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1页
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2页
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3页
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4页
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2009 年六、(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 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 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 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 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 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 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

2、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 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 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 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 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 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賦,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3、。有此禀赋 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 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 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 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 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 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 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 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 的自我的人便

4、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 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 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 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 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 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 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

5、去承受外 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 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冇删改)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口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 了回定有路途。(2分)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 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21. 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22.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

6、为那是人生 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 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2008 年六、(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 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 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 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

7、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 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 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 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 伟大的灵魂。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 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 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

8、上垂了 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 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 把我吓了 一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 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 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 或炒,大铁勺碰得眶眶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 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主要是勺子太大。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一一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

9、 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 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 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 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 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 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 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

10、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 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 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 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 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 结构上冇什么作用? (4分)答:20、作者在文章屮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

11、厨房屮的那把炊勺? (4分) 答: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 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答:22、木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木,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分) 答: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1 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 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1 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 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

12、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 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 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 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 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 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 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 一切仿佛都

13、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 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 ”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 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 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 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 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 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 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1 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 用笔去找。”于

14、是他过上了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 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 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 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 肾病,这样一位深荧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 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

15、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1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 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 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 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 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 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1 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 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 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 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 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乐 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 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 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010年的最后一天, 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