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PPT课件_第1页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PPT课件_第2页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PPT课件_第3页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PPT课件_第4页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目录第1页/共41页 食品安全的检测对象: 农药、兽药、有害重金属、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致病菌等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分类: 理化仪器分析技术,现代生物学检测技术 定性、定量、在线监测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2页/共41页第二节第二节 理化仪器检测技术理化仪器检测技术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提取净化提取净化索氏提取、液液、固液、索氏提取、液液、固液、微波、超声、柱层析等微波、超声、柱层析等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根据目标物的性质根据目标物的性质选择不同方法选择不同方法仪器方法的检测流程仪器方法的检测流程第3页/共41页仪器检测技术仪器检测技术痕量无机物定量痕量无机物定量无机元素形态分析无机元素形态分析气

2、相色谱或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AES)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AAS)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质谱(质谱(CE-MS)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串联质谱 (GC-MS/MS)色谱色谱质谱联用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串联质谱(LC-MS/MS)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质谱 (GC-MS)色谱色谱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第4页/共41页俄国植物学家Tswett于1901年发现:利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

3、色素。1906年Tswett 创立“chromatography”“色谱法”新名词;1907年在德国生物会议上第一次向世界公开展示显现彩色环带的柱管;1930年R.Kuhn用色谱柱分离出胡萝卜素。第5页/共41页1935年Adams and Holmes 发明了苯酚-甲醛型离子交换树脂, 进一步发明了离子色谱1938年Izmailov 发明薄层色谱1941年Martin & Synge 发明了液-液分配色谱1944年Consden,Gordon & Martin 发明纸色谱1952年Martin & Synge 发明气-液色谱1953年Janak发明气-固色谱1954年

4、Ray发明热导检测器1955年世界第一台商品化气相色谱仪1957年Martin & Golay 发明毛细管色谱1959年Porath & Flodin 发明凝胶色谱1960年液相色谱技术完善第6页/共41页高选择性高选择性 分离单组份定性定量分离单组份定性定量 高效能高效能高灵敏度高灵敏度 检出限量低至检出限量低至10-11 g/kg的物质,适于微量和痕量分析的物质,适于微量和痕量分析第7页/共41页2.1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系统构成系统构成: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工作原理: : 样品高温瞬间汽化样品高温瞬间汽

5、化- -色谱柱分离色谱柱分离- -检测检测适用适用: : 易挥发的小分子有机物易挥发的小分子有机物 难挥发性成分经衍生化检测难挥发性成分经衍生化检测第8页/共41页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分离系统分离系统 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 色谱柱选择: 按样品极性 弱极性样品,可选OV-1,SE-30,OV-101,SE-52,SE-54 中极性样品,可选OV-17,OV-1701,XE-60,OV-225,OV-210 极性样品,可选PEG-20M,FFAP,OV-275,DEGS 第9页/共41页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检测系统检测系统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破坏型,含碳的有机物 电子捕获检测

6、器(ECD ):非破坏型,选择性 电负性强的化合物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破坏型,选择性 含硫磷的化合物 热导池检测器(TCD ):非破坏型,选择性 永久性气体第10页/共41页气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气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反式脂肪酸的检测(衍生反式脂肪酸的检测(衍生,FID) 苯,氯苯,氯酚类(直接进样,苯,氯苯,氯酚类(直接进样, FID)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ECD)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FPD)第11页/共41页气相色谱分离与质谱定性定量结合气相色谱分离与质谱定性定量结合1. 1. 对食品中残留物进行分析对食品中残留物进行分析 MS是一个通用型检测器,对大

7、多数有机化合物是一个通用型检测器,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有比较好的响应,根据特征离子强度定量都有比较好的响应,根据特征离子强度定量, 适合适合大批量农残检测。大批量农残检测。2. 对未知物分析对未知物分析 准确测定未知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准确测定未知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第12页/共41页食品中42种农药的气相色谱- 质谱选择离子测定样品处理方法 液液萃取-固相萃取联用: 样品中农药经二氯甲烷提取后,Envi -Carb柱和Sep - Pak - NH2柱双柱净化,净化后直接进样分析色谱条件 色谱柱: HP - 5MS ( 30 m 0.125 mm 0.125m) ; 载气: 高纯氦气, 流量1

8、 ml/min; 柱温: 70, 保持2 min,以25/min升至150,再以3/min升至200,再以8/min升至260,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 250;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 1.15 min后打开分流阀和隔垫吹扫。 质谱条件 离子源(EI)温度: 230,电子轰击能量70 ev,GC - MS接口温度: 280。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 -分析实例分析实例第13页/共41页 分析特征量分析特征量 42中农药的线性范围中农药的线性范围:0.0011.0g/mL 样品的加标回收率:样品的加标回收率:89%-94%, RSD 10% 方法的最低检出限:方法的最低检

9、出限:0.0010.005 mg/kg ( S/N = 3) 检测农药种类检测农药种类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氨基甲酸酯和除草剂氯、氨基甲酸酯和除草剂 检测的样品种类检测的样品种类 肉类,蛋类,乳品,蔬菜和水果肉类,蛋类,乳品,蔬菜和水果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分析实例分析实例第14页/共41页2.3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继气相色谱之后,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做流动相的新色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 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记录系统 等五大部分组成。第15页/共41页第16页/共41页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10、 食品添加剂及农药残留的检测(苏丹I号、拟除虫菊酯等)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瘦肉精、磺胺类药物等)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毒素残留(黄曲霉素等)第17页/共41页 PCR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ELISA) 基因芯片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第18页/共41页3.1PCR技术第19页/共41页 333变性、退火延伸变性、退火、延伸3PCR 原理第20页/共41页PCR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转基因食品RiboPrinter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AX系统目前可检测: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O157:H7, 单增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 板歧肠

11、杆菌 可鉴定到菌株。开放式的数据库(菌库)内有5700多种基因指纹模式,归属180余属,1200余种。包括腐败菌、病原菌、有益菌及环境微生物。另外,用户可自建菌库。 第21页/共41页3.2ELISA原理 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 测量时,抗原(抗体)先结合在固相载体上,但仍保留其免疫活性,然后加一种抗体(抗原)与酶结合成的偶联物(标记物),此偶联物仍保留其原免疫活性与酶活性,当偶联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反应结合后,再加上酶的相应底物,即起催化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而呈颜色。第22页/共41页E

12、LISAELISA的种类和变化的种类和变化 (一)双抗体夹心法(一)双抗体夹心法(二)间接法(二)间接法(三)竞争法(三)竞争法 (四)双位点一步法(四)双位点一步法(五)捕获法测(五)捕获法测IgMIgM抗体抗体(六)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六)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ELISAELISA 第23页/共41页双抗体夹心法第24页/共41页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称为间接法。第25页/共41页此法可用于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测定,也可用于测定

13、抗体 。第26页/共41页ELISA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食品中农药、兽药的测定食品中农药、兽药的测定 食品中毒素的测定(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食品中毒素的测定(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 简曲霉毒素简曲霉毒素 )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筛检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筛检 (如沙门氏(如沙门氏菌菌 )第27页/共41页3.3基因芯片技术第28页/共41页Different DNA probes (各种 DNA 探针 )Clinical DNA Samples(临床样本) )Microarray( (微阵列过程)Hybridization(杂交过程)Scanning( (扫描过程) )Glass slide(

14、玻片)Image Image analysis (芯片图象分析)基因芯片的制造与检测技术基因芯片的制造与检测技术Luminescence or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第29页/共41页 Gene Expression(1) Identification of all common variants(2)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the expression of all genes(3) Generic tools for manipulating cell circuitry(4) Re-sequencing of megabase r

15、egions(5) Monitoring the levels and modification state of all proteins(6) Systematic catalogues of protein interactions(7) Identification of all basic protein shapesSYT13第30页/共41页Mutation detection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ysm-gtacatcaggatcgatacgtagctagctagctaaaatcgatcatccacatccgtac-cgtagctaac

16、tagctaaaatcgatcatccaca-cgtagctagctagctagaatcgatcatccaca-cgtagctagctagctaaaatcgattatccaca-cgtagctagctagctaa labelinghybridizationcgtagctaactagctaaWild:Mutant 1:Mutant 2:Mutant 3:aatcgatcatccacaaatcgattatccacatagctaaaatcgatagctagaatcga第31页/共41页Fabrication of DNA Microarray(DNA芯片制作技术类型芯片制作技术类型) -Photol

17、ithography (光 刻 技 术)-Microspotting/ink-jet printing (打印技术)第32页/共41页高密度点样机高密度点样机Designed Density: 20,000-100,000 probes in one glass slide (每玻片最多可排列100000个探针)Printhead can hold up to 32print pins to carry 32 samples第33页/共41页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农药、兽药检测 毒素检测 微生物检测第34页/共41页3.4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定义生物传感器定义 生物传感器(biose

18、nsor)是用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换能物理换能器器有机结合的器械或装置,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第35页/共41页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 图示生物传感器原理: 电信号电信号待检测物待检测物生物敏感膜生物敏感膜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此界面发生此界面发生生物学反应生物学反应( (分子识别过分子识别过程程) )此界面发此界面发生能量转生能量转换换( (转换成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 )此处发生信号此处发生信号转换转换( (模拟信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信号) )换换 能能 器器计计 算算 机机第36页/共41页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nucleic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