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_第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上课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典故 ” ?生:就是经典故事吧!师:有道理!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师:说得很好,很具体!生: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280 页!(生笑)师:很好,能及时查阅词典,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那些关于典故的信息呢?生:典故经常运用在诗文中!师:很好,再加上刚才同学的意见,我们就能明确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

2、方式!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婉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词!(领起)生:(齐读)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我听到有一个字是两个读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是 b (毕音)还是f ,到底读那个音,同意b 的同学请举手!那个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读

3、b的音,你从哪里得到的依据?生:昨天预习的时候,网上看到的,但也有说是读f 音的,现在我不能确定读什么。师:好,请坐!能知道积极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说,我从另外的途径知道的,确定一点的答案?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看到的,上面说应该读b音。师:好,请坐!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这个字在古籍作品中的注音是b ,这首词中也应该读“(b )佛狸祠下 ”。可见大家的预习是非常认真的!还有一个地方,大家在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就是在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停顿是 “封狼居胥 ”,大家想想,这里应该怎样停顿呢?生:这句话应该读“封 狼居胥 ”。因为 “狼

4、居胥 ”是个地名, “封”是动词。汉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件事。师:很好,他注意到了文章下面的注释内容。能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断句,这很好!所以大家在今后的预习中应该多注意作品的内容。提到了内容,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朗读的时候,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词中用了很多典故。现在,请大家再一次阅读这首词,看一看,这首词中用了几个典故?生:(默读,思考)师:谁先来回答?生:孙权;寄奴,刘裕的小名;廉颇。师:好,他的思路很敏捷!他说了三个典故。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我认为有四个,还有一个就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失败,就是词中的“元嘉草草 ”。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5、?生:我觉得有七个典故!分别是:孙仲谋处、寄奴、想当年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廉颇。师:他说有七个。我想问一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谁的描述?生:刘裕!应该是六个典故!师:他及时修改了自己的答案,敢于自我否定,这是需要勇气的!大家想,他刚才的回答还有没有破绽?他说是六个典故,还有说三个、四个的,你同意吗?同学们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尝试,尝试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自信的表现!生: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故。师:为什么?生:这句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师:这位女同学语言十分坚定,她很自信!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她说是五

6、个典故。生:(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沉默)师:那让我们从前到后数一下吧,他们是: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焘、还有廉颇,看来真的是五个典故。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告诉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生:第一个是:孙权带兵打败曹操的军队;第二个是: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第三个是:元嘉年,刘义隆没有准备好就草率出兵,结果“赢得仓皇北顾”;第四个是: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在瓜步山建立行宫;第五个是:说廉颇年纪大了,不能打仗了。师:好,他回答得条理很清晰,语言很流畅!可是,我刚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 (生接)生:用一

7、句简洁、完整的话来概括!师:那看来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不够简洁、不够概括!谁能再来说说!生:第一个是:无觅英雄孙仲谋;第二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三个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第四个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第五个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师:这个同学是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的概括,可是我刚才是说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哪位同学还能来尝试一下!看来用词精炼准确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有点理解古人为什么会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生: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第五个是:没有概括出来。师:第五个典故是没有概括出来!(生笑)不过

8、这个同学概括得已经很好了,她的用词多么简练啊,而且还非常准确!谁能把第五个典故概括出来!真理的形成正是像同学们这样的探讨中得来的!生:老年廉颇不得重用。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看来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首词的题目上。我们知道“永遇乐 ”这是词的词牌(生答), “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生答)。以往的学习告诉我们,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的选择上往往

9、就是它的第一句话,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是,这首词却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题目,再想一下,卜算子咏梅。在词里面,单独命题的时候不多,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一般就比较明确了!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 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师:他说是两个,如果只有孙仲谋和刘裕,那么其他的几个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呢?生:(摇头)师:很多同学都

10、摇头,说不是。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生: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师:我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他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生: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

11、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 镇江 ) 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象,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

12、,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杨金霖同学广博的文学史学知识!生:(掌声)师:这样看来词人并非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诗歌的想象力很不好培养,也正是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辛弃疾运用典故的功力是极强的。还要注意一句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其中的 “扬州路 ”是扬州的道路吗?生: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路 ”就是扬州行省。师:她告诉我们“扬州路 ”是个行省。扬州和京

13、口是一个地点吗?生:不是。师: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生:大概是京口就在扬州这个行省内。这是还不成熟的观点!(生笑)师:你很大胆,有质疑精神!好,请坐。还有其它的意见吗?生: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师:这位同学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望”字,词中也有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一个 “望 ”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 ”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好,刚才我们一起把作品的典故串了一下,把作品中的地点也串联了一下。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用你的语言把这首词的内容陈述一下!(提

14、示:通过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作品的内容陈述一下)(激发:现在需要同学们大胆的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了)生:(很有感情的陈述了内容)。(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

15、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表达,感情很充沛!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同学陈述的时候,有很多词之外的内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跳跃性!句与句之间不是很严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附加一些成分,才能把诗歌的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现在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掌握了,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也是要斟酌的。比如,词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你写“江山 ”用“千古 ”修饰吗?如果把“千古 ”换成了 “千里 ”好不好?生:没有千古好,因

16、为词的主题是怀古!他要站在京口联想到以前的很多典故,所以用“ 千古江山 ”比较好。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辛弃疾之所以写“千古江山 ”是为了体现他的怀古之意!而这个 “古”字更把时间的延续性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江山依旧,时间变化了!也才有了后面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这就像“词中之帝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有一种时空磅礴之美!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词的细节问题。起句短短的一句话,既点明了时间的线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的悲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说到的“ 凤头、猪肚、豹尾”。下面

17、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生:这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结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是自比廉颇。师:哦,你说是自比廉颇。那廉颇这个典故是悲剧还是喜剧?生:悲剧。师:好,请坐。如果说这个作品的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已经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自比了,看来作品是以悲结束的。这个 “凭 ”字怎么来理解呢?生:我觉得应该是不服老,不服输。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辛弃疾是说,现在连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了。凭是靠的意思,就是靠谁来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以此来表

18、现自己比廉颇的处境更加悲凉。师: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谈谈自己的观点?生:我赞同后一个同学的意见。因为在当时,廉颇已经老了,但赵王还想用他,派人去问他的身体情况。虽然廉颇最后没有被任用,但是辛弃疾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借此表现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师:好,请坐。我也比较赞同后面这种说法,他把这种悲凉加深了。辛弃疾在写了这首词之后两年就愤然离世了。这样我们才理解,当年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极为悲愤的!廉颇那么老,不管有没有起用,还有人去问一问,可现在谁能问一问我呢!表现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怀!好,上面我们通过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写、讲板书)一个“望”字用远和近的地点变化引发了他对当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