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_第1页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_第2页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_第3页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_第4页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2014-11-08 07:05:17)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杂谈 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一:为什么做教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自己将会怎样做教师以及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汇集在一起,可以写出一本书。面对这个问题,有的人能够给予坦诚的回答,怎么想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说;有的人的回答则是口是心非的,内心极度不喜欢做教师,却偏偏违心地说自己喜欢做教师。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看你说得怎么样,而要看你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教师?每个教师的出发点与动机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人

2、是碰巧做了教师,有的人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了教师,有的人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做了教师,有的人则是因为喜欢而做了教师。喜欢做教师的原因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每年的寒暑假,有的人喜欢教师岗位的相对固定,有的人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的人喜欢与孩子们相处,有的人喜欢教书的乐趣,有的人喜欢教师带给自己完整的生活。碰巧、万般无奈、父母强迫做教师,不是源于喜欢,但不一定不能做个好教师,但想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很难很少;喜欢做教师,也不是一定就能成为名师甚至教育家。因为寒暑假、教师岗位固定而喜欢做教师,成功的机会恐怕会小于不喜欢做教师的教师,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就算没有愧对教师职业了。只有喜欢自己所教的学

3、科、喜欢与孩子们相处、喜欢教书的乐趣、喜欢教师带给自己完整的生活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但是,抱着这样目的而做教师的人的确很少,所以,我们的国家教育家少得可怜就不令人费解了。我为什么做教师?绝不是因为喜欢!读小学的时候,五彩缤纷的理想包含许多虚幻的成分,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上初中的时候,看到我的老师下午放学后,夫妻俩牵着孩子,踏着夕阳在校园里散步,很是羡慕,心想将来也要做一名老师。高中毕业的时候,当初刹那间想当老师的愿望荡然无存,志愿表上把所有师范学校都拒之于表外,惟恐被调剂到师范专业,又在“是否服从其它专业”栏里一“否”到底。然而,命运就会捉弄人,473

4、分的高考分数,达不到非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在外力的强迫下,我不得不走进盐城师范专科学校(现已升级为盐城师范学院)的大门。心里虽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作为农村孩子,能够有个学上就已经不错了,况且我还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样一想,心里明显宽慰了许多。我是慢慢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的。虽说是不得已而做了教师,但初为人师的我,一走上讲台,还是充满着一股激情与冲动。从教20多年来,许多东西仍然烙在记忆深处。我让学生根据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的特点推导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跳跃式的思考,用一节课时间几乎完成了整本书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很惊奇!我把美国的“跷跷板游

5、戏”改装成一个天平,使学生轻松明白了“驴(民主党)象(共和党)无论哪个党上台执政,被压迫的始终是劳动人民。”我至今仍在坚持的课堂五分钟新闻发布会、平衡小组学习、“导读导问导议导练”四步导学法、学生自选自拟作业等等让学生一直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学生开始喜欢上了我的课堂,喜欢我充满激情近似演讲般的讲课,喜欢我营造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喜欢我赋予他们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我也渐渐地喜欢了上课,渐渐地体验到教书的快乐。当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双双如饥似渴的求知的目光,我感受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学生茅塞顿开时,我感受到创造的美丽;当我痛快淋漓地激情四射地挥洒汗水,赢得喝彩

6、一片,赢得学生可爱的纯真灿烂如朝阳般的笑脸,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已经喜欢做教师了”,我不敢奢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名师,更不敢幻想成为教育家,但我相信我能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二:怎样看待教师职业?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了教师将会以怎样的心态去做教师。古往今来对教师的溢美之词远多于实际行动,尤其是教师节前夕,太多美丽的光环简直让教师应接不暇。“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与教师的地位实不相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让教师活得很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给教师的职业又蒙上了悲剧色彩

7、。不可否认,这些形象的比喻也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关于教师是什么的比喻逐步演化成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判断,让教师变得无所适从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只不过是个比喻。 怎样看待教师职业?社会的回答充其量只能影响教师的行为。只有教师的回答才能真正决定教师的行动。思想决定行动,怎样看待教师职业,就会怎样去做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感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这对教师认识自己的职业很有启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

8、识也历经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登讲台,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好奇与新鲜、纯真与热情,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理想是远大的,立志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力争把自己塑造为有思想的有成就感的人;教育的行为是纯真的,一门心思扑在教育教学上,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人际关系是和谐的,感觉领导是可敬的,同事是可信的,学生是可爱的。这个时候,感觉教育生活是愉快的,做教师是幸福的,教师职业是光荣的。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主客观原因会导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

9、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厌倦了教师岗位。复杂的社会问题让教师的心态失衡:社会的一些不良诱惑让教师的信念有所动摇;现实的种种纷扰,包括苦乐、利害、得失,让教师变得急功近利;一些不曾料到的事情会让教师心情沮丧;应试教育让教师的信念动摇:“质量就是教育的生命”被演变为枯燥乏味的分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变得教条而缺少人性化。领导不再那么可敬,似乎总与自己过不去,同事不再那么可信,一切都是排名惹的祸;学生不再那么可爱,而是越来越不听话,越看越不顺眼。许多教师这个时候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志之师努力地想改变这些,但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于是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此

10、时,教师职业毫无崇高可言。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面对教育中积重难返的问题,有的人倍感失望,借此消沉下去,开始浑浑噩噩度日;有的人怀着一腔热血去呐喊甚至诅咒,空喊是没有效果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的人开始用心地去体会教育问题,对教育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并努力付诸于行动,用自己的行动试图去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去践行自己做教师的梦想。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这个时候,教师终于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授课时能自如地驾驭教材,将教材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合二为一;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和沟通中,在长时间的探索教育方法中,终于弄懂了什么是“教育”,从而达到了不“教”胜似“教”

11、的效果。这个时候,教师的职业是无比崇高而光荣。遗憾的是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每个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都会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愉快阶段,都会遭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困惑,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享受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妙境。    怎样看待教师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停地追问,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我们都需要明白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需要认识到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教育与呵护,这既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因为我们也有孩子。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三:怎样做教师?    &

12、#160; 怎样做教师?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有理论的介绍,有行动的指导,实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教师。 扪心自问,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多少人能够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教师?前几年来由于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的影响,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有所动摇,没有把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有的整天抱着外语书,一心准备考研,想另寻出路,把教学作为副业;有的是白天在校磨洋工,晚上回家搞家教;有的是只教书不育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现在,教师工资能够足额发放了,教师是不是就能够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教

13、师呢?现状令人堪忧,许多教师依然没有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教育教学上,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声誉及为人师表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方行风评议,教育部门被评为倒数第一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做教师就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教师,不能做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的教师。第一、要有敬业思想教师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只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全部心思就是以此谋职、谋生包括谋食、谋禄、谋日子,这些人尽职但不爱职,守业但不敬业,称不上整个的教师,做整个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1、要热爱事业,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甘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心爱的教育事业。2、要深爱职业,要有正确的教

14、育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3、要挚爱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极大的热忱和积极性,能够全面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里不仅指献给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也包括那些在人们心目中愚钝的、不听话的、顽皮的孩子。第二、要有勤业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做整个的教师必须要勤奋工作,要有勤业精神。1、要勤于学习,要有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满足于“一桶水”的知识量优势,能够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15、能够用源头活水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清如许”。2、要勤于思考,要有乐思的兴趣,深思的习惯,善思的能力,能够做到“用志不分”,思考恂达。3、要勤于探索,要有发现问题的冷静,提出问题的冲动,有研究问题的痴迷,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第三、要有精业能力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而人师除了学问之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和怎样做人的问题都要管。教师队伍中合格经师不少,但称职人师不多,做人师必须要有精业能力。1、精心教育,要有不畏艰难,不怕辛苦和勇于攀登的精神,有精雕细镂的态度和技艺,能够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2、精

16、通教“理”,要有精通教育理论的愿望和决心,有结合实际、坚持研究的意志和能力,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3、精湛教“艺”,要有对精湛教学艺术的追求,有精益求精的表现,能够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第四、要有创业作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型人才是教师肩负的使命,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创新能力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因此做整

17、个的教师还要有创业作为。1、创业意识,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有除旧布新的激情,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创造能力,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有创新性思维能力,善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3、创业作为,要有超常的创业胆识,能够在教育、教学、教改和教研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建树。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四: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人生目标问题,正确而远大的目标,可以引领教师去追求成功。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每个教师的回答肯定都是不容置疑的“好老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好教师,谁说了算?一、好教师什

18、么样?好教师的标准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群体眼里的好教师是不完全相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好教师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好教师的标准是相对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教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好教师的标准进行了论述,这些标准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取向有关。人无完人,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是那种理想化的“好”教师。但不管怎样,一个好教师应该有一个底线标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教师应该从这六个方面去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我们也应该通过这六个方

19、面来综合评价教师。事实并非这样。人们评价教师的标准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把教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依据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好,就是好教师,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教学成绩又被窄化为枯燥乏味的分数,考试分数高,就是好教师。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努力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考试的分数而置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于不顾。学生被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教师被锻造成应试的高手。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就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一堂公开课上。许多教师就是靠一堂精心策划和多次预演或彩排的公开课而

20、一课走红,被授予“教学能手”、“优质课标兵”等好教师荣誉称号的。二、好教师,谁说了算?按道理,好教师应该学生说了算,特别是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生本”即“学生本位”,“本位”者,标准也,学生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勤奋与创新精神往往源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学习方法折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反映了教师的学养水平。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好教师还是领导说了算。领导根据什么来说,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考试的分数,当然也会结合偶尔听过的一堂课。既然是领导说了算,许多教师除了

21、努力追求考试的高分数、精心打磨自己的公开课之外,还会努力地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极尽所能地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掩饰自己不足的地方,而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感受。想想确实很悲哀。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教师无论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怎么变化,无论谁来评价和认可好教师,有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尤其是在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用宽广的胸怀去博爱每一位学生;要不断学习,用广博的知

22、识去吸引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部的身心去关注每个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要因“才”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课堂富有幽默感。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人人都通过“完美”的优质课而令自己成名,我们不可能借助考试的分数而使自己获利,我们也很难依靠教育科研的累累硕果而让自己成家,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五: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

23、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着重在逻辑思维(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2、学会做事着重在操作思维(1)学

24、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着重在情感思维(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

25、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4、学会生存着重在交往思维(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为数不少的教师会觉得很尴尬。我们只教给了学生知识,枯燥乏味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也都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之所以教育目的窄化为教学

26、死的知识,我们的教育机制恐怕难脱干系。在应试教育机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考试的分数,为了分数,为了“重点”,教学重知识而轻能力,片面注重学生眼前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把考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过于看重教育的标准化,一个标准、一套教材、一份试卷、一种答案、一个评分标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我们可能只记住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培根还有另外一句名言:“知识在书本之中,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

27、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决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学生的现在和学校的眼前利益,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立足、服务、贡献社会的能力,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曾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采访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影响他们成功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获奖者都说到是小时候老师和爸爸妈妈告诉自己不乱吃零食,饭前要洗手,手帕要叠整齐,做事要有条理,有始有终,对人要诚信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

28、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二、自主的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得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三、做人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赋予教育怎样的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义。四、生存的本领。哈佛大学成功智慧,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先学会生存,才能学会生活。”对于哈佛大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远排在教授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前,只有拥有杰出的生存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教师

29、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六:“一桶水”是不是常换新?过去,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再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教师,已是远远不够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必须要常换常新,否则就会成为一桶死水。在新课改强调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价值理念下,现代教师拥有“一桶水”的知识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有一条河。这条河要深,教师要具备渊博精湛的业务知识,只有满腹经纶,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全局。这条河要宽,教师不仅在所教学科上独树一帜,而且也要在相关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所建树。不仅强调知识的纵深发展

30、,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这条河要是流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大潮汹涌澎湃,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观念,不能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有“源头活水”才能使教育教学始终“清如许”。从“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到“教师要有一桶常换常新的水”,再到“教师应该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从三个不同层次要求中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最根本的要求是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现如今教师的学习状况是相当糟糕的,教师不读书已经非常普遍。有些教师自师

31、范院校毕业后就和教科书外的书籍永远说了再见,有的连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都数年只读同一本甚至连版本已发生变化都不清楚。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就曾直言:“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我们可以悄悄地观察一下教师的藏书情况就可以证实了这一点。绝大多数教师家里的书橱纯粹是摆设,书架上摆放的大都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课本或历年的教科书与教参,能够夹杂几本读者、莫愁之类的杂志就算很丰富了。学校的图书室也绝少有教师光顾了,已经真正成为书的仓库了。教师不读书,怎么能让学生读书?怎么能够让自己的“一桶水”保持新鲜?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换常新,保持“活水”的源头就是读书。一要精读教育教学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

32、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二要研读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研读教材,不是简单粗略地阅读,而是一种艰苦且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熟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正确认清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准确地找出教学重难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需要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来研读教材,来充分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充分与

33、作者、编者对话,走进作者、编者的心灵;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去丰富教材,大胆地去创生教材。三要泛读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书籍。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同时不妨去读读另外学科的书籍,文科老师读理科书籍,感受科学的严谨,体味逻辑的力量,理科老师读读人文类书籍,为人文情怀感动,把握思想进步的脉络。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

34、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七:有没有一节课或一件事让学生常想起你?曾有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因为要参军,找我签字证明其文化程度。校长签字首先需要其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先签字证明,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仅忘记了所有的任课教师,连班主任是谁也记不得了。学生记不得老师,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地淡忘,这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反过来,我在思考:我们的老师又给学生留下了多少深刻的印象。曾听过周华健唱过的一首歌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我,试问我们做教师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没有一节课或一件事让学生想起你呢?我们不能苛求每节课都精彩,都能让学生回味无穷,但我们至少应该有一节让学生终生

35、难忘的课,让学生因为这节课而时时把你想起。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很感人,都能让学生感动不已,难以忘怀,但我们至少应该有一件让学生铭记在心的事,让学生因为这件事而时时把你回忆。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回首往事的时候,竟真的就没有一节课或一件事能够烙在学生心上,让学生终生难忘。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自己上的课使学生难忘。传统课堂上,教师独占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难受”,何谈难忘呢?只有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让学生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难忘。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上小马过河一课,她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而是带着

36、学生来到了村口的小溪旁,并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马、松鼠和老牛,学生快乐极了。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我有幸第一次做演员并扮演松鼠,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台词: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好象就在昨天刚刚体验,而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思考的处事方式,我觉得也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其实,这节课看起来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但留给学生的却是一生的记忆。因为这节课有意义、有效、真实、师生情绪饱满、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当然,并不是把课堂搬到教室外,搬到小溪边才会让学生难忘。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地使用与创生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

37、学生积极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付出爱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学生爱的回报,但我们也不希望付出的爱在学生心田没有烙下任何印痕。有些教师也很爱学生,但往往事与愿违,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尊敬,还让学生很反感,这就是因为不会爱。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善待折玫瑰花的小女孩等都是爱的典范,这样的爱一定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所以,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会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切身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施爱的目的,才能在学生的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的阳光现象也会让学

38、生难忘。“阳光”,是一种教育形象的外在表现。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产生“阳光”心态的“源”,专业能力和个性特长是树立“阳光”形象的“根”。“阳光”教师,既要有朝气蓬勃的形象,包括体质、体形、体态,服饰、穿着、打扮等;也要有彗中于心的内涵,包括谈吐、举止、礼仪,学识、涵养、才华等。这种“阳光”是整体性的、整洁性的、整合性的。整体是说内外和谐,里外贯通;整洁是说表里一致,洁净融合;整合是德学一体,言行匹配。“阳光”还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内在辐射。价值观和教育观是产生“阳光”光源的“芯”,教育追求与高尚孜求是营造“阳光”氛围的“灯”。“阳光”教师,不是光靠外形扮出来的,这种源于生活观和生活方式的心态、形态和神

39、态,是靠平时修炼提升的。与其说“阳光”教师是外在的需求,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企求,当教师以“阳光”的形象站立在讲台时,就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节课或一件事让学生想起你,这绝不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而是工作态度与责任心问题。这更是教师的悲哀!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八:有没有误教学生?晏阳初先生1936年在湖南衡山乡村师范演讲时指出,中国之所以受人侵略、危在旦夕,根本的原因是“误教”与“无教”。何谓“误教”?他认为,“中国现在受教育的人很少,而所受的教育,又多是不切实用的。所以有教育误人,教育杀人的这种说法,这就是误教的意思。”教育“不切实用”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40、,而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与中国国情不符,结果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人找不着事,事找不着人”。进入21世纪,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有没有误教学生呢?“误教”就是进行错误的或质量低劣的教学,也可以理解为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根据这个解释,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我们有没有误教学生呢?我们是不是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或进行错误的、质量低劣的教育?恐怕没有多少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误教学生!”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指出:“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的生活。”它“一方面是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

41、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它“也不是一种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child ashe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它“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或威吓”。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是唤醒智慧的教育吗?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吗?不是,肯定不是。我们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提供知识和技术训练”的教育。我们只教给了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成长必备的社会知识;我们只教给了学生应试的本领,而忽视了生存必备的能力培养;我们只注重技术的训练,而忽视学

42、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误教吗?我们的教育关注真实的儿童了吗?帮助学生让“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了吗?没有,肯定没有。我们所做的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于人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按照这种想法,学生“被教导着去顺从教师的权威,一本书的权威。”教师采取各种强制手段甚至包括体罚与变相体罚“将学生加以限制,使他接受当前的环境。”这样的教育属于典型的误教。克里希那穆提还指出,“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理解这个“自身的改造”应该是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再教育。我们对我们的教育行为进行过深刻反思吗?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一直在误教学

43、生吗?许多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许多人认为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更多的人还是把责任推给教育体制,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于是开始发牢骚、诅咒、攻击应试教育。不可否认,今日之“误教”,教育体制担负着主要的责任。但只有呐喊与诅咒是不够的,正如晏阳初先生所说,“写文章,骂教育,结果还是空论一场。我们怎样说就要怎样做。”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误教了学生。扪心自问,我们的确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急功近利也好,目中无人也罢,其结果都没有能够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没有能够让学生全面而又健康的成长,没有能够让学生“学会认知、学

44、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们要有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误教。其次,我们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改变或改革错误的教育方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教育体制、教育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可以在“了解真实的儿童”的基础上去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符合学生的需求。即便是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我们也完全可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三,我们要把经过自己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总结,并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必要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来大

45、力推行自己先进的教学经验。若每个人都能如此,教育环境的改变就水到渠成了,教育体制改变的时机就非常成熟了。我们就不会再误教学生了,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教师一生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之九: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为什么需要思考“树立什么样学生观”问题?因为学生观支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动。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其最大的弊端是根本不把学生当“人”看,对于作为“人”的学生一点也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在这样的学生观支配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46、是机械的、呆板的、灌输式的。教学上“以学科为中心”,“目中无人”或者“一视同仁”地教育着不同的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正如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旦教育以呆板的原则为基础,它足以创造出有效率的男男女女,却无法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现代学生观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活生生人。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这样的学生观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行为是灵活的、智慧的,不会把“人应该如何”强制性地加诸在学生身上。教学上“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实际,因材施教地教育学生。反观

47、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到底树立了什么样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从实验到逐步推广,已近十年时间,我们有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有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人”看?估计极少有教师能够给予肯定的回答。许多教师可能会为自己辩解:即使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也是始终是把学生当“人”看的。稍作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辩解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这样的辩解根本就不明白正确学生观的内涵,甚至不明晰“人”的含义。我们不妨来看看下列言行是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1、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尴尬地站着。教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

48、话吗?”老师很诧异地质问道:“为什么?”“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那怎么能行?”老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3、在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当比赛进行到教师100米决赛时,学生纷纷离开座位,拥到跑道边观看教师比赛。这时秩序大乱。此时,负责安全检查的教师为维护好秩序,采取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手段,抓住一个小男孩的衣领,大声呵斥:“你是干什么的?”小男孩眼眶里顿时浸满了泪水,很委屈的回答:“我是给老师加油的”,“给老师加油也不行,回到座位去!”小男孩黯然回到了座位。小男孩错过了观看比赛的机会,也错过了给老师加油的机会。4、一节试卷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

49、亮同学就低头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教师很生气地喝道:“王亮,你在干什么?” 王亮的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会了。”“会了也得听!”老师的语气比王亮还坚决。5、教室门上玻璃被学生课间玩耍打坏了一块。班主任老师气呼呼地走进教室,大声质问:“谁打坏的?赶紧自觉站起来!”李阳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你是怎么搞的?放学后,赶紧划一块装上。”6、自习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在闲谈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教室显得很嘈杂。老师用力拍拍讲台,“都不要讲了,任何同学都不许发出声音。”这样的教育教学案例实在不胜枚举,这样的情形是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样的教育都没有把学生当“人”看,都是缺少正确学生观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当成一个有活生生的人,当成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独特个性的人。把学生当人看,要尊重学生,尊重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感受,关心学生的生命,关心的成长;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要把学生看做是完整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