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法测大豆中总氮含量的实验条件分析_第1页
凯氏定氮法测大豆中总氮含量的实验条件分析_第2页
凯氏定氮法测大豆中总氮含量的实验条件分析_第3页
凯氏定氮法测大豆中总氮含量的实验条件分析_第4页
凯氏定氮法测大豆中总氮含量的实验条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综合报告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综合报告 题题目目: 凯凯氏氏定定氮氮法法测测大大豆豆中中总总氮氮含含量量的的实实验验条条件件分分析析 姓姓 名:名: 孟照明孟照明 学学 号:号: 20 号号 专业班级:专业班级: 分析分析 3126 班班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姜老师姜老师 王老师王老师 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1 - 凯凯氏氏定定氮氮法法测测大大豆豆中中总总氮氮含含量量的的实实验验条条件件分分析析摘 要 将蛋白质样品在硫酸铜的催化下,用氧化性试剂消化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然后将含有铵试液置于蒸馏瓶中,加高浓度碱使铵离子转化为氨,然后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再加热蒸馏,用过

2、是的标准硼酸溶液吸收氨气,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H2B03,以甲基红作为指示剂,测出含氮量,将结果乘以换算系数,计算出粗蛋白质含量。关键词:凯氏定氮仪;消化时间;蒸馏;滴定。 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2 -目 录摘 要 .I第 1 章 前言 .3 1.1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3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第 2 章 实验部分 .4 2.1 实验原理 .4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 2.3 实验内容 .5 2.3.1 0.1molL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5 2.3.2 样品消化 .5 2.3.3 滴定 .5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63.1 国家标准测定结果 .63.

3、2 实验最佳条件确定及过程分析 .7第 4 章 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 3 -第一章 前言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和核酸是构成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人体中氮的唯一来源。具有糖类和脂肪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蛋白质在催化生命体内各种反应进行、调节代谢、抵御外来物质入侵及控制遗传信息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的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是生物化学和其他生物学科、食品检验、临床检验、疾病诊断、生物药物分离提纯和质量检验中最重要的工作。蛋白质是由 a 一氨基酸以酰胺键(肽键)相结合形成的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

4、物体中的主要含氮物质。蛋白质与细胞结构、酶、激素、病毒、免疫、物质转运和遗传等密切相关,蛋白质测定方法一般可分为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氮量进行推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直接方法则是根据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都密切相关,因此蛋白质也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关于蛋白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含量的测定在生化分析和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开发新的、高灵敏度的蛋白质测定方法是生物化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测定蛋白质的方法不断发展,主要有凯氏

5、定氮法(国际经典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滴定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电泳法、免疫法等。了解各种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对在实际工作中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蛋白质是食品检验中经常进行检测的项目。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了解食品的质量,为合理配膳提供数据,保证不同人群对蛋白质的需要,掌握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的变化,以达到合理利用食品资源。近年来,人们发展了许多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如双缩脲法、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紫外吸收法、染料结合法、质谱分析法等,质谱分析是测定结果最准确的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适用范围最广泛,分光光度法是最为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但就方法的准确性、精

6、密度以及应用程度而言,国际经典测定方法一凯氏定氮法为首选 ,该法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试验方法之一。现在尽管有很多先进的自动或半自动凯氏定氮仪,但这些仪器不仅价格昂贵,且需专门试剂,目前尚难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4 -普及,而对大批量的学生试验更不适合,所以凯氏定氮法适用范围是目前分析含氮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第二章 实验部分2.1 实验原理利用硫酸及催化剂与样品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C、H形成CO2 和H2O逸出,而蛋白质中的氮则转化成(NH4)2SO4,在强碱条件下加热蒸馏,其中NH3被硼酸吸收为(NH4)2B4O7,然后用标准的盐酸溶液滴定,根据盐酸的消耗量和浓度计算出氮

7、的含量,乘以蛋白质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反应式如下: 2CH3 CH一C00H+13H2SO4= (NH4)2SO4+6CO2+12SOz+16H2O | NH2 (NH4)2SO4+2NaOH=2NH3+NazSO4+2H202NH3 +4H3BO3 = (NH4)2B4O7+5H2O (NH4)zB4O7+2HCl+5H2O=2NH4Cl+4H3BO3根据原理测定过程可分为消化、蒸馏吸收、滴定三个过程。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凯氏定氮仪 一台 分析天平 一台 酸性滴定管 一个 微量滴定管 一个 锥形瓶 7 个 消化装置 一台 容量瓶 1 个 2.2.2 实验试剂 硫

8、酸铜(CuSO45H20) 硫酸钾 硫酸(密度为 1.8419g/L) - 5 - 硼酸溶液(20g/L) 氢氧化钠溶液(400g/L) 0.1mol/L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 混合指示试剂:0.1%甲基红乙溶液液 1 份,与 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 5 份临用时混合。 黄豆粉。 2.3 实验内容2.3.1 0.1molL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配制:取盐酸 9.0ml,加水适量使成 1000ml,摇匀,待标定。标定: 取在 27030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约 0.15g,精密称定,加水 50ml 使溶解,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 10 滴,用本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煮

9、沸 2 分钟,冷却至室温,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每 1ml 的盐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 5.30mg 的无水碳酸钠,根据本液的消耗量与无水碳酸钠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滴定至近终点需煮沸 2 分钟,是因为此时溶液中有大量 H2CO3,和 NaHC03,形成缓冲对,使终点不敏锐。若加热煮沸可使 H2C03 分解为 C02 和 H20 而除去。 2.3.2 样品消化称取黄豆粉约 0.2g(0.001g),移入干燥凯氏烧瓶中,加入 0.5g 硫酸铜和 10g 硫酸钾,加入 10mL 浓硫酸,放在通风橱中加热消化,开始时用低温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停止后,再升高温度保

10、持微沸,消化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继续加热 0.5h,取下放冷,即为消化液。试剂空白实验:取与样品消化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浓硫酸,按以上同样方法进行消化,冷却,即得试剂空白消化液。 2.3.3 滴定 将上述吸收液用 0.1molL 盐酸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至由蓝色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记录盐酸溶液用量,同时做空白实验,记录消耗体积。 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6 -第三章 数据记录与分析 3.1 国家标准测定结果 表 3-1 0.1molL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数据记录测定项目12 表 3-1 34m(称样前 NaOH)/g24.374424.243324.074123.9240 m(称样

11、后 NaOH)/g24.243324.074123.9240 23.7737m(NaOH)/g0.15010.15020.15011.1503V(消耗体积)/mL27.0227.0327.0227.04V0/mL0.00 C(HCl)/mol/L0.104810.104840.104810.10487平均 C(HCl)/mol/L0.1048相对极差/%0.06表 3-2 大豆粉总氮含量测定数据记录测定项目1234m(NaOH)/g0.20060.20070.20040.2005V(消耗体积)/mL9.2209.2189.2199.221/%38.1038.1438.1338.10m(NaOH

12、)/g0.20070.20060.20040.2006V(消耗体积)/mL9.2219.2209.2189.220/%38.1038.1238.1438.12V0/mL 0.100平均/%38.12相对平均偏差/%0.04 分析:这组数据是按照国家标准操作完成的,消化时间为 90min。根据其数据与下面条件实验做对比, 对浓硫酸、称样量、碱用量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出它们的最佳用量,使消化时间大大降低,所测含量准确,提高了凯氏定氮的速度和精确度。 - 7 -3.2 实验最佳条件确定及过程分析表 3-3 大豆粉总氮含量测定数据记录(改变称样量)测定项目1234m(试样)/g0.20330.40120

13、.6030.801V(消耗体积)/mL9.240 19.200 27.420 36.620 m(试样)/g0.2030.40210.60250.8012V(消耗体积)/mL9.24118.21227.41836.621V0/mL0.100 平均/%37.7237.7938.1438.32消化时间/min90|90140|140150|150180|180相对平均偏差/%0.080.190.040.00 分析:在不同称样量时,按国家标准进行消化,根据数据分析可得,称样量的多少影响消化时间,为了节省时间,节约实验成本,最佳称样量为:0.2000 g. 表 3-4 大豆粉总氮含量测定数据记录(改变硫

14、酸用量)测定项目1234m(试样)/g0.2010 0.20110.20120.2014V(消耗体积)/mL9.2289.230 9.24V(加入硫酸体积)/mL8101520m(试样)/g0.20090.2010 0.20120.2014V(消耗体积)/mL9.2259.2669.238V(加入硫酸体积)/mL8101520 /% 38.07|38.0738.06|38.0638.08|38.08 平均/% 38.0738.0638.08消化时间/min1209010080相对平均偏差/%0.040.00 0.00 分析:样品在消化时加入浓硫酸的量必须过量,一是脱水作用,将样品中有机物脱水然

15、后碳化成 c;二是氧化作用,浓硫酸和硫酸钾、硫酸铜一同加热分析检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8 -使温度达到 400 以上,碳还原硫酸生成 SO3,而碳本身被氧化成 CO2;三是分解作用,将蛋白质分解,SO2还原 N 生成 NH4 ,本身被氧化成 SO3;四是吸收作用,生成的 NH4 与浓硫酸反应生成(NH4)2SO4 ;五是生成的(NH4)2SO4保存在浓硫酸溶液中不至于损失 。所以,在样品为 0.2000g 时,硫酸加入量为10ml。这样可以使消化时间大大降低,提高了凯氏定氮的速度。表 3-5 大豆粉总氮含量测定数据记录(改变碱用量)测定项目1234m(试样)/g0.20040.20070.200

16、30.2008V(NaOH)/mL40.00|40.0060.00|60.0080.00|80.00100.00|100.00V(消耗体积)/mL7.250|7.2519.216|9.2189.205|9.2079.220|9.221/%30.33|30.3338.49|38.5038.52|38.5438.49|38.50平均/%30.3338.538.5338.5相对平均偏差/%0.00 0.010.030.01 分析:蒸馏时必须加碱(可加入 NaOH),加入碱的作用一是中和硫酸,二是使溶液处于强碱性,这样才能使(NH4)2SO4 变成 NH3 被蒸馏吸收。碱的用量取决于消化时硫酸的用量和

17、碱的浓度,根据实验数据显示,碱用量为 60ml。 第 4 章 结论 经典的凯氏定氮法试样消化阶段必须有定氮催化剂与硫酸(比重184,无氮)参与,催化剂一般用 CuSO5H2O、K2SO 。但由于 CuSO45H O、K2SO4 和浓 H2SO4 的用量不合适,一方面导致消化时间过长,降低了分析化验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教学试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凯氏定氮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过量的催化剂与硫酸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在研究经典的凯氏定氮法中,许多人只注重 CuSO5H O 和 K2SO4 用量,而忽略浓硫酸、称样量及碱用量对消化时间的影响。本研究对经典的凯氏定氮法进行了研究, 对浓硫酸、称样量及

18、碱的用量做了探究实验,选择出它们的最佳用量,使消化时间大大降低,提高了凯氏定氮的速度。试验证明,该最佳条件对蛋白质含量高的样品还是蛋白质含量低的样品都能完成消化,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课堂试验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适合批量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消化测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提高分析化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教学试验及环境保护都有很大的益处。 - 9 - 由试验结果看出,各因素对消化时间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以最佳条件作验证试验,消化时间仅为90 min。 致谢本实验在姜老师、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得以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姜老师、王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实验期间,姜老师、王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姜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