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急救常识心肺复苏实用教案_第1页
常用急救常识心肺复苏实用教案_第2页
常用急救常识心肺复苏实用教案_第3页
常用急救常识心肺复苏实用教案_第4页
常用急救常识心肺复苏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ln chun)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ln chun)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在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据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卒中占猝死的首位;婴幼儿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青年人的猝死以心肌疾病为主。 第1页/共78页第一页,共79页。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3s时病人就感到头晕;10s即出现昏厥;3040s后瞳孔散大;60s后呼吸(hx)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hx)骤停病人的抢救

2、应当在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据统计,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谢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43%。BLS和ALS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存活率的关系见表6-1第2页/共78页第二页,共79页。第3页/共78页第三页,共79页。一、猝死现场急救紧迫性 心脏病发作病例中,约1/4患者的第一症状表现为猝死。以前可无心绞痛、心肌便死、心律失常等病症。冠心病猝死中,70%的患者死于医院外,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的患者死

3、于发病后15120min内。 美国资料表明,死亡(swng)病因中以心血管疾病为首。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冠心病,而其中5%为猝死。每天约有1200人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罹难,而其中约90%的猝死者由于心室颤动引起。 第4页/共78页第四页,共79页。 50年代,Stephenson首先对1 200例心脏停搏复苏成功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4%是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抢救的,仅6%的抢救开始超过4min。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肺复苏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在心脏停搏后的4min内进行。由于猝死大多发生在意外场合,复苏抢救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现场及时正确(zhngqu)地进行急救,才能

4、为以后复苏创造成功的基础。 延迟进行复苏的主要原因包括:亲眼目睹者不懂急救知识;患者本人无自备急救药物;医生无法及时到达或技术不当;救护车无法及时到达,如接到呼救后出车拖拉、道路狭小、路程太远、难以寻找确切地址;患者是独居者,接到呼救时间延误;急诊室耽搁,例如花时间拿听诊器、通知上级医生、做心电图等。 第5页/共78页第五页,共79页。 二、普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重要性 对猝死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现场及时(jsh)正确地抢救。为了掌握猝死后最关键的4min,使心肺复苏连续有效,则必须建立阶梯式的急救网。 1、最初接触患者的人,即“旁观者”,包括夫妻、父母、家庭其他人员、同事、朋友等,

5、由他们先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2、受过现场心肺复苏培训的救护车医技人员,能及时(jsh)到达现场,接替“旁观者”急救。美国目前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是急救医疗辅助人员和急救医疗技术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35min内到达现场。日本东京一般由消防人员施救。中国上海的院前急救由中专毕业的医士或具有大专学历的医生承担,一般在接到急救指令后,救护车能在1012min内到达患者的身边。 第6页/共78页第六页,共79页。 3、受过进一步心肺复苏培训的急诊医生继续接受以上的急救程序。如美国要求在1015min内到达现场。上海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一般经现场处理后直接(zhji)转送各医院急诊科或急诊室。 国外心肺复苏

6、初级救生术已经普及。例如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平均有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其中7万人获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生操作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嗣后,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延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德国则把是否能掌握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 第7页/共78页第七页,共79页。 1987年2月20日、6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会同卫生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商业部、中国民航(mnhng

7、)局、国家旅游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发出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红总字(1987)第2号、第13号。受训对象为交通、治安、消防和派出所干警,铁路和交通系统的车、船员、司警人员,民航(mnhng)机组人员,商店服务员,导游,司机等。迄今为止,我国已有约1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第8页/共78页第八页,共79页。三、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操作程序 1、确定意识(y sh)状态 判断患者意识(y sh)是否丧失,应在510s内完成。 (1)方法:抢救者可轻拍或轻摇患者的肩部(图61),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你认识患者,则最好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

8、也可用刺激的方法如用手指甲掐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穴6s。 第9页/共78页第九页,共79页。(2)注意点:患者一旦出现(chxin)眼球活动或四肢活动及疼痛反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严禁摇动患者头部,以免损伤颈椎。若现场有亲人或旁人提供患者意识丧失的可靠信息,可省略以上步骤。 2、呼救及招人协助 一旦确定患者已昏迷,应立即呼救,招呼最近的响应者。 (1)方法:大声叫“来人啊!救命啊!”(图-2)。 第10页/共78页第十页,共79页。 (2)注意点:协助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现场(xinchng)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向急诊医疗救护系统求救时,应讲清事故地点、回电号码、患者病情和治疗简况;绝不可离开患者去

9、呼救。 3、将患者放置心肺复苏体位 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如木板上,使头、颈、躯干无扭曲,平卧有利于血液回流,并泵入脑组织,以保证脑组织血供。 (1)方法:翻动患者时务使头、肩、躯干、臀部同时整体转动,防止扭曲。翻动时尤其注意保护颈部,抢救者一手托住其颈部,另一手扶其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为仰卧位(图63)。 (2)注意点:抢救者跪于患者肩旁,将患者近侧的手臂直举过头,拉直其双腿或使膝略呈屈曲状。 第11页/共78页第十一页,共79页。 4、抢救者的位置 应跪于患者的肩部水平,这样抢救者不需移动膝部就能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且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胸腹部。 5、畅通呼吸道 凡意识丧失的患者,即使

10、有微弱的自主呼吸,均可由于舌根回缩或坠落,而不同程度地堵塞呼吸道入口处,使空气难以或无法进入肺部,这时应立即通畅呼吸道。在抽掉患者枕头的同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抢救者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放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往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图6-4)。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开放呼吸道徒手操作法。但操作时应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防呼吸道受压;也不要压迫下额,使口腔闭合;有假牙者不必(bb)取出,因举颏可使牙托复位,有利于人工呼吸第12页/共78页第十二页,共79页。(2)双手抬颌法:抢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双肘支持在患者仰卧平面上

11、,双手紧推双下颌角,下颌上移,拇指牵引下唇,使口微张(图6-5)。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因此法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与人工呼吸(rngnghx)相配合,故在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 第13页/共78页第十三页,共79页。 (3)仰头抬颈法;抢救者跪于患者头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qin )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放在颈后,托起颈部(图6-6)。注意不要过度伸展颈椎;有假牙须取出,以防松动的牙托堵塞呼吸道。 第14页/共78页第十四页,共79页。 6、判断呼吸情况 在开放呼吸道以后,抢救者可将自己的耳贴近患者口鼻,或侧头注视胸腹部,从以下3个方面判定呼吸是否(sh fu)存在(图6-7)。看:患者胸部

12、或上腹部是否(sh fu)有呼吸起伏;听:患者口鼻有无出气声;感觉:抢救者面颊部有无气体吹拂感。整个过程要求在35s内完成。如断定患者有呼吸,则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置患者于昏迷体位;若无呼吸,需保持患者于仰卧位,并进行人工呼吸。 第15页/共78页第十五页,共79页。7、实施人工呼吸 正常大气中含21%的氧,二氧化碳含量甚微。而正常人呼气中含氧16%,二氧化碳5%;人工呼吸时,呼气的氧含量可增至18%,而二氧化碳含量降至2%。因比,只要急救者能高度通气,则呼气中的氧即足以维持患者生命(shngmng)所需要的氧浓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不同的人工呼吸方法。 第16页/共78页第十六页,

13、共79页。 (1)口对口人工呼吸: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抢救者用按于患者前额一手的拇指(mzh)与示指捏紧鼻翼下端,然后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张开嘴巴,双唇包绕封住患者的嘴外缘,抢救者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吹气要深而快,每次吹气量约8001 200ml(成人患者需要量),或每次吹气时观察患者胸部上抬即可;开始应连续两次吹气,以后每隔5s吹1次气,相当于每分钟1216次;每次吹气后,放开鼻孔待患者呼气,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吹气(图6-8)。吹气时应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有起伏者,人工呼吸有效,技术良好;无起伏者,口对口吹气无效,可能气道通畅不够、吹气不足或气道有阻塞,应重新开放气道或清除口腔

14、异物。 第17页/共78页第十七页,共79页。第18页/共78页第十八页,共79页。( 1 ) 口 对 口 人 工 呼 吸 : 首 先 要 保 持 患 者 呼 吸 道 通 畅 , 抢 救 者 用 按 于 患 者 前 额 一 手 的 拇 指 与 示 指 捏 紧 鼻 翼 下 端 , 然 后 抢 救 者 深 吸 一 口 气 , 张 开 嘴 巴 , 双 唇 包 绕 封 住 患 者 的 嘴 外缘 ( w i y u n ) , 抢 救 者 用 力 向 患 者 口 内 吹 气 。 吹 气 要 深 而 快 , 每 次 吹 气 量 约 8 0 0 1 2 0 0 m l ( 成 人 患 者 需 要 量 ) ,

15、 或 每 次 吹 气 时 观 察 患 者 胸 部 上 抬 即 可 ; 开 始 应 连 续 两 次吹 气 , 以 后 每 隔 5 s 吹 1 次 气 , 相 当 于 每 分 钟 1 2 1 6 次 ; 每 次 吹 气 后 , 放 开 鼻 孔 待 患 者 呼 气 , 并 吸 入 新 鲜 空 气 , 准 备 下 一 次 吹 气 ( 图 6 - 8 ) 。 吹 气 时 应 观 察 患 者 胸 部 有 无 起 伏 ,有 起 伏 者 , 人 工 呼 吸 有 效 , 技 术 良 好 ; 无 起 伏 者 , 口 对 口 吹 气 无 效 , 可 能 气 道 通 畅 不 够 、 吹 气 不 足 或 气 道 有 阻

16、 塞 , 应 重 新 开 放 气 道 或 清 除 口 腔 异 物 。 第19页/共78页第十九页,共79页。 (2)口对鼻人工呼吸:当患者牙关紧闭、口腔严重损伤或颈部外伤时应用(yngyng)此法。 抢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提起患者下颌并闭合口腔,深吸气后,用口与患者的鼻腔密封吹气,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呼气时应启开患者的口腔或分开双唇,有利于呼出气体。约每5s吹气1次,相当于每分钟12次,最多可达20次。此法产生胃扩张的机会较少,但有鼻出血或鼻阻塞时不能使用。 (3)口对口鼻吹气:适用于婴幼儿。先将婴幼儿头后仰,下颌部轻轻向上抬起,使患儿的、口、鼻孔充分开放。抢救者深吸气

17、后用口包住患儿口鼻,吹气时注意胸部有无抬起。 第20页/共78页第二十页,共79页。(4)口对气管切开口人工呼吸:患者经喉切除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空气不能经鼻或口进入呼吸道,可改用此法。抢救者向患者气管切开口吹气时,须闭合其口、鼻,以免吹入气体泄漏;向切口内吹气时应观察患者是否(sh fu)有胸部抬起;吹气后,应立即放松患者口鼻,以利被动呼气。 第21页/共78页第二十一页,共79页。 8、判断有无(yu w)脉搏 由于颈动脉为中心动脉,在周围动脉搏动消失时仍可触及脉搏,且可在不脱衣服情况下检查,故十分可靠和方便。对婴幼儿或住院患者可检查股动脉。应在510s内完成这一检查。 (1)方法:抢救者一

18、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保持气道开放;另一手的示指、中指轻置患者喉结处,然后滑向气管旁软组织处(相当于气管和胸锁乳突肌之间)进行触摸颈动脉搏动(图6-9)。 第22页/共78页第二十二页,共79页。第23页/共78页第二十三页,共79页。 (2)注意点: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不能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免造成头部供血中断;不要压迫气管,以免造成呼吸道阻塞;检查不应超过10s;颈部创伤者可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9、与急诊医疗救护系统联系 如果已确定病人无呼吸和脉搏,应迅速与急诊医疗系统联系。 电话联系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患者或事故发生的具体地址,要求正确、明了;主要病情或灾情

19、,简要地告知患者的病情或事故现场的灾情,如患者是否昏迷(hnm)、腹痛、中毒?是交通还是高空坠落事故?多少人遇难?目前经何种处理?病情或伤情是否得到控制?呼救者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以便随时与呼救者联系。 第24页/共78页第二十四页,共79页。 如现场(xinchng)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min的现场(xinchng)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或当有人时,请别人向急救中心求救。 10、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时,收缩压可达13。3kPa(100mmHg),平均动脉压为(40mmHg);颈动脉血流仅为正常的1/41/3,这是支持大脑活动的最小循环血量。因此,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患者应平卧,最

20、好头低脚高位,背部垫木板,以增加脑的血流供应。 第25页/共78页第二十五页,共79页。(1)方法: 1)定位:抢救者用靠近患者下肢手的示指、中指并拢,指尖沿其肋弓处向上滑动(定位手),中指端置于肋弓与胸骨(xingg)剑突交界即切迹处,示指在其上方与中指并排(图6-10)。另一只手掌根紧贴于第一只手示指的上方固定不动;再将第一只手(定位手)放开,用其掌根重叠放于已固定手的背上,两手手指交又抬起,脱离胸壁。 第26页/共78页第二十六页,共79页。 第27页/共78页第二十七页,共79页。 2)姿势:抢救者双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动,双肩在患者(hunzh)胸骨正上方,用腰部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

21、压(图6-11)。 3)频率:80100次/min。 4)深度:婴儿12cm,儿童23cm,成人45cm。 5)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值:单人心肺复苏为15:2,即15次按压后予2次人工呼吸;双人复苏为5:1。 第28页/共78页第二十八页,共79页。2)注意点:按压时手指不应压在胸壁上,两手掌应保持交叉放置按压,否则易造成肋骨骨折。按压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按压位置(wi zhi)应正确,否则易造成剑突、肋骨骨折而致肝破裂、血气胸。按压时施力不垂直,易致压力分解,摇摆按压易造成按压无效或严重并发症。冲击式按压、抬手离胸、猛压等,易引起骨折。按压与放松要有充分时间,即胸外心脏按压时下压与向上放松的时

22、间应相等;儿童只要用一只手掌根按压即可,其频率仅需5:1,按压频率应100次/min。婴幼儿的按压采用环抱法,即双拇指重叠下压,其部位在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 第29页/共78页第二十九页,共79页。第30页/共78页第三十页,共79页。 四、单人和双人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程序 1、单人心肺复苏 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由同一个抢救者顺次轮番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先进行(jnxng)2次连续吹气后,抢救者迅速回到患者胸侧,重新确定按压部位,作15次胸外心脏按压,再移至患者头侧,作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进行(jnxng)4次循环(1min内)后,再用“看听感觉法”确定有无呼

23、吸和脉搏(要求在5s内完成)。若无呼吸和脉搏,再进行(jnxng)4次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如有多人在场,可轮流替换操作(图6-12)。 第31页/共78页第三十一页,共79页。2、双人心肺复苏 由两个抢救者分别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其中一人位于患者头侧,另一人位于胸侧。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值为5:1,即5次胸外心脏按压给以1次人工呼吸。每5s完成一轮动作。位于患者头侧的抢救者承担监测脉搏和呼吸,以确定(qudng)复苏的效果;位于胸侧的抢救者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图6-13)。 第32页/共78页第三十二页,共79页。 3、单人复苏转变为双人复苏 当现场有

24、第2个抢救者时,可转为双人复苏。第1位抢救者先完成15:2的单人心肺复苏,第2位抢救者即可参与苏复术的操作,当前者胸部(xin b)按压第4次时,第2位抢救者应作好吹气准备;在第1位抢救者抬手时,第2位抢救者即迅速吹气1次。为使两人配合默契,作胸外心脏按压者应唱数(1-234、2-234、3-234),以保证人工呼吸的动作务必不与胸部(xin b)下压动作同步。 4、双人轮换急救位置 双人轮换急救位置时,不应打乱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节律,并应在第5次胸外按压的末尾进行。 原人工呼吸者于吹气完毕即转移至患者胸,等待接替胸部(xin b)按压者;而原胸部(xin b)按压者在第5次按压后立即转移至

25、患者的头侧,用不到5s的时间,先检查患者的脉搏、自主呼吸及皮肤、粘膜、甲床色泽等。如无脉搏,立即接替人工呼吸,并嘱另一抢救者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如有脉搏而无呼吸,继续人工呼吸;脉搏和呼吸已恢复,仍应保持气道通畅,并处理休克,加强观察。 第33页/共78页第三十三页,共79页。五、现场心肺复苏有效和终止的指征 1、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 经现场心肺复苏后,可根据以下几条指标考虑是否有效。 (1)瞳孔:若瞳孔由大变小,复苏有效;反之,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说明复苏失败。 (2)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复苏有效;变为灰白或陶土色,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次按压可摸到1次搏动;

26、如停止按压,脉搏仍跳动,说明心跳恢复;若停止按压,搏动消失,应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4)意识: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并出现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少数患者开始出现手脚活动。 (5)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呼吸,复苏有效,但呼吸仍微弱者应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 2、心肺复苏终止的指标 一旦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急救人员应负责任,不能无故中途辍止。又因心脏比脑较耐缺氧,故终止心肺复苏应以心血管系统无反应为准。若有条件确定下列指征,且进行了30min以上的心肺复苏,才可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1)脑死亡:深度昏迷,对疼痛刺激(cj)无任何反应;自主呼吸持续停止;瞳孔散大固定;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包括

27、头眼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消失。 (2)无心跳和脉搏。 第34页/共78页第三十四页,共79页。近年来的新认识近年来的新认识(rn shi)1、CPR的顺序: CPR的目的是使脑得到保护和恢复心脏泵血功能,多年来一直采用(ciyng)ABCD顺序;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心搏骤停的患者易发生自发性气喘;第35页/共78页第三十五页,共79页。 气喘可导致气管内压力的较大变化和声门的快速启闭(q b),其张力的变化足以维持呼吸通畅及气体交换,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及反应;气喘的发生率达40%60%,在CPR最初的8min内,胸外按压和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足以将动脉血气维持在较高

28、的水平。第36页/共78页第三十六页,共79页。 心搏骤停后呼吸(hx)停止的原因是呼吸(hx)中枢缺血缺氧,而呼吸(hx)中枢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及时进行有效胸外按压可使心脏和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功能,能使呼吸(hx)中枢的血供和氧供得以低水平的维持;因此,对此类患者没有必要首先实施AB两个复苏步骤;如果不进行胸外按压,心跳骤停后2030S呼吸(hx)就会停止。第37页/共78页第三十七页,共79页。 其后有氧血液逐渐变为无氧血流,必然增加了电复律的难度。若先实施人工呼吸,即使得到局部血氧增加,由于无血流动力仍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代谢产物无从排泄,出现酸中毒,使氧合能力下降。实际操作中,

29、人工呼吸需要熟练的技术,同时还存在心理和卫生方面的犹豫(yuy),即使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也往往不能立即实施,从而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第38页/共78页第三十八页,共79页。 故CA同时进行是最佳选择;胸外按压简单易行,实施方便有效,可极大地赢得时间,为仓促间难以实施的其它措施作为前期准备,提供了时机;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抢救,不应(b yn)再强调ABCD顺序,而应当为CABD;若由窒息引起者可用ACBD顺序甚至CABD顺序。第39页/共78页第三十九页,共79页。2、心脏按压 传统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因其操作简单易行,无创伤、不受设备、时间(shjin)、地点和需要征得家属同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

30、较易在临床工作中普及和应用。但此术的供血量只有正常的3040%;脑供血量只有正常的030%;第40页/共78页第四十页,共79页。 而开胸心脏按压的心脏血流量达50%;脑血流量达60%;心脏排血量达前者的两倍,存活率1014%;比前者长期活率高28%,故目前开胸按压术又重新得到重视;呼吁要放宽适应(shyng)证;一般认为常规胸外按压515min,最多不超过20min无效时,应尽早改作剖胸心脏按压;第41页/共78页第四十一页,共79页。 据报道接受胸外心脏按压的病人最终仅10%14%完全康复,Stepheson等报道剖胸者中长期存活率高达28%,为前者的两倍。实验研究也表明,剖胸心脏按时心排

31、血量为胸外心脏按压时的倍,心脏指数大,平均循环(xnhun)时间短;心脑等重要器官灌注良好;因此心肺复苏时应积极正确地推行剖胸心脏按压术;第42页/共78页第四十二页,共79页。 目前认为:应该把剖胸心脏按压作为积极抢救心搏骤停的常规手段;并强调,外伤病人尤其是胸部和心脏创伤(chungshng)引起的心搏骤停应立即开胸。第43页/共78页第四十三页,共79页。 3、有关除颤问题 有关电除颤有如下新的认识:一般具有除颤条件的单位均可行心电监护,可根据心电图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除颤,应将盲目除颤的观念抛弃。对心室颤动(室颤)患者(hunzh)最好采用多导联观测心电图,不能仅凭一导联呈直线而轻易放弃电

32、除颤。第44页/共78页第四十四页,共79页。 胸骨并非电的良导体,故除颤电极板不宜放在胸骨上。两个电极板之间必常保持适当距离,放置于合适部位(bwi):一个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右锁骨下方,另一电极板置于心尖近腋前线处;或一个电极板置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另一个置于右肩胛下方;电极板应涂以导电糊或包以生理盐水纱布垫,并紧密贴于皮肤不留空隙,否则会增大经胸电阻抗。第45页/共78页第四十五页,共79页。 首次电除颤应采用多大电能曾有不少争议;近年有学者建议在窒颤发生(fshng)时采用叠加放电除颤方法,非同步200J,电极板不离胸壁,连续3次,可增加复苏成功率。如失败,可加大至300360J迅速行再

33、次电击,而不宜间隔过长,并根据情况适当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第46页/共78页第四十六页,共79页。4、给药途径 建立可靠的给药途径是CPR重要措施之一,应按照使药物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峰值浓度的原则选择最佳给药途径。综合近年来的研究(ynji)资料,CPR病人给药途径可归纳为:首选中心静脉给药,如有困难宜选肘窝处外周大静脉,给药后应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线,并抬高肢体加快药物进入循环。第47页/共78页第四十七页,共79页。 已行气管插管但尚未建立静脉通道时可气管内给药,但应注意:肾上腺素应以生理盐水稀释成10ml;加大肾上腺素用量;通过深达支气管的细导管给药;注药后至少三次过度换气(

34、hun q)以利药物扩散。要强调肺病变病人气管内用药的无效性。第48页/共78页第四十八页,共79页。 紧急状态下或小儿静脉穿刺困难,可把骨髓腔作为永不塌陷静脉应用,并由此通道给药和输液,可改善生存率;建议如在穿刺静脉失败或经2min仍未建立静脉通道可用此法代替,不宜用远端静脉给药,尤其是下肢(xizh)。心内注射只作为最后选择。第49页/共78页第四十九页,共79页。5、低温及亚低温: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低温及亚温可降低组织对氧的消耗,降低颅内压和脑的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保护细胞器及血脑屏障功能,减少氧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抑制脂质过氧化酶的产生;低温及亚低温尚通过多种机制保护和改

35、善神经系统功能,减轻脑细胞的损害,从而提搞脑复苏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多主张(zhzhng)降温要与复苏同步进行.第50页/共78页第五十页,共79页。用药进展 随着心肺复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fzhn),CPR选用药物亦经历了许多变化;目前有关复苏、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1、大剂量肾上腺素应用问题第51页/共78页第五十一页,共79页。 就心脏复苏而言,该药被认为是最有效且被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yow)。但对其使用剂量仍有较多争议,推荐的标准剂量为;然而近年来发现大剂量肾上腺素0.20mg/kg)不但能比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显著地改善血流动力学,而且能明显地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第52页

36、/共78页第五十二页,共79页。 然而Chase等报道大剂量肾上腺素虽可增加(zngji)心肌灌注压和心肌血流量,却降低心排出量和呼气来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剂量肾上腺素(0.20mg/kg)尚可导致明显的儿茶酚胺毒副作用:如严重的高血压(舒张压达16.0kpa)心动过速(250次/分)和心肌耗氧量增加(zngji)等,且不能改善24h生存率及复苏后神经系统病残率,甚至可能增加(zngji)复苏后病死率,第53页/共78页第五十三页,共79页。 特别是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不主张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Burchfield等提出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较合适的肾上腺素剂量为,小于此剂量则效果不佳,而大于此剂

37、量非但(fidn)效果不增加,反而出现毒副作用。第54页/共78页第五十四页,共79页。 Burchfield等提出(t ch)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较合适的肾上腺素剂量为,小于此剂量则效果不佳,而大于此剂量非但效果不增加,反而出现毒副作用。第55页/共78页第五十五页,共79页。 2、甲氧胺应用问题 最近国外有实验表明,肾上腺素的肾上腺能受体能阻止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而增加未通气肺泡(fipo)的血流,因而肾上腺素加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肾上腺能增效剂盐酸甲氧胺增加动脉压而不影响肺气体交换,和肾上腺素一样有效,可代替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第56页/共78页第五十六页,共79页。 甲氧胺为纯受体兴奋药,

38、除冠脉外,收缩全身血管,增加平均动脉压,提高冠脉灌注(gunzh)压和心肌血液,促使心脏复苏;另外,也对心肌无兴奋作用,不使心肌耗氧增加,并且通过提高血压,反射性使心律减慢,降低心肌耗氧,有利于心肌的保护和心肌缺氧的改善,从理论及部分临床观察来看,甲氧胺在心脏复苏中应用优于肾上腺素,值得进一步探讨。第57页/共78页第五十七页,共79页。3、纳洛酮的应用: 在心跳骤停等应缴状态下,心肌缺血时内啡呔因应激而释放增加,与心肌受体结合后,或通过(tnggu)中枢起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肺功能障碍。纳洛酮能作用于其敏感受体,拮抗和完全消除内啡呔对心脏的不利作用,而且通过

39、(tnggu)稳定细胞内溶酶体膜,抑制蛋白水解酶,从而保护心肌。第58页/共78页第五十八页,共79页。 阿片受体分布于延髓呼吸中枢,在颈动脉体型细胞有蛋氨酸和亮氨酸脑啡物质,实验表明窒息时释放内源性阿片样呔是原发性呼吸暂停时延髓神经无效(wxio)放电,造成抑制的原因。第59页/共78页第五十九页,共79页。 因此,纳洛酮的拮抗(ji kn)作用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启动神经机械刺激恢复呼吸,且作用迅速,静注数分钟即可出现深大、快速呼吸,明显改善通气换气功能。迅速改善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促进中枢神经功能及心肌功能恢复。另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能减少脑血流。第60页/共78页第六十

40、页,共79页。 在缺氧情况下,纳洛酮可提高脑灌注,逆转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继发性损害,有利于脑复苏。综上所述,纳洛酮在临床实践上对心、肺、脑复苏有明显作用,使用方便,有利于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故强调宜早期大量应用,一般以加入10%GS2040ml静注,每3040min可重复一次;我国CPR规程建议在静脉通道建立后宜尽早(jn zo)静注纳洛酮,以后每半小时一次,儿童酌减。第61页/共78页第六十一页,共79页。4、碳酸氢钠 有证据表明酸中毒减弱肾上腺素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故设想用碳酸氢钠来对抗酸中毒。但在心搏(xn b)骤停和心肺复苏时组织缺氧和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二氧化碳蓄积。第62页/共7

41、8页第六十二页,共79页。 二氧化碳容易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而碳酸氢钠(tn sun qn n)弥散较慢,静脉内应用大剂量碳酸氢盐反而使组织CO2增加,酸中毒加重,而血液碱过剩,使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尚可出现高钠、高渗状态。第63页/共78页第六十三页,共79页。 故目前主张在心肺复苏中碳酸氢钠用量不宜过大,认为心跳停止时间短者可不用。若临床(ln chun)需要以小剂量为宜,先给5%碳酸氢钠5060ml,以后由血气分析调整用量,宁酸勿碱。第64页/共78页第六十四页,共79页。5、呼吸兴奋药 呼吸兴奋药直接或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用于防止(fngzh)或治

42、疗肺泡低通气的药物;用药后可以提高动脉血中氧分压和降低CO2分压。改善呼吸功能;第65页/共78页第六十五页,共79页。 呼吸衰竭急性恶化时的治疗,主要依靠呼吸机来改善呼吸,改善低通气量,其效果较呼吸兴奋药明显,并安全可靠,但慢性呼吸衰竭的长期治疗,以呼吸机来维持(wich)呼吸就不方便,此时应用呼吸兴奋药有一定的价值。呼吸兴奋药主要用于预防氧气疗法由于解除氧制激而发生的呼吸抑制与肺泡低通气现象。第66页/共78页第六十六页,共79页。 因呼吸衰竭时,CO2增多的刺激不再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xngfn)的主要因素,呼吸主要依靠缺氧对颈动脉及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刺激来维持。吸氧可以纠正缺氧,取消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兴奋(xngfn)作用,结果呼吸受到抑制。应用呼吸兴奋(xngfn)药可使氧疗引起呼吸抑制。由此可见,CPR期呼吸兴奋(xngfn)药无价值。第67页/共78页第六十七页,共79页。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们在心肺复苏药物应用及给药途径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大多限于动物试验,效果不太肯定,远期预后和副反应亦不甚清楚,因此(ync),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第68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