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 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 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2、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 活动。 (二) 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_。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 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or 教育媒介 or 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
3、、 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 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 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 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 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_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 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 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 社会属
4、性。 4、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_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原始社会的教育 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 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一;学校教育趋于分化 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 ;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 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_ (3) _
5、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_ 2、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 “学在官府”并有: “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 礼、 乐、射、御、书、数。礼乐_教育是中心。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2)
6、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_。 吠陀,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四个等级按高到低: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_文士(书吏)学校。_ (4) 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 输为主。 (5) 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_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文主 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
7、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三) 近现代的教育:1763 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 现代社会的教育 1、 特点:(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类走向-结合。 (2)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 教育的科学水平日趋提高。 2、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or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简答、填空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 _育具有科学性。2 教育
8、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 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 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 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 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
9、践; b. 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 书育人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e.有助于培育 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f、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核心:“仁”和“礼”。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10、);温故知新。 “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性恶论”,佳偶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是“闻一见一知一行” “兼爱”、“非攻”。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 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 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主张培养“上士”或 “隐君子”。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_,战国末期。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11、相互补充。 “时教必有 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 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 讽刺、定义、助产术=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 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2)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 理想国中;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_,是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一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
12、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 政治学中;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4)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 (论 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填空、简答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归纳法。 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 夸美纽斯: a. 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b. 在此书中提出了 “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 教育适应自然。 d
13、、班级授课制。= e.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_ (2) 卢梭: 性善论, 爱弥儿 ,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出 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填空题 (3) 康德:1776 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 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 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 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 称教育万能论)名词解释:白板说洛克提出了“绅士教
14、育论”。 (5)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 孟子的教育思想 (3) 荀子的教育思想 (4) 墨子的教育思想 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_。 a. 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b. 赫的贡献在于把 道德教育理论 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
15、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课堂中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_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 巴特针锋相对。(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c. 杜的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d 、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 教育无目的论”。_ d. “学校即社会”
16、 “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五步探究教学法。 (三)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十世纪主要的教育学 流派:实验教育学(代表:拉伊 &梅伊曼);文化(又称精 神科学教育性);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1939 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及教养 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 思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Ps: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17、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认为学 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简答题、论述题 全重点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8、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 教育有对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性质;)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 受教育权; 3. . 教育目的; 4. . 教育内容的取舍; 5. . .教育体制。_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_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
19、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3.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每条具体看) (Ps: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
20、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 内容、方法和手段=; 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
21、观念; 2.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 .教育技术。 Ps: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一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_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 4.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_。 四、 教育与文化 (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内容的选择; 3. . 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_的作用; 2. . 传播
22、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 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 . 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 学校文化 1、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 习得且共同具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2、 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 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3、 校园文化(华勒首先提出此概念) (1) 概念: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 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 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 层次)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名词解释 (2) 特征:互动性、渗诱性、传承性。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3、”。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五、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 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 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简答题、名词解释 (一)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 内涵:是
2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 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表人物: 孟子:性本善 佛洛依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优生学的创始 人。 (二)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 内涵:人的发展主要依靠 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 育等。 2、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 的婴儿,)填空题 (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5、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一)遗传(生物因素) 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 的特征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注: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其中的例 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 类生活实践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 (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
26、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 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 (二)环境(外部条件)填空题 1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 4、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 能动的;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因素的根据) (三)(教育)学校教育 1.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
27、特殊功 能)简答题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a.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b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 学校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a.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d.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
28、发展个性的功能。 3. 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 康德、花生、爱尔维修。 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 地标认为:柏拉图、高尔顿。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名词解释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 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个体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 动。 Ps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填空题
29、、简答题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 也有一定顺序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启示:人 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 展。 2. . 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 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 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此为阶段性。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 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
30、阶段进行。在教 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 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 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 ,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 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3. . 不平衡性: 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是 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有的方面
31、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 反。心理学家劳伦兹据此提出了 “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 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 此时,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 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 偿。 4. . 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 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
32、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 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 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5. . 个别差异性: 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 同。 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 VS 大器晚成);其次,不 同儿童不同方面的
33、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 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b.有的 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个体身心 发展规律 表 现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 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 地施教, 拔田助长、 陵节而 施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阶段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 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上应有 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都是不平衡的。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视时而 教、及时施教 互补性 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和心理 之间的互补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 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 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 向 因材施教 论述题: 1. 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 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 学校、社会、
35、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 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 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 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 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 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 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 反映了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
36、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 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 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
37、育方针: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95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2010 年 7 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 教育目的的意义 a. 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b. 教育的最高
38、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填空、选择 1.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 导向作用; 2. . 对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 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 量规格标准。 (二)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 求,名词解释一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三)
39、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 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ps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 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 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的得以实现 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Ps:教育目的 VS 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
40、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 “目的概念”,方针则在 “办什么样的教育” &“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 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_: 1.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
41、、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2. 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 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 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 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二)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
42、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 价。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三)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生活本位论:教育要为未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斯宾塞。 神学教育目的论:教育就是为来生做准备。 夸美纽斯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
43、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 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教育的性质) (2) 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 发展; (3) 培养独立个性。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5) 注重提高全民素质。(全体) 三、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我国现在
44、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_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 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3、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的本质,培 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体育
45、课。 4、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 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二)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 保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五育灵魂 智育 为
46、实施各育提供认识基础 体育 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 素质 (二)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 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本身也要积极进 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教育教学的质量 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重点) 论述
47、题 1. 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 征的教育。”名词解释- 2. 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3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个性发展的教育 (4) .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能不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 4 、素质教育的意义(why 开展素质教育): a. 有利
48、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 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 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 )改变教育观念; (2) 转变学生观; (3)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 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 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 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_的总和。 二、
49、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学校的 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名词解释 (ps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 制度的核心与主体)。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级别、结构。_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三、 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50、注意与教育目的的比较)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人口发展状况; 5、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四、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 西欧双轨制:英法德 一轨是学术教育,一轨是职业教育。 (二) 美国单轨制: (三) 苏联分支型学制 五、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1、 前制度化教育 2、 制度化教育: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 3、 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 库姆斯
51、等人 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二)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讨论)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 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7. 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 淡化。 (Ps: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V 15%!于精英教育阶段;15% 50%!于大众化阶段;50%! 于普及教育阶段) 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
52、填空、选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 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 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 代学制。“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3.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 年的“壬戌(xu)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 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 “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
53、育阶段)。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新中国:1951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一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 重点学科。“两基、两全、两重”。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
54、”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了 “终身教育”。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 我国实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一)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看,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_ 从类别结构上看,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_。基础教育 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二)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_ 三、 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一)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
55、主要内容 1、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 展职业技术教育一 3、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 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二) 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 2010 年 6 月 21 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 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Ps: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 童问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 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 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
56、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 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 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主要内容如下:= 1.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7、上; 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 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题目: 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 西方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学制(产生于前苏联) 4. 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 广义上说, 凡是把知识、
58、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 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 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 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育原则:第一次提出来“教 育性教学”的概念。 C.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被学生席勒发展成五段:预备、提示、联系、 二、教师职业概述 (一) 概念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 职业。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
59、业是促进 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 教师的作用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加里宁称教师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4)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 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之后。 2、 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春秋战国的“士”堪称中国第 一代教师群。 3、 专门化阶段:该阶段以 专门培养教师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60、。最早的 师范机构由法国 1681 年 兰斯创办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我国最早出现于清末 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其中的 师范院为最早的师范教育。 4、 专业化阶段:1966 年巴黎会议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995 年教师资格条例 (四) 教师的职业特色(特点): 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具体: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一 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 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BIM模型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合同
- 《转甲状腺素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 《NURBS曲线插补实时前瞻控制方法的研究》
- 《基于区块链远程医疗会诊决策共识模型的研究》
- 2024年度IDC机房网络设备租用合同
- 《城市低收入人群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 2024年安全型车库门制造销售合同
- 2024年建筑内部承包合同
- 2024年泸州大客车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4年铜仁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4年企业数据存储与安全服务合同
- 2022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家长会教学课件
- 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手册
- 2024年消防宣传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 20K607 防排烟及暖通防火设计审查与安装
- 一氧化碳中毒培训课件
- 教案(餐巾折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