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1页
起承转合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2页
起承转合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3页
起承转合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4页
起承转合实用PPT课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1、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的起承转合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合。第1页/共23页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第2页/共23页 “起承转合”四个字,说起来也简单, 起:即开头、开始。 承:即承上、承接,扩展。 转:即转折、转换;如情与景之间的转换。合:即收合、结尾,回扣主题。第3页/共23页起

2、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唐唐李绅李绅悯农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第4页/共23页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

3、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种子一样的粮食。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 第5页/共23页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佳。=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

4、,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6页/共23页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点睛之妙。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第7页/共23页第8页/共23页苏轼的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横

5、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 远近高低各不同 。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 只缘身在此山中。 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当然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第9页/共23页为什么要起承转合为什么要起承转合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

6、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提供了好章法。 第10页/共23页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接,或正接起,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 第11页/共23页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

7、键。当代诗论家丁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第12页/共23页绝句章法的正格,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 绝句另有一种章法,前三句平铺,有起、承而无转,直到第四句合(结)。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说过去,第四句说现在。第四句又可说转结合一,这是变格,比较少见。第13页/共23页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1 、由写景转入议论,由事到理,由写实转到、由写景转入议论,由事到

8、理,由写实转到写虚。写虚。第14页/共23页唐代 王之涣的登颧鹊楼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之景望所见之景, ,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续,是承句,承首句而续,写作者东望所见,写出了滔滔黄河奔流写作者东望所见,写出了滔滔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入海的景象。这两句一前一后,一起一承,互相配合,互这两句一前一后,一起一承,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山水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山水画。这也属于写实。画。这也属于写实。第15页/共23页“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眼前的壮景,不由使

9、作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看得更高更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而宕开一笔,提出问题,由写实转到写虚,由写景转入议论。第四句是合句,紧接第三句而作结,拓宽了诗的意境,升华了诗人的联想,使全诗情随景发,议随景论,揭示了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第16页/共23页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2、由物到人,由、由物到人,由景及情。景及情。谢亭送别(许浑)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的第二句以诗歌的第二句以“红叶红叶

10、”“”“青山青山”白白“水水”组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即关合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即关合诗旨句,诗人要传达的是离愁别绪,那么再美丽的图诗旨句,诗人要传达的是离愁别绪,那么再美丽的图画在伤心人眼中也不能激起喜悦,反而更让人伤心,画在伤心人眼中也不能激起喜悦,反而更让人伤心,恰切地为表达诗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即恰切地为表达诗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即“以乐景写以乐景写哀情哀情”。第17页/共23页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3、由乐转悲,由喜转愁、由乐转悲,由喜转愁柳(李商隐)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1、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断肠断肠”一词的理解颇有难度,因为我们对一词的理解颇有难度,因为我们对次词的惯常理解是次词的惯常理解是“肠已断,形容极度的悲伤肠已断,形容极度的悲伤”,到底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可以依据起承转合来验证。到底这种理解是否准确,可以依据起承转合来验证。本诗是首咏物诗,首句直起,描写本诗是首咏物诗,首句直起,描写“柳柳”追逐追逐“东东风风”,在歌舞场上吹拂,表现其得意。第二句便应,在歌舞场上吹拂,表现其得意。第二句便应承首句句意而来,继续表现承首句句意而来,继续表现“柳柳”之忘形,由此可之忘形,由此可以判断以判断“断肠断肠”一词应为一词应为“极度欢快极度欢快”之意,而不之意,而不是和首句相抵触的是和首句相抵触的“悲伤悲伤”之意。之意。第18页/共23页 作业:作业:1、写一段话,欣赏下面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写一段话,欣赏下面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章法。章法。宋代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