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_第1页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_第2页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_第3页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_第4页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与翻译补偿策略    【摘 要】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和约翰·闵福特(john minford)的红楼梦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在语用前提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应用翻译补偿这一翻译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文学著作的等效翻译,即原著和译著中的文化信息等值。【关键词】语用前提 对称 翻译补偿 等效翻译 红楼梦g a0450-9889(2014)10c-0120-03语言是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的载体,而翻译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它不仅要将原作所承载的语言信

2、息转换到译作中去,而且要将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传递到目的语言中去。所以,文学作品翻译的困难主要来自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该书通过对贾府盛衰的描写揭示了事物盛极必衰的普遍规律。由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在作品中常常采用含蓄隐讳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中有关主要人物命运的信息也往往通过各种暗示符号传递给读者。由于这些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必须通过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语用意义,才能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本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部作品翻译的难度。本文试以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和约翰·闵福特(john

3、 minford)的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为例,探讨在语用前提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应用翻译手段来实现文学著作的等效翻译,即原著和译著中的文化信息等值。一、现代语用学原理及其基本观点所谓翻译,就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转换过程,它是源语与目的语转换的媒介,其作用是在于用目的语准确传达原文。我国著名传统译论代表人物严复认为,翻译应该力求“信(faithfulness)、达(fluency)、雅(elegance)”,其中“信”就是指译文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真实意义。要达到此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译者必须要考虑的,而另一方面,基

4、于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源文,因而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等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但是,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认为“忠实原文”与“译文通顺”不能两全。现代语用学理论似乎可以解决这一纷争。现代语用学理论认为,翻译中的“忠实”就是信息对等,并且此信息对等是建立在语用意义之上。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即译意”。他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阐明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对翻译效果所起到的作用和不足。就他认为,“直译”是对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形式的“忠实”,但不足之处是由于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语用效果有时会有所欠缺;意译所强调的是寓意的表达,其

5、所追求的是良好的语用效果,但在语言形式的对等方面又会有所不足。由此可见,两难境界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忠实”概念的错误理解,即把“忠实”理解为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对等,而不是原文与译文在语用意义上的对等。与“语用效果对等”原则相对应的是,现代翻译理论中提出的“等效翻译”这一概念。所谓等效翻译就是指跨语言、跨文化双语交际中力求等效,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不同层次上,不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力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用最合适而又最自然的等效语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现代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关系到译文的准确度、可理解度及可信度,甚至关系到

6、译文的成败。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遵循等效翻译的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将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与强调译文的语用效果结合起来,在尽可能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对原文所表达(包括隐含)的意义进行准确的传达。这才是翻译的实质和核心。二、语用前提与翻译补偿(一)语用前提。何为语用前提?我们知道,内含于作品中的语言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系统本身(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等)和语言文字系统以外的文化(社会风俗、观念、社会关系、器具、特定的自然环境等)。对于源语使用者而言,他们不但可以理解文字本身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推断出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信息,因为这些隐含的信息就是某种特定的文化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在源语使

7、用者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这种特定的联系只存在于一种文化成员的意识中,因此他种文化成员就不易理解这种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文化现实一旦被固化在一种文化成员的头脑中,就成为语用推理的起点和前提,即语用前提。既然某种语用前提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成员的意识中,那么在跨文化交流中,总会存在无法避免的语用前提的差异,或者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语用前提的不对称。而这种语用前提的不对称又必然会影响交际,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信息障碍,即所谓语用失误。要想避免语用失误,做到等效翻译,就必须要求译者不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有较深的造诣,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而且还

8、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对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原文,而且应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弥补由于语用前提不对称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笔者认为,现代翻译理论中所谓的“翻译补偿”对于解决语用前提的不对称所造成的语用失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翻译补偿。什么是翻译补偿?国内学者夏廷德在翻译补偿研究中对补偿的定义为: “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也就是说,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地域、表达形式、思维方式、接受习惯等,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翻译,尽管也能译出原文的概念和语法意义

9、,但却很难把源语同目的语对等起来,总有或多或少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因此对损失的信息予以补偿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补偿出对于源语读者来讲众所周知、不言而喻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讲却是不知所云、无法理解的情景、文化语境等信息;补偿出语义深层结构和思想差异中的逻辑断层信息;补偿出原文中所蕴涵的伴随信息和非语言成分及附加成分中的隐含信息。一句话,就是弥补由于语用前提不对称而可能造成的信息亏损,这种翻译手段就是所谓的翻译补偿。三、翻译补偿手段在红楼梦英译本中具体运用的译例分析暗示、谶语等手法是红楼梦一书的显著特征。该书从书名到开篇关于石头的故事,以及充斥全书的诗词等都是其具体表现。正是这类手法使作者无法直抒

10、的感情和思想得到充分表达,也使该书的魅力经久不衰。然而对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的充分理解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该书某些语句乃至整个语篇的语用前提。在某种情况下,读者理解其语用意义时,某些语用前提甚至比语句本身更重要。对于跨文化读者,显然不具有被该书作者视为当然的某些语用前提,于是出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语用前提的不对称。为了保证目的语读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其语用意义,译者(霍克斯)在译本中尽可能以各种翻译补偿手段提供了有关的文化背景,以保证语用前提的对称。以下我们通过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具体例证来分析他们在语用前提不对称的情况下对翻译补偿手段的运用。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11、,宝钗的灯谜有四句话为:“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描述某物的形状;第二句是说到夏天荷花长出水面时人们开始用她取凉;第三句是说,等到秋天梧桐叶落时,人们不再需要她,从此与她分别,再是“恩爱”也到不了冬天。这个灯谜的谜底是竹夫人。此物用竹子编织而成,圆柱体,有孔透风,可用来睡觉时抱着取凉。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器物,对于英文读者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关于竹夫人的语用前提,所以就不可能根据谜面猜出谜底,更不可能从字面上理解与竹夫人有关联的文化含义,自然就不可能理解其中关于宝钗的命运的信息。那么霍克斯在翻译时是如何处理的呢?请看下面的译文:my eye

12、s cannot see and im hollow insidewhen the lotuses surface, ill be your side.when the autumn leaves fall i shall bid you adieufor our marriage must end when the summer is throughjia zheng thought that the answer must be a bamboo wife, as they call those wick work cylinders which are put between the b

13、edclothes in summertime to make them cooler.这是非常绝妙的翻译。原文对竹夫人的描述是从第三人的角度进行的,源语读者可以从与竹夫人关联的文化含义中得到有关宝钗命运的信息。但是,如果照此直译的话,目的语读者由于缺少相关的语用前提,很难理解个中滋味。霍并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转换了人称,以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竹夫人(隐喻宝钗)对“自己”命运无情的无奈,其悲怆之情跃然纸上。此外我们从霍的译文中也不难看出,他在贾政的回答中增加了原文没有的关于竹夫人的描写,其意图显然是增补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的相关语用前提,保证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用前提的对称,使目的语读

14、者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语用意义,即能够使他们也能认识到竹夫人就是宝钗命运的不祥之兆。又如,红楼梦第三十回: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赶我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呢。”。对于“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这个歇后语,霍的翻译为“it was like the kite and the kestrel holding hands; they w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 no need of peacemaker that

15、 i could see!”。这样的翻译也充分体现了翻译补偿手段的使用。在原文中,“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是在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互相怄气,互不理睬,贾母叫王熙凤去劝解回来时所说。“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本是一句歇后语,指的是鹰和鹞的脚互相捉住,像铁环一样互相紧扣在一起,在此暗喻黛玉和宝玉两人感情好。虽然这个比喻对于源语读者来说非常易于理解,并且是非常幽默,中肯的,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对于这样的比喻是难以确切理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在翻译时并没有直接按照字面来译,而是采用了寓译,并稍微做了解释,从而让目的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其中含义。在红楼梦的霍译

16、本中类似于以上的精彩的翻译补偿手段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目的语读者领略红楼梦原著的精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用前提出现严重不对称时,译者采取各种翻译补偿手段来增补语用前提,是使读者获得完全语用意义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习青侠.从语用学的意义观看对等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4张红梅.论现代语用学在等效翻译中的运用j.天中学刊,2001(12)5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6吕世生.语用前提对称与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英译本译例分析j.外语学刊,2003(1)7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8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ub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