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 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而上,另一端伸岀桌而,拨动刻度尺使之振 动,听塑料尺振动时发岀的声音.(1) 实验通过改变来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改变来改变声音的音调.(2) 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频率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3) 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法.(4) 刻度尺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传进耳朵,引起鼓膜,人便听到声音.(5) 实验中当刻度尺伸出桌而的部分超过一泄长度时,无论如何用力拨动也听不到声音.原

2、 因是.【答案】拨动塑料尺的力度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音色控制变量空气振动刻度 尺振动得太慢,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解析】【详解】(1) 响度与振幅有关,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的振幅不同,发岀的声音响度不 同:物体振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实验要通过改变刻度尺伸出 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音调.(2) 钢尺和塑料尺的材料不同,当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塑料尺均相同 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音色的不同.(3) 实验中研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应控制频率不变,而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则要控 制振幅相同,故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除比较法外,还有控制变量法.(4)

3、 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声波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再传给听小计、耳 蜗,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5) 实验中当刻度尺伸出桌而的部分超过一左长度时,无论如何用力拨动也听不到声音,原 因是刻度尺振动得太慢,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2. 小明同学在学习完课本上"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回到家中想用 铁脸盆和水等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请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1) 提岀问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2) 猜想与假设:.(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A. 需要实验器材:铁脸盆、水、钢勺.B. 在铁脸盆中装入适量的水,用钢勺轻敲铁脸盆,会发现铁脸盆中的水在跳动.C

4、. 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 (选填“髙” “低”或“不变”).(4)结论:通过分析,结合提岀的问题,你能初步得出结论:.(5)评估:你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什么问题?(写出探究的问题即可)【答案】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髙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或音调高低与水多少有关吗?【解析】【分析】【详解】(2)本题所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猜想:振幅越大,响度 越大:(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 水跳动高: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越

5、大:(5)因为实验中可以看到水的跳动,故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研究:声音怎样产生:期 外在水盆中将入不同深度的水时,盆的振动频率会变化,所以还可以研究:音调高低与水 的多少有关吗?3.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上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Iom间的通话,这表明o且传播速度要填大于、小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线连接“上电话”,则听到的 声音就大些。这一实脸表明:O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 这是由于O如果在用“上电话”时,线没有拉宜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6、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答案】固体能够传声大于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解析】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Io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有液体中次之,在气体最慢,所以在“上电话”中传播速度 要大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上电话”,听到的声音就 大些。可以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即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 是因为,声音在“土电话”也以振动的方式传播,捏住棉线时,振动停止,所以就听不到 声音了。松弛

7、的线不容易振动,也不能传递声音,所以在用“上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 驰状态,另一方听不到声音。4.在学习声的世界时,有几个相关的实验(1)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 种物理方法称为法.(选填“转换”或“归纳”或“控制变戢”法)(2)如图2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而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均选填“响度”、

8、“音调”和'音色”.)【答案】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转换响度音调【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属 转换法的运用:(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详解】(1)图1中,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 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 动放大,便于观察。在实验中,我们耙不可见、不易见的现彖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 这种物理方法称为转换法;(2)图2中,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

9、一端,轻拨 与重拨钢尺,则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保持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则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 音调不同。5.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髙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 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髙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而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岀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贝叽材糾长度5横嵌面枳SmT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钢400.5E尼龙丝400.5(1)为验证猜想1,应选编号为和的琴弦进行探究.(

10、2)为验证猜想2,应选编号为和的琴弦进行探究.(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丽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髙低还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请写出你的操作过程:.【答案】ABCE选择一根琴弦,调节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它 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解析】由于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不唯一,所以当采用控制变量法.(1)为了验证猜想即探究琴弦发岀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而积的关系时,应控 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所以,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而积不同的琴弦A、B 进行研究;(2)为验证猜想2,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髙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应选择横截 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

11、长度不同的琴弦C、E进行研究;(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而积、材料都 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涮的高低.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 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 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英目的是为了.(3)为了说明平而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直接观察白纸,可发现,所以,平而镜所成的像为像.(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而的接触部分

12、)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 移动(选填"向右” “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答案】竖直 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移去棋子B,在B处放置一白纸 像不能成在白纸上 虚不转向自己【解析】【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而的棋子与前而棋子的像完全 重合:(2)实验中让A棋子与B棋子完全相同,B又与A的像完全重合,结果就可以得岀A的 像与A大小相同的结论;(3)平而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而,所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 眼睛观察:(4)平而镜成像

13、特点是:物体在平而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而垂直, 物像到平而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判断像的变化。【详解】(1)平而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则后而的棋子与前而棋 子的像不在同一髙度上,所以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故实验时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在水平桌而上:(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英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为了说明平而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将白纸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 烛B,观察像能否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有没有像):若像不能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没 有像);则说明平而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若像能成在

14、白纸上(或白纸上有像):则说明平 面镜所成的像为实像:(4)当镜子沿00'轴(玻璃板与桌而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时,由于像与物关 于镜而是对称的,镜子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当镜 子绕00'向人转动时,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如图:7. 小军在做“探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1)应选择 (选填“明亮必黑暗)的环境:(2)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来研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而的蜡烛B,其原理为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

15、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3)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皇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而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泄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移去蜡烛B,在英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不能""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 (选填&qu

16、ot;会"或"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 (选填"寻找普適规律""求平均值减小误差”).(7)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英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选填"亮"或"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淸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答案】黑暗D等效替代法不能虚不会寻找普遍规律暗0.4【解析】(1)应选择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淸晰。(2)玻璃板代替平而镜, 既能看到

17、A的像,又能看到后而的蜡烛B, A的像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光在穿过玻璃时发 生折射,透过玻璃看到B是光的折射,故D正确。(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 泄像与物大小,用B替代A的像,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虚像不能用光屛承接,所以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而镜所 成的像是虚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根据平而镜成像特点, 物和像关于平而镜对称,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 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从而寻找普遍规律,防止实验的偶然性。(7)实验中,看 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玻

18、璃前后两个而都能反射成像,由于后而的反射而反 射光少,所以成的像较暗,故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 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淸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 璃板的厚度为O. 4cm.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而镜,两个平而镜相距O. 4cm 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 8cm.点睛:本题中求玻璃板厚度较难,可结合画图解答。8.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粗细相同长度不同 的烛若干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白纸、火柴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9、(2)如图甲所示,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把其他各支蜡烛依次放在玻璃板后 而适当位置,当蜡烛B故在后面时,从玻璃板前面看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3) 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白纸,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4) 实验中玻璃板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而上,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移动(选填“向上"“向下”或“不”)。(5) 如图丙所示,两个平而镜LJ和L2平行竖直放巻,两镜相距£,物体A在两镜之间,A在Ll中的一个像是Aj, A

20、2在L2中的一个像是A2,已知Ai、A2相距耳,当物体A在两镜之同 移动时,A在两镜里成的像A】、A?的距离S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便于确左像的位置2大小相等虚向上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 1为了确宦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 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 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而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 用薄玻璃板,用2nn厚的。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左蜡烛A像的位置就是蜡烛B的位置,由此 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像与

21、物体的大小相等。(3) 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像的位宜,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白纸, 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而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 以不能成在光屏上。(4) 平而镜所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向 上移动。根据平而镜成像中,物像到平而镜的距离相等,如下图,所以AjoI = Aol, A2O2 = AO2所以AlA = 2AOlt A2A = IAO2所以s = AiAI = 2 AO1 + 2AO, = 2( Aol + AO,) = 2s所以Sl = 2s无论A点在两个平而镜的哪个位置,两个像点之间的距离都是

22、相等的。9. 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汁)方形水槽水平放巻,固左在水槽底部的激 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朿,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1)如图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A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泄量的水后,光点移至8处,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光的现象,此时入射角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为使3处的光点移至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若8C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2cm(选填">”"="或"< ");(3)如图所示,

23、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而射出后沿DE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选填"""或"")内.【答案】折射 小于 增加 > 平行于DE【解析】【分析】【详解】(1)12水槽中未加水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射到侧壁上的A点;当水槽中加 水时,光点下務到B点位置,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此时入射角小于角Q;(2)3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所以要使8处的光点移到C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 加:若BC间距离为2cm

24、,因为两次的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移动的竖直髙度小于水而上 升的高度,故水而高度的变化量大于2cm ;(3)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岀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次减小,一次增大,最终的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即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平行于DE ;6 且因为第一次折射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激光笔应该与激光笔照射在水槽 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内.【点睛】重点是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是记淸楚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根据光路可逆的特征进行记忆.10. 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甲乙丙丁(

25、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应选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是为了方便确定,此时成像的淸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3)实验时,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处观察(选填"a”、“b”、“c”或“d"),蜡烛B的位苣即是的位置.为确宦像的虚实,需在(选填"蜡烛A"或"蜡烛B")位宜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

26、的处观察光屏上 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4在实验中,小军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 的是 (选填序号):A. 换用较薄的玻璃板B. 换用较厚的玻璃板C. 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5)如图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所 成的像应是如图丙中的 (填序号);(6)如图丁所示,若将玻璃板与水平桌而成45。角固立在水平桌面上,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填选项字母)运动:A. 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7) 移动蜡烛A进行

27、多次实验,目的是;(8) 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 将蠟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IOCm时,像和物相距20CrnD. 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缓慢平移,蜡烛的像也跟着向上平移【答案】较暗像的位垃差一些像蜡烛BbAAC得到普遍规律D【解析】【分析】【详解】(1) 在实验时,为了能看到更加淸晰的像,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23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方便确左像的位宜,此时有部 分光透过玻璃板射出,因此淸晰度要比平面镜差一些:4平而镜成像是虚像,因此

28、要在蜡烛的同侧观察,透过玻璃板来确尼像的位置,因此 应该在图乙的处观察,把B放在像所在的位苣,B的位置即为像的位苣;7要确定像是虚像,可在成像位置,即B处放一个光屏,然后在图中b处观察光屏上是 否会成像,如果接收不到,说明是虚像;(4) 成两个不重合的像可能是玻璃板较厚,在玻璃板两个而上都成像,因此要消除此影 响,可换用较薄的玻璃板,故选A:(5) 9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左右对称的,因此A为小军的像:(6) 10图丁中蜡烛成像关于玻璃板对称,当蜡烛右移靠近玻璃板时,像也靠近玻璃板,因 为玻璃板与桌面成45°角,因此它的像原来在桌而正上方,向桌面移动,即竖直向下移 动,故选C

29、:(7) 11移动蜡烛多次实验是为了得到多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8) 12A.平而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像,与距离无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B. 蜡烛与像是关于玻璃板对称的,因此它们的连线是与玻璃板垂直的,B正确,不符合题 意:C.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C正确,不符合题意:D. 蜡烛的成像位置与蜡烛的位宜有关,与玻璃板的位垃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949290K0 2 4 69896It8 IO 时间min甲乙丙(1) 如图甲、乙所示,是小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舶摄的水

30、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貝中是水沸腾时的情况;(2) 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3) 由实验数据绘制岀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记录的数拯,水的沸点是°C;可得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0【答案】甲缩短实验加热时间98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 1水沸腾时,烧杯中水的温度是均匀的,气泡上升时,受到水的压强越来越小,那么气 泡体积会变大,从甲、乙两图可以看到,甲是水沸腾时的情况。(2)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因为冷水加热,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想要 的温度,用热水会缩短实验加热时间。从图丙可以看到,第4min开

31、始,水的温度保持在98°C不变,可以推测水的沸点是98°Ce(4) 可得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12.如图甲所示是小丽“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她先将冰和温度计正(1) 实验中,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用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是(2)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此时的温度是°C.(3) 她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纸 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一时间图象.时间min01231L0678910温度C-4-2000001234(4)在第5 Inin时

32、,物质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5)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可知,冰熔化时需要_热温度固液共存吸不变【答案】使冰受热均匀【解析】(1 )将盛有碎冰的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加热J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其目的 是使冰均匀受热.(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C,故此时的温度是4°C (3)采用描 点法绘制图象如下:图示的温度计,分度值为i°C,液柱上而与OoC以上第四个小格对齐,因此该温度计的 读数为4°C (4)从2min到第6min是晶体熔化过程,故在第5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 状态.(5)观察图像可知,从第2min到第6min

33、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故可得出:冰熔化 时需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点睛:图象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对应好横纵坐标采用描点法就可以画岀图 象13(1)如图所示,她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两处错误: :。(2)小红纠正所有错误后,在水温到达89°C时开始每隔2分钟做一次温度记录,并描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C,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C(3)小红觉得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给她提出一条改进的措施:MrQ±+÷÷f 丄; A L LJrlJ.j.JL<IlIr.1.fc+I/+丄 iIII1*亠 T

34、b* * D <9 *T*亠宀 J.IIb.J. T* .1.L.r1 T -T-T IlT <11/ 4- III 1 T642O8 10 12 14 16 18 时闻&【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部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 平(2)99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3)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加盖【解析】试题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 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 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

35、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左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 的上表而相平。所以,小红的操作存在错误,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部,二 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而保持相平;(2)根据图像知道温度是99°C时,水在沸 腾,因为水汽化时的特点是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小红要想缩短加热到沸 腾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加盖。考点:水的沸腾实验14.甲乙丙(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苴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2)图乙是探究“"的实验装置图,把平而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

36、平而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而。能折叠的纸板的作 用是:O(3)图丙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组装实验装宜时,放苣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左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答案】(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铁圈":缩短试验时间或节省时间.【解析】试题分析:(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英中的空气,听到的 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空

37、气完全没有时,声音也听不到,可 得真空不能传声。(2)把纸板ON的右半边向前或向后折时,如果入射光线、法线、反射 光线在同一平而内,所以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纸板上。所以,用能折叠的纸板判断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而内。(3)若先固泄铁夹,温度计的位置相对固左,铁圈上下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保证用洒精 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当先调整固左铁圈的位宜,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小雯向烧杯 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因为热水温度较高,可以减少实验时间。考点: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实验装置的合理安装15.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

38、在的问题:(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英中图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3)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C时开始每隔I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234567温度/°C9092949698999999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C,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 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O【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乙99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小明【解析】【分析】【详解】温度汁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

39、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讣 时存在的问题: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2) 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 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3) 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岀水的沸点是 99°CC(4)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 合理。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6. 学习小组用图1中甲所示的圆柱形纸质套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 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II光屛C

40、iOa甲乙V 2V LIa匚光屏ABCD丙(1)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类比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可判断猜想1是的. 验证猜想2时,固立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中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为验证猜想3,固立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程,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圆孔的直径mm小于1.01.01.52.02.54.0像的淸晰度淸晰淸晰清晰清晰淸晰淸晰像的明亮程度逐渐变亮实验现

41、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淸晰时,.(2) 学习小组对像的淸晰度与亮度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如图丙所示: 在纸筒底部中心开一小孔a,又在a上下等距的位置再开两个小孔b、c,光屏上观察到 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程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程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 晴晰的更亮的像.则b、C两小孔处三棱镜放置的方式可能是. 他们设想在b、C两孔之间再开若干个小孔,并在小孔处放置棱镜,所成的像都与b、C两孔处三棱镜所成的像重合,则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 要 (选填“大”或“小”) 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在图丙位垃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像的大小【答案】正确

42、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小孔越大,亮度越亮C小更暗不变【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道,当光屏从焦点处远离透镜过程中,出现光斑越大越暗的现象,则说 明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故可判断猜想1是正确的: 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 中既改变了孔的形状,也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 小相等: 分析表格的实验数据知道:在小孔成像淸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2)光屏上原本三个像,在b、C两孔处放苣两相同的三棱镜,移动光屏到图丙位置 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淸晰的更亮的像,说明该经过透镜组折射后把三个像重

43、叠在一尼, 那么三棱镜组合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所以C选项中的组合合理: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越靠近光心的光线经折射后汇聚于凸透镜的 焦点英偏折程度小,所以光线通过这些棱镜的偏折程度比通过b、C两孔处三棱镜的要小. 若只用a孔替代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像,但要损失一 部分能力,所以在图丙位置光屏上所成的像与该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亮度变暗,但大 小不变;17. 康巴什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国家4A级景区,来自南京的小华拍了一张康巴 什大桥的照片,如图甲,感觉有点小,更换镜头站在原地又拍了一张,如图乙。两次像的 大小不同是何原因呢?他猜想可能是两个镜

44、头的焦距不同造成的,为此,返校后小华在实 验室找来相关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1)如图丙,他先将/=IOcm的凸透镜固妃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再将蜡烛放1 IO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成淸晰的像,此时光屏应在刻度范围内。(2)基于实验目的,接下来他换用/=5Cm的凸透镜仍固定在50Cm刻度处,保持蜡烛位宜不变,移动光屏找到最淸晰的像,此像大小比中所成的像。(3)依据(2)问的结论,他又联想到望远镜的物镜(凸透镜)和目镜(凸透镜)的焦距大小 也不同,为了尽可能成更大更淸晰的像,则/彻 若将物镜和目镜互换位置,站在 原地看同一物体,此时所成像的大小 不换位程时所成像的大小(均选填“ > ”

45、“ V ”“ = ”)【答案】60- 70cm 变小 > V【解析】【分析】【详解】当焦距为f= IOcm,由图可知物距u=40cm,那么u>2f,此时的像距在一倍焦距和 二倍焦距之间,即在60 - 70Cm之间。2换用/=SCm的凸透镜仍固龙在50Cm刻度处,保持蜡烛位苣不变,焦距变小,相当于 增大了物距,物距变大时实像会变小。3 4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是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为了使像更大一些, 应增大焦距,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是放大镜,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小,成的像越 大,由于望远镜的长度不变,故为了成更大的像,应使w>uo若将物镜和目镜互换位 置,站在原地看

46、同一物体,由于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放大作用没有改变,此时 所成像要小于不换位置时所成像的大小。18.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Io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OCaI 1020 知 405060(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淸晰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Crn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淸晰的像:(2) 实验中将凸透镜从图甲处逐渐远离蜡烛,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如图丙所示的图像中,像距V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乙丙(3) 如图丁所示,保持蜡烛的位宜不变,移动透镜至16 Cm处,人眼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

47、图戊中的(选填“A” “B” “C”或“D”)。ABCD戊【答案】40 C D【解析】【分析】【详解】如图甲所示时,物距小于像距,当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 > 2f ,应 用是照相机:而且此时w = 15cm,像距v = 30cm=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程不变,光屏上 能再次呈现淸晰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需要移动透镜至40Cm刻线处。(2)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 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移动时,像距变化大于物距变化: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 外移动时,像距变化小于物距变化。即像距先减小得快,后减小得慢

48、。故图象为C图。凸透镜焦距为IOcm,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u=6cm,小于焦 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像是图戊中的D。19. 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Cma(1) 用图甲所示的装垃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2) 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 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O(3) 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贴烛涓晰的像,一个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

49、小泥点,则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完整的像。【答案】10照相机左变小有【解析】【详解】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会聚在焦点,从图甲可以看到,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2从图乙可以看到,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 淸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像是变小的;(3)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仍然有一部分 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还是会有完整的像。20.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

50、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IoCm图甲图乙(1)小伟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也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O(2)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左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藹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3)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淸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此时的像与步骤(2)中的像相比,大小将变。(4)如图乙所示,小伟将蜡烛固左在光具座Io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烛

51、焰淸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小伟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移动。【答案】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放大靠近小照相机上【解析】【详解】第一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 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第二空.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左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 时,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 大的实像:第三空.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

52、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 焰淸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他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第四空.像距变小了,所以此时的像与步骤(2)中的像相比,像将变小:第五空.如图乙所示,小伟将蜡烛固左在光具座IO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 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第六空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由于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或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 播方向不变,可判断光屏上成的像会向上移动。五、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21. 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80 Crn的细玻璃管注满 水,管中留一

53、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下图甲所示。 40Cm1 30Crn-20CmB IoCm-OCmV屮(1) 小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中画出 S讥图像O从O点开始的距离Wan010203040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怡01.252.503.755.00(2) 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做运动。(3) 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mo【来源】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期末专题复习:13测量平均速度(1) 将表一中的坐标点(OJO) r ( 10 I 1.25 ) J ( 20 I 2.50 ) j (

54、30 I 3.75 ) , ( 40 . 5.00)在 s-t 坐标系中逐 一描岀,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2)由图象可知.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 IOCmv = 7 = = Scm/s(3)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t 12JS:气泡在第4s时离O点的距藹为St = VV = 8cms × As = 32Cm = 0.32m故答案为:(1)如图:(2)匀速直线;(3 ) 0.32 .【点睛】此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和用描点法画s-t图象,难点是速度公式的应 用。2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55、小车从带刻度(分 度值为ICm)的斜而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 B, 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 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而坡度较 (填“大、小”).(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 tc=s, VAC=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讣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M偏 (填“大、小”).【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1. 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同步练习题【答案】小5.0 1 0.033大【解析】(1)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

56、面坡度应小一些.(2)由图知,SAB = 10.0Cm-6.0Cm = 4.Ocm , tsc= 15:35:23-15:35:22 = IS r SAC=x 10.0Cm = O.lm I tc=15:SM 0. Xm35:23- 15:35:20 = 3s ,则巾c= = 0.033ms.(3)如果让小车过了 4点后才开始计tAc 3s时,讣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少算出的速度偏大t点睛:实验中,测量时间误差较大,应认识到误差形成的原因.23. 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1) 将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久8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2) 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