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学案例武进教师进修学校 吴国忠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征。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教学设想:1、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征。2、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真与美。教学形式:启发式、开放式。(启发式提问与自主式学习相结合)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

2、,憔悴损”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幻灯展示)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作者介绍(幻灯展示)首先我们要对郁达夫(板书)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首先补充课下注释的内容)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曾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满腔热情地回到祖国,面临的却是失业和居无定所的现状。当时中国的黑暗环境与个人的不得志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板书),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

3、映,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唯真、唯美”(板书),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三、赏析课文(一)总体概括,感知课文。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对北国之秋的特征作了概括。生齐答:清、静、悲凉。(板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作者把这“清、静、悲凉”的特征隐藏于他所绘制的几幅画面之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讨论并找出共有几幅画面,对应哪个段落,给每幅画面概括出一个相应的标题。经学生讨论后归纳: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板书) (二)教师引导,欣赏前两幅画面,把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并体会文中“物我合一”的“真”与“美”。1、欣赏第一幅画面:师:指

4、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并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生1: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师:我们来具体看这些物象的特征。问:天色是怎样的?1 / 9生2: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生3:高远、 洁净。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生4:清。问:鸽声是什么样的?生5:晴天下驯鸽的飞声。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生6:静,以闹衬静。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生7: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破屋、残垣。问: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屋

5、残垣和小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生8:清、静、悲凉。师:全班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在感受北国秋景的味道之余,仔细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情怀。小结: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美”)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

6、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板书)交织的情怀。 2、欣赏第二幅画面: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 秋在故都槐蕊落”(幻灯展示)。指名学生阅读第二幅画面的相关段落,其他学生并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语句。学生讨论后回答。问: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联系写作背景与作者遭遇)生9:对前途感到困惑,内心悲愁,苦闷。生10:感悟自然之秋,进而思考人生之秋。问:作者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秋槐落蕊之中,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生11:融情入景,以景语寄

7、情语。(板书)问: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此景寄的是何情?生12: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师:感悟自然之秋,进而思考人生之秋。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却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师:听本段录音,再次感受这秋景、秋味、秋情。 (三)阶段小结在这两

8、幅画面中出现的这些物象,它们共同构成了故都之秋的实景。作者就是借助这些故都的秋景来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四)课堂训练请同学们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将以上两幅画面的景物加以合理编排,写一首小令天净沙。放学后,同学们也可以任选一幅画面,画一幅画。(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特点)参考答案:(幻灯展示)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枯藤 老树 昏鸦 破屋 浓茶 小院 小桥 流水 人家 漏光 鸽声 碧天古道 西风 瘦马 秋草 蓝朵 残垣夕阳西下 槐蕊铺地断肠人在天涯 落寞人在故园 (五)自主学习基于本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特点,结合前两幅画面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9、欣赏后三幅画面。必要时可插入下列语句:作者描述秋蝉的声音: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这一“啼”一“嘶”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嘶”这样的诗句。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真是“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幻灯展示)。 作者是借助人(人的穿着,人的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来描述秋雨的特殊之处的。从彼此的叹答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

10、,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幻灯展示)。 鲁迅的散文 秋夜开头两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枣树是北方之秋的硕果。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目睹了那淡绿微黄的枣子,享受那一年中最美好的Golden Days,享受那一份清凉与寂静。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同时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幻灯展

11、示)。 (六)阶段总结1、作者正是借助这五幅画面形象地描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2、本文主要是借助这画面式的景物描写达到抒情的目的。除了这种抒情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吗?生13:有,第二段、第十四段的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挚爱,作者特意选取了江南之秋作为参照,以江南之秋“慢”“润”“淡”(板书)的特点来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四、全文总结师: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

12、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幻灯展示)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4: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生15: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郁达夫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品味到孤独与忧伤。这孤独的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

13、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幻灯展示)啊!师: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共同品味这份特别的故都深情。 五、作业训练通过描写雨来表达自己或喜悦,或悲伤,愤怒,惆怅的感情。 引得有“方”,学得到“味” 本文是传统名篇,是历来备受人们称道的美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学习、人文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优秀文章。徐老师体悟到了这些,这堂课是在落实新课改精神方面做得颇为成功的一课,很好地处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简而丰。“简”主要体现在课堂整体设计和教师语言等方面。纵观这节课,教者紧紧把握住文本特点加以引导,环节简约,条理清晰,不搞花架子

14、,不横生枝节。但课堂容量并不小,对文章技法的品味、人文思想的熏陶和审美教育的落实等等,都比较到位。第二,实而活。“实”主要指对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从介绍作者到领悟情感,从引导朗读到概括画面,都相当实在。但整堂课并不给人呆板生硬之感,反而让人感到灵动,有活力。这主要得益于相关诗文名句的恰当引入,某些练习的巧妙设计(如“课堂训练”中模仿天净沙秋思形式,概括两幅画面内容),以及引导过程的娴熟把握等。第三,导而学。教师的“导”很精心,不仅体现在简约雅致而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导入设计”,更多地体现于教学过程中的起承转合、顺畅自如。更重要的是,教师“导”的目的、归宿都凝为一个“学”字,所以整堂课显得导而有

15、节,导而有法;学生的“学”自然会有味而有得了。语文课堂问答式教学案例(阿房宫赋)武进教师进修学校 王德桥背景说明:早在清末,我国民主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就提出了课堂上的“民主化”的倡议。先生曾云中国课堂教学一要科学性二要民主性,所谓的民主性就是针对长久以来中国课堂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而言。至此,师生互答式样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其最终的目的通过教学对话建立教学的民主,变“以老师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全面发展。问答式教学已经在我国语文课堂上存在了近百年的历史了,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之后,这种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了语文教学上的主流方法。然而,我们青年语文教师

16、由于缺乏长期的教学实践,面对这种教学方法,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不少死板的甚至机械化的“课堂问答法”,陷入了形而上的怪圈,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完全不顾及学生各色各样的差异性,也忽略了提问的最终目的,结果不仅没建立起理想中的课堂民主气氛,反而让学生害怕被提问题,上课精神负担大等反效果,这是让人感到始料不及而痛心的。本人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高中教学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也犯过很多错误,甚至有时候在课堂让学生问答的时候接近于“铁石心肠”,产生了不少不好的效果,所以痛定思痛,在广泛吸取老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之后,开始致力于摸索属于自己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堂问答式教学方法,下面便以高一语文

17、下册的阿房宫赋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实例,希望与同仁们一起探讨此类问题。实录一: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良好的提问气氛的铺垫(首先准备阿房宫赋的配乐朗诵音频资料,世界奇迹建筑的彩图资料)播放阿房宫赋的音频磁带,在时而激越,时而悲怆的十面埋伏古曲的衬托下,朗读如行云流水一般,让学生的心灵一下子被抓紧,纷纷沉浸在杜牧精心营造的古韵情境之中,仿佛亲眼见到了雄伟壮丽的阿房宫,也仿佛见证了大秦帝国的兴衰荣辱。磁带播放完后,本人在多媒体上展示世界八大奇迹的雄伟图片,学生纷纷发出小声的议论,这时候启发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师:大家想想,如果阿房宫不被烧毁,那么在现在会怎么样?生:世界第九大奇迹!我们中国又多了一个世界性文化遗

18、产!(有人兴奋,有人惋惜)师:老师也感到非常的痛心,实际美轮美奂的阿房宫的毁灭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那么这里所谓的“人祸”究竟是什么呢?希望马上大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此时大家的兴趣已经被吸引,在下面的翻译环节中表现优秀,不少同学在听着别的同学翻译时,开始在书上做注释,比如有名女生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旁边就写上了“奢侈如此,安得不亡”的字样。可见,教师在实现问答式样教学之前创造个课堂的“小高潮”还是非常必要的。)实录二:开放互助、实例诱导、师生互答三部曲师(个体提问):在课文的第一段中,你可以看出阿房宫这个宫殿在建筑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生(个体回答):从“覆压三百余里”可以看出阿房宫的面

19、积很大,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能看出阿房宫的楼房很多(陷入了沉思,暂时卡住。这时候下面的同学已经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师: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和这名同学一起完成老师的问题好不好?生(集体回答,老师以板书形式将学生的各种回答记录下来):“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看出阿房宫建筑很错落精巧。“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说明阿房宫里面的宫人数量巨大,生活糜烂。“隔离天日”说明阿房宫都是高楼大殿。“蜂房水涡”说明阿房宫建筑挨得很紧,非常密集。师:大家总结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蜀山兀,阿房出”这个句子,说道“蜀山”让大家联想到大诗人李白的什么诗歌?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师:那么,把蜀山的树木

20、伐下来,经过崎岖的蜀道再送到咸阳生:秦始皇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此次回答教学目的基本达到,个人觉得开发互助式教学尽量选取大容量的并较为简单的问题方能达到效果,提问要紧凑保证全体同学的广泛参与) 师(个体提问):如何秦朝才能“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呢?生(个体回答):复爱六国之人。师:具体怎么做呢?统治者的空头承诺可不少啊。如果你现在是我们英明的始皇帝,而下面的同学都是你的臣民(同学们笑),你会怎么做?生(兴致勃勃):首先停止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把百姓放回家里安心生活,实行仁政并派军队戍守长城保护百姓不受侵犯。(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师:很好,可惜秦始皇没这位同学聪明和善良。也希望这名同学好好学

21、习,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贡献。(诱导式教学一定要让被提问同学有充分的代入感,并引导其向积极方向思考,语言不妨幽默风趣一些,使得气氛活跃促发其向理想答案靠拢。) 师:本文学习至此,课文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可以向本人提问,本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文章里提到的宫女“朝歌夜弦”,难道宫女一定是早上唱歌,晚上才弹琴嘛?师:很好,其实这是古文里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做“互文”(学生集中精神开始听取)。(此种方式,不能过于开放自由。应该老师首先预设一些问题,首先在课堂上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在此处集中解决。) 实录三:力求提问能完成前后知识的迁移师:赋的特点为“体物写志”,那么作者在这里

22、究竟“写”了什么“志”呢?生(集体回答):提出秦统治者喜欢纷奢,最终灭亡的历史教训。师:那么秦朝灭亡距离作者的朝代已经上千年了,作者写一个已经消失了这么长时间的朝代的教训,又有什么意义呢?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回答):作者这叫“借古讽今”,明里批评秦朝,暗地劝谏唐的统治者。师:很好,那么以吸取前朝教训来匡正今朝统治为目的的文章,我们以前学习过吗?生(集体回答):贾谊的过秦论!(开始比较两文的异同)师:通过比较,我们得知了两文作者都主张统治者“爱人”,即实行仁政,那么我们以前又接触过那位大儒曾经具体提出“仁政”的主张呢?生(集体回忆,然后作答):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再度复习孟子文章的一些观

23、点,替学生系统整合知识分子关于国泰民安的基本观点。其实往往课堂提问不能光为本课而设计,而是老师力求能将提问变成前后知识学习练习起来的锁链,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就能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岂不是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本课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较为人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但是本人关于“语文课堂问答法”的探索还远远没有结束,以上的一些方法也都是早已有诸多方家“专美于前”,但是本人也愿意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一些关于语文课的提问应该注意之处一一做个总结,权作对于本人今后教学的一种鞭策:一、 首先,在设计课堂提问之前,首先应该明了 “问什么”、“怎么问”、“要问谁”、“问完怎么办”、“问不出来怎么办”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