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单元教材分析_第4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单元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单元减法在“迁移”中主动构建学问;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在运算方面以三位数的减法为重点,有笔算、估算、口算及减法的验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有已经 教学的一步运算问题, 仍有少量连续两问的问题; 由于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复杂,同学需要较多时间才能把握和巩固,所以本单元教材把运算教学分三部分编排;1、第 5257 页教学过程较简洁的三位数减法笔算,减法的验算, 口算一百几十减几十;2、第 5861 页教学过程较复杂的三位数减法笔算,减法的估算;3、第 6263 页整理全单元的学问;二、学问体系:本单元是在同学已经把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以及和在 1000 以内的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可以使同学基本把握整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 笔算和估算,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的减法打好基础;三、备课提示 :1、教学比较简洁的三位数减法笔算,让同学在“迁移”中主动构建学问;2、在拨算珠的活动中体会隔位退位的原理和方法;四、教材解读:(一) 笔算减法的教学分三个层次支配: 第一是不退位的减法, 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再减的问题; 然后是减的过程中退位方法, 从详细的退位操作到对退位原理和方法的概括熟识;最终是总结减法的运算方法;1、第 52 页例题列出减法算式335-123 后,让同学想方法运算

3、; 估量同学的算法是多样的, 可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运算, 可能列竖式运算, 仍可能用其他方法;让同学沟通算法的目的是体会各种方法存在共同点,都是3 个百减 1 个百、3 个十减 2 个十、5 个一减 3 个一,从而体会把数位对齐列出的竖式最清晰地代表了各种算法的共同思路,所以都选用竖式运算;2、第 54 页例题教学退位减法,仍旧让同学在独立运算时体验退位;例题和“试一试” 支配的两个竖式中, 前一个着重解决被减数十位上不够减,要从百位退 1;后一个着重于连续退位,即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不够减要从百位退 1;这两个竖式里的数是特意设计的,如前一个竖式里被减数的百位和十位上都是“ 3”,

4、后一个竖式里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分别是“0”和“ 1”;这些设计为教学预留了进行比较的空间,使同学加深对退位的体验,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握退位方法,形成运算技能;与三位数的加法相像, 三位数减法也让同学说算法、讲体会、谈体会以及相互提示,在这些活动中总结运算法就;第57 页第 7 题里支配了两组减法运算,每组里都有不退位的、 只有一个数位需要退位的、连续退位的三种情形;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也有助于同学懂得和把握运算法就;第 55 页“想想做做”第4 题里编排了三组运算题,每组都是一道三位数加法,一道三位数减法, 而且减法题是加法题中的和减一个加数; 通过这组题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加法与减法都要把相同数

5、位对齐着写竖式; 进一步体会加法时的进位和减法时的退位都应用 10 个一是 1 个十、10 个十是 1 个百等学问;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运算教学,“想想做做”和练习七里支配了一 些实际问题,包括求剩余数、求相差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等各种数量关系; 这些虽然都是教学过的,也有两点变化:一是题材不再限于嬉戏、故事,增加了 简洁的劳动、环境爱护、社会学问等方面的素材;二是更开放了,第57 页 第 9题的信息量增加了, 可解决的问题多了, 同学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多了;这些题应在解答之后加强回忆和体会,让同学回忆解决了哪些问题,采纳了哪些运算,

6、体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依据问题挑选相关条件的体会;这些对后面教学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是极有益的;另外,第53 页第 3 题把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两类问题编排在一起,通过解题再次懂得数量关系,通过比较体会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分;(三) 验算减法采纳差加减数的方法;由于同学缺乏减法中各部分关系的熟识,教材第一利用例题的素材和数量,指出“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合起来,应当等于“原有的本数”;同学联系生活体会和已有学问能够懂得这个数量关系, 建立验算减法的思想基础;然后指出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让同学进一步抽象数量关系, 懂得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相加就是这道减法

7、题里的减数与差相加, 从而感受这个验算方法是合理的;教材让同学在写出的加法竖式上进行验算,教学时仍应留意四点:第一,联系减法算式,让同学说说这个验算竖 式是依据什么列出来的,更清晰地看到它是减法算式的差加减数;其次, 让同学说说正确的运算和验算, 差加减数应当等于什么数, 假如差加减数不等于被减数, 说明白什么; 第三, 不要再教学其他的验算方法,即使个别同学知道或用了别的方法,也不在班内提倡、 介绍;第四,挑选适当的时机与加法的验算作一次比较, 让同学清晰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用加法验算,不过详细操作是不一样的;(四)隔位退位是三位数减法教学的难点,为此,教材支配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和一

8、个练习;“隔位退” 是笔算减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 这个难点到底难在哪里?认真分析,不难发觉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同学已有的“退一作 十”的认知体会差距较大;二是运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为帮忙同学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纳以下一些方法:第一,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让同学直观地懂得运算过程,对同学而言,“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无 1可退,因而从百位上退” 是他们解决新冲突的设想,提出这样的策略已经是一种创新;他们依据1 个百是 10 个十,从百位上拨去1 颗算珠的同时十位上拨上10 颗算珠;依据1 个十是 10 个一,从十位上拨去1 颗算珠的同时个位上拨上10颗算珠

9、, 演绎思维相伴着拨珠动作而绽开,领悟退位原理也在其中;列竖式时一步步讲清,个位上“ 4”减“8”不够减,怎么办?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可借的数,怎么办?向百位借百位的“1”到了十位变成了几个十?从10 个十中借 1 个十给个位,仍剩几个十?在竖式的书写格式上要提示同学留意点上退位点,而且要留意点退位点的次序,有些同学的退位点是乱点的;204-108 退位点点的时候应当是十位、 百位连着点的, 而一些同学不是这样的,虽然他运算的结果也 是正确的, 但可以看出他对算理仍比较模糊,以后数位一多就更简洁出错,所以在列竖式的时候, 肯定要结合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每一个退位点都要让同学懂得 得清清晰楚的, 什么

10、时候点, 点在哪一位上都要让同学懂得得透彻,这是在一节课内必需让同学把握的学问点;下面我们来看试一试,试一试的被减数是1000, 同学可以尝试运算, 算完后沟通一下运算过程,重点说说是怎么退位的,各个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变化,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分别变成了几;并联系例题说说隔位退的减法运算需要留意什么?在教学中,老师们也可以针对同学的 实际情形,采纳其他的方法,比如可以用同学感爱好的演戏形式,1000 减 537,可以叫四个同学分别扮演1000 当中的四个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仍可以用口令的形式让同学记忆: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到了,往后走, 0 上有点看作9(王益琴老师

11、课例)教学这道例题, 仍有一个地方值得留意,那就是验算, 肯定要重视隔位退这种题目的验算, 除了检验结果有没有算对,更重要的是让同学在验算过程中体会做减法时隔位退的1,在加法验算时是怎样一位一位地进上去的,也就是体会进位与退位的过程;(五)教材仍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运算练习:一是进展性练习;“试一试”运算 1000-537,被减数个位上不够减,十位和百位上都是0,要从千位上退1;运算原理与例题相同, 隔位退位的跨度比例题更大,步骤比例题更多, 同学能从中进一步明白隔位退位的方法;二是巩固性练习; “想想做做”第1 题都是隔位退位减,假如运算发生了错误,能通过验算准时发觉;第2 题是改错题,收集了同

12、学可能发生的运算错误,特殊是前两题更常见, 同学通过辨析找到错误所在及 发生缘由,并引以为戒;三是建构性练习; “想想做做”第3 题设计了三组运算题,在前两组里各有一道要隔位退位,另一道不要隔位退位;通过同组两题的运算和比较,让同学明白隔位退位不仅由于被减数十位上是0,仍由于个位上不够减;假如个位上够减,即使十位上是0,也不需要隔位退位;四是应用性练习;让同学运用隔位退位的运算解决有关蛀牙、订杂志的实际问题, 学会看懂电费单和运算当月有用电数;(六)利用估算三位数加法的体会,估量三位数减法的差大约是几百;本单元教学三位数减法的估算不编排例题,利用第 61 页练习八第5、6 题引导同学经受迁移的

13、过程;第 5 题利用“估算, 填上整百数”这些数学术语唤醒已有的估量加法的体会; 第 6 题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三位数减法的估算是转化成整百数减法进行的;62 页单元复习里也有估算;第5 题在回忆已经学过的估算的基础上,估算804-596 的差,要转化成800-600 进行估算;第8 题先估算、再笔算,可以相互验证得数是否合理;如估算307+108 的和大约是400,笔算的得数是415,两种算法的结果一样, 说明估算与笔算都是正确的;编排这道题的目的就在于初步培育估算意识;五、案例点击:【教学片段1】出 示 1000-537=同学试做;结合竖式沟通时,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1)个位上要算几减

14、几?这10 是怎么得到的?( 2)十位上要算几减几?这9 又是怎样得到的?( 3)百位上呢?( 4)观看 1000-537 这题中 1000 的三个 0 的情形,你发觉了什么?被减数中的0 有什么规律?小结:十位和百位上的0 要借一个给后一位,所以上面点了个点,0 上有点看作 9,个位不要再借给别的数位了,所以0 上没点看作10;师:你仍想算1000 减多少?同桌相互给对方出一个数,算一算;做完后在同桌的作业本上验算一下,看看同桌做对了没有;强调: 0 上有点看作9, 0 上没点看作10;第七单元熟识角一、学问梳理角属于平面图形的学问范畴,它是由射线组成的,同学的学问基础是线段;角是一种最基本

15、的几何图形, 熟识角是进一步熟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熟识角,有助于同学从自己的生活体会动身,自主构 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同学进一步体会熟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教材 分两段支配教学内容:第一段,初步熟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其次段,初步 熟识直角,并借助直角熟识锐角和钝角;二、教材细读本单元教材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1、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动身,让同学经受角和直角的抽象过程,并逐步建立角和直角的表象; 在初步熟识角时, 教材第一出现了小伴侣做手工的场景,场景图中有剪刀、三角尺、纸式袋、小闹钟以及五角星、正方形和三角形纸片等学生特别熟识的实物;在初步熟识直角时, 教材又挑选了上述

16、实物中的正方形纸片、纸式袋、三角尺,让同学连续经受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在熟识角的大小时,教 材挑选了钟面、折扇、剪刀等典型物体;这些从实物动身的熟识过程,一方面能 让同学感受到丰富的角的例子,从而逐步形成有关角的清晰的表象,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体会到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数学与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2、重视操作在同学熟识图形中的作用,让同学在折、拼、画等活动中不断丰富对角的熟识;教材中的三次“试一试”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操作要求;第一次要求同学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在搭的过程中使同学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其次次要求同学用两根硬纸条做成大小不同的角,使同学在操作和比较中进一步感知角的大

17、小,并渗透了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 程度有关; 第三次要求同学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进一步体会直角的外形与大小;3、在辨别比较中提高同学运用概念的才能,进展同学的数学摸索;无论是熟识角, 仍是进一步熟识直角, 教材都没有给出它们的抽象定义, 而是在引导同学观看典型实物并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础上, 出现角和直角的各种变式, 促使同学在辨别比较中逐步完善熟识;在教学 64 页的例题时我们要留意:1、要留意区分作为日常概念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如桌角、墙角、牛角、羊角等不是数学概念的角,但在其中有些地方可以找到角;教学中,不必刻意提出这样的例子,而要通过实物也几何图形的比较逐步强化作为数学概念的

18、角;假如有同学提到桌角等例子,可让同学详细指出在某一平面上相应角的顶点和边,以突出角的含义;2、要让同学在由详细到抽象的过程中,全面精确地感知角的概念;初次观察实物上的角后, 要留意有挑选性、 有针对性的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以防止同学对角形成片面的熟识;3、要精确把握教学的要求;这里的教学只是要求同学初步熟识角,教材没有出现角的定义,所以不宜随便拔高要求;4、在让同学依据头脑中形成的角的初步表象,重新回到图中或生活场景中 找角时,应尽可能让同学发觉身边某一平面上外形各异的角,以丰富同学头脑中角的表象;第 66 页的例题,我们要留意的是,教材通过直观图出现的,用来折出直角的外形是不规章的; 这主要

19、是为了防止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上原有的直角对同学的操作产生干扰,以提高活动的成效;三、练习说明及困难分析第 66 页第 3 题,可以观看由老师进行的相应的演示过程,说说扇面(或剪刀)上的角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进一步争论: 什么情形下, 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形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从而使同学逐步明确:当扇面(或剪刀)打开时,上面的角越来越大;当扇面(或剪刀)合拢时,上面的角越来越小;第 4 题可以先让同学依照教材供应的直观图折一折,再进行启示: 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第 68 页第 1 题让同学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比一比,既

20、帮忙同学进一步把握判定直角的一般方法,又能使同学初步感知长方形的一个基本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同学把握判定直角的基本方法后,教材接着要求同学在自己熟识的场景中找某一平面上的直角,促使同学进一步丰富对直角的熟识;第 5 题通过让同学找出并标出几个不同四边形的直角, 沟通直角与相关平面图形的联系, 进一步丰富同学对四边形特点的熟识; 可以先让同学说说教材出现的是哪几种图形,然后让同学找出每个图形中的直角, 并给找出的直角画上标记;最终让同学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问题, 并可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全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启示同学再找出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作进一步的观

21、看,以确认上述发觉;在学习这一单元学问时, 同学简洁显现的问题是: 指角的动作不规范, 很多同学往往是指着角的顶点说这是一个角; 我们要引导同学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在第 67 页的例题教学时,要指导同学比较的方法,要提示同学比较时不仅要让顶点和顶点重合, 仍要使其中的一条边重合, 观看另一条边的情形; 比较角的大小,同学操作时往往不规范;四、出色案例介绍一节课:老师很留意让同学规范熟识角,并正确指角;一、生活情形导入师:今日我们要上一节新课,板书:角;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师:能指一指吗 .大家也来指指;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生:书角;

22、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1 熟识角的特点;(1) 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 贴剪刀、闹钟图样 ,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 师边说边示范 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仍有这样的角吗.谁来指钟面上的角.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 指的动作特别规范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特别规范;师:现在老师挑选其中一个角画出来; 画一个直角 (2) 抽象角的特点;师:比一比这3 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师:能来指一指吗 . 生

23、指师:同意吗 . 同意 你真是个善于观看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 师描 ,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生边指边说 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2 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1) 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 直角 ,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相互看一看;师:哦, 师边演示边说 原先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

24、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依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 个角的大小吗.(2) 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 把角的两边剪短 角的大小变了没有.生:变小了;生:没有变;师:我刚才听到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让两位不同看法的同学分别说理由;师: 再演示 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师: 演示:只剪短一条边 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3) 连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师: 指三角板上的直角 仍记得这个角吗 .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相互指一指;第八单元乘法引导同学经受数学化

25、过程一、教学内容乘法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四方面内容,详细包括:( 1)口算:几十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非整十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3)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在什么范畴内,积大约是多少;( 4)解决实际问题: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的两步运算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成六段编排:第一段, 第 69 72 页,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口算;其次段,第7380 页,教学倍的熟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洁实际问题;第三段

26、,第8185 页,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四段,第8690 页,教学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的另外一些实际问题;第五段,第9193 页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二、学问体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娴熟把握表内乘法,会用竖式运算表内乘法以及千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同学连续学习两、三位数 乘两位数打好基础;三、备课提示 :1、运算方法以同学探究为主,并适当给以指导口算表达算法多样化,引导用比较适当的方法口算;乘法笔算让同学探究,老师适当指导2、采纳恰当的方法懂得笔算乘法的进位处理

27、勉励同学用摆小棒的方法懂得进位处理;用竖式运算感受进位的处理;指导同学竖式运算进位的一般形式;引导同学利用获得的方法自己解决连续进位的处 理四、教材解读:1、运算方法以同学探究为主,老师适当指导的形式出现( 1)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简洁的,也是最基础的内容,进 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运算,必需能口算几十乘一位数;第69 页例题在列出算式 20×3 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 20 连加得到 60,或是从 6 堆直观判定一共运了60 根,也会有同学通过2 个十乘 3 得 6 个十来运算,或从2× 3 6 类推出 20×

28、360;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 根,会有相当多的同学虽然说出了得数但并不清晰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同学沟通算法,一方面促使同学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 另一方面促使全体同学都能懂得后两种算法;由于后两种摸索对连续学习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很大;同学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 20× 8 的积超过 100,假如仍旧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感到麻烦,假如想2 个十乘8 或从 2×8 16 类推就很便利,这是教材为同学主动优化算法制造的 一次机会;第71 页“想想做做”第1 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 表内乘法,

29、 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同学优化自己的算法;( 2)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运算的教学也充分利用直观情境图启示同学摸索, 大家可以看到,图上的桃子并不是任凭画的,而是刻意这样画的;14 个桃子分为 10 和 4,同学很简洁想到先算2 个 10 是 20,再算 2 个 4 是 8,合起来是28;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下面竖式运算的整合,所以肯定要让同学懂得并能够进行表述;在同学把握这种算法以后,老师再介绍可以用竖式来运算,把这种口算的过程写成左边的竖式,让同学明白运算过程,懂得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省去中间 环节得出竖式的一般写法;

30、这里的竖式老师要进行指导,不要过于探究, 老师该教的地方仍得教; 整个例题可以按以下流程来教学:同学说图意列算式同学探索口算方法,表述摸索过程,懂得算理老师带领同学把口算过程整合成竖式(左边的)老师讲解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带着练习口算;在教学这道例题特殊要留意两点:在同学的其次种算法上能够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 让全体同学都懂得这种算法, 然后再把算法演化成竖式; 要让同学懂得并把握竖式的算理与运算, 不要急于显现竖式的一般写法, 防止同学气械接受;“试一试”要先指导同学把横式改写成竖式,要告知同学,把 3×21 的竖式写成 21×3 的形式,运算比较便利,然后再让同学去运算

31、;( 3)竖式运算时的进位也利用直观手段帮忙同学体会原理、懂得方法;第81 页例题先引发新的认知冲突,48× 2 先算 8 乘 2 得数满 10 了怎么办,接着摆小棒发觉可以把16 根中的 10 根捆成一捆, 和 40×2 的 8 捆合起来是9 捆,从而领悟进位的原理; 教学时, 可以让同学直接尝试列竖式,同学利用前面学的不进位乘笔算以及进位加笔算,算起来应当不会有困难;假犹如学有困难, 再结合操作小棒来懂得,在这里,老师应敏捷处理;( 4)准时支配了乘法验算;同学在三位数加减法中把握了验算方法,在学习一位数成两位数时也会有验算的欲望,所以教材也支配了乘法的验算;但又由于同

32、学运算才能的有限,临时仍不能用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验算, 所以在 p71 的“试一试”下面告知同学“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2合理处理估算与精确运算的关系;本单元中的估算教学与加减法中估算有所不同;在加减运算时,教材把估算支配在口算或笔算之后, 通过估算进一步把握口算与笔算的方法, 并利用估算检验口算、笔算结果的合理性;本单元中乘法估算,与一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 的笔算教学同时进行,并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步提升;本单元首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支配在练习十一的第 7 题,题目明确告知同学“把两位数看做整十数,算算结果大约是几十,再练一练; “,这里适时给同学“扶一扶” ,同学首

33、次接受乘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并不困难,第 86 页例题在笔算前先估量; 教学笔算前先估量, 表达了一种学习策略:在面临新的问题且未找到解决方法时,可以估一估、猜一猜问题的结果大致会怎样;通过估和猜,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方向或其他启示;例题48×3 是连续进位, 也是同学首次遇到的新问题;先估量积的范畴是大约150 支,确定是三位数,由此想到笔算时会显现十位满10 向百位进1 的情形,因而在运算时把留意力集中在进位上;竖式运算得到积是144,确定在估量的范畴内,说明计 算时的连续进位是正确的;教材通过“估算笔算”的结合支配,勉励同学采纳“估算验证”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3改革过去的

34、应用题教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本单元在不进位乘法运算和进位的乘法运算之间插入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又在不连续进位乘法运算和 连续进位的乘法运算之间插入了在用乘加和和加(减)法两步运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支配这段内容有两个目的:一是在笔算教学的中间制造一个间隙,让同学有时间、有机会熟识乘法的竖式,使连续教学进位的坡度能适当降低一些;二是进一步进展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现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是:进入情境收集、 整理信息同学凭已有体会独立解题反思解题过程提炼思路;要把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对象,在再熟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如第 82 页例题,在解答以后

35、可以让同学争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题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运算的?这样, 同学就初步熟识了两步运算的问题,体验明白题的思路, 感受了第一步运算的重要;再如第87 页例题,解答以后仍可以争论上面的那几个 问题,让同学知道第一步运算有时利用题目的前两个条件,有时利用题目的后两个条件;又如第87 页“试一试”,有的同学会说:第一天吃了9 个,其次天吃了 12 个,就知道两天一共吃了21 个;有的同学会说:求仍剩几个,先算吃了多少个;有的同学会说:原先有 42 个,第一天吃了9 个,仍剩 33 个;其次天吃了 12 个,仍剩 21 个;在沟通中,体会明白题思

36、路的多样性;总之,组织同学环绕刚才是怎样懂得题意的、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沟通、反思、评判,从而体 会整理信息不是排列条件和问题,仍要发觉条件之间的联系,争论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要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是教学期望的思路;4、教学小提示第 73 页例题, 先让同学依据条件说说可以求出哪些问题;然后, 告知同学:除了可以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把蓝花和黄花分行排列后, 老师可示范把这些花2 朵 2 朵地圈一圈, 并引导同学摸索: 把 2 朵蓝花看作1 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并初步揭示倍的含义;并启示同学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明确:求红花的朵数是蓝

37、花的几倍,可以用除法算;要告知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得数后面不要写“倍”,由于“倍”不是单位名称;第 86 页“想想做做”第3 题里的两位数,有一个个位上是9,其他个位上都是 1 或 2;这道题要体会怎样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由于仍没有教学“四舍五入”的学问, 所以只能凭两位数的意义和已有的数感,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如59 在 50 和 60 之间,接近 60;52 也在 50 和 60 之间,但接近50;练习十里支配了六个题组,在巩固新学问的同时,联系旧学问, 帮忙同学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 1 题查找与数学问题相应的算式,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与求几个几是多

38、少都是用乘法运算,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 多少;第3 题里的两个问题都是书包价钱与文具盒价钱相比,前一个问题求40里面有几个8,后一问题求40 比 8 多多少;初步体会两个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是几倍”来描述,仍可以用“相差几”来描述;第4 题分别求11 的 3 倍是多少、11 的 4 倍是多少,进一步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运算;第5、6题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种问题综合在一起, 都是最近教学的新学问; 通过解题体会它们是不同的问题,因而数量关系和解法是不同的; 第 6 题不仅为两种问题挑选算法,仍要挑选条件; 第 7 题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39、少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两种问题综合,也要从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上体会它们的不同; 教学上面的题组, 一般分两步进行; 先让同学独立摸索并解答,再引导同学对题组里的问题进行比较,在求同或求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五、教学资源举荐:学校数学教学网中的教学设计;备课手册中的片段及评析;教学用书中的参考教案第九单元统计教材分析一、学问梳理在学习本单元之前, 同学已经积存了肯定的统计体会,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洁的数据,会用画“” 的方法记录简洁随机大事中的数据,初步熟识了简洁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本单元教材主要教学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

40、下的多样性;本单元的教学,将有助于同学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把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 积存开展统计活动的体会,并为同学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二、教材细读1让同学经受简洁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对本单元来说,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按不同标准准整理数据的结果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但是,这一环节不能脱离详细的问题情境,而应融合在统计过程中;第 94 页例题在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问同学:看了这幅图, 你想知道些什么.由于同学观看和关注情境的切入点和兴奋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虽然看的是同一幅图,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参与跑步和跳高的动物各有多少只.(这是着眼运动项目提出来的

41、; )参与运动会的三种动物各有多少只.(这是从动物的种类考虑的;)回答不同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运动项目分或按动物种类分),可以使用不同的计数方法(直接在图上一个一个地数、边做记号边分类边数, );教材里的两张表格是为了便利计数和出现统计结果而设计的,可以说,例题里的全部统计活动都源自解决问题的需要,又有利于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例题时要留意三点:(1)在同学初步明白情境图的内容后,要让他们提出问题;教材中的“看了这幅图, 你想知道些什么” 肯定要让同学摸索, 不能由老师或预先制作的课件代替同学提出问题; 要在同学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挑选上面两个问题来共同解决;(2)在填表前,要让同学认

42、真看这两张表格;设计统计表也是统计活动的一部分, 是为了便于统计和出现数据;提什么问题、 设计怎样的表格都应由统计活动的主体来做, 考虑到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仍没有才能设计表格,所以由教材供应;让同学认真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体会表格是依据问题设计的;在同学看表格时, 可以说说要填些什么以及它们各对应哪一个问题;(3)填表后组织沟通,相互说说是怎样统计数据的;可以直接在图上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画“”的方法先做记录再统计数据;通过沟通能温习已经学过的各种方法;2让同学体会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统计过程、方法和结果;例题在表格的下面问同学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你从

43、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引导他们进行比较; 同学可以说出很多不同: 如一张统计表里是两个项目各有多少只动物参与,另一张统计表里是参与运动会的三种动物的只数;统计跳高和跑步的动物各有多少只要分别在跳高场地和跑道上数,统计三种动物只数要一种一种地数, 比出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打算统计活动,统计活动听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想想做做” 里的每一道题都是对同一组对象按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统计,犹如一组同学中喜爱电视节目和球类活动的情形;同一组图形按外形和颜色分类统计;对24 名同学的年龄和诞生月份的统计等等;每一道题都要填两张不 同的统计表, 都要环绕通过统计知道了什么,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分别进行两次统计等问题进行争论,同学能从中充分体会问题、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3体验通过简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