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以煤炭为例_第1页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以煤炭为例_第2页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以煤炭为例_第3页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以煤炭为例_第4页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以煤炭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经济05-2班目 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1 引言32 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42.1 考察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与检验方法42.2 国内可耗竭资源的研究53 我国可耗竭资源利用效率检验63.1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资源禀赋结构与利用现状概述63.2 煤炭行业结构考察113.3 煤炭开发与利用的动态效率检验123.4 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现状评价174 结论与政策建议184.1 本文研究结论简述184.2 提高我国可耗竭性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194.3 本研究的扩展方向21谢辞22参考文献2323我国可耗竭性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 以煤炭为例摘要: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经济

2、发展的调整转型期,在环境与资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约束的时代背景下,要经济腾飞,首先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对我国可耗竭性资源煤炭的利用效率现状进行研究,分别对煤炭产业结构与煤炭开采效率进行深入探讨,利用1998-2008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我国在可耗竭资源产业结构与开采利用上存在比较严重的不效率状况,资源现状比较严峻。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可耗竭资源的利用提供意见与建议。关键词:可耗竭资源 效率 产业结构 霍特林法则Abstract: China is now in a economic develop period,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3、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very important constraint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take-off, first of all, we mus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use coal of our countr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exhaustible resource efficiency. The paper

4、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al and coal mining efficiency, use the test data and found that our exhaustible resources is not very efficiency i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our resources, we can provide advice and get a lot of help from it.Keyword

5、s: exhaustible resource; efficiency; industrial structure; Hotelling rule1 引 言20世纪的社会发展在矛盾中进行着,时代创造了大量的成就的同时,发展的负效应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大量使用与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下面就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大概性的阐述。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稀缺而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在满足自己无限需求的理由下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亿年累积的资源和环境,而不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代际分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无限上升的需求将使资源数量和环境质量逐渐衰退,到那时

6、,环境将进一步恶化,资源将耗尽,人类将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我国自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20个季度的高速增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比较强劲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现在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和经济全面飞跃的黄金时期。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由于人口的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是很不足的。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状况之严峻,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突出的。如何保持资源供给效率和环

7、境质量上的代际利益协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说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不得不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广泛采纳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1987年由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寻求一条资源永续利用并发挥最优效率的发展路子。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不仅涉及到所谓的代际公平的原则,还关系到同代之间的最优配置问题。从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自然界越来越强烈的报复我

8、们过去不适当的开发行为,在改革开放30年与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而把节能减排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必须实现的约束性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十一五”计划就开始进入到了环境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经济政策规划的提出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同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转变。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同时增

9、加产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下,研究资源环境效率问题不仅是对于当代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途径,也是作为当代人对未来人发展负责的体现。资源环境的有效率利用与可持续利用越来越成为社会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虽然环境问题对是关系到人类存亡的关键,但是我的论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现行资源现状,具体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可耗竭资源进行研究,主要运用霍特林法则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态开采效率与产业组织静态效率进行研究,并讨论其可持续性,检验现行资源利用状况的利弊得,针对当代中国的形势对未来资源环境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提供经验。2 相关国内

10、外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2.1 考察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与检验方法动态效率的理论研究方法是霍特林(1931)可耗竭资源经济学(H·Hotelling "The Economic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这是研究可耗竭资源经济即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的奠基之作,是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文献。其中霍特林法则是关于不可再生资源净价格在最优化开采计划条件下变化规律的描述。霍特林法则认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时间序列上有效率地开采,资源净价格增长率是一个恒量,等于社会消费贴现率。即不可再生资源有效率地开采利用,应在时间序列上满足其价格按一定比例持续上升。罗格

11、·珀曼(1999)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oger·perman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其中探讨了在完全竞争行业的条件下,资源会满足动态效率。说明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如何实现高效率,怎样配置能达到最优,讨论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并试图说明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资源环境才能够可持续。书中论证了大量的学者提出的理论,以及他们曾经试图分析检验的结果。在Barnett&morse(1994)"Scarcity a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Natura

12、l Resource Availability"中,他们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检验霍特林法则,搜集各种资源价格的时序数据并观察价格的均衡增长率是否等于一个恒定值,并发现铁、铜、银与木材等资源的价格是随时间下降的。产业结构的研究有贝恩(1959)用四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来测量市场结构和用回报率来测量绩效,得出集中度与经济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用进入壁垒来测量市场结构,进一步论证了集中度和利润之间的正相关性,并发现平均回报率在高壁垒条件下明显地高于低壁垒的现象。2.2 国内可耗竭资源的研究张麟(2000)在非再生矿产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提出非再生矿产资潭在地壳中的总量是个定值,但经济可采储量奔

13、是动态变化的,指出了霍特林法则在分析非再生矿产资源时的局限性,由此提出了有限矿田和区域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丰富和发展了霍特林法则这一经典理论。刘家顺、李敏强、于江(2003)共同研究的关于霍特林法则失效的讨论,就霍特林法则的经济学涵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讨论。葛世龙、周德群、李军山(2007)基于竞争市场可耗竭资源价格策略,根据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假定成本与开采量及剩余储量有关,然后分别构建了资源开采的最优控制模型,根据优化的一阶必要条件讨论了资源的价格策略,并给出结论。葛世龙、周德群(2007)可耗竭资源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综述,文献从资

14、源市场的供给、需求与价格三方面探讨了不确定性问题的来源;从开采和勘探两方面分析了供给不确定中的存量不确定。从需求量变化和支撑技术不确定分析了需求不确定,从价格内生性与外生性分析了价格不确定。王菊、孙全林、邢攸强、王蓓(2002)改善我国煤炭产业组织制度方略对我国煤炭产业组织制度演化过程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我国煤炭产业制度变迁发展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为基础来进行。3 我国可耗竭资源利用效率检验3.1 我国可耗竭资源的资源禀赋结构与利用现状概述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影响着

15、我国经济发展与宏观决策,也影响着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各种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整体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扭转。资源短缺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导致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有限,加上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即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使得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也被大量的消耗掉。下面,先对我国资源现状做出简单描述。土地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6、,而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资源缺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中国的水土流失情况相当严,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40%,每年流失的土壤在50亿吨以上,中国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之27.9%。每年要荒漠1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森林面积1.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3.92%,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人均森林占有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0.1公顷,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1.07公顷的十分之一,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年均采

17、伐消耗量为3.65亿立方米,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资源继续减少,林地资源被改变用途或征用数量没有得到有效制止,有害生物蔓延和火灾不断发生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水资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第88位,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缺水城市达400个,日缺水400万吨,农业缺水每年达300亿立方米,2300万人饮水困难。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缺水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湖泊消失、黄河断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我国水资

18、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矿产资源(即可耗竭资源):因为本文主要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效率问题,所以下面主要是对于我国矿产资源现状的阐述。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的资源大国之一,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稀土、钨、锡等金属矿产和许多非金属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煤炭、石油、钢铁的产量也都有快速的增长。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

19、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为16.5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为151万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资源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和恶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35种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我国44种最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年耗竭的资源有14种。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意味着资源消耗量的增长,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

20、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40%的原油依靠进口,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下表列出我国与世界几个主要国家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比较。 表3.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主要国家的比较项目中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世界平均中国占世界比例/%土地面积(hm2)0.913.9239.3148.992.7732.9耕地面积(hm2)0.100.81.843.100.3132.3森林面积(hm2)0.131.1112.856.760.8415.5森林储蓄量(m3)8.51109.11061.579.0369.6512.2水资源量(万m3)0.251.2412.32.220.

21、9725.7矿产储量总值(万美元)1.045.6712.8517.571.7758.5数据来源:2003中国资源报告根据表3.1的数据,制作出一个柱状图,可以非常直观的反应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如图3.1显示,深灰色的表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因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各国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一些数值仅为零点几,所以从图上可以看到,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量几乎在图上难以看到。图3.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的柱状图现在正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黄金时期,资源是我国社会

22、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生产建设一刻也离不开资源,而我国的资源形势如此严峻,很有可能成为我国高速飞跃道路上最为强劲的障碍,中国想要在当前这个发展态势下取得更多的经济成果,使得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一个稳步向前的势头,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促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国有限的资源量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能够不断的发挥资源的功效,为我国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在资源的配置上进行同代间的优化与代际间的协调,根据某些准则来决定资源分配。唯一有效可行的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可持续性标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这个标准下进

23、行空间上的静态配置,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潜力来。实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由于论文的研究室要针对可耗竭资源自然资源效率进行研究,所以下面先对文章研究的可耗竭资源进行简单的描述。通常理论上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可再生资源指能够利用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者曾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大气、水、鱼、森林等资源。可再生资源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空气、雨水、风能、水能等;另一类主要指生物资源,此类资源的再生能力一类于其他资源,循环也比较缓慢,特别受到人类利用的影响。大多数的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性与规模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利

24、用方式,只要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可以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为可耗竭资源,是指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其存量和流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禀赋是固定的,因此在某一时点上的任何使用都会减少后续时点的资源可使用数量。不可再生资源又分为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前者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后者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虽然不可回收的可再生资源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回收,但是可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或者科技的进步而增大,比方说回收率的提高或是从前不可回收的资源变为可回收的资源等等。但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一旦被使用,就永远的被消耗掉了。只要现在使用就会导致不能在将来使用。所以,对于自然

25、资源中的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就存在一个如何在代际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在所有资源种类中是最为迫切的。所以论文就针对我国的资源现状,挑选一个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2%,而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我国探明可利用煤炭总储量接近1900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7.36吨。专家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煤炭年产量达到20亿吨是一个极限。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4%,天然气占2%,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难以改变。据专家分析,煤炭供需缺口到2010年是1.1亿吨,到2020年将是5

26、.9亿吨。煤炭需求的增长与生产的增长形成巨大反差,我国煤炭有效供给已不能在正常情况下支撑发展需要,支撑超常发展更是勉为其难。下图3.2为我国能源矿产结构与世界水平的比较。图3.2 我国能源矿产结构与世界能源矿产结构图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年鉴 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由于现在我国对煤炭的大量开采与使用,如果不对煤炭的开采、配置与使用效率进行优化,那么总有一天,我国煤炭资源将耗尽。所以对于煤炭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基于我国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现状与我国发展情况,本文选择煤作为我国可耗竭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对象,来研究我国资源效率现状,根据结果做出分析说明。下面我们首先对我国煤炭行业结

27、构进行考察。也就是煤炭资源效率的静态研究。3.2 煤炭行业结构考察所谓行业研究,简单的说就是对煤炭产业组织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近年来,我国在煤炭产业各方面效率状况是如何的,也就是煤炭利用静态效率问题。产业组织主要研究的就是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垄断还是寡头。论文主要看看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可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现状和未来走势,使我煤炭行业运行进入有效竞争状态,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煤炭产业是指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加工、煤炭销售与煤炭铲平的企业集群。煤炭产业是固定成本极高的行业,我国煤炭产业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7年是煤炭产

28、业恢复期,1958-1979是煤炭产业调整期,1980-1997是煤炭产业告诉发展时期,最后就是1998至今我国煤炭产业开始进入成熟期。要看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如何,包括大概四个方面: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企业规模和产业壁垒。首先我们来研究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偏低。对于市场集中度的描述我们一般都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4、CR8来表示。需要说明的是CR4是指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8是指产业中最大的8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占整个市场的比例,下面的表3.2就是我国近十年中煤炭产业CR4、CR8数值汇总。

29、 表3.2 1997-2008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CR4CR87.17.279.5912.0213.671414.713.8516.0518.220.3922.4312.0612.4515.9219.1921.319.921.821.6723.3725.327.0628.25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资料整理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产业市场集中度CR4小于30%或者CR8小于40%的产业,都是竞争型产业,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煤炭产业从96年到08年市场集中度都在上升,但是仍然处于

30、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煤炭产业现在仍旧是属于竞争型的产业。接下来在来看看我国煤炭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各煤炭生产厂商向用户提供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别性(或称产品异质)。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使用价值(功能或用途),但不同企业的产品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煤炭产品除了由于不同的沉积环境所造成的质量不同而导致的地区性差异,还有就是由于煤炭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与交通运输上所占有的优势以及煤炭产品使用性限制上的不同,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明显。然后是对于我国煤炭产业壁垒的分析。产业壁垒分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部分。行业的进入壁垒高,进入越困难,进入的厂商也就越少,从而也就越容易产生垄断。而进入壁垒

31、低就会降低产业集中度。当前我国中小型煤炭企业进入壁垒非常低。因为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煤矿的开采所需技术与成本都不高,所以会有大量的中小型私人煤炭企业进入。这也是导致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长时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的原因。再来讨论煤炭产业的规模。我国煤炭除了国有的几家大型煤炭企业规模较大,其他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大多数是私人企业,规模都很小。我国虽然是煤炭大国,但是煤炭产业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我国煤炭产业中的主要煤炭企业还是以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为主,但是由于国家对于煤炭企业的管理现在仍然不够完善,加上我国煤炭行业进入壁垒非常低,煤炭分布也不均衡,导致在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大量的

32、中小型私人煤炭企业。这些中小型私人煤炭企业虽然不能主导煤炭产业命脉,但是仍然是我们煤炭产业企业性质中的一个部分。讨论完了煤炭产业结构问题,发现我国煤炭产业是竞争型的行业,正是在满足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动态效率模型才能成立,才能够进一步来讨论动态效率问题。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我国煤炭开采中的时期动态效率问题。3.3 煤炭开发与利用的动态效率检验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霍特林法则来检验我国煤炭资源在某段时期是否是效率的,即动态是否效率,是否能达到资源开采效率,也就是说在我国煤炭产业现有状况下煤炭的开采是能否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效率就是指根据霍特林(1931)在其著名的对不可再生资源

33、效率理论的著作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中的霍特林法则从理论上根据时序上自然资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增长率,基本上应该等于社会消费贴现率。该法则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确定不可更新资源的最优开发速度的问题。法则认为应把自然资源看成一种资本品,视为“自然资本”;赋予自然资源以市场价值并保证增值,增长率应相当于社会消费贴现率。就是说对于稀缺资源中的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地球上的存量在地球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固定的了。可以把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比喻成为一个初始量既定,只能流出不能流进的水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放水才能总使得效益在一个最大的水平上。霍特林法则的内涵在于如果某种稀缺资源是存量固定的,那么对这种资源的最大效率

34、开采量应该是处于这样一个水平,就是不论在什么时点上都能够使得资源现在的价格与未来贴现到现在的价格是相等的,这样才是动态的代际公平。这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代际配置效率的条件。霍特林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因为与未来相比较,现在资源过于廉价,出于人类自私的动机,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因此可持续发展,其实是基于人类伦理观来讨论的。人类总是想要永续的延续下去,所以一定会基于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来考虑可耗竭资源的代际分配机制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寻求一个把当代人与未来人利益统一起来的机制。霍特林法则研究可耗竭资源开采代际分配效率假设了可耗竭资源的价格只与资源的稀缺程度有关系,也就是资源

35、价格的上涨,只是因资源正在逐渐耗竭,存量越来越少了。下面我先根据霍特林法则的原理,用收集到的我国煤矿的数据来试图评价我国近些年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否效率,是否在代际配置上是公平的。首先,因为自然资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和社会消费贴现率不可测得,所以在实际当中,应当换为可观测到的数值来近似的替代。某一时期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可以看作为资源的市场价格和开采价格的差值:而社会的消费贴现率可以近似认为是利息率Rt, 根据霍特林法则,资源动态开采效率就是要使资源价格上升速率等于社会消费贴现率,也就是资源市场价格与开采成本的差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利率即: 其中,t为年度,n为1,2,3,4,

36、下表为我国煤炭99年到08年各项数据。表3.3 我国99年-08年煤炭基本数据表年份市场价格(元/吨)开采成本(元/吨)实际利率(%)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140146150167182221283319337404690808085859090901001081171908.727.255.455.156.114.111.683.783.881.681.06注:实际利率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而得。1998-2008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一直保持在1045亿吨水平1998-2004煤炭市场价格来源于煤炭价格与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200

37、4)2006-2008煤炭市场价格与1998-2998开采成本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1期,煤炭城市发展非煤产业的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0年04期,中国煤炭市场结构取向;煤炭经济研究,2002年05期,期权理念在资本预算中的应用;中国证券报,2004.07.30,无烟煤用途增加拓展盈利空间;经济管理,2005年08期,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组织形式演变规律分析;上海证券报,2006.7.4,两大化工路线经济性比拼;中国证券报,2006.11.7,煤制油“神话”漠视资源不可再生;中国信息报,2006.11.3,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容漠视;证券导刊,2007第31期,强势股回眸;南方

38、周末,2008.03.20,煤价一涨动全局。 下图是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得出的时间序列发展趋势折线图,可以通过下图曲线走势对煤炭价格做出非常直观简单的观察与判定。图3.3 我国98-08年煤炭单价、开采成本与净价格走势图从我国98年到08年的煤炭市场单价与开采成本走势图3.3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十年前我国煤炭资源不管是市场价格还是开采成本都是非常低的,02年以前曲线变化非常平缓,价格提高幅度很小。开采成本只到08年才有比较大的涨幅,市场价格从03年开始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到了08年才猛然上升。而煤炭的净价格更是在02年以前处于一个非常低迷的水平,甚至小于开采成本,从02年以后才开始逐步的有所提高

39、。从价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其实我们煤炭资源价格一直以来都是低的处于一个非常水平,这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其实是非常不利的。根据公式计算得到下表数据:表3.4 霍特林法则公式数据年份t1+RtPt-Ct/(Pt-1-Ct-1)以后一年为基期将资源净价格贴现一年的价格(元/吨)19981.087219991.07251.165.220001.05450.98570.820011.05151.26268.520021.06111.12286.220031.04111.42497.620041.01681.473136.420051.03781.135196.220061.03881.046227.3

40、20071.01681.253237.920081.01061.742291.8 表3.5 1998-2008煤炭净价格与贴现价格 (元/吨)年份市场价格开采成本净价格以后一年为基期将资源净价格贴现一年的价格199814080601999146806665.22000150856570.82001167858268.52002182909286.220032219013197.6200428390193136.42005319100219196.22006337108229227.32007404117287237.92008690190500291.8首先需要做出解释的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煤炭探

41、明可开采储量长时间保持在1145亿吨的稳定水平上,所以可以说近年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是近似确定的。霍特林法则中自然资源越稀缺,价格也就会越高,也就是资源价格上升仅仅是因为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缘故。霍特林法则要求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价格以一个稳定的贴现率增长,但是由于贴现率,也就是此时的实际利率在现实条件中并不一定能做到维持一个恒定的水平不变,所以如果根据霍特林法则的条件来研究一个贴现率不固定的大时间跨度的动态效率问题是会令人迷惑的。所以论文在这里只以一年为期,仅仅考虑在前一年既定的利率水平和自然资源价格的情况下,后一年的开采相较于前一年是否效率。因此上表3.4、表3.5中最后一列的数据就是根据前一

42、年的数据,以后一年为基期,贴现一年后的煤炭资源价格。例如:08的就是以07年的利率为贴现率,根据07年煤炭的市场价格与开采价格差值贴现到08年的价格。也就是说,根据07年的实际利率1.68%与煤炭市场价格和开采成本,到了08年煤炭资源净价格要为291.8元/吨,才是在07年开采状况上的效率开采。从表3.4中我们看以看出煤炭净价格增长率与实际利率并不相等,这不满足霍特林法则资源开采效率的原则,其实也一定不会满足的,因为霍特林法则要求是一个恒定的贴现率,而我们的实际利率不可能相同,所以研究一段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采效率在这里也就不能进行下去了,然而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研究在上一年的既定的基础上,后

43、一年能否使资源开采尽可能的有效,或是国家政策和产业调整要如何进行才能尽可能缩小资源开采的无效率行为。研究表3.5可以发现06年和99年煤炭实际市场净价格和贴现后价格差距非常小,说明在05年和98年基础上,按照霍特林法则贴现到06年和99年的煤炭价格与实际煤炭价格很接近,也就是说在05年和98年的情况下,06年和99年的开采是比较有效率的。而2000年是这十年唯一贴现后煤炭价格大于真实价格的,大于真实价格说明2000年资源价格低于效率价格水平。这完全违背了资源可持续公平效率原则,这其实也就是说,如果真实价格和效率价格相等,那毫无疑问资源开采对前一年和后一年都是公平且效率的;如果真实价格大于效率价

44、格,即真实价格比较高,那么导致现在人们没有动力现在开采,而趋向于放到以后来开采,这种状况下虽然对未来是有利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可持续,现在的配置与利用同样重要。所以这仍然是无效率和不符合可持续的原则的;还有一种就是资源实际价格小于效率价格,那么人们由于私利的原因,会选择现在开采资源而不是未来。02年就属于最后这一种,对于未来非常不利。大部分年份贴现后的煤炭效率价格都是小于实际价格的,这使得人们更愿意到以后再开采,导致当年的煤炭开采并没有达到最佳效率。也就是说从我国十年来煤炭开采的动态模型来看,效率状况是很不理想的。下面根据以上对煤炭产业结构与开采效率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可耗竭资源中

45、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做出评价。 3.4 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现状评价 从我国煤炭的开采来看,我国煤炭的开采长期处于一个不够效率的水平。而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是在生产等方面对于煤炭的高需求长时间不会改变。我们不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后代人创造一个能够永续发展的空间,也要满足当代自身的发展。我国能源矿产比例失衡很严重,煤炭依旧是我国依靠的对象。所以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与配置效率必须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太低,导致煤炭价格完全没有体现其本身的稀缺程度。这是由于市场机制对煤炭价格的形成失效,这使得我国煤炭资源价格对整个产业非常不利。必须有一个政府干预的力量来对

46、煤炭价格形成进行控制,才能够使得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尽可能的效率。从煤炭产业组织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相较于十年前是在进步的。但是总体水平还是很低,以我国现有的煤炭产业水平看来,煤炭产业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在市场自发配置上效率也比较低,市场机制比较难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水平。综合我国煤炭开采与煤炭产业组织,我国煤炭无效率的原因可能是:第一,煤炭资源储量分布不均,资源条件差异大。第二,煤炭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过低,导致煤炭开采低效。第三,市场机制对煤炭业价格的失效,国家没有一些切实有效的宏观政策。第四,煤炭企业制度缺失导致煤炭开采利用效率低下。正因为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储备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一直是煤炭市场的一

47、只看的见的手,对煤炭市场的均衡特别是煤炭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长期直接管制煤炭价格。因而产业政策的变化是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考察因素。从近期政策调控的重点来看,已经明显由抑制产能过剩转向了通过抑制出口、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和使用效率等手段来逐渐体现煤炭的稀缺性价值。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产能过剩只是近忧,能源不足才是远虑。要改善煤炭行业状况,实现效率开采、市场均衡,煤炭市场结构应该由现在的类似于垄断竟争市场结构向以寡头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转变。转变为寡头垄断产业结构的益处:有利于提高煤炭产业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政府对煤炭产业的有效调控;有利于煤炭产业的技术创新。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8、4.1 本文研究结论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可耗竭资源煤炭资源的效率分析,发现我国煤炭开采利用效率低下,煤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使得整个煤炭产业市场绩效差,行业经营状况不理想。通过对煤炭行业的研究分析,我国可耗竭资源产业市场结构必须要得以优化,要改善资源行业状况,实现效率开采、市场均衡,煤炭市场结构应该由现在的类似于垄断竟争市场结构向以寡头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转变。我国的可耗竭资源产业结构必须得到优化。我们可以通过组建寡头企业来提高可耗竭资源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提高资源产业的进入壁垒,使得市场结构趋向寡头垄断,只有

49、寡头垄断,才能使我国可耗竭资源产业得到优化。我国一些可耗竭资源开采价格过低,导致开采与利用的无效率,不但不利于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而且还损害了当代人本应该拥有的资源使用效率。霍特林法则的运用为我国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提供了一个最优的路径,即运用资源的价格控制资源的供求关系,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资源的价格。资源价格不是市场机制自动形成的,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代际配置失效,这就需要一个市场以外的力量控制资源价格以满足霍特林法则。也就是说,霍特林法则为我们研究可耗竭资源效率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并为我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政策、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2 提高我国可耗竭性资源利用效率的

50、政策建议4.2.1 对于我国煤炭开采的建议政府可以考虑让一些中小型煤炭企业重组、兼并或改造。以企业联合策略有效的实现煤炭企业相互利用提高效率,实行多元化联合重组与兼并。中央政府也可以考虑拿出一些资金作为煤炭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基金来支持一些小型煤炭企业的关闭与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就是在追逐效率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企业生产的重新整合、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成本的最小化,取得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的优势,使企业整体战略与长期竞争力优势得到提高与巩固。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主,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成的煤炭企业集团,发挥企业的辐射作用,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得

51、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然而一些中小型地方煤炭企业对于优化市场机制也非常重要,所以不应该被重组或者兼并,但是一些中小型煤炭企业存在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工艺和技术装本都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安全意识差,机械化程度低,浪费资源与破坏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对于这些企业应该提高生产力,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技术改良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中小煤炭企业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应该使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相结合,煤炭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使得煤炭产业在技术创新发面取得进步。因为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煤炭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单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

52、,政府可以对煤炭的开采给出一些强制性政策,提高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与无效率的行为。煤炭产业必须由政府来设置一些进入壁垒或者取消一些退出壁垒,促进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得以优化,得以向寡头垄断型转变。推进煤炭价格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环境等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煤炭价格定制更为科学和有效。在开采的时候对煤炭企业征收保护基金、污染管理费等费用,使得煤炭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比较有效反应煤炭价值的水平。4.2.2 对于我国可耗竭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降低可耗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

53、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特别是物资资源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从主要依赖数量扩张和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升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凡是,优化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是我国减低能源消耗并增加产出的关键,也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中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繁荣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约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行业和领域的节能降耗。一是狠抓重点工业的节能降耗。中国工业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耗的70

54、%,而其中的重点耗能产业是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煤炭,机械等耗能大户,抓好这些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关键性作用。更新消费观念,倡导节约型消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模式。通过价格、税收等政策工具,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住宅标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经济型、小排量的家用轿车。鼓励采用节能家电。加强对中小学生教育,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形成人人节能的社会氛围。 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能源开发和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能源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又涉及到亿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但能源体制改革已经滞后,必须加快推进。中国能

55、源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实行市场定价机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建立有利于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产品比价关系;完善财税体制,有步骤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约束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调整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如煤炭、石油等)的征收管理办法;适时开征能源税或炭税。形成财政对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机制,强化对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能源研发的预算内投入,建立财政贴息与对可再生能源研发与生产的补贴制度;调整涉及能源的各税种及税率(如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进出口关税等);建立能源战略管理体制与监管机制。使能源监管机构负责制定能源战略和能源规划,制定和调整重大能源政策,统筹协调各能源领域的政策,负责国家能源安全,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能源行业的有序竞争等等。通过能源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改革,在能源战略与规划制定、能源资源开发、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能源领域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抓紧制定石油法、天然气法和新能源法等,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加强对已有法律的宣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