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教材(自己修订版)_第1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自己修订版)_第2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自己修订版)_第3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自己修订版)_第4页
初高中衔接教材(自己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及零点分段法一、知识点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在数轴上,数和数之间的距离二、例题例1:在下列条件下去掉绝对值(1); (2); (3)例2:解绝对值不等式(1); (2); (3); (4);(5); (6);练习:; ; ; ; ; 例3:解不等式 (1); (2)例4:(1)求函数的最小值 (2)求函数的最大值例5:作出下列函数图像 (1); (2); (3); (4); (5)

2、; (6)例6:(1)方程有4个解,求的取值范围; (2)不等式的解为一切实数,求的范围。练习:不等式组 无解,求a的范围。1.1.2. 乘法公式一、知识点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立方差公式 ;(3)三数和平方公式 ;(4)两数和立方公式 ;(5)两数差立方公式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二、例题例1 计算:例2 已知,求的值练习1填空:(1)( );(2) ;(3) 2选择题:(1)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等于 ( )(A) (B) (C) (D)(2

3、)不论,为何实数,的值 (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例3 (1)已知,求与的值;(2) 已知:,求与的值;(3)已知:,求与的值;(4)已知:,求值:;练习:1已知:,求的值;2已知:,求的值;3若,求的值;4设,求的值;5计算:(1)=_;(2)_;(3)_;(4)=_;(5) _;(6)_;6已知:,求的值。7若,求的值;8已知:、是正实数,且,求的值;1.1.3二次根式一、知识点 一般地,形如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等是无理式,而,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

4、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与,与,与,与,等等 一般地,与,与,与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

5、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意义二、例题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 (3)例2计算:.;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和; (2)和.例4化简:例 5 化简:(1); (2)例 6 已知,求的值 练习:1填空:(1)_ _;(2)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 _ _;(3)_ _;(4)若,则_ _2选择题: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 )(A) (B) (C) (D)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有下列性质:;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像,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求常数的值例2(1)试

6、证:(其中n是正整数); (2)计算:;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拓展练习:1 解不等式 2 设,求代数式的值3 当,求的值4 设,求的值5化简或计算:(1) (2) 6(1)已知,求的值(2)若,求8.若,则( ) (A) (B) (C) (D)9.计算等于 ( ) (A) (B) (C) (D)10解方程11计算:12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第二节 分解因式1公式法常用的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和公式: ;3完全平方差公式: 45(立方和公式)6 (立方差公式)由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是互为逆变形,所以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运用上述公式可以进行因式分解2

7、分组分解法 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3十字相乘法(1)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二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由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分解成,常数项分解成,把写成,这里按斜线交

8、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如果它正好等于的一次项系数,那么就可以分解成,其中位于上一行,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4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 (2)拆、添项法例1 (公式法)分解因式:(1) ; (2) 例2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1) (2)例3 (十字相乘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3) (4) 例4 (十字相乘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例5 (拆项法)分解

9、因式【巩固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拓展练习:1分解因式 (1) (2) (3) (4)(5) 第三节 不等式解法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形 或()图象解法: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二次函数图象不等式的解、是两根且或两条射线无解无解全体实数R注:的情形由学生行讨论例1:解下列不等式:(1); (2);(3); (4);练习:(1); (2); (3); (4);2. 分式不等式例2:解不等式:(1) (2)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5); (6) ; (7) ;(8) ; (9) 例3:(1)不等式的解为,求的值; (2)函数

10、的图像在轴上方,求的值; (3)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R,求的范围; (4)不等式恒成立,求的范围;3解高次不等式:例1:解下列不等式:(1); (2); (3);例2:解下列不等式:(1); (2) ;(3)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1); (2);(3); (4);拓展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1) (2) (3) (4) 2解下列不等式:(1) (2) (3) (4) 3解下列不等式:(1) (2) 4解关于的不等式5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是一切实数,求的取值范围6若不等式的解是,求的值7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不小于0?8.已知函数 (a为常数)在2x1上的最小值为n,试将n用a表示出来

11、9.解关于x的不等式x22x1a20(a为常数)10.不等式的解是求不等式的解第四节 一元二次方程及韦达定理一、知识点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因为a0,所以,4a20于是(1)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2)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1x2;(3)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的左边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24ac来判定,我们把b24ac叫做

1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1)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2)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3)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1)使用判别式时要保证二次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3)二次三项式为完全平方式;(4)二次三项式 恒正 或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x1·x2

13、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即 p(x1x2),qx1·x2,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2(x1x2)xx1·x20二、例题讲解例1.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1) (2)(3) (4)x22xa0 练习

14、:1.当为何值时,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有一个交点; 无交点;2. 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求的范围;3.取何值时,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例2.若方程两根分别为与,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例3. 二次函数 与轴交于A、B两点,求的最小值;练习:求二次函数与直线截得弦长的最小值;例4:已知:实数、满足,求的范围;例5:设是不小于的实数,使得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若,求的值; (2)求的最大值;例6: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1)两根同号,求的范围; (2)两根异号,求的范围;例7:是否存在常数,使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根、满足,如

15、果存在,试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拓展练习:1若是方程的两个根,则的值为( )A B C D2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则判别式和完全平方式的关系是( )ABC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3若关于x的方程mx2 (2m1)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A m B.m Cm,且m0 D .m,且m0 4设是方程的两实根,是关于的方程的两实根,则= _ _ ,= _ _ 5已知实数满足,则= _ _ ,= _ ,= _ 6已知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11,求证:关于的方程有实数根7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都大于1(1)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

16、 若,求的值第五节 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情况有很多,常见的有6种,见下表。表中的图像是的图像,是方程的根。根的分布图像充要条件根的分布在内有且仅有一个根图像充要条件或且或或例1:已知二次方程有且只有一根在(0,1)内,且都不是方程的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例2:已知方程两根在之间,求的取值范围;例3:已知二次方程的一根小于,另一根大于1,求的取值范围;例4:已知:方程的两实根都大于1,求的取值范围; 练习:1 已知方程有且仅有一个根属于(1,2),且都不是方程的解,求的范围;2 已知:方程有一个大于的负根,一个小于2的正根,求的范围;3 已知方程两个根都属于,求的范围;

17、4 已知方程两根都大于,求的范围;5 已知方程一根小于1,一根大于1,求的范围;第六节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知识要点:1.次函数在自变量取任意实数时的最值情况(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最小值,无最大值;当时,函数在处取得最大值,无最小值2介绍区间;3值域;例1:在以下条件下,求函数的值域: (1); (2); (3); (4); (5);例2:求函数在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3: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练习:1 求函数在上的最大值;2 求函数在上的最小值;3 函数的最大值是_,最小值是_;4 求二次函数在上的最值;5 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 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7 求函数的最大值

18、或最小值;8 求函数的最小值;9 求函数的值域;拓展练习:1抛物线,当= _ 时,图象的顶点在轴上;当= _ 时,图象的顶点在轴上;当= _ 时,图象过原点2用一长度为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则其所围成的最大面积为 _3设,当时,函数的最小值是,最大值是0,求的值4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4,求的值5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已知关于的函数,当取何值时,的最小值为0?第七节 集合7.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一 什么是集合 在数学语言里,把一些对象放在一起考虑时,就说这些事物组成了一个集合(set),给这些对象的总的名称,就是这个集合的的名称,就是这个集合的名字,这些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叫作这个集合的一个元

19、素().约定:(1)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集合A,B,M,N, 元素(2)同一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的也与顺序无关二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只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关系。 设是集合,是元素。若是的一个元素,则属于( ),记作。 若不是的一个元素,则不属于,记作。三 常见集合1.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set of integer),记作2.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set of rational number),记作3.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实数集(set of real number),记作4. 全体自然数数组成的集合叫自然数数集(set of natural num

20、ber),记作,用分别表示正实数和负实数,类似地有 有时也可临时取一个,如一副扑克牌有54张,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不妨叫12种生肖属相,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不妨叫四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元素个数有限。2 无限集:元素个数无限多个。2. 空集(empty set):没有元素的集合,记作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五 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如:小于10的正偶数组成的集合或 无穷集一般不能用列举表示.特殊的可以如自然数集2. 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共有的,也只有该集合才有的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

21、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基本格式为 代表元素;:公共属性。或如:(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3)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运用举例:例1用或填空 (1)0 ; ; ; ; ; (2);0 A; 3 A; 3.5 A 10 A (1,2) A(0,0) B; (1,1) B; 2 B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2) 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集;(3)例3.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使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2) 坐标平面上第一,三象限上的点;(3) 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的集合;(4) 方程的解集.例4.用列举法表示

22、下列集合 (1) ; (2) 例5.设为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实数所构成的集合:内不含1;若,则(1) 若,则中必有其他两个数,求出这两个数。(2) 求证:若,则;(3)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能否只有一个?请说明理由。练习:1为非零实数,则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为 .2. 已知集合 (1) 若中有两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实数和,使集合与的元素完全相同。4.由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满足:(1)若则;(2) 中有三个元素.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7.2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一 集合的子集和真子集子集真子集相等符号文字语言如果集合B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 就

23、说B包含于A,或者说A包含B,记作(或,符号读作“包含于”,符号读作“包含”如果B是A的子集,但A不是B的子集,就说B是A的真子集,记作若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B也是A的子集,则称A与B相等符号语言若由,则若且,则图形语言或二 子集的性质 (1) (2) (3) (4) (5)三全集与补集全集补集符号文字语言如果集合U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则称U为全集。若集合A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则称U中所有的不属于A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为A的补集。符号语言若则为全集图形语言四 真子集的性质 (1) (2) (3)举例:例1 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例2 已知集合,且,求的值。例3 已知全集,求实数

24、的值。例4 若集合,求的值。例5 已知集合,求例6 已知,求实数的范围。练习:1.已知集合,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集合,集合,若,则实数 .3.已知三元素集合,且,求与的值。4.若不等式成立,则关于的不等式也成立,求实数的范围。5.求集合的所有子集的元素之和。7.3 交集,并集1. 交集,并集 交集并集符号文字语言由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A与B的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叫A与B的并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2性质(1)交集的性质:;(2)并集的性质: ;3运用举例: 例1已知集合,分别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的值。 (1);(2)例2已知集合,求例3设集合,集合,当时,求例4设(1) 若,求的值。 (2)若,求的值。例5设集合,全集,求 例6设集合,求集合A 和B例7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人数的,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人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的多1人,问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练习:1。高一年级学生参加数学竞赛集训的有55人,参加物理竞赛集训的有52人,其中同时参加数学竞赛集训和物理竞赛集训的有30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的有463人,求全年级的人数。2已知集合 且,求实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