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规模(1)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1)时间差异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工具和社

2、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2)空间差异 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亚、非、拉自然增长水平较低较高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妇女受教育水平高,生育率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4、

3、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

4、、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4、图中曲线表示出生率,曲线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

5、,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

6、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调节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7、 4、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增多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5、我国人口迁移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大批迁移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当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流量增大

8、,流向变化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

9、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人

10、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一单元试题 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不断上升的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20世纪以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亚、非、欧、拉美、北美、大洋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6、发达国家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高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劳动力不足 10、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四类型(按发展顺序)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 、 现代型。12、原始型的特点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高 出生率、 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

12、长率。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 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过渡型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过渡向现代转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 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人口的自然增长 和 人口迁移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 和 国内人口迁移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17、二战后, 欧 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当代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实行 计

13、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8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家 改革开放 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主要流向发生变化(流向沿海发达地区)。19、我国古代,由于 农业 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战争 以及 自然灾害 影响,人民大批迁移。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人口密度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增加。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其中 经济 因素往往起着主导因素22、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

14、限度可以用 环境承载力 表示,重要指标是 人口数量 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消费水平24、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人口合理容量,数量比环境人口容量 小 25、“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短缺 的资源26、中间派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 100 亿;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16 亿。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

15、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

16、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

17、状 条带状 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显界线(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4、主要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达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质量上有高级与低级的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三、城

18、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2)其他因素: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

19、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划分标准: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

20、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服务范围(1)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2)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区域中,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三节 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1、。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22、(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Ø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Ø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Ø  D.提高绿化Ø&

23、#160;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Ø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推力4、城市化的意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30%以下,较低缓慢缓慢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后期阶段70%以

24、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2)土地质量下降(3)对水循环的影响(4)对气候的影响(5)产生环境污染问题2、目标: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二章试题 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内部因 土地利用 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用地类型。2、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 相同 ,这就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 集聚,形成功能区;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界线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

25、布在城市的 外缘 ,面积 较大;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低级 住宅区的分布地,环境较差。4、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5、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建筑物 高大密集 是其共同特点,既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6、工业生产有大量 运输 需求,因而需要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城市地域结构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10、

26、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顺序是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人口规模 来划分的,从小到大可划分为 集镇 、小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少 、级别 低,服务范围 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多 、级别 高 ,服务范围 大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近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层层嵌套 。13、城市化是人口向 城市 集聚和 城市 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 变为 城镇的过程。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

27、现了 社会经济水平。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收入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等,拉力有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 等。16、城市化进程可分 初期 、 中期加速 、 后期成熟 三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中期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中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 初期 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后期 阶段。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国家类型现在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发达国家后期早慢高大发展中国家初期或中期晚快低小18、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环境污

28、染严重,住房,交通紧张,失业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 生态城市 的目标。一方面 减少城市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 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9、: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概念2、农业区位的含义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包括市场、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等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生产地区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3、标志: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三、混合农业1、概述(1)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2)分布:欧洲、北美洲、

30、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2)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3)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较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市场有固定的销售市场科技机械化程度高政策政府扶持、鼓励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

31、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

32、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率高。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概述(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2)主要农作物:水稻(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历史悠久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生产规模小,人口多,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意识机械

33、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经济水平低,生产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概述(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经营方式: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是国营(3)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4)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评价自然因素地形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为实现机械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稳产、高产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水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集散便利,降低运费

34、、增加效益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利于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工业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能耗高,造成了环境问题现代化生产的保证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有利于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市场(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

35、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概述(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区。(2)牧养对象: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2)发展措施:发展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划区轮牧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

36、井取水保证牧场人畜用水和牧草灌溉用水培育良种牛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病虫害研究二、乳畜业1、概述(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沿岸、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2)生产对象:奶牛(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4)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2、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2)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光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3)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人们由消费乳制品的习惯(4)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三、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的区别地域类型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气候特点气候温

37、和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草场类型以人工草场为主以天然草场为主分布城市人口密集区地广人稀的地区产品牛奶及奶制品为主肉、皮、毛为主机械化程度高较高市场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外地市场为主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 地理位置 ;二是农业与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决策者对 农业土地合理利用 的选择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 因素比较稳定,而 社会经济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4、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 地域 和一定的 历史发展 阶段、 在 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 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5、混合农业主要是 耕作业

38、 和 畜牧业 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6、 澳大利亚 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 东南部的墨累-达令 盆地,主要是 家庭 农场,规模 大,机械化水平 高 ;靠近主要 公路 ;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 农业生态 系统。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季风水田农业 ,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中国 9、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 平坦开阔 ;气候类型主要是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人口 密集 ,劳动力 丰富 ,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10、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小 农经营 ; 单产高,但 商品率 低; 机械化和 科

39、技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1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12、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国营13、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小麦和 玉米为主14、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美国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中部平原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 农业生产1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图3.14):地 广 人 稀 ;自然条件 优越;市场 广阔 ;交通便利;科技 先进 ;机械化水平 高 16、农业的 商品 化促进了农业的 专业 化和 区域 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潜力17、大牧场

40、放牧业是一种面向 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的 干旱、半干旱 气候区,牧牛为主国家有 美国、阿根廷 ,牧羊为主有 澳大利亚、南非 18、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生产规模大 、 专业化程度高 的特点19、阿根廷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气候 温和 、草类 茂盛 ;地 广人稀 ,租金 低 ;距 海港近。20、阿根廷所产的牛肉主要供 出口 。铁路的贯通,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其市场扩展到欧洲。21、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城市市场 的 商品 化、 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对象是 奶牛 ,产品是 牛奶及其制品。22、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

41、亚、新西兰 23、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消费市场 ,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市郊。如我国 北京上海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气候 温凉潮湿 、有利于 多汁牧草 的生长,也种植 饲料作物; 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 牛奶的习惯。27、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商品化农业(面向市场)、机械化程度高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食品、瓶装

42、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

43、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5、现代工业发展中,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的区位因素1、工业的概念2、工业的分类(1)按生产

44、对象:采掘工业、加工工业(2)按产品性质:轻工业、重工业3、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土地、水源、政策、环境等4、工业的主导类型工业的主导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啤酒厂、印刷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钢铁、冶金、化学接近能源供应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电子装配、普通制衣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卫星、飞机、精密仪器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2)

45、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影响渐强(3)一些发达国家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4)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5)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2)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3)固体污染工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和农田3、政策和其他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增强4、钢铁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主导因素区位特点早期燃料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20世纪初期开始原料铁矿资源靠近大铁矿第二次世界大战消费市场、交通临海布局第二节 工

46、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联系类型: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联系等。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3、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

47、、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工厂少,工业联系简单;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如汽车工业)。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联系工序上的

48、工业联系(2)空间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3)信息联系2、工业集聚(1)概念(2)意义:降低运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公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1)概念(2)类型按形成分类自发形成的、规划建设的;按性质分类发育程度高的、发育程度低的。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概念(2)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2、工业的地域联系(1)主要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

49、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

50、;(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科技

51、、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便捷的交通;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主要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1、兴起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

52、张、环境污染严重3、整治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二、新工业区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为主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特点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区分散在小城镇甚至乡村劳动力条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府因素军事订货政府的大力支持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形成,发展历史比较长久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形成,出现时间较晚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地区意大利东

53、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形成条件丰富的资源或便利的交通科研、人才高地,快捷的交通条件、清洁优美的环境生产规模规模大,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结构传统工业为主,结构单一以新兴工业为主,高技术工业和轻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多为煤铁复合体型,也有临海型分散分布,多为临空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较小 ,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 灵活,也 复杂2、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 明显优势条件 的地方,以花费最低 生产成本 获取最高 利润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场地、水源、 劳动力、市场、科技、交通、政策 4、不同工业类型的布局工业类型特点举例(至少一例)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运量大或者不易储存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加工、采掘工业(石油、煤炭)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运量大或者不易储存啤酒厂、糕点厂、家具厂、印刷厂、石化厂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等能源炼铝厂、炼铜厂、炼钢厂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普通服装、鞋帽、电子装配技术导向型工业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航天、激光、精密仪表、汽车造船等5、鞍钢区位接近 原料和燃料 ; 宝钢区位靠近消费市场 ,临近我国最大 海港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增强或减弱),原料、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