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_第1页
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_第2页
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_第3页
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_第4页
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苏州话俚词俗语与民俗文化    茅昕宁摘 要: 苏州话的俚词俗语,很多记录的都是苏州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州这个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的民俗、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人们口耳相传的俚词俗语也是方言词汇现状的反映。我们希望通过语料的搜集挖掘吴方言中俚词俗语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信息,为苏州话的保护、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尽微薄之力。关键词: 苏州话 俚俗语 民俗 方言保护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苏州话,是苏州的地方方言,作为吴语的代表,有着非常丰富的方言词语。它的常用俚词、

2、俚语、熟语和谚语在很多方言词典里都有收录。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俚词俗语,不少都具有地方特色,其来历都具有历史因素,因此,在不熟悉苏州历史环境的人听来,是很难理解的。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的风俗习惯,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世代相传、稳定等特点。不仅是人民的风俗习惯,还包括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同时是吴文化的中心,有着属于这片土地特有的民俗传统。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苏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地的民风民俗。语言与文化传承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离开语言,文化是走不远的;反之,离开文化语言也

3、会产生变化甚至消失。普通话的推广,对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冲击巨大,在语音流失的同时,方言词汇的流失同样严重,以致造成方音普通话的现象。我们从苏州话俚词俗语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寻方言词汇的流失和变化,另一方面发掘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信息。以此寻找新的角度以关注方言保护,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需要说明的是,苏州话俚词俗语的语料主要来自吴方言词典、吴地俚言熟语。另外,我们还通过查阅其他资料及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到一些。一、苏州话俚词俗语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包括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可以说民俗语种全在其中,我们这里提到的苏州话俚词俗语就用的俗语广义的范围。苏州话俚词俗语是地方性的

4、、群众的口头语言,包含词、词组、俚句,往往是通过比喻、接代、谐音、双关等方式,引申或暗示他们所含的本意。(一)生产劳作苏州话中有很多俚词俗语都和苏州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劳作生产中,看到的一些现象,会进行一些描述,久而久之,这些或幽默风趣,或暗含教育意义的俚词俗语便会渐渐流传下来。例如“牛吃蟹“比喻勉强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在农村地区,小孩子会去河边放牛,牛看到岸边洞里的蟹,便想要去吃,结果没能吃成反而被蟹用钳子蜇伤。例如“牛牵马棚”指的是一个人脾气犟,不听使唤。从前,牵牛放羊的活,总是交给孩子来做的。小孩子贪玩,有一次不小心把牛关到马棚里,可是拉了半天,牛怎么都不愿意进去。路过的大人看见

5、这情况,便感慨道:“费了这么大的力,牛都不肯进去真是牛牵马棚。”后来在流传的时候,因时代的发展,又多了一个意思:指(经济)紧张,拮据。比如“一家门吃饭都牛牵马棚,那还来的钱吃补药?”例如“花头”与苏州人种花养花的民俗有关。古时,在虎丘山塘花市上常能听到买花人问“你这有几个花头?”这里讲的“花头”是指花树或花盆里的花数,花头越多,价格就越贵;花头越少,价格就越便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你本事越大,种出来的花树花头就越多。后来花头就渐渐地引申为本事、工作能力。你有花头,就说明你的工作能力强。例如“苗头”源自于生活的实践,是指植物下地后看其长出来的嫩芽来判断日后的收成。在现吴方言词典中有三种意思:办法

6、、来头、刚显露出来的趋势或者情况。“苗头”二字的组合能力极强,在苏州话中便有“轧苗头”、“别苗头”等说法。“轧苗头”是揣测略微显露的事情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别苗头“则是竞争、比高低的意思,虽都含有“苗头”二字,意思却大相径庭。(二)祭祖祭神除了生产劳作之外,在古代社会离不开祭祖祭神。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面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人类恐惧、敬畏、无能为力,渐渐形成了早期的原始崇拜。人们相信鬼神、相信命运,每年在一些节俗时便会祭祖祭神,苏州的很多俚词俗语便与这种习俗密不可分。例如“垫刀头”的意思是替人受过,其来源便是因为旧时人们希望除去厄运,买一方猪肉作为替身;“三十三,乱刀斩”这句民间谚语便是“垫刀头

7、”的发展,苏州人认为三十三岁这一年会是命运最差的一年,需要找一个“垫刀头”。例如“寿头”的意思是傻瓜、不通世故、不懂人情,虽属贬义但不乏亲昵之感。“寿头”本为“猪头”,而其中的“寿”便是来自于祭神时猪头上的褶皱像繁体“寿”讨口彩而得名。例如“触祭”是吃饭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通常是非常气愤的时候才会用。“触”是“触摸”的意思,“祭”是“祭品”的意思,用手去触摸祭品就可以吃了。明是明吃饭卻用“触祭”二字表示,这便是与祭祀有关,民间习俗,每逢过年、清明、七月半等节日,要祭祀祖先。祭祀时,在供桌桑要拜访鸡、鸭、肉等菜肴,这些祭品是专门供给祖先吃的,祖先是亡人,当然是不会吃的,只是形式而已。用“触祭”

8、二字叫别人吃饭,便是把听话人当作死人,这当然是气话。(三)休闲娱乐生活中离不开娱乐,在辛苦的劳作后,人们总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休息放松。在苏州民俗中就有很多,比如听评弹、打麻将、赶集庙会苏州是评弹之乡,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设有书场,评弹艺人也到处演出,人们听书、艺人说书,随之也出现不少俚词俗语。例如“出道”原指评弹艺人满师出师,后因评弹的流行逐渐也成为大众的习惯用语,意思是有了一定职业,能够独立生活,以此形容青年人走上社会自谋职业。例如“说书”本是苏州人对评弹的俗称,因其时间很长、惟妙惟肖而在民间使用时有了滔滔不绝、信口开河之意。例如“小落回”的意思是轻松、快活。这本是评弹艺术中的一句行话,

9、指表演者演出中间的片刻休息,后因听书的人多而广为流传。后来有人利用这句话的谐音,说成“小乐胃”,虽然二者读音相似,但意思大相径庭,后者既可以做形容词,表示舒适、舒服(多指生活方面得到小小的满足),又可以做动词,表示享受(多指生活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善)。(四)地名建筑提起苏州,很多人都会想到苏州园林,除了园林之外,苏州粉墙黛瓦的各色建筑、一条条街巷也在苏州话中留下的痕迹,许许多多与苏州建筑、苏州街巷名称的俚词俗语应运而生。例如“戮桥户头”,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巧用了地名典故。“戮桥”即是乐桥,位于苏州城中心。在古代,这里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就像北京的菜市口,这里设有刑场,那些凡是被处死的囚犯都在这里执

10、行死刑。古代的死刑,大多是杀头,苏州人称“杀头”为“杀戮”。因此说一个人是“戮桥户头”就是说这个人不是好人。例如“商量北寺塔”,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事情多次商议,拖延了很长时间,还是定不下来。这就与苏州城西北角的北寺塔有关,相传当年在建塔时,由于苏州土质较松,关于塔高和塔基的问题,工匠们商量了好久,周围的百姓就说他们在“商量北寺塔”。例如“七石缸、门里大”,这句话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家里自称老大、态度蛮横,到了外面却被人训得无话可说、威风扫地的人。在苏州城里很多住宅建筑、园林虽然里面很宽敞,但是门往往不是很大,所以石库门为主。为了防止火灾,大户人家都会在院子里备有水缸,贮水以防火患,因为这些水缸能放

11、七石水而得名。后来大户人家家道中落,靠变卖家产为生,某户的主人不听家人劝阻,要卖防火患的七石缸,但即便是卖出也会因石库门过窄而无法运出。于是家人就说“七石缸,门里大”,一语双关。这些与苏州建筑、街道名称有关的俗语既彰显了每条小街小巷的不同特色,又暗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五)历史痕迹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岁月的洗礼。朝代更迭,名人辈出,因而苏州方言俗语中很多都与历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例如“点心”一词在苏州话中不是具体哪种点心,指的是

12、早餐这个概念,甚至在苏州的一些地方还指午餐。相传宋代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名将韩世忠率军抵抗,当时他屯兵在张家港、太仓一带,生活十分艰苦,当地百姓见此情形,很感动,拿出仅有余粮,聚在一起,将它们做成糕饼,送往军营慰问将士。百姓们说:这些糕饼只是一点心意,不能当饭吃饱。当然,百姓讲的是客气话,但这话的意思就流传了下来。例如“讲张”一词是说话、聊天的意思,这里的“张“指的就是张士诚。元末,张士诚在苏州一带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所滅。因为朱元璋上台后,对苏州百姓非常不好,重赋重税,甚至还发配一批苏州的富户到苏北地区。苏州百姓很怀念张士诚,但又不敢公开张扬,于是就把“讲张士诚”简称“讲张”沿用至今。例如“

13、搭浆”是指做事马虎随便,即不认真或者是敷衍、蒙混过关。这个词就和明末美女陈圆圆有关,相传一次,吴梅村来苏州访友,受知县之邀,去他喝酒。席间谈起昆曲,知县特地请陈圆圆唱昆曲浣溪沙助兴,由于浣溪沙的主人公是西施,可知县家没有合适的戏服,于是陈圆圆急中生智,利用面筋纸裁了一套家戏服,再用糨糊黏合、试以色彩。远看就像真的一样,演出也很成功,然而当吴梅村与陈圆圆见面的时候,发现她的衣服居然是面筋纸糊的,有些地方也已经裂开了。这件事传开后,便有了“搭浆”一词。苏州话中的很多俚词俗语都是和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劳作、祭神祭祖、休闲娱乐时的一些习俗,也渐渐地从一些特定的场合传到每家每户,成为一句常用的

14、口语普遍使用。甚至可能现在一些习俗已经消失了,但这些俚词俗语流传了下来,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二、俚词俗语的现状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的发放,我们发现以俚词俗语为代表的方言词汇流失严重,人们开始很少使用俚词俗语甚至不再使用。通过第一张图表,可以清晰地发现,苏州人对苏州话俚俗语的了解情况与年龄似乎成正比。这与普通话的推广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的年轻人连苏州话都不太会说,更何况对俚词俗语的了解和使用。一些老苏州虽然知道一些方言常用俗语的意思也会使用,但是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大概是这些俗语在流传过程中碰到的困境。在田野调查时也了解到,即便现在生活中苏州人还会使用一些俚词俗语,但相较于从前已是少之又

15、少。部分俚词俗语比较拗口烦琐,表达起来拐弯抹角,虽然有趣生动,但不够直截了当,比较麻烦。由第二张表格可以发现,即便是在苏州生活了十年以上的新苏州人对于方言中俗语的意思也是一知半解,有的俗语和普通话有类似之处,还能够猜测他们的意思,有的特别具有地方性的,则是一点也不了解,更别提他们背后的来历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苏州话的词汇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苏州话中方言词汇的减少,大量普通话词汇逐渐替代了方言词汇在日常口语中的使用,出现方言普通话现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俚词、俗语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这些俚词俗语背后民俗发生了改变,苏州不再以农作为主,粉墙黛瓦的平房民居也在减少,评弹书场渐渐在

16、城市里消失文化都尚且在消失,更何况其载体?对于俚词俗语,很多人都只可意会,难以言尽其意,对于其背后的民俗文化了解者更是少之又少。值得一说的是,苏州俚词俗语有一个重要特点,其中不少具有民俗因素和历史因素,因此,在不熟悉苏州历史环境、民风民俗的人听来,很难明白。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苏州话的保护有利于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另外,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苏州话是苏州人语言的美学,苏州民俗是苏州人生活的美学,二者都是苏州人智慧的体现。保护苏州话、传承吴地民俗,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吴连生,洛伟里,王均熙,黄希坚,胡慧斌.吴方言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2朱川等.简明吴方言词典m.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