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车站中心小学陆中杰【摘 要】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 ,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 因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所谓的创新思维, 就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是指对

2、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求异性和逆向性,具备创新思维,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突破性的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 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 , 他们所应当具备的创新思维, 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创造和发明, 而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思维方式。 针对同一个知识点, 不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就可以视为创新 ; 针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另一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 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

3、的心理支持在新课改中 ,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 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 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 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 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 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 与学生一同探寻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使学生的手脑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转变 .

4、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 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刚刚离开家长 , 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教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点头的动作, 认真倾听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鼓励和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 教师的支持就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 , 要能够给予学生信任,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成功由衷的鼓励和分享, 并且分担学生的困难 , 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 小学生没有成熟的

5、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潜质的思想基础。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 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 激

6、发兴趣等。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学校多媒体以动画效果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 “拼合法” ,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 ,有的说用“拼合法” , 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 动画演示 , 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

7、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 ,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 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 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 :“学习, 就是学

8、习问问题, 学习怎样问问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 在教学中 , 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 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 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四、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 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 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 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 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

9、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 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 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

10、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 训练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中 , 通过随意的拼、剪、贴、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和鼓励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这样的实践活动,由于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 “让生活走进数学的理念。教学中巧用“议异结合” ,深化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

11、要善于捕捉认知冲突, 巧设“议点”,通过学生的小 “议和群“议, 合理“议 出问题所在 , 在此基础上 , 得出“异”解思路 , 将“议”、 “异 结合.这是运用创造思考的策略, 让学生有应用想象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的思考能力。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创设生动的“超市 场景,柜台上摆放着各种蔬菜、文具等, 学生提篮去买东西, 把所买来的东西,小组成员计算总金额,众“议 编出各“异”的应用题,教学效果甚佳。 “议异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求知中得到自我展示 , 在创新中得以发展,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 五、探寻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丰富学生的创新性

12、思维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束缚,能从事物的反面、联系、发展变化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具体讲,有以下几种:一是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 ,它是从相反的角度 ,立场去思考问题 , 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 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 它是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该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题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

13、行逆向思维训练. 若按传统的思维方法,一步一步的推导,将费时费力。但若采用列表的方式逆推,就可以很容易的求出各桶原有的油。 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思维方法,经常进行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是纵横联系法。纵横联系法就是指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事物、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规律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这种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启发或提示。 这种思维方法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突出的一点是,它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三是多维发散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发散性是创造的核心 .它是指在研究问题时 , 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