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 持续不解 , 阵发加重 , 手足逆冷至肘膝 , 甚至呕吐如喷 , 肢厥、抽搐。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 故统称为 “眩晕”。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

2、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统称为血证。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 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 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2

3、、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 久则及肾。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 痛连及项背 ,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 ,遇风尤剧 ,口不渴,苔薄白 ,脉浮紧。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 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 胸脘满闷 , 纳呆呕恶 , 舌苔白腻 , 脉滑或弦 滑。治法 : 健脾燥湿 , 化痰降逆。代表方 :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半夏、陈皮 ; 白术、茯苓 ; 天麻、白蒺 黎、蔓荆子。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 , 痛处固定不移 , 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 舌紫暗 , 或有 瘀斑

4、、瘀点 , 苔薄白 , 脉细或细涩。治法 : 活血化瘀 , 通窍止痛;代表方 :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 :川芎、 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 当归活血养血 ;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4、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虚者:滋养肝肾 ,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实证 : 平肝潜阳 ,清肝泻 火,化痰行瘀。5、中风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 细。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6、热瘴特点: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

5、便秘结,小 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冷瘴特点: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 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7、水肿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 脾失转输 , 肾失开阖 , 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肺、脾、肾 , 而关键在肾。转归:阴水、 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水肿各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 湿毒侵淫证临床表现: 眼睑浮肿 , 延 及全身 , 皮肤光亮 , 尿少色赤 , 身发疮痍 , 甚则溃烂 ,恶风发热 , 舌质红 , 苔薄黄 , 脉浮数或滑数。湿热壅盛 证: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 , 烦热口渴 , 小便短赤 , 或大便干结 ,

6、舌红, 苔黄腻, 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 : 分利湿热。代表方 : 疏凿饮子加减。8、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膏淋临床表现:小便混浊,乳白 或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 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9、癃闭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痰浊内停、体虚久病。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失调。10、遗精病因:劳心太过、欲念不遂、饮食不节、恣情纵欲;病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劳心伤脾证,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代表方:妙香散。11、郁证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痰气郁

7、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苔白腻,脉弦滑。方药:半夏厚朴汤。12、血证气血亏虚证:鼻衄,血色淡红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 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代表方:归脾汤13、痰饮病机:三焦气化失宣;治疗原则:温化。14、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 肾,尤以肾为关键。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主方:金匮肾气丸15、内伤发热基本治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阳虚发热证-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

8、,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 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16、虚劳的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当以补益为基本 原则。17、风湿热痹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 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兼证: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脉:舌 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18、痿证病位及涉及脏腑: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涉及五脏。五脏病变,皆能致痿。病机关键:五脏受损, 精血津液不足,筋脉肌肉失

9、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19、颤证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20、腰痛病因: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三、简答、论述1、积证与聚证的区别答: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乃为腑病。 聚证较轻,为时尚暂,故易治;积证较重,为时较久,积而成块,故难治。2、简述中风中脏腑闭症和脱症的临床表现。答: 闭症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和肢体强痉;脱 症主要表现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和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脉细弱或脉微欲

10、绝。3、如何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答:辨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经络;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蒙而伴见半身不遂,口 舌喁斜者为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相对较轻,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较重。4、血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基本原则:治火、治气、治血。治火时,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时,实证当清气降 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等法。5、血淋与尿血鉴别相同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不同点:血淋:小便滴沥

11、而疼痛难忍;尿血: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 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6、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答:宜从临床表现加以鉴别:膏淋属淋证之一,排尿时多有疼痛滞涩感,尿浊则无。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 泔水之外,尚可见滑腻如脂膏之物,而尿浊则仅见尿浑浊、色白如泔浆。7、如何理解淋证治则中“忌汗,忌补”之说。答:淋证的基本病机是湿热蕴结下焦, 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临床上淋证往往见畏寒发热, 此并非外邪袭表, 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因湿热郁于少阳,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 常感不足,而发汗解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而有截伤营

12、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 感外邪,兼见表证者,仍可适当配合辛凉解表之剂。由于淋家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寒,亦易化热, 故宜避免辛温发汗之品。至于淋家忌补,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可运 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之法,不必有所禁忌。8、试述癃闭的辨证要点答( 1)细审主因:主要依据癃闭的临床特点及兼证的不同,分别寒热虚实,在脏在腑而进行辨证。(2)详辨虚实:由湿热蕴结,浊瘀阻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导致者,多数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亏虚, 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者,多数虚证。辨虚实的主要临床依据是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尿 流窘迫,赤热或短涩,苔黄腻

13、或薄黄,脉弦涩或数者,属于实证;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体质较差,尿 流无力,精神疲乏,舌质淡,脉沉细弱者,属于虚证。9、如何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答: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均以发热为主证,但内伤发热以内伤为病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得衣被则减,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 弱等症 .一般有气、 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多属虚证 .外感发热起病较急, 病程较短,多高热,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不减,常兼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由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较多。10、虚劳与肺痨的鉴别 答:两者鉴别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 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 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的多种症状。11、如何理解治疗痹病应本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理答: 痹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肌肉筋骨关 节等部位出现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