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学案_第1页
春天的诗学案_第2页
春天的诗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注语段与段群的层次与关联阅读二春天的诗训练一、知识储备1 段落内的层次语意梳理,要关注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从抽象到具体”、 “从现象到本质”。此外还有表并列、转折、递进、因果、假设等 词语。2句群中的层次语意梳理,要关注段落内容之间的关联,如总分;分总;叙述 一议论、抒情。此外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如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铺垫、 对比、总起、总结等关系。二、课前热身四调阅读二的第15题:作者为什么说“不能抹杀个体”?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8分)1 审题答题区域:答题对象:答题角度:答题方法:题目分值:2 结合段群进行分析,整合答案。 其实,没有一个人不是一个奇迹。所

2、有的人,包括最不起眼的笨家伙,都是人 间奇迹。人类四百万年,中间一个链条不断才能有这么个家伙。要这么看人,充分 地对每个生存个体予以尊重。段意: 对人性最好的理解是,他身上集中了四百万年人类的进化史,四百万年的履 历就在他的身上,他就是个活化石,所有的人都是活化石。四百万年,他的先祖们 经历的东西作为基因都在他的身上保存着。他的有些言行、举动、怪癖包括他的疯 狂、恐惧、痛苦,都应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类生命的历史。段意: 不能抹杀个体,把所有的人都看成一样的,那就是极大的错误。个性的解放 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你不从这个概念和深度去向现代文明学习,你光去学技术和经 济方式,解决

3、不了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根本就是个人、个性的解放。每个人 都是一个细胞,都是人类生命留存在这个时期的完整东西,每个细胞不健康了,整 个社会怎么能好?段意:3方法删、并、取、分春天的诗李国文 王安石有一首应景诗,很了不起。在数不过来的有关春天来临的诗篇中,王 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是脍炙人口的翘楚之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 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距今近千年,千年之后,这首诗仍可在人们的口头咏诵,这大概是真 正不朽了。这首泊船瓜洲所以被人牢记,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中的一 个“绿”字。这是诗人几经改动,斟酌,思量,最后才敲定的这个“绿”字,读过 中国旧诗的人,没有

4、一个人不知道这个典故。 应该说,王安石的这首诗的背景,在地理纬度上稍稍偏南,应该是长江流域一 带的风光。但伟大的作品,令我们心存敬畏的作品,通常能用传神的文字,在读者1的想象空间里,构成个完美的文学世界。无论你身处塞外还是江南。当我们徜徉其 中,经度的时差,纬度的温差,其实是不存在的。好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横跨 千古,这就如同在新春季节里,那覆盖一切的“绿”,夺走你全部视线一样,你在 尽情享受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一个“绿”字,使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尽得 风流。 据考证,这首泊船瓜洲应写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的春二月,是王 安石上年四月第一次罢相后回金陵,再度复相,前去汴梁途中的

5、作品。此时的王安 石心情比较复杂,知道政事不可为,而不得不勉强为之,知道上命不可违,而不得不捏着鼻子去。当时从金陵到汴梁应该是大运河北上,再沿黄河西去,第一步,自 然要先渡过长江。诗中的京口即今之镇江,江对岸就是瓜州,想到过江后天色已晚, 遂船泊过夜。船上的王安石,在此江水鸣咽,明月当头之际,一定身处瓜州,心在 故土吧!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改革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是,在 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以其诗文而留存在记忆中。 政治这东西,休看显赫一时,生命其实短暂,无论在历史上划出过多深的刻痕,产 生过多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北方的寒冬,煞有介事,而且尾

6、巴拖得很长很 长,迟迟不肯离去,可最后的最后,冰消雪化,了无踪迹。可文学呢?更像南方的 春天,那一派触目皆绿,满眼生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会一代一代永无 止境地廣续下去。 如今,关于他毁誉参半的变法,是非纷坛的改革,截然相反的评价,褒贬不 一的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沧桑的转换,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也许只剩下几名 研究者在书斋里高谈阔论,皓首穷经,或者一些书虫们在网络上斗嘴惬气,插科打 浑而已。也许在当时王安石的心目中,这首应景诗,比之与他悉心投入的政治,不 过小菜一碟罢了。可千年以后,这首关于春天的诗,却像历久弥香的陈酿一样,只要春天来,就会齿频生香地吟咏出来 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在于

7、,前者总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主调为热;后者总 是一切归结于理智,主调为冷。文学家感情热度上升,便要沸腾,便要膨胀;政治 家以理智权衡局势,势所必然地冷静待之,审慎行事。王安石的失败,或着说,王 安石变法的失败,有许多内在的外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推行政令的“度”的把 握上,受到大多他作为文学家性格的干扰。文学家的随性、率真与执拗、孤傲使他 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政治盟友。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始终是极自信的,据邵氏闻见录:“王荆公初参 政事,下视庙堂若无人。一日,争新法,怒目诸公曰:君辈坐不读书耳。”可 是行次瓜州,泊船过夜,这个极自信的人,其实是相当不自信的,居然在诗的末尾 一句,写出“明月何时我还”来。此时,面对政治前途,他全然没有了吟诗作赋时 的风采,前路的艰险崎岖在政治家内心里化作了忐忑的回音。这个已无当年雄起之 心的王安石,也难振作。果然,次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从此退居江宁。 至此,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彻底地打败了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