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_第1页
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_第2页
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_第3页
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_第4页
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莆田市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探析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 出:今后五年( 2011-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跨 越发展、宜居港城”。建设生活环境与创业环境俱佳的滨海宜 居城市既是莆田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对莆田城市的长远发展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标准(一)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者 的不懈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热切期盼。宜居城市是指经济、 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 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 件宜人,

2、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 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 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 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 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二)宜居城市内涵1. 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内涵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 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模式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 变。故亟须探索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实现社会和城市的和谐及 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目前,国 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居住舒适

3、度方面,包括注重安 全、教育、医疗和环境等。我国学者何永、袁锐、任致远、李丽 萍、郭宝华、袁少军、周志田、张景秋、王明浩等均对宜居城市 的涵义和要素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首先,他们强调“以人 为本”。大部分学者都从宜居城市的目标市场一一城市居民的需 求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研究。认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应 该适宜居民工作、生活和居住。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具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浓郁的文化氛 和谐的人际社会关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注重经济、 社会、自然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 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可持续发展。再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 目前

4、主要侧重于对宜居城市应供给的客观产品的研究,并形成了 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三)宜居城市评价标准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应该是让每一位城市居民都能得 到实实在在的益处,比如公平的就业和教育机会,良好的居住条 件,方便的生活环境,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和谐的邻里关系等。 总之,宜居城市应该是城市环境、居住、交通、社会文明等要素 的综合反映,追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 每一个城市发展的永恒目标。按照2007年4月国家建设部科技 司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可分为:1. 社会文明度。从城市社会稳定方面看,城市社会运行有 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宜居城市必须

5、 具备的社会条件。从城市社会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宜居城市至少 应该使每一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宜居城市必须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 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 经济富裕度。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 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 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 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 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 续发展,从而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

6、、生活和工作的环境。3环境优美度。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 宜人尺度的建筑人工环境,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 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 居民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4资源承载度。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 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宜居城市必须拥有丰富自然 等资源,从而有利于为城市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提 供生态服务能力。5.生活便宜度。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城 市,生活舒适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便捷 度等内容。6公共安全度。宜居城市建设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 理机制,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能力

7、,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 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 有安全感。)莆田宜居城市建设的内涵定位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宜居城市是莆田融入海西、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一项“民 生工程"、“德政工程”。2010年12月29日莆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宜居莆田的决 议,会议认为,建设宜居莆田,是莆田市主动融入“海西”城市 群建设大局,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会议指出,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关于建设宜居莆 田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

8、乡特色、 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要求,努力把我市建设 成为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滨海宜居城市。二、莆田市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一)莆田市宜居性评价按照2007年4月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 评价标准评价莆田的宜居度,综合得分62.87分(见表1,资 料及数据引用宜居莆田建设规划纲要),说明莆田宜居城市建 设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但离宜居城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表1莆田宜居度现状评价(国家标准)项目得分项目分值社会文明度10分78政治文明(3分)2.4社会和谐(2分)1.48社区文明(2分)0.9公众参与(3分)2.4经济富裕度10分6.92人均gdp (2分)1.5城镇居民

9、人均可支配收入(3分)2人均财政收入(1分)0.7就业率(2.5分)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5分)0.72环境优美度3()分20.86生态环境(24分)18.56气候环境人文环境(3分)1.2城市景观(3分)1.1资源承载度10分6.9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5分)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分)().3人均城市用地而积(2分)2食品供应安全性(2分)1.6加分、扣分生活便宜度30分13.41城市交通(6分)1.5商业服务(3分)1.59市政设施(6分)3.12教育文化体育设施(3分)13绿色开敞空间(3分)1.3城市住房(6分)3.5公共卫生(3分)1.27公共安全度10分7.6生命

10、线工程完好率(4分)2.8城市政府预防、应对口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2分)1.6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2分)1.6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2分)1.6综合得分62.87注:宜居城市综合评价实行百分制,总分100分,宜居指数 即累计得分80分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由中国城市科学研 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确认为“宜居城市”;60分宜居指数 80分的城市,或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 件的城市,确认为“较宜居城市”;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60分 的城市,或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0分但有二项以上否定条件 的城市,或60分宜居指数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

11、市, 列为宜居预警城市。综合评价否定条件有四个:1社会矛盾突出, 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基尼系数大于0.6导 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 “十大污染城市”;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 化。(二)莆田建设宜居城市的资源和优势条件1. 区位条件优越。莆田位于海西黄金海岸线中部,东望台湾, 西通祖国中西部,南北对接“两州”(福州、泉州),福厦高铁的 开通实现了海西沿海城市的“同城化”,向莆铁路及莆永高速公 路、沈海复线高速公路、湄渝高速公路的陆续建设更加凸显了莆 田优越区位。2. 自然气候宜人。拥有宜人的自然气候条件,年降雨 1000-

12、2300mm,年均气温1521°c,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宜 居城市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3. 山水格局独特。较完整的保存了 “五山簇拥、四水相依、 三湾环绕、二岛添辉、一心为源”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壶公山、 凤凰山、天马山、九华山、囊山等五座自然山体“簇拥城市”; 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以及南北洋河网水系“城水相依”;湄 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湄洲岛、南日岛“二岛添 辉”;城市生态绿心成为构筑“环绿都市”的“生态之源”。这些 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元素。4. 人文景观丰富。莆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 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雅称,妈祖文化、南

13、少林禅武文 化、宗教文化、闽中红土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莆仙戏文化、 莆商文化、祈梦文化等传统文化,奠定了莆田的城市文化底蕴。 全市有4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 44处,特别是以明清历史街区、宋代文物和妈祖文物这三类文 物最具有代表性,具有点多、密度大、份量重、价值高的特点。“文献名邦”莆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许多杰出人物在历史 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垂范后人,如郑樵、蔡襄、黄滔、刘克庄、 李耕、林兰英等,充分展示出莆田的人文内涵。这些历史文化资 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支撑。5. 十大名片凸显。莆田古有著名的二十四景,仙游则有"一 菜溪

14、二九鲤三天马四麦斜”的美景,闻名遐迩;今有湄洲妈祖、 壶山兰水、九鲤湖、莆仙戏、湄洲湾、南少林寺、四大名果、莆 田工艺美术、古谯楼和兴化米粉等十大城市名片,描述了城市的 显性元素,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独特的价值载体。(三)莆田建设宜居城市现状1. 实施生态保护战役,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持续开展重点流 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源整治,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 削减工作。单位gdp综合能耗实现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节能减排任务按时完成。201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0.644 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 348吨标准煤/万元。2化 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8685、20097

15、吨,分别比2005年减排2. 7%、38.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基数内。 全市空气、水、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10年,二氧化硫、二 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皆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 污染指数平均为56。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为94. 9%,萩芦溪水 质功能达标率为87.5%,城市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为75%,东圳 水库、古洋水库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功能达标率87. 5%, 其中湄洲湾水域功能达标率100%,平海湾水域功能达标率100%, 兴化湾水域功能达标率66.7%。居民文教区、工业区和交通干线 两侧全年昼、夜间等效声级均达标,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好, 区域

16、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良。全市六个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 使用,大湖垃圾处理厂二期扩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转运站 建设正按计划进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5%,城市污 水处理率达到78.5%。湄洲岛被评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 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打造舒适生活空间。十一五时期,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 快实施,新增绿地面积125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全市城镇住宅建设完成投资约160亿元, 竣工住宅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全市共新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 的住宅小区50多个,有约6万多户家庭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城 镇居民人

17、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9平方米,居全省前列;城镇住宅 成套率从“十五”期末的9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98%,住 房质量显著提高。积极组织实施住宅示范小区建设,荔园小区通 过省级住宅建设示范小区考评。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城市 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43.8平方公里扩大到66. 8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达43.1%,建成区绿地率37. 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 5平方米。3.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对城市居民来 说,城市的综合环境决定着宜居程度。我市加大对城市环境的综 合整治,城乡路网不断完善,完成荔城大道等4条道路“白改黑

18、” 工程,东海路等省运会配套道路竣工通车。完成市体育中心场馆群、莆仙大剧院等市区标志性建筑物工程及园林绿化、夜景工程建设任务,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支撑城市运行的燃气、公交、供水和污 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不断发展。)莆田建设宜居城市存在问题1 公共服务设施及开敞空间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有待优化,公园、绿地少,系统性差, 品位也不高。主要问题包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规模较小、建设 标准低以及分布不平衡、开敞空间数量不足(绿化广场过少,水 面率较低)、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等。2. 特色文化及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不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保护不力、投入不足

19、,造成特色文化景观资源逐渐 消失。主要问题包括:历史文化街区“脏、乱、差”严重、历 史文化名村保护不善、传统聚落景观破坏严重、优秀民俗文化濒 临失传、城市特色标志系统不够完善以及建筑风格、建筑立面、 夜景工程、广告招牌等城市风貌不佳。3居住环境品质不佳。城区拥有大量旧居住区和城中村,还 有不少与工业区混杂的园中村,空间环境品质不佳,表现为居住 拥挤、交通堵塞、房屋陈旧、配套欠缺、环境恶劣等,亟需改造 提升。4.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目前城市对外联系度还较弱,主城 区“断头路”较多,疏港道路建设未全面完成,区位和港口优势 尚未充分发挥。主要问题包括: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 城市交通结构网络

20、体系不完善、城区道路交通负荷程度不均衡、 城市公共交通落后出行分担率过低、出租车发展缓慢、两轮摩托 车及“摩的”泛滥、交通秩序混乱步行环境较差、老城区公共停 车场匮乏等。5. 自然山水环境遭受破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莆 田的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已日益遭受破坏,一些山体、水体不断被 蚕食;河流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城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 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突出;荔林水乡风貌岌岌可危。三、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一)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 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 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所以,

21、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 建设入手。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 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二)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 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 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国外 的宜居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项硬件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如 西雅图在交通规划中,鼓励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 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温哥华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不 同阶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便利性等。(三)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人与 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由于

22、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 完善,所以更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温哥华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并通过具体的手段竭力为公众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中“人” 的因素,通过人才培养、引进以及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自身素 质。戈斯拉尔民风淳朴,文化设施丰富,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 并且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舒适地生活。巴 利洛切不仅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经常会有免费的 演出活动在市政广场举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不少外来居 民。其实,这种亲和的人文氛围和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包括社会 秩

23、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才是宜居 城市真正的精神体现。四、推进宜居莆田建设的对策探析莆田宜居城市建设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但对照宜居城市科 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实 力不强,城市环境不靓,市民生活质量不高,治安环境不佳,文 明程度不高。因此,必须立足市情,创新思路,扬长避短,立城 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把中心城区的 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文明度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设施,提升社会文明度。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在全市合理布 局建设图书馆、图书城、博物馆、科

24、技馆、档案馆、青少年宫、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展中心;要结合交通站点设置一级旅游服 务中心,同时设置星级宾馆、度假中心、娱乐设施等多样化的旅 游休闲设施。(二)全力推进产业优化,提升经济富裕度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宜居城市最 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要大力实施“跨越发展、宜居港城”战略, 全力提升经济富裕度。一是要加快建设湄洲湾lng产业园、秀屿 木材加工区、石门澳产业园、东吴产业基地等,加快规划建设兴 化湾南岸,全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木材浆纸、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装备制造、化工等临港产业。同时完善传统产业基 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要重点提升纺织

25、鞋服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工艺与创意产 业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集群经济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是要通 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项目入园,加快工业企业在园区 的聚集,吸引资本进入和人才涌入,进而壮大园区规模,在发挥 聚集与规模效益的同时,避免工业无序发展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总部经济、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产 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 加速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三)保护营建城市特色,提升环境优美度环境优美是城市宜居的决

26、定性素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建设,我市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还需要在城市特色、城 市建筑与环境协调、重要节点景观、街容街貌等方面进一步加强。1.保护和利用城市山水格局。发挥山水环境的生态景观功能,建设城市森林公园。要做好木兰溪、延寿溪等河流水系蓝线 保护控制。加快南北洋水系整治及玉湖、白塘湖等人工湖建设, 提升城市绿心地区生态功能。2营建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必将趋于平 庸。宜居城市除了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 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要在城市之门、城市广场、公园、景观路节点等 场所布置雕塑和公共艺术品,展现莆田历史

27、文化(历史名人、历 史事件)。整治提升9个城市之门和城市重要道路形象,重点对3 个高铁站(莆田、涵江、仙游)、4个高速路入口(莆田、莆田西、 仙游、涵江)及2个码头(文甲、宫下)等进行建设、提升,形 成崭新的城市门户。3.美化公共空间。结合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绿色 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的“四绿”工程,落实城 区绿地建设、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城市周边集镇绿化建设、城市 园区景观建设、铁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两旁绿化带的建 设。)保护生态历史资源,提升资源承载度重点抓好污染治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整治生态环境。加强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依法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复兴古谯楼和萝苜田2 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市政配套设施,消除火灾隐患。(五)完善居住交通条件,提升生活便宜度1.提升居住品质。一是要以控制村庄蔓延,保留优秀遗产, 引导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采取全面拆除、局部改造 和保护修缮三种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