 4.4.高程控制由排水,桥梁等决定。高程控制由排水,桥梁等决定。 支援农业支援农业 1.1.不占或少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良田。农田的价值农田的价值。避免斜穿大块农田避免斜穿大块农田 2.2.处理好灌溉系统。堤路结合。河道改建。处理好灌溉系统。堤路结合。河道改建。 与村、镇关系与村、镇关系 近村不进村、近村不进村、便民不扰民便民不扰民 桥位选择、桥位选择、 路基稳定性、路基稳定性、 尽可能利用老路、老桥,但要考虑:线型施工可能尽

15、可能利用老路、老桥,但要考虑:线型施工可能 不占或少占良田。农田的价值。避免斜穿大块农田不占或少占良田。农田的价值。避免斜穿大块农田五、山岭区道路选线五、山岭区道路选线1、主要特点路线受地形约束,特别是高程约束,而地形相对较少。路线受地形约束,特别是高程约束,而地形相对较少。 2、布线方式1.1.沿溪线:平面随河而曲,纵断面平缓。沿溪线:平面随河而曲,纵断面平缓。 2.2.山腰线:平面弯曲,纵坡平缓。山腰线:平面弯曲,纵坡平缓。 3.3.越岭线:翻越垭口或上山顶,纵坡控制。越岭线:翻越垭口或上山顶,纵坡控制。 4.4.山脊线: 适应山体大、 平纵均较好, 主要矛盾在上山脊。山脊线: 适应山体大

16、、 平纵均较好, 主要矛盾在上山脊。 沿溪线沿溪线 3、选线原则沿沿溪溪线线: 1 1. .主主要要解解决决问问题题: 河河岸岸选选择择 线线位位高高度度 跨跨河河地地点点 地地形形、地地质质:地地形形宽宽坦坦,有有阶阶地地可可利利用用,水水文文地地质质条条件件良良好好。 积积雪雪冰冰冻冻地地区区:阳阳坡坡、通通风风面面、考考虑虑村村镇镇居居民民点点。 2 2. .低低线线:图图 6 6- -1 17 7、6 6- -1 19 9 优优点点:线线型型好好,工工程程量量省省 路路线线活活动动余余地地大大 结结构构简简单单,养养护护容容易易。 缺缺点点:受受洪洪水水威威胁胁大大、防防护护工工程程多

17、多。 占占农农田田、废废方方处处理理困困难难 洪水涨落大或冰冻地区对路线不利。洪水涨落大或冰冻地区对路线不利。 高线高线 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容易、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容易、 少占田少占田 缺点:线形差、工程量大、支接结构物难、缺点:线形差、工程量大、支接结构物难、 跨河较跨河较难、难、 遇不良地质难处理或避让遇不良地质难处理或避让、施工养护困难施工养护困难。 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 在河弯附近跨河 在顺直河段跨行。 不同河谷地形选线1.1.较开阔河谷较开阔河谷 靠山脚布线靠山脚布线工程量大,河少靠田。工程量大,河少靠田。 沿河岸布线沿河岸布线防护工程大。防护工程大。 直穿田坝直穿田坝占

18、田、线型好。占田、线型好。 2.2.河道弯曲、较狭窄河谷河道弯曲、较狭窄河谷 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嘴、河湾布线。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嘴、河湾布线。 取直路线,两头跨河、穿山嘴。取直路线,两头跨河、穿山嘴。 越越岭岭线线 1 1. .垭垭口口选选择择 不不同同位位置置符符合合路路线线基基本本走走向向,两两侧侧展展线线条条件件良良好好。 不不同同标标高高 不不同同展展线线条条件件 垭垭口口地地质质条条件件:地地下下水水、断断层层破破碎碎、隔隔落落垭垭口口的的避避免免 2 2. .过过岭岭标标高高 浅浅挖挖垭垭口口宽宽而而厚厚、高高程程允允许许、展展线线容容易易。 深深挖挖垭垭口口较较薄薄 隧隧道道

19、开开挖挖太太大大、地地址址允允许许能能节节省省路路线线 1 1:5 5 3 3. .两两侧侧展展线线 自自然然展展线线符符合合基基本本走走向向、线线型型较较好好、施施工工方方便便。 避避让让不不良良地地形形地地质质自自由由度度不不大大、降降坡坡较较慢慢。 回回头头展展线线降降坡坡快快 山山包包山山坡坡 线线型型差差、行行车车施施工工都都不不利利 山山脊脊山山沟沟 重重要要条条件件:横横坡坡平平缓缓 螺螺旋旋展展线线山山谷谷、 山山包包 山脊线山脊线 1 1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 线型较好,主要受垭口及上下接线控制。线型较好,主要受垭口及上下接线控制。 2 2 布线条件布线条件 (1 1)分水岭

20、位置、方向符合基本走向。)分水岭位置、方向符合基本走向。 (2 2). .分水岭在平面上不过于曲折,垭口间高差不过于悬分水岭在平面上不过于曲折,垭口间高差不过于悬殊。殊。 (3 3)上下引线展线容易。)上下引线展线容易。 西(安)兰(州)公路华家岭段西(安)兰(州)公路华家岭段 5050 余余 kmkm 是罕见的山脊线是罕见的山脊线例子。例子。 3 3 选线要点选线要点 (1 1)控制垭口选定:一组垭口列表一个方案)控制垭口选定:一组垭口列表一个方案 (2 2)在分水岭一侧布线)在分水岭一侧布线 (3 3)具体布设)具体布设 六、丘陵区道路选线六、丘陵区道路选线特点:介于平原与山岭之间。微丘平

21、原,重丘山岭特点:介于平原与山岭之间。微丘平原,重丘山岭 选线考虑公路等级选线考虑公路等级标准活动余地大,不迁就微小地标准活动余地大,不迁就微小地形。形。 土石方平衡土石方平衡半填半挖,靠近山脚布线半填半挖,靠近山脚布线 要避免只顾平原或只顾纵面要避免只顾平原或只顾纵面 三种地形三种布线方式:三种地形三种布线方式: 1.1.平坦地带平坦地带走直线走直线 2.2.横坡较陡地带横坡较陡地带沿匀坡线。沿匀坡线。 3.3.起伏地带起伏地带走直线与匀坡线之间。走直线与匀坡线之间。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次课):一、纸上定线(一、纸上定线(1)二、实地定线(二、实地定线(1 1)三、曲线定

22、线方法(三、曲线定线方法(2)四、航测及四、航测及cad(2)第七章道路定线第七章道路定线设计任务:在选线布局完成后的“走廊”内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从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考虑具体的定出合理的路线。一、纸上定线一、纸上定线适用情况1.路线等级高,地形复杂的二阶段测设或纸上定线实地定线的一阶段测设。2.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基本步骤1.定控制点,安排线位2.放坡工具圆规原理:二维平面等高线步骤3.调整坡度线导向线4.穿线交点(以点连线,以线交点)5.量偏角(或计算)6.敷设曲线 7.钉桩量距8.纵断面高程读取 9.横断面读取定控制点,安排线位放坡工具圆规原理:二维平面等高线步

23、骤ihl调整坡度线导向线穿线交点(以点连线,以线交点)量偏角(或计算)敷设曲线 钉桩量距纵断面高程读取 横断面读取二、实地定线二、实地定线适用情况1.线位明确2.路线等级不高的阶段测设。基本步骤1.分段安排路线根据选线结果定出控制点,逐段确定路线方案。2.放坡3.调整坡度线产生导向线4.穿线交点,定出交角点(打木桩)5.测角:测偏角测视距打转点6.中桩:曲线设计中桩丈量钉桩曲线敷设7.水准测量8.横断面测量分段安排路线根据选线结果定出控制点,逐段确定路线方案,拟订路线轮廓方案。放坡控制坡度按平均坡度放坡5.05.5%。对整个路线起控制作用。放真坡:按真实纵断面放坡。放坡 工具花杆、手水准。10

24、=1.75% 30=5.25% 2052=5%i1i2h2h1放坡原理放坡步骤手水准定好角度-指挥另一人跑-插旗-得到导向线放坡应注意几个问题放坡者要有距离的概念和实地测定距离的能力。测距法:a目估法b用手水准读视距c用花杆量距d步测放坡者要有线型的概念a合成坡b沟、山嘴的跨越要根据地形、地质情况,长短坡、大小坡结合。调整坡度线产生导向线穿线交点,定出交角点测角打中桩水准测量,纵断面设计横断面测量三、曲线定线方法三、曲线定线方法单交点曲线复曲线s曲线c曲线回头曲线单交点曲线(元素计算)(268824341211mrlrlpss)(268824342222mrlrlpss)(240223111m

25、rllqss)(240223222mrllqssctgppqtgprt)(2)(12111ctgppqtgprt)(2)(21222)(211弧度rls)(222弧度rls.3456404523rlrllx.42240336656342rlrlrlyyx:iihyzh)sin(0rlrx)cos(0rlrry:iiyhhy单交点曲线(元素计算)sincosarctan(1oaoaob)sincosarctan(2oboboa1111)(qtgprt2222)(qtgprt21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中缓和曲线放样2340 rllx3423366rlrlyrllasmmm26479.280mrqxsi

26、n)cos1 (mrpy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中圆曲线放样单交点曲线(坐标计算)xy:1iizhhz)cos(111hzzhhzssxx)sin(111hzzhhzssyy:iihyzh)sin(cos11yxxxzh)cos()sin(11yxyyzh:iiyhhy)sin(cos11yxxxhy)cos()sin(11yxyyhy)sin(cos11yxxxzh)cos()sin(11yxyyzh复曲线(元素计算))(240223111mrllbss)(240223222mrllbss)(268824341211mrlrldss)(268824342222mrlrldss1221rrrrr12

27、23421124)(268824rrlmrlrldsss22122211bbdrdrcc复曲线(坐标计算)),(21rrhyyhii中间缓和曲线寻找m点(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maammalkk2)sin()cos(mmmayxxx)cos()sin(mmmayxyy求出m点坐标和切线方向角,一切ok!复曲线(坐标计算)),(21rrhyyhii中间缓和曲线寻找m点(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同前类似s曲线(坐标计算与元素计算)22122211bbdrdrcc)(240223111mrllbss)(240223222mrllbss)(268824341211mrlrldss)(268824342222

28、mrlrldss11112)(btgdrt22,rt 然后反求求出22,lst 然后反求求出22122211bbdrdrccc曲线(坐标计算与元素计算))(240223111mrllbss)(240223222mrllbss)(268824341211mrlrldss)(268824342222mrlrldss11112)(btgdrt22,rt 然后反求求出22,lst 然后反求求出回头曲线的测设s曲线+单交(偏角180,虚交)+s曲线步第1步第 2步第 2)(211弧度rls)(222弧度rls)sincosarctan(1oaoaob)sincosarctan(2oboboa1111)(

29、qtgprt2222)(qtgprt四、航测及四、航测及cad航测-dtmcad1.双交点法2.辅助三角形法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次课):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1)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1 1)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五、交叉口的视距(五、交叉口的视距(2)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2)七、交叉口立面设计(七、交叉口立面设计(2)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任务:正确选择交叉口

30、形式、确定各部分的几何尺寸,交通组织设计,验算视距,保证安全,立面设计,布置排水第一节、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第一节、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一、交叉口的交通特征一、交叉口的交通特征1.1.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转换方向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转换方向2.2.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有交叉(汇合、冲突、交织)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有交叉(汇合、冲突、交织)3.3.车速变化很大车速变化很大 4.4.通行能力受限制通行能力受限制其中其中冲突点的存在是交叉口最大的问题冲突点的存在是交叉口最大的问题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交叉口设计的最终目的:取消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

31、行的能力交叉口设计的最终目的:取消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的能力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分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合流点;来自不;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冲突点。此三类交错点。此三类交错点都存在相互尾撞、挤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都存在相互尾撞、挤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

32、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直行与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最大,其次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是合流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表 交错点数量 交叉口类型 冲突点 分流点 合流点 总数 三路交叉口 3 3 3 9 四路交叉口 16 8 8 32

33、五路交叉口 50 15 15 80 ) 2( nn合流点分流点6)2)(1(2nnn冲突点相交道路数n分析上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分析上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其数量是)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其数量是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冲突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冲突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交叉口时,应力求减少相交道路数量。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交叉口时,应力求减少相交道路数量。(2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四路交叉口若没有左)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四路交叉口若没有左转车流,则冲

34、突点可由转车流,则冲突点可由1616个减至个减至4 4个,而五路交叉口则从个,而五路交叉口则从5050个减个减到到5 5个。因此,在交叉口设计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个。因此,在交叉口设计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是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安全的关键所在。辆,是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安全的关键所在。二、消除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能力的方法二、消除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能力的方法1.1.立交立交空间上分开空间上分开2.2.信号灯信号灯时间上分开时间上分开3.3.渠化(环交)渠化(环交)分隔分隔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1.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型式、确定几何尺寸(进口车道数、

35、车行道道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型式、确定几何尺寸(进口车道数、车行道道宽、缘石转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宽、缘石转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2.2.视距计算视距计算3.3.立面设计立面设计4.4.交通设计(标志、标线、信号灯)和渠化设计交通设计(标志、标线、信号灯)和渠化设计5.5.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四、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设计基本要求 所有车、人通畅安全、保证排水通畅设计原则1.尽可能正交;无法正交时,斜交角度不小于45、避免畸形交叉。2.正确选定计算行车速度。3.正确选定交叉形状、类型。选择合适尺寸,保证视距。形状:十、t、x、y形、错位、多路交叉。类型:简单交叉、拓宽交叉、渠化、 环交4.做好交通组织设

36、计交叉口车道数路段车道数5.保证通行能力6.竖向设计应使行车舒顺、排水迅速。7.公路或山城交叉口纵坡应较小。8.公、铁平交时两侧应各有50米直线,并保证视距。 路段交叉口vv)7.05.0(第二节第二节 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一、交叉口形状及其改建一、交叉口形状及其改建形状十、形状十、t t、x x、y y、错位、多路交叉。、错位、多路交叉。1.1.基本形状:十、基本形状:十、t t2.2.斜交改正交斜交改正交3.3.避免近距离错位避免近距离错位4.4.多路交叉的改造多路交叉的改造环岛(五角场)、环岛(五角场)、封路、封路、调整交通调整交通环交环交错位错位二、交叉口类型选择二

37、、交叉口类型选择1.1.简单交叉口简单交叉口交通量小的一般交叉口。交通量小的一般交叉口。2.2.交叉口拓宽交叉口拓宽交通量大特别是左右转。交通量大特别是左右转。 3.3.渠化渠化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畸形交叉口。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畸形交叉口。4.4.环交环交多路交叉、公路交叉、交通量不太大。多路交叉、公路交叉、交通量不太大。拓宽设计拓宽设计渠化设计渠化设计三、交叉口的车道三、交叉口的车道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策略、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策略、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

38、通的需要。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的需要。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直、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直、右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右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以提高通行能力。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以提高通行能力。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虑车道混合行驶。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

39、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组合的车道划分。(1 1)左、直、右方向车辆组成均匀,各设一专用车道)左、直、右方向车辆组成均匀,各设一专用车道;(2 2)直行车辆很多且左、右转也有一定数量时,设二条直行车道和左、右转)直行车辆很多且左、右转也有一定数量时,设二条直行车道和左、右转各一条车道各一条车道;(3 3)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时,设一条左转车道,直行和右转车共用一条车道)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时,设一条左转车道,直行和右转车共用一条车道;(4 4)左转车少而右转车多时,设一条右转车道,直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左转车少而右转车多时,设一条右转车道,直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5

40、 5)左、右转车辆都较少时,分别与直行车合用车道)左、右转车辆都较少时,分别与直行车合用车道;(6 6)行车道宽度较窄,不设专用车道,只划快、慢车分道线)行车道宽度较窄,不设专用车道,只划快、慢车分道线;(7 7)行车道宽度很窄时,快、慢车道也不划分)行车道宽度很窄时,快、慢车道也不划分。在确定交叉口的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城市目前自行车交通较发在确定交叉口的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城市目前自行车交通较发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所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

41、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所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否则,交叉口会产生交通拥挤和阻塞的现象。由于受信号控制求,否则,交叉口会产生交通拥挤和阻塞的现象。由于受信号控制的影响,在相同车道数下交叉口车道的通行能力总是比路段上要小,的影响,在相同车道数下交叉口车道的通行能力总是比路段上要小,所以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应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为了充分发挥整条所以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应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为了充分发挥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应与路段通行能力相适应,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应与路段通行能力相适应,一般情况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一般情况

42、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一、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方法1.设专用车道减小宽度,增加车道拓宽设计 当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而车速又高时,若交叉口进口道仍然采用路段上的车道数,会导致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受阻,分流与合流困难,且易发生交通事故。此时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拓宽车道,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道的各向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等。一般应比路段单向车道数多增加一至二条车道。进口道车道的宽度,应尽量与路段保持一致。如因占地等限制,需要变窄车道宽度时,最窄不得小于3m,一般在33.5m之间。拓宽车道包括右转车道和左转

43、车道两种。第三节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设置条件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4)有特殊需要。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1)不允许左转弯;(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 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 200辆;(二)设置方法(二)设置方法拓宽车道的设置方法是指在交叉口的进口道上如何实现增辟车道的方法。(1)右转车道设置方法右转车道设置方法是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2)左转车道设

44、置方法左转车道是向进口道左侧扩宽,依据相交道路是否设置中间带和中间带的宽窄可按以下方法实现左转车道。 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4.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4.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仍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向外侧偏移车道线后,在路幅总宽度不变的情况下,视具体条件可压缩人行道、两侧带或进口道车道宽度。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一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二是不扩宽进口道,占用

45、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三)拓宽车道的长度交叉口的进口道设置了拓宽车道后,为不影响横向相交道路上的直行车流,在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进口道处拓宽车道的长度应能满足转弯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也应保证转弯车辆不受相邻等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出口道的加速车道应保证加速所需长度。拓宽车道长度由渐变段长度、减速所需长度或等候车队长度组成。(p205图) 1)渐变段长(表8-11)16.3bvld路段2)加减速段长(表8-12)26)(22baabvvll3)排对长度nslnl4)右转车道长),(sbdrllmaxll5)左转车道长(n的值与右转不同)),(sbdlllmaxll例8-12

46、.左转车辆处理左转专用车道禁止左转环交变左转为右转(一)中心岛(表(一)中心岛(表8-148-14)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此外,结合地形、地物和交角等也可采用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中心岛。中心岛的关键指标是半径,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 2)(1272bivrh22)(bblnrpd分别计算,然后取大值。(二) 交织段(表8-13)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通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称为交

47、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其位置大致可取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三)环道(三)环道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 一般,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因为车辆在绕岛行驶时需要交织,在交织段长度小于二倍的最小交织段长度范围内,车辆只能顺序行驶,不可能同时出现大于二辆车交织,所以不论车道数设计

48、多少条,在交织断面上只能起到一条车道的作用。因此环道的车道数一般采用三条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如果采用三条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并按前述弯道加宽中单车道部分的加宽值,当中心岛半径为20 40m时,则环道机动车道的宽度一般为15 16m。公路上一般不超过3条车道,一般总宽12米。(四)、交织角(四)、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交织角的大小取决于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环道宽度越窄,交织段长度越大,则交织角越小,

49、行车就越安全。但交织段要长,中心岛半径就要增大,占地也要增加。交织角以控制在20o30 o之间为宜,常在交织段长度已有保证的条件下,交织角多能满足要求(五)、环交进出口(五)、环交进出口环道进、出口的曲线半径取决于环道的设计车速,为使进环车辆的车速与环道车速相适应,应对进环车辆的车速加以限制。环道进出口曲线半径采用接近或小于中心岛的半径,而且各相交道路的进口曲线半径不要相差太大,环道出口的曲线半径可较进口曲线半径大一些,以使车辆加速驶出环道。(六)环交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优点.无冲突点、无停车、.安全、.交通组织管理方便、.美化环境,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缺点.占地大、.通行能力不大、.绕行远、.

50、造价高(七)适用条件:畸形交叉.多路交叉、公路、.快速路、交通量大的主干道不宜采用。.纵坡3%,不宜采用.与远期立交结合、.桥头不宜采用3.渠化缩小交通流交叉面积,行车有规律。减小交叉角。有意降低车速使各方面车辆各行其道。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这种交通组织称为渠化交通。渠化交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有效。渠化交通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行车安全,具体表现在:(1)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等,使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车辆分车道行驶,行人和司机很

51、容易看清互相行驶的方向,避免车辆相互侵占车道和干扰行车路线,因而可减少车辆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加行车安全。(2)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辆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直角交叉或锐角交叉。(3)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4)利用渠化交通的交通岛或分隔带,设置交通标志,并可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的安全岛。在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的交叉口利用交通岛组织渠化交通时,还需考虑设置变速车道和候驶车道以利左转弯车辆转向行驶和变速行驶。在渠化交通中,最常用的是高出路面的交通岛。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安全岛等。方向岛又称导向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它在渠化交通中起着很

52、大作用,许多复杂的交叉口,往往只需用几个简单的方向岛,就能组织好交通,消除或减少冲突点。方向岛还可用于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分隔岛是用来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中心岛是设在交叉口中央,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之用。在宽阔的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宜在人行横道线中央设置安全岛,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4.交通策划禁止左转、单向交通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交通组织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

53、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而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上述两种情况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共同考虑。当车流量很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上下人行天桥或地道可用梯道、坡道或混合式。一般行人宜用梯道型升降方式;非机动车应采用坡道型;非机动车较多,又因地形或其它理由不能设坡道时,可用梯道带坡道的混合型升降方式。根据自行车交通的特性和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的特殊条件,自行车在交叉口的交通管理原则是:1 1)自行车交通应该与机动车交通进行空间和时间分离,如果没有)自行车交通应该

54、与机动车交通进行空间和时间分离,如果没有条件分离,也必须给出适当的空间让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条件分离,也必须给出适当的空间让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2 2)采取措施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采取措施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3 3)应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最少;)应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最少;4 4)如果空间允许,对自行车暂停的地方应该提供实物隔离的措施)如果空间允许,对自行车暂停的地方应该提供实物隔离的措施。当自行车在交叉口暂停等待时,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停车位置。当自行车在交叉口暂停等待时,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停车位置;5 5)为了

55、简化驾驶人员在交叉路口的观察、思考、判断以及采取措)为了简化驾驶人员在交叉路口的观察、思考、判断以及采取措施的复杂过程,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交叉冲突点应该尽量远施的复杂过程,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交叉冲突点应该尽量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交叉冲突点;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交叉冲突点;6 6)当自行车与机动车在交叉路口等待绿灯或通过交叉口时,应该)当自行车与机动车在交叉路口等待绿灯或通过交叉口时,应该保证相互都能看得清楚,特别是当自行车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尽可保证相互都能看得清楚,特别是当自行车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尽可能的使驾驶人员知道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能的使驾驶人员知道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

56、三、行人交通组织1.加宽人行道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4.人行天桥、地道作业p219-220的8-1、8-3第四节第四节 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一、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1.停车线法通过停车线算通过交叉口。2.冲突点法通过冲突点算通过交叉口。分有、无信号灯两类。二、有信号灯的停车线法1.直行车道通行能力2.右转车道通行能力)/(23600小时辆直ssgtvttn)/(3600小时辆右rtn3.左转车道通行能力1)有左转信号灯)/(23600111小时辆左tvttn2)无左转信号灯(1)利用绿灯时间(2)利用黄灯时间)/(2 1周期辆直直nnn)/(211

57、2周期辆tvtny)(360021nntn左4.直左混行车道通行能力)/()21(1小时辆直直左knn三、无信号灯)/(1小时辆主次qqeeqq第五节交叉口的视距第五节交叉口的视距一、视距与三角形一、视距与三角形二、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步骤二、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步骤1.1.计算计算s s停停。(计算或查表)。(计算或查表)2.2.找出最危险的冲突点。(十字、找出最危险的冲突点。(十字、t t字形)字形)3.3.从此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量取:从此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量取:s s停停。4.4.联结视距个端点,即构成视距三角形。联结视距个端点,即构成视距三角形。三、识别距离(表三、识别距离(表8-78-7

58、)1 1、无信号等控制、无信号等控制2 2、有信号等控制、有信号等控制3 3、有停车标志控制、有停车标志控制停识sssstvtvs106266.32识stvtvs2266.32识第六节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第六节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包括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分道转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包括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为使直行车辆在交叉口范围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行驶,保证交叉口立面设计平顺美观,应对交叉范围相交道路平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大超高横坡度加以限制。在交叉口范

59、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可按不同设计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根据以上取值,可计算出平面交叉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如表8-8所示。hi)(1272hivr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设计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横向力系数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2%计算,极限值用6%计算。分道转弯 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可参考表8-9选用。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

60、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hihi)2(1fbrr其中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r可用前述圆曲线半径公式计算。由于此类交叉口多用于交通量小、车速不高的低等级道路,因此右转车速可取路段设计速度的0.50.7倍,计算时可用0.6倍。据观测,右转车速一般在 1025km/h之间。横向力系数 在 0.150.20之间。超高横坡度采用2%。另外,最小转角半径不得小于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见表8-10。 第七节交叉口立面设计第七节交叉口立面设计一、立面设计的要求和一般原则1、立面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是要统一解决相交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