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理论的东张与西望—为中国传统译论之辩护_第1页
试论翻译理论的东张与西望—为中国传统译论之辩护_第2页
试论翻译理论的东张与西望—为中国传统译论之辩护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翻译理论的东张与西望一为中国传统译论之辩护论文关键词:西学 传统译论 辫护论文摘要: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译学研究,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并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辫护,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译论 的方法。一、我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纵观我国当代翻译学科研究,其呈现的特点可归纳如下.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翻译学,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2.翻译学研究深受结构主义浪潮影响,各流派力图寻找出翻译学的本质,以便建立秩序,形成系统,成 为指导和评价翻译实践的金科玉律。3.翻译批评研究未成气候,研究者倾向于把 翻译批评

2、与翻译纯理论混同一体。深人分析我国翻译学研究的现状,可归纳其成因如下科学主义之影响不可抗拒。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渗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容否认的是,西方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先 进的科学技术引领着全世界。从鲁迅那个时代开始,文人们就不断“力求新声于异邦”;此“新声”也包括西方各学科的学术研究理论。科学主义的突出影响尤其以 结构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学转向为最。英文“结构”(structure) 词来自拉丁文"struere”的过去分词“structum,意思是“归纳在一起”或“使有序”(朱刚,266)威尔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译是一门科学的主张”(廖

3、七一,xxxx年代,语言学'人 主,中国的翻译研究,把这种单一而万能的标准制定得更加,科学化,也更加,机械 化',于是在这条'死胡同'里越走越远了。”(张南峰,xxxx年曾言道:中国哲学没 有打扮出理智(指依照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款式,也没有受到这种款式的累赘和 闷气。”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于超越区分对立,不走极端,促进生生相成,达 到协调、互补、融通,做得并行不悖。因此中国思维有个长处,就是很富灵活性, 很善于随机应变。”(高青海:56)中国传统译论恰好汲取了“很富灵活性”,“不拘泥于 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但现代理性化科学化的理论标准却恰好将其长处视

4、为不足,如“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内涵流变,缺乏明确的科学界说,难以厘定规 范:这显然有失公允。(二)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从“科学性”与“非科学性”之争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译学之争的焦点是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客观”与“主观'处于一种悖论状态,即二律背反(antinomy),它“是指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命题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其既给予二律背反的双方以各自独立存 在的合理性,又赋予双方互为依存的关系和各自相对的身份。(张思洁,2006:33)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翻译活动之“客观性”与“主观性:换言之,对翻译理论的评 价不可仅以“客观性

5、”与哇观性”而一言蔽之。首先,翻译即阐释。狄尔泰认为“阐释学属于人文科学,不能简单套用自 然 科学的实证方法,因为阐释的对象是人的经验,而经验是'思维现实'而非'物 理现实:狄尔泰把阐释对象称为'客观思维'(objectivemind),意思是被阐释体展 现的是一定时空下为公众所共有的价值情感体系,因此阐释者可以使用'移情'的 方法进入阐释对象的生活体验里。”(朱刚,2006:225)同理,作为“人学”的翻译, 不能简单套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因为翻译的对象是人的经验,是与“物理现实” 截然不同的“思维现实:自从法国学者巴尔特提出过“写作的

6、零度”理念,也有人据 此提出“翻译的零度”理念,认为理想的翻译是透明的、零主体的并仅充当介质的, 译文和原文之间是零度距离的。显然,这恰好是夸大了翻译的客观性,而忽略了 译者在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客观性这一设想几乎可以说是批评家 们玩的一个游戏,一种必需的仪式,它帮助我们维持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批评和 精确的科学采用同样的表达方式,那么它便具有同样的权威”(朱刚,2006:259)o 基于这样的认识,形式主义者追求“形式的科学”,结构主义者追求“结构的科学”, 而解构主义者追求“解构的科学:我们需要扭转这样的认识:翻译要要面对的对象 不是自然科学的“物理现实”,而原文所呈现岀的“思维现实

7、”是人的主观的产物:它是主观的,它并不是表达某种一成不变的“客观”真理的公式,而是个人心灵受到 激发后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朱刚,2006:259)。精神分析在认识论上最重要的贡 献正是这个了不起的证明:理性本身是一种主观现象,侏刚,2006:259)被认 为是“真实的”而得到接受的解读之所以能获得这种地位,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共同 的主观价值这一领域。如果某种或某一流派的解读方法能流行,并不因为它更接 近 艺术 的客观真理,而是因为它以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当时对艺术 的某一共同的主观感受侏刚,2006:26)o在此,我们辟除了对翻译科学论 的“泛科学性”的迷信,从而为中国译论的正确辩护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四、结论 其实,现代译学里的很多焦点问题,如读者接受、语境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等,我国传统译论早有涉及,只不过多是就事论事,没有比较系统的思路, 没有共同的结论,所以看起来仍是一片散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翻译理论的 “东张”与“西望”,以正确的态度对中西方理论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