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探索-解读《灯笼》的象征意义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1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1.gif)
![在黑暗中探索-解读《灯笼》的象征意义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1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2.gif)
![在黑暗中探索-解读《灯笼》的象征意义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1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3.gif)
![在黑暗中探索-解读《灯笼》的象征意义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9/1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7f3495cf-9827-4116-b5eb-9111448adc904.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在黑暗中探索解读灯笼的象征意义 灯笼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作者吴伯萧。所属单元是民俗风情阅读,此文属于自读课文。灯笼一文收录于由王统照编辑的羽书。“羽书是1933到1936年间写作的结集,共十八篇文章,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教师用书第51页不仅对羽书各篇作了大致作了分类评述,还作了如下
2、评价:“羽书的取材就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作者为祖国的山川、人情的美所陶醉。”同页:“翻开羽书,先会觉得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同页:“羽书有鲜明的风格,作者运用他丰富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展开广泛的联想和周密的铺排,读起来有充实、开阔的感觉。”关于羽书和作者的评价,在教师用书第52页,还有若干评述,此处暂不展开。关于灯笼,教师用书在“课文研读”一章“整体把握”一节中作如下表述:“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那么灯笼此文最能表达出时代“正能量”那一
3、句是什么呢?“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在教师用书“教学重点”一章明确指出“这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在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一章,“教学设计”一节在“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和作者相关情况”一环节中提示“要点”如下:“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据网络搜索,吴伯萧“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因此:此文结句的“志”,果然是真正的“志”,所
4、表达的思想,不仅是文章升华的主题,也是作者投身革命而身体力行的思想指针!如果此时重读结句,用象征意义去解读,你顿时茅塞顿开:“火把”、 “燎原的一把烈火”民众的革命之火,雄壮地推动社会变革的人民力量。“探海灯”洞察黑暗世界的深邃思想;“灯笼”公正而给人温暖安宁的生活。这里的“壮”,强壮,强大,国家、民族的强盛。再细读全文,重点形象和线索就跃然纸上了:具象(形象)代表意义(含义)文本依据象征社会意义重点灯笼生活照明用具第211节光明、温暖和安宁社会的期待祖父我的偶像:乡绅第3节(道德文化代表)公正公平吴伯萧(我)年轻人第11节追求光明时代先锋“马前卒”(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现实第12节“于今”外
5、敌的入侵反抗侵略文本依次出现的具象及其象征作为线索的具象火火种第1节(段)光明和温暖人人喜爱光明日、月、星第2节伟大的希望、光明和力量夜村生活宁静温馨第2节衬托灯笼温暖的生活祖父人生榜样第3节“思慕”第6节公正温暖令人尊敬的人物纱灯母爱第45节母爱的温暖感怀母亲灯楼(元宵节)社会盛世第7节期待与失落幸福快乐生活满街的灯火家族盛事第8节家族的荣衰氏族的没落阶层的崩溃描(灯笼)字文化学习第9节文化的无用文化的消亡宫灯权贵(皇权)第10节皇权的失落富贵与痛苦挑灯看剑军权第11节权利的基础(马前卒)火把民众革命第12节革命的火把(燎原之火)民众追求革命的烈火笔者在完成这一表格之后,分别在一个语文老师教
6、学微信群(近500人) 、一个跨地区的部编版初二语文(250多人)qq群、一个部编版语文全国性跨年级群(时2957人)发起“测试”,从结果来看,多数还是认可这样解读的。现在,我们探讨吴伯萧先生当时是否有意识地使用象征主义手法?从文艺理论上看,象征主义是舶来品,是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但从象征主义的文学理论层次来看,“象征”、“意象”密不可分。在朱立元先生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中,就把“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放在一个章节中阐述的。而我国“意”、“象”的文学思想,诞生时间更为久远。魏朝时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曾云:“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
7、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而此言,有文学批评研究者认为:源自庄子的“得意忘言论”。西方的“象征主义”概念是由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中首先提出。“象征主义思潮”则在 “19世纪”“应运而生” ,“前期象征主义” “代表人物”“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主要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借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于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 因此,表达虽不
8、同,但古往今来东西方思想家、作家、诗人对“象”在文学中应用是清晰的,“意”、“象”、“言”三者在文学上关系是明晰的。吴伯萧先生身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社会震荡,也是西学东渐,国学尚在的东西方文化冲撞之际,此时的白话文创作脱胎于旧文化,又艰难地走向新时代,这时的创作深刻地带有模仿学习的烙印。即便白话文的旗手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深深带有模仿的痕迹,据说莫言也说过鲁迅模仿了果戈里狂人日记。部编版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茅盾的白杨礼赞,还曾出现在教材中的郭沫若银杏,即便解放后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等这些作品,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显而易见,深蕴其中,更带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吴伯萧先生的好友,李广田,据秦林芳在窗里窗外读
9、解李广田诗<窗>兼及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中阐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以散文名世的,但他最初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尽管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散文创作上去,并以量多质优的散文奠定了其散文名家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作为文坛上的一个多面手,他仍然写下了不少有特色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其收在汉园集中的作品,他也因此与何其芳、卞之琳一起荣膺了汉园诗人的美名,成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之一。”“(该)现代派反对直接抒情,要求以意象来表现情绪,追求情绪的客观化和朦胧美,因此,用意象、象征、暗示来表达抽象的情思,就成了现代派诗人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所写的意象纷繁、内蕴丰富的诗歌,因
10、此也被称作意象抒情诗。李广田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也具有这种意象抒情诗的特点。” 当时文坛已认为吴伯萧和李广田文风相近,连吴伯萧也自认为“跟何其芳、李广田是好友,都写散文,文风也差不多”,怎么不可能在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互相影响,产生共鸣和共识,用彼此接近的文学理念比如,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呢?因此吴伯萧先生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也应该是可以理解和想象的了。何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思想表达,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个人、家族、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探索对一个“马前卒”来说,更是情理之举。而上述象征意义的解读,是笔者对课文灯笼形象的再认识。我们再回到文本,分析 “
11、灯笼”这一核心事物。象征几乎贯穿全文,但文章浓墨重彩写“灯笼”这一核心象征的,却只有第三节,而第三节重点形象不是“灯笼”,反而是祖父。怎么理解这一矛盾的表达?这一节最后“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静穆祥和已然是,当然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一辈子思慕”和期待,成了夜幕中的“灯笼”。而这“灯笼”是与“我”“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是“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的“乡绅”,是和这样的祖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联系文末结句:“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迎刃而解:这“壮”“灯笼”(动宾关系)“不够”是维护乡村静穆祥和的力量不够了,维护民族和平安宁的
12、力量不够了。正因为,“壮”“灯笼”不够,所以需要“探海灯”,需要“火把”,需要我去做“马前卒”。因此,文末的“灯笼”与第三节的“灯笼”象征意义不同,文末指维护和平的力量,第三节是指静穆祥和的生活。灯笼以“火”、“日”、“月”、“星”、“夜村生活”、“祖父”、“纱灯”、“灯楼(元宵节)”、“满街的灯火”、“描(灯笼)字”、“宫灯”、“挑灯看剑”、“火把”似乎凌乱的杂谈,实质表达着一个主题:光明和出路在哪里,个人和民族的未来在哪里,给社会和民众希望、未来的力量在哪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外敌入侵,社会体系崩塌之际,寻找个人、国家的出路,是摆在
13、每个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主题,而这一主题不就是当时的社会主题和时代主题吗?综上所述,灯笼从标题,从行文,从最后的结句,以象征主义手法表达了作者吴伯萧先生在我们民族危急存亡时期的思考和他个人前途的抉择。因此,更确切的说,灯笼揭示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在坍塌之际的那个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在家乡农村生活的裂变时期,对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当时年轻一代、有识之士有了对灯笼作品里象征意义上的共鸣,才有了“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参考文献: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1.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杨星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5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发展与学科教育的互促关系研究
- 科技教育编程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 DB4453T 30-2025广藿香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 DB35T 2232-2024海峡两岸共通 火龙果生产技术规程
- 东莞企业劳动合同范本
- 个人贷款房屋抵押合同模板大全
- 业务经营权转让合同
- 个人车位共有权买卖合同
- 临时仓储合同范本
- 两人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IEC-62368-1-差异分享解读
- 如何当好学校的中层干部
- SWITCH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1.6金手指127项修改使用说明教程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模拟英语试卷
- 节后复工培训内容五篇
- 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
- GA 1051-2013枪支弹药专用保险柜
- 某水毁公路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 家庭病房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8-0202
- 2022质检年终工作总结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