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1页
20142015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2页
20142015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3页
20142015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4页
20142015下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蚁羂薀螇肀羁芀蚀羆羀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基础达标1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答案:c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 b北京、上海c福建、广东 d湖北、山东答案:a3(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增强企业活力b包产到户c发展外向型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2、:a4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答案:c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c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d能够继续保留人民公社体制答案:b6(2014·湛江调研)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a计划经济的盛行b改革开放的起步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解析:本题考查图片解读能力。票证a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它的取消和票证b股

3、票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反映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故选c项。票证的废止是在20世纪90年代,a、b、d三项均与此时间不符。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材料二问题:(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通过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主要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请谈谈你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史实及对其认识。通过对图片及材料的分析和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轻松回答。答案:(1)主要作用:使农民

4、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2)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素能提升1(2014·佛山第一次质检)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a1976年 b1978年c1984年 d1992年解析:本题考

5、查识记与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信息“过去革命,全是斗争第一次登载如何养猪”可知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一致,故选b项。答案:b2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自愿互利,发展合作社c包产到户,走上富裕路d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小岗村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可得知图片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辟,故c项正确。答案:c3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是指()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

6、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主要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正确。答案:b4(2014·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b、d三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可知国企改革实现了生

7、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故c项正确。答案:c5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图表所示时间“19791984年”排除b项(21世纪初)、c

8、项(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低不能说明消费水平高低, d项错误。 答案:a6(原创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80年代初开始,到如今发展到了攻坚阶段。以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先锋b提高社会生产力是目标c以市场调节取代政府干预d实质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完善,故d项正确。答案:d7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

9、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时期国家投资企业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及其他投资(集资、债券、股票、证券等)1953195788.911.11958196273.226.81963196585.10.714.31965197076.41.122.51976198057.54.53.534.51981198531.517.56.045.01986199016.323.28.652.0199119955.925.97.360.9199620007.724.14.463.8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10、问题:(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2)据表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转变?解析:本题组以图表形式切入考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第(1)问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特点,结合当时的国情分析其积极作用,从发展角度剖析消极影响。第(2)问依据表格数据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分析变化的

11、原因。第(3)问注意从经济体制角度归纳。答案:(1)特点: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酌情给分。)影响: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2)新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