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城规人口学概论复习_第1页
重庆工商大学城规人口学概论复习_第2页
重庆工商大学城规人口学概论复习_第3页
重庆工商大学城规人口学概论复习_第4页
重庆工商大学城规人口学概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口学概论一、人口调查:从客观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揭示人口规律重要方法。主要有人口普查、人口经常登记和抽样调查。 (一)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方法与项目、表格、时间对全国(或地区)人口普遍地、逐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是对人口数量、特征、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布的全过程。 基本特征(1)个别性:必须对每一个人进行点查、将每个人的情况直接填报到普查表上(2)普遍性:应有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域上的每个人,都必须一一点查,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必须保证完全覆盖。(3)同时性:必须有一个标准时间。(4)定期性:应定期进行,便于相互比较,系统把握人

2、口变化的规律,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学术和市场研究提供依据。 人口范畴 (1)常住人口: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口,不管其在普查标准时点上是否住在普查区内,常住人口还包括外来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2)户籍人口:公民依照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登记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项目设置(1)表明人口自然和地区特征的项目。(2)表明人口社会特征的项目。(3)表明人口经济特征的项目。(二)人口抽样调查 1.人口抽样调查的特点:(1一种非全面调查,它只调查人口中的一个部分,并且只对被调查单位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2目的是为了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状况。(3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排除

3、了主观选择因素的干扰,能够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有均等的机会被抽取,这是人口抽样调查有效的保证。优点:节省人力、财力、时间等,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推断总体的状况。(三)人口经常登记(人口生命统计)指人口重大事件发生后随即进行登记。它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优点。人口经常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出生登记、死亡登记、结婚登记、国内迁移登记、国外迁移登记、流动人口登记等。坚持以下几点:(1)明确事件的申报人。(2)明确登记的期限。(3)规定登记的地点。2、 人口统计: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人口现象数量资料的整个工作过程。是认识人口现象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对人口过程的数量方面的考察,来反映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

4、数量、分布和构成等变动的规律性。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Natality):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度每千人中的出生人数。公式: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Mortality):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度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公式: 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度每千人中自然增长的人口数。计算公式: 注意区别:(区域)人口的封闭(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

5、)与开放(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 人口迁移率)3、 人口预测:根据人口现状以及对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假设,对未来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所做的测算。进行人口预测需要掌握的条件。人口预测又分为短期(1-5年)、中期(5-20年)、长期预测(20年以上)三种。 4、 人口规划 :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对今后人口发展的规模、速度、人口再生产各方面的总目标与各项具体要求所编制的人口计划。人口学对未来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也是运用预测和规划的方法。“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概念:指一个人口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水平向低水平呈现的历史性转变。五

6、阶段:高位静止(HS)初期加速(EA)中期扩张(ME)后期减速(LD)低位静止(LS)“人口转变”的基本观点1、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CDR)转变与出生率(CBR)转变这样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环节,这种转变总是以死亡率下降为先导,以出生率降至接近甚而低于死亡率水平为完结;2、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传统社会的高水平向现代社会的低水平转化,是一个任何社会或迟或早都必然要经历的人口过程,这一人口过程可按照一定的人口统计指标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特征划归不同的人口转变阶段;3、经验表明,在人口转变进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并不同步,两者间存在一个“时滞”(Time lag),即出生率的下降通常比死亡率的下

7、降滞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其间必将引发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即所谓的“转变增长阶段”, Transitional growth stage)但在人口转变接近尾声时,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相继降到较低的水平并趋于相对稳定,这时人口将会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状态,进而形成所谓的“静止人口”(Stationary Population)或“稳定人口”(Stable Population);4、人口转变的根本动因在于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促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再生产: 新一代的出生,成长和老一代的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过程,人口通过这种世代更替以实现自

8、身的延续和更新。人口再生产具有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表现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 粗放(原始)型简单人口再生产,高高低 过渡(传统)型扩大人口再生产,高低高 稳定(现代)型萎缩人口再生产,低低低 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一年期限内每千名育龄妇女(1549岁)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公式表达: 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分年龄计算的生育率,即一年间每千名某年龄组育龄妇女(1549岁)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公式表达: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指平均每个妇女按照现实的年龄别生育率水平度过其整个育龄期(1

9、5-49),所生育的子女数。在统计方法上即是将各个年龄别生育率相加。其统计单位是“个”。公式表达:净再生产率(Net Reproductive Rate):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且能存活到接替其母亲生育职能年龄的女婴数。公式表达:生育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 :指母亲一代所生育的女儿在数量上能够达到替代她们自身的规模与水平。衡量依据有二:一是总和生育率(TFR);二是净再生产率(NRR)。当TFR 2.1或NRR 1时,就意味着生育处在更替水平。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于扩大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

10、于稳定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于缩减平均世代间隔(Mean Length of Generation):即母亲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间隔,旨在反映母女两代生育的代际间隔与时间长度。净再生产率指标反映的是人口增长的规模与程度,那么平均世代间隔就旨在反映人口增长的速度。使用平均世代间隔指标时,必须与人口净再生产率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实际趋势。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1指在既定社会经济状况所反映的死亡水平条件下,同年出生的一批人(cohort)预期平均可能存活的平均寿命(即平均出生预期寿命);2这批人活到某一年岁(X)时,平均还能继续存

11、活的年数(即平均预期剩余寿命)。平均预期寿命作为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死亡率高低的指标,它和死亡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提高。 注意区别:“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 含义不同:前者是指同时出生的一批人按现在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平均可以活多少岁(模拟性);后者是指某一年全部死亡者平均所活到的具体年岁(真实性)。适用范围和意义不同:前者综合反映当时全体人口的死亡水平、趋势与特征;后者只能说明当年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龄。Chapter 2性比重(Sex Proportion ): 分别表现男女两性人口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指标,公式表达:性别比(Sex Ratio):

12、 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对比关系,通常依据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统计。公式表达: 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数列,所谓年龄中位数,就是这个连续变量数列的中间值。它恰好把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下,另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上。(0.1.2.3···n-2.n-1.n)可用来分析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或集中趋势,借以表明一个人口(群)的年龄。如果按一岁一组顺序从小到大排列年龄数列,从零岁起累计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组,就得到某个人口的年龄中位数。计算公式如下: 年龄中位数可用于同一时期不同人口的对比分析,

13、也可用于同一人口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指标作为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为成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向上移动的轨迹,反映了人口总体逐渐老化的过程。在人口统计中,除常计算总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外,还常计算男、女性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以及其他各种年龄中位数。例如,结婚人口的年龄中位数,育龄妇女的年龄中位数,死亡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Average Age)既定群组中人口年龄的平均水平。注意区别:“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两指标统计口径不同,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观测与解释上各有侧重。平

14、均年龄(Average Age)指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平均水平,强调的是“年龄均值”;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则反映“人数均等”,通常也称之为“中位年龄”。另外,AA不受年龄结构影响,MA则与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年轻型人口, MAAA;对于老年型人口,MAAA 人口年龄构成(Age Distribution):年龄构成亦是人口的自然构成之一。国际社会通常按一定特征把一个人口群划分为“少儿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这样三大人口组,相应的年龄划分为:少儿人口:014岁成年人口:1559岁或1564岁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 桑德巴模式: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在1900年发表的人口年

15、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年龄结构与人口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发现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在各国呈现出较大差异。由此按不同年龄结构所导致的不同人口增长态势划分了三种人口类型。这种把年龄分组与人口变动类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被后人称之为“桑德巴模式” 。桑德巴模式:按年龄分组划分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或Aging of population ),意指一个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抑或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 。俗称“人口老化”。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化状态时,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成年

16、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在下降。当然,这两种人口比例的增减变动既可源于少儿人口的(绝对或相对)减少;也可出自老年人口的(相对或绝对)增加。前者主要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或生育率,后者则是依靠降低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来实现。 1)“个体老龄化” 与 “群体老龄化”2) “数量老龄化” 与 “质量老龄化”生育率下降(Fertility-dominated)3) 即“底部老龄化”或“相对老龄化”,死亡率下降(Mortality-dominated) 即“顶端老龄化”或“绝对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特点速成性: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的时间远远短于西

17、方国家。 巨量性: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居世界之首。 超前性:所谓“未富先老”。全球老龄化发展趋势:1)世界人口老龄化大致显现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这一“银发浪潮”的来临,21世纪上半叶,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发展态势。 2)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参差不齐,欠发达地区正在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力量。3)纵观前后一百年间世界人口老龄化态势,全球人口老龄化格局正在从“三分天下”走向“一统天下”。人口“高龄化”与“老龄化”高龄化(Aging of the Aged)简单说,就是老年人口的老龄化,确切讲,即指年满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The oldest old)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现象。可

18、参照老年人口系数创设“高龄人口系数”。老龄化导向高龄化的判断标志:老龄化从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底部老龄化”转向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顶端老龄化”。当高龄老人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或当高龄化速度快于老龄化速度之时 。老龄化演进到高龄化的分界标志发生在当老年人总量(或系数) 少儿人数总量(或系数)之时,亦即当“老龄化指数”1时。“人口红利”(Population bonus)是人口转变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特定阶段。此时人口年龄结构中,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扩展,比例上升,“人手”增加;另一方面是人口抚养比下降,“人口”减少。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年龄结构或人口机会窗口。1998年Davi

19、d E. Bloom, Jeffrey G. Williamson在关注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首先提出“Demographic gift”,随后阐明了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Demographic dividend”。严格来说,任何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口红利”。但最早实现人口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因经历时间较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并不十分明显,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所谓的“人口红利”效应。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因为人口转变的历程较短,往往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

20、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因而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关联性,人口转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效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大约开始于1930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的时间。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在内,差不多在晚于日本30年后出现“人口红利”,目前这些国家都正处在人口的“红利”期。中国“人口红利”期将持续40年:1990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66.7,总抚养比下降到50,人口机会窗口开启,进入“人口红利”时期。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

21、人口比例上升到70.1,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这一比例将始终保持在70以上。人口总抚养比徘徊在3745。预计到203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下降到66.3,总抚养比回升到50.9,人口机会窗口关闭,“人口红利”时期结束。值得注意: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郎咸平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凭着“摸着石头过河”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的“奇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人口红利”所提供的充裕劳动力和较轻的人口抚养比。蔡眆等人研究认为:中国总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2000年间,总抚养比下降推动中国人均GDP增长速度上升2.3个百分点,对人均GD

22、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4。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还需要深思。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1、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劳动力质量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2、通过制度创新、产业优化和管理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年龄。4、有“红利”,必有“负债”。(确定人口抚养比阀值)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

23、的员工。Chapter3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和转换。一般讲,控制人口数量客观上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譬如,在家庭资源限定条件下,选择“少生优生”).而人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增减,现实社会中不难看到,低素质人口往往倾向多生(譬如,受教育程度与多胎生育呈负相关变化);而人口素质提高则会促进人口数量的减少(或许可解释为高素质夫妇有更广泛的生活情趣与需求;亦可理解为,高素质夫妇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较高)。 人口增长率反映总体水平或长期状况的人口增长率反映某一单独或个别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反映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程度人口增长加倍时间(Doubl

24、e time)所谓“人口增长加倍时间”,就是按照某种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当人口增加一倍时所需的时间。亦即人口翻一番的时间。公式表达:反映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及其具体计算公式文盲率(Illiteracy Rate)超过学龄期(12-15岁以上)年龄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字的人在相应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文盲率反映一个国家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根据不同档次受教育人口计算的平均值。公式表达:人口转型与健康转变1)人口问题的转型一是人口数量问题转向人口质量问题是人们关注健康的必然结果。以往人口学家和人口发展决策者的主意力集中在降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方面,而如今,改善人口的健康状况,显得日益重要,健康本

25、身就是人口质量的要素之一。二是人口数量问题转向人口结构问题。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现象使得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需求日益突出。2) 健康性质的转变第一次健康转变旨在降低死亡率,使大多数人都能存活到老年期。因此,这时候主要解决由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的传染病和一些急性病,解决的办法一般是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善人们的卫生习惯和饮水条件,加强预防免疫工作即可奏效。第二次健康转变要求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的保健问题,这就对预防和治疗那些与增龄和衰老相关的慢性病,延缓衰老,对受损的器官功能的康复治疗等。显然,实现第二次健康转变要比第一次健康转变更困难,任务更艰巨。3)医学模式的转轨生物医学模式转

26、向社会医学模式,即强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突出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只有稀缺性人力资源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创见把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看成是一种资本形态,进而把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认为人力资本的获得主要依靠后天的投资;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支出而非简单的消费支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资资本投资;该理论对人类前景持乐观态度。人力资本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人力资

27、本理论为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知识经济”做了最好的理论预见;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力”的差距;(甚至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的提出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呼应正在改变着人们关于权力和财富的观念及游戏规则;科研向生产的转换将越来越快。中国、如何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人口资源总量巨大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人口逆淘汰:是相对于“正淘汰”(优胜劣汰)而言的,即指高素质人口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趋于缩小,而低素质人口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以致形成人口再生产在质量方面“劣胜优汰”的人口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因身体(遗传)素质差异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即有遗

28、传生理缺陷的夫妇相对于生理健康的夫妇生育了更多的孩子; 二是因文化素质差异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生育意愿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低素质的夫妇往往比高素质的夫妇生育更多的孩子; 三是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其基本假定是老年人口相对于青壮年人口来说大致可归为低素质人口。健康老龄化内涵、认识及实现途径1、“健康老龄化”, 其基本涵义就是要求老年人余寿中带病的、 带伤残和不能自理的时间尽可能缩减,使这部分寿命压缩到生命最后很短的一个时段(邬沧萍,1995)。 2、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

29、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邬沧萍,1996)。 3、“健康老龄化”是指机体在其发育成熟前健康增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内外在卫生因素的作用,排除不卫生因素的影响,使衰老变化得到明显延缓和减轻,有效维持体内平衡(homeostasis)、良好的适应变化功能和抗病能力无明显减退的老化(黄怡兴,1995)。4、在一个不断老龄化的人口中,健康的老年人构成老年型人口的主导力量,而且总人口出生队列对老年人口总量增长的影响又能保证甚至强化这种主导性力量(穆光宗,1996)。认识:1、健康老龄化”跳出了个体或少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狭隘眼界,着眼于整个人口群体的健康长寿,它强调的是总人口中健康老人比

30、重的不断提高。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或生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寿命的质量。 3、“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虽然它直接针对老年人群提出来,但可以说健康老龄化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事实上,只有有了健康的儿童、健康的成年,才会有利于健康的老年的实现。因此,健康老龄化研究需要把基因工程、优生优育、希望工程、全民健身运动等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既如此,“健康老龄化”就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4、“健康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且也包括人口系统的其他功能的积极状态。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已经不再限于延长寿命,除了免于疾病、残疾外,还包括身体、精神和社

31、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老龄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还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 1、“健康老龄化”跳出了个体或少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狭隘眼界,着眼于整个人口群体的健康长寿,它强调的是总人口中健康老人比重的不断提高。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或生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寿命的质量。 3、“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虽然它直接针对老年人群提出来,但可以说健康老龄化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事实上,只有有了健康的儿童、健康的成年,才会有利于健康的老年的实现。因此,健康老龄化研究需要把基因工程、优生优育、希望工程、全民健身运动等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既如此,“健康老龄化”就并不仅仅只是一

32、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4、“健康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且也包括人口系统的其他功能的积极状态。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已经不再限于延长寿命,除了免于疾病、残疾外,还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老龄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还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 实现途径:倡导健康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实践:由于“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涉及人的一生,今天的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关系到明天的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所有年龄组的人口中提倡对健康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实践,即从婴幼儿期直到老年都要重视生命的健康问题,不仅要在现有老年人口中倡导对“健康老龄”

33、的追求,从长远的观点看,更有必要在潜在的老年人口和准老年人口中倡导对“健康童年“和健康壮年”的追求。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健康投资和健康存量储蓄行为的大众化和持久化诚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未雨绸缪的重要举措。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关于人类发展状态的概括性指标测评。该指标创建于1990年,针对如下三方面内容对人类发展成就进行测评。 1)健康长寿的生活(Long and healthy life)。2)知识(Knowledge)。3)体面的生活水准(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人口安全”层次1:人口安全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

34、全等概念一样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在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人口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或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全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与效果。层次2:人口安全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安全,可区分为“本体安全”与“客体安全”两个层面。所谓“本体安全”即指人口自身的存续与发展安全,规模适中,结构合理;所谓“客体安全”则是把人口视为影响或保障其他安全问题的客体因素。因此,人口安全的内涵应包括人口本体安全与人口客体安全两个层面,前者是内生性的,后者则是外生性的。层次3:人口安全应是人口问题的激化表现,属于最高层次的人口问题。为此,由于人口自身

35、因素或与其他变量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都可以称为人口问题,但并非所有人口问题都可以上升到安全层面,否则就泛化了人口安全概念,人口问题可以随时存在,但这不等于说我们随时处在人口安全的威胁之中。只有当某些人口问题的影响膨胀到足以严重威胁人口自身的存续与发展,或威胁到国家或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才应认定为“安全”问题,否则,只能视之为“安全”隐患。2014年城市规模最新标准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我国城市规模将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

36、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根据最新标准,全国大部分城市将会被降级,很多城区人口不到500万的,将不被定义为特大城市。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有6个城市,城区人口达到500-1000万的有10个城市。 家庭类型(Family Types)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与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由一对夫妻

37、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爸爸,妈妈,宝宝),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的家庭称为扩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宝宝)。一般说,核心家庭就是小家庭,扩大家庭常为大家庭。直系家庭(Stem family)与复合家庭(Joint family):两者都是扩大家庭的具体形式,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为直系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宝宝),这种家庭中只有纵向(扩展)的直系亲属关系。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为复合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姑父,宝宝,表兄弟), 在这种家庭中除了纵向(扩展)的直系亲属关系外,还存在横向(扩展)的旁系亲属关系。

38、完整家庭与缺损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称完整家庭,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损的就称缺损家庭(爸爸,妈妈,宝宝) 。旧空巢家庭:指子女长大后成家立业,离开父母独立居住而形成的家庭。针对中国来看,指家中仅有夫妇二人或一人,本人(即户主)年满60岁或65岁以上的一代户家庭。新空巢家庭:指独生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离开父母而形成的家庭“空巢”。与多子女家庭比较,独子家庭的“空巢”化有如下特点:1) “空巢”期提前与延长。一方面,一对30岁生育孩子的夫妇,在孩子18岁成人离家时,父母都还不满50岁(中年“空巢”);另一方面,伴随预期寿命延长,夫妇二人将在 “空巢”家庭状态下生存20年左右。2) “空

39、巢”现象的凸显或骤变: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一旦离开家庭,原来“三足鼎立”的家庭格局骤然转变为“二人世界”,没有缓冲。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探讨概念界定: 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趋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之差。即相对于农(牧)业生产所需的合理劳动力之外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当农业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就内生着剩余劳动力。指标评测耕地劳动比例法(胡鞍钢,1997):通过估算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即可计算农业劳动力总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之差农业剩余劳动力。直接计算法(王诚、1996):根据农业统计数据直接进行计

40、算。公式表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总劳动力数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企业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生产函数法(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农业生产量达到最大时,各生产要素(仅只劳动力与耕地)按最优配置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从而推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观点探讨: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协调论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与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

41、既定时空限定下某一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量。可区分为最大(the most)与最佳或最优(the best)人口容量。我们应追求的当然是最优人口容量。需要强调,在不同的时空条件限定下,环境人口容量是可变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3

4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报告提出1: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报告提出2: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

43、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报告提出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五个着力点:理 念、目 标、平 台、政 策、公 众 城市人口规模一般预测方法1、综合增长率法适应范围:经济发展稳定,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的城市(注意人口基数的增大和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对增长率的影响)。基本原理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m、k!预测步骤 1、确定该城市近几年的m、k; 2、确定该城市规划期内的m、k; 3、利用m、k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2、

44、带眷系数法适应范围:建设项目已经落实,人口机械增长稳定,去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基本原理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a、带眷比!预测步骤 1、根据职工需求P1、P2及P3; 2、确定带眷系数;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3、 剩余劳动力转移法:适应范围:具有剩余劳动力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基本原理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Z、P1、b!预测步骤 1、收集整理城市、农村人口及农村耕地面积数据(P0、P1、s); 2、确定其他参数(k、m、Z、V、f、b);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4、 劳动力需求法基本原理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Y、 EL、 K0 / Kn !预测步骤 1、收集近期至少5年连续的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2、确定其他参数(Y、EL、K0、Kn); 3、将值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即可。5、 回归分析法适应范围 城市人口数据变动平稳,直线趋势较为明显。基本原理 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确定 !预测步骤 1、确定回归的变量(年份、GDP);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