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化措施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粮油资源大市向加工强市跨越粮食产业化是粮食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粮食流通产业走出转型发展、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径。根据省局布置,结合滁州实际,现就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报告如下:(一)滁州粮食商品量位居全省之首滁州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下辖8个县、市、区,除琅琊区外均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农杂物播种面积85.6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万公顷。常年粮食产量420万吨,总产占全国的8、全省的1/7。全市收购粮食320万吨左右,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常年收购原粮180万吨
2、,其中小麦110万吨,稻谷70万吨,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收购量和商品率均居全省之首,年调出商品粮占全省1/4左右。油料播种面积10万公顷,油料产量20多万吨,其中菜籽产量15万吨。我市的商品粮主要销往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滁州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丰收,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105亿斤。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粮食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升级之中。一是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加;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人均口粮消费将下降,但由于肉、蛋、奶等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才能转化出来,因而粮食消费的总量将会出现持续增长。二是
3、口粮消费日趋求精,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了粮食深加工业的同步发展。三是粮食消费中的城乡和地域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消费链延长,“南米北面”的粮食消费地域差异也将会逐步缩小。四是粮食消费趋于多样化和方便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要求日益增强,这将促使现代粮食加工业不断拓展粮食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长粮食消费链,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粮食制品。五是粮食品牌消费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消费时尚,粮食品牌消费正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二)滁州粮食产业化发展呈加快发展态势我市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和规模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工作、实现由粮食大市向
4、粮食强市、工业强市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快速增加。我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认真贯彻意见,积极组织实施。省政府意见出台后,市局班子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意见的学习贯彻工作,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工作重点与目标任务。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研计、实地调研,全市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深化,推进措施进一步加强。一是全面实施了滁州粮食产业化“6532工程”。即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建成6个粮食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50个粮油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粮油加工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粮油加工总产值达56.9亿元,同比增长41%。二是组织实施了粮食产业化“200亿跨越工程”。2010年,滁州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90亿,约占全省的1/10。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开展粮食产业化“200亿跨越工程启动年”活动,即到2011年底,全市粮油加工总产值力争突破120亿元,其中粮油精深加工产值同比增加20%,力争成功申报1-2家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此,我局积极制订活动方案,成立组织,明确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明确时间表,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积极开展了“四个年”活动呼应全省粮食产业“两千亿跨越工程”。年初
6、,我局认真贯彻全省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找准定位,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突破年、粮食产业化发展推进年、粮食质量效益提升年、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招商攻坚年“四个年”活动,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深入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2、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市局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向市政府领导汇报,针对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贯彻意见,并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近期,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滁州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
7、文件,扶持企业做大产业、做精产品、做响品牌。一是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市局着力在全系统开展以培育一个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新增一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引进一家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或精深加工企业、新增一个省级以上粮油产品名牌、培育一个骨干收储库为支撑基层吸纳库为网络的重点中心库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粮油加工业发展。二是着力提升企业规模。市本级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全力扶持;各县、市、区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引导培育鼓励凤宝、凯源等一批发展潜
8、力较大、生产管理和市场经营相对成熟的粮油加工型企业上市,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扶持壮大一批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增强我市粮油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着力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油科技创新体系,力求在粮油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工艺、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二次加工、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拓展粮油加工的转化增值空间。四是着力加强品牌创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立国家级名牌2个,省级名牌5个。继续抓好“放心粮油”进城入村活动,提高市场覆盖率
9、。通过参加展销会、推介会、建立直销网点等形式,强化宣传,努力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我市粮油品牌市场牵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有安徽省名牌产品3家、安徽省著名商标9个。五是着力发挥产业园区牵引辐射功能。抓住国家实施粮食增产工程、进一步扩大内需和省政府实施“861”计划等政策机遇,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地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产业带动、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的目标,加大粮食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逐步形成集粮食收购、储备、仓储、加工、配送、运输、质检、信息等“八位一体”的粮食产业集群,争创功能全、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
10、内引外联,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落户园区,真正使之成为我市承接粮食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我省沿江、沿淮粮食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六是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性投入机制。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粮食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并视财力逐年增加。成立市粮食产业化领导小组,每年对县、市、区粮食产业化发展绩效情况组织一次考核,对粮食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到2013年底粮油加工总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县、市、区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增的国家级粮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增的省级粮油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11、对新增的市级粮油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获得国家和省认定的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成果、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粮油加工企业,除省级政府奖励外,给予奖励;对新增的“全国放心粮油”企业,每个奖励1万元,“安徽省放心粮油”企业每个奖励5000元。对列入省政府实施“861”计划项目的粮食产业园区、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省级以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生产规模扩大一倍以上的设备购置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对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对引进中粮集团、跨国粮商和国家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落户我市的单位或人员,根据引进的投资总额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引进小
12、麦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开发和麸皮的综合利用,稻谷主要是碎米、米糠和稻壳的综合利用,玉米主要是淀粉的利用,油料主要是皮壳、脚料的综合利用和小品种油脂开发企业的,根据引进企业加工规模给予一次不低于3万元的奖励,并对落户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适当的贴息补助。3、强化帮扶帮办,助力企业发展。市及县、市、区粮食局主动担负起粮食产业化工作牵头部门的责任,积极协调,制订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争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一是建立驻企帮办制度。全椒县试行机关工作人员驻企业帮办帮扶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建立龙头企业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滁州市粮食局为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粮食
13、产业化牵头职责,在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市局领导联系重点省级龙头企业和有发展潜力市级龙头企业联系帮扶制度,帮助企业制定发展对策,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六大对接、外出参观考察,邀请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对龙头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系统培训,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国、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1家粮油加工企业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占全省的1/8,凯源、凤宝等2家企业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中粮协两次评选中,共有25家粮油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
14、和“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称号,占全省90家的27.8%。在安徽省首届“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评选中,我市有28家企业入选,占全省的129家的21.7%。4、搭建产业载体,招商促进转型。全市粮食系统以抢抓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我市粮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建设,构建产业载体。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全市6个在建园区项目进展顺利,为加速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二是开展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粮食资源大市的优势,主动走出去,实行特色招商、精准招商。今年以来我们先后赴北京
15、、天津、上海拜访了京粮集团、天津油脂公司、美国(上海)嘉吉集团,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维多利亚·塞奇托莱科女士、美国嘉吉公司全球副总裁荣仕坦先生来滁考察,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推介和宣传,并组织有关县、市、区粮食局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分赴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开展“一对一”粮食产业招商活动,一些国内外粮油知名企业已与有关县市签订投资协议。截止8月底,全系统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2亿元,占全年任务数的64%。在今年省局组织的科企对接会上,我市企业签订科企对接意向协议18份。三是加强央企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央企合作,积极宣传和推介滁州粮食工作,凭借央企的管理和资
16、金优势,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成功促成了3个项目与央企合作共建,中粮集团·中国植物油公司与滁州金恒油脂的战略合作、投资1.3亿元的中储粮全椒直属库退城进郊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定远分库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三)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缺乏集粮油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大型加工企业,在全国叫响的品牌几乎没有。二是加工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粮油加工业整体水平低,规模以上企业初加工产品基本同质化,且存在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产能过剩。三是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较低。深加工企业少、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17、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能力亟待提高。四是企业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发明专利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一些企业还没有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体系认证,企业质量体系和制度不健全,有质量监管不到位现象。六是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企业普遍缺乏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一些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经营管理粗放,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四) 建设粮食加工强市的对策思考“十二五”时期,粮食加工业将呈现企业规模化、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项目精深化、科研一体化、
18、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此,作为粮食资源大市的滁州,必须以突出“四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着力推进粮食资源大市向粮食加工强市转变。 一要着力推进企业发展集团化 。 粮油工业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是实现规模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重点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打破区域、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品种资源,把产、购、销、加工诸环节链接起来,组建龙头企业集团, 培育有实力、超大型的“航母型”米、面、油企业集团。要突出规模大、带动面大、多种所有制,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
19、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粮食部门应抓紧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充分利用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粮食企业集团化发展。 二要着力推进粮油加工深加工精深化。要出台优惠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扶持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新上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效益;要推进科研院所与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粮食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