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总结1_第1页
临床检验总结1_第2页
临床检验总结1_第3页
临床检验总结1_第4页
临床检验总结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床检验PPT总结内容1,全血:定义: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在体外经抗凝剂抗凝而获得。应用: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2,血清:定义:是血液离体自然凝固后所析出的液体部分。应用:适用于多数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3,血浆;定义:为全血除去血细胞的部分。在体外用抗凝剂抗凝经离心而获得。 应用: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份的测定,如临床生化检查,血栓与止血的检查。4,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应用范围: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1.毛细血管采血法/2.静脉采血法/3.动脉采血法毛细血管采血法所获得的血液标本:微动脉血、微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混合的末梢全血准备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微量吸

2、管、消毒用品等。选择部位:手指指端或耳垂;婴幼儿可选择足母趾或足跟。操作步骤:按摩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皮肤;刺入皮肤,深度以2-3mm为宜;采集血液;用无菌干棉签压住采血部位止血。应用:主要用于需要微量血液的检验项目,如血液一般检查及床旁检测的项目。静脉采血法普通静脉采血法准备器材:试管、注射器、消毒用品等。选择部位: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步骤:消毒静脉穿刺区域;扎压脉带;静脉穿刺;松开压脉带;缓慢抽动注射器内芯至所需血量,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穿刺点数分钟;取下针头,将血液缓慢注入试管中。注意:根据检验项目、所需采血量,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试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禁从输液、输血针头内抽取血标本

3、采血时严禁将针栓往回推,以免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血循环而形成气栓; 采血时不宜过度用力,以免血液产生泡沫而造成溶血。真空静脉采血法定义:又称负压采血法,具有计量准确、传送方便、封闭无尘、标识醒目、刻度清晰、容易保存、一次进针多管采血等优点,采血量由采血管内负压大小来控制。准备器材:持针器、双向采血针、采血管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的采血操作:在穿刺点上端扎压脉带;拔出采血穿刺针的护套,静脉穿刺; 血液被自动吸入采血管内,同时松开压脉带; 如需多管采血,再刺入另一个真空采血管即可; 采血完毕,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继续按压穿刺点数分钟。动脉采血法准备器材:2ml或5ml注射器、1000U/ml

4、无菌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橡皮塞、消毒用品等。选择动脉:多选用桡动脉(最方便)、股动脉、肱动脉。采血步骤:以血气分析标本为例消毒穿刺点及其附近皮肤、检验人员的左手示指和中指;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穿刺;动脉血液自动注入针筒内;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止血10-15分钟;立即用软木塞或橡皮塞封闭针头,以隔绝空气,搓动注射器,使血液和肝素混匀,并立即送检。3,采血管的种类及用途。采血管帽颜色添加剂操作步骤主要用途红色(玻管)无促凝剂采血后不需混匀生成血清,生化/免疫学试验红色(塑管)促凝剂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生成血清,生化/免疫学试验金黄色促凝剂/分离胶采血后立即颠倒

5、混匀58次生成血清,生化/免疫学试验绿色肝素锂、肝素钠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生成血浆,生化试验浅绿色肝素锂/分离胶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生成血浆,生化试验紫色EDTA-K2或K3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血常规试验蓝色枸橼酸钠血液=1 9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34次凝血试验黑色枸橼酸钠血液=1 4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红细胞沉降率试验灰色葡萄糖酵解抑制剂(氟化钠)/草酸钾或EDTA-Na2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血糖试验4,常见的血液标本添加剂作用原理及用途。抗凝剂 抗凝概念。常见的血液标本添加剂作用原理及用途。添加剂作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Na/K+)与血液中Ca2+结

6、合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抗凝剂用量与血液的比例要准确,采血后立即混匀 枸橼酸盐 与血液中Ca2+结合,阻止血液凝固血沉、凝血试验、 血液保养液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的比例非常重要 肝素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快速生化检验、血气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适合血常规检查草酸盐与血液中Ca2+形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钾干粉常用于血浆标本抗凝容易造成钾离子污染;现已少用促凝剂激活凝血过程,加速血液凝固缩短血清分离时间,特别适用于急诊生化检验常用促凝剂有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硅碳素等分离胶高黏度凝胶在血清和血块间

7、形成隔层,达到分离血细胞和血清目的快速分离出血清标本;有利于标本冷藏保存分离胶的质量影响分离效果和检验质量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5,血液标本拒收常见原因。标本容器上无标识、申请单与标本标识不一致;血液采集容器错误;标本污染、容器破损;标本运送条件不当;抗凝标本出现凝固;中度以上溶血;采血量不足等。6,血液标本保存条件。全血标本保存:血液分析仪测定采用的抗凝全血,宜室温保存,不宜存放在28冰箱中,低温可使血液成分和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室温保存,也不宜超过6小时,最多不超即过8小时

8、。分离后标本保存:保存1周的标本,置于4冰箱内保存;保存1个月的标本,置于-20冰箱内保存;保存3个月以上的标本,置于-70冰箱内保存。7,溶血常见原因。8,如何避免采血的操作不当影响检验结果。9,血涂片制备的方法学评价方法评价薄血膜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临床应用最广,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法检测结果异常时的复查。某些抗凝剂可使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分类时应注意鉴别。白细胞减低患者的标本经离心后取棕黄层(有核细胞和血小板集中层)涂片,可提高异常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厚血膜涂片法对疟原虫、微丝蚴等的阳性检出率高。仪器自动涂片法血涂片中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且推片与染色可和血液分析仪构成流水

9、线作业,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处理。但需要较高的投入。10,良好血涂片的“标准” 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约为5mm。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无人为污染。11,血涂片质量问题及可能的原因血涂片质量问题原因不规则的间断和尾部过长推片污染、推片速度不均匀、载玻片污染有空泡(空洞)载玻片被油脂污染血膜偏长或偏短推片角度小、血滴未完全展开即开始推片时血膜偏长;推片角度大、血滴太小时血膜偏短血膜无尾部血滴太大两侧无空隙推片太宽或血滴展开太宽血膜

10、偏厚或偏薄血滴大、血液黏度高、推片角度大、推片速度快,血膜厚;相反则血膜偏薄12,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瑞氏染料: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瑞氏染液是瑞氏染料溶于甲醇而成。细胞染色原理:物理吸附作用; 化学亲和作用。染色易受pH影响:偏酸环境染色偏红,偏碱环境偏蓝。Wright染色血细胞着色的原理成分着色原理碱性物质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等酸性物质与亚甲蓝结合而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颗粒等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该物质称为嗜中性物质细胞核主要由DNA和碱

11、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胞核中含有少量的弱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染成紫红色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故染成较浓厚的蓝色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可同时与亚甲蓝和伊红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Wright染色步骤:用蜡笔在已干的血膜两端划线瑞氏染液25滴,染 0.51min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1015min流水冲去染液,干后镜检。Wright染色法质量保证:染色前:血涂片:血涂片血膜厚度、细胞数量要恰当。

12、血膜彻底干透后方可染色。涂片后1小时内染色。染液质量:染液放置时间越久,亚甲蓝转变为天青B越多,染色效果越好。染色中:项目质量保证时间与浓度染液浓度低、室温低、细胞多、有核细胞多,则染色时间要长;反之,则染色时间要相应短。染色过程血涂片应水平放置;染液不能过少,以免蒸发后染料沉淀,不易冲洗掉,使细胞深染或胞浆中有大量碱性颗粒出现;加染料后可用洗耳球轻吹,让染液覆盖全部血膜;加缓冲液后要让缓冲液和染液充分混匀,两者比例约为(11.5):1pH值偏酸或偏碱均可导致染色效果不佳冲洗染液应用流水将染液与缓冲液冲去,而不能先倒掉染液后再用流水冲洗,以免染料沉着于血涂片上,干扰检查水流不宜太快,水压不宜太

13、高,避免水流垂直冲到血膜上,而导致血膜脱落冲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脱色冲洗后的血涂片应立即立于玻片架上,防止血涂片被剩余水分浸泡脱色若见血膜上有染料颗粒沉积,用甲醇或Wright染液溶解,但应立即用水冲洗脱色与复染染色过深:可用甲醇或Wright染液适当脱色,也可用清水冲洗一定时间;染色过浅: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染色后:评价方式染色良好特征肉眼观察血膜外观为淡紫红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分布均匀,血细胞无人为形态改变,红细胞呈淡粉红色,白细胞胞质能显示各自特有的色彩,白细胞核呈红色或紫红色,核染色质清晰可见,细胞内外无或少见染料沉着13,血细胞计

14、数板结构及区域划分结构: 区域划分:14,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原则计数顺序: 技术原则:15,血细胞计数常见的技术误差与原因:16,白细胞计数操作步骤(显微镜计数法):1.准备稀释液0.38ml 2.采血,加血20l 3.充池 4.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 5.计算:WBC /L = N/4×10×20×10 = N/20×10 参考区间:成人:(3.59.5)×10 /L 儿童:(512)×10 /L 6个月2岁:(1112)×10 /L 新生儿:(1520)×10 /L质量控制:1采血时间:日内波动较

15、大,尽量固定采血时间2计数误差:同红细胞计数。1)注意每一步操作。2)各大格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超过10%,否则需重新充池3)白细胞 3×10 /L ,可增加计数范围(或降低稀释倍数);白细胞数 15×109/L,可适当增加稀释倍数。3有核红细胞的影响:有核红细胞不被稀释液破坏,较多时需将其扣除。公式:校正后白细胞数L= x × 100/(100+y) 其中,x为校正前白细胞数,y为在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4经验控制:以血涂片中所见白细胞的多少粗略核对白细胞计数结果有无大的误差 血涂片白细胞HPWBC

16、24(47) ×109/L46(79) ×109/L610(1012) ×109/L1012(1318) ×109/L参考区间 成人:(3.59.5)×109/L 儿童:(512)×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17,白细胞分为哪几种?如何进行分类计数?外周血中白c种类: 中性粒细胞(N)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分类计数:采集血液制备血涂片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计算 报告

17、先低倍镜下观察全片,包括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油镜下对所见到的白细胞逐个进行分类,并作好记录,共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同时观察红细胞、血小板形态以及有无寄生虫等;计算。18,分类技术报告方式及质量控制:报告方式:(1)各种白细胞所占比值或百分率。(2)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并包括在白细胞分类比值中。(3)有核红细胞,不列入WBC之内,报告分类100个白细胞时见到的有核红细胞数。(4)发现疟原虫等应报告。(5)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有异常应报告。质量控制:(显微镜计数法)1)标本 抗凝血应充分混匀后再涂片;标本采集后4小时内涂片;制片

18、前标本不宜冷藏。2)血涂片制备和染色:3)镜检部位:体尾交界处。 4)镜检白细胞数量:视总数而定。一般:100个白细胞; WBC15×109/L:200个白细胞;WBC<3×109/L:多张血涂片,50-100个白细胞。 19,分类计数参考范围:(成人)细胞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09/L)Nsg(中性分叶核)40751.86.3E(嗜酸性)0.48.00.020.52B(嗜碱性)0100.06L(淋巴)20501.13.2M(单核)3100.10.620,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

19、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粒细胞性)21,淋巴细胞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婴幼儿期较成人高)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 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急淋、慢淋相对增多:再障、粒缺(2)淋巴细胞减少 放射线损伤;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性疾病 N可导致L(相对)。 22,白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直径(µm)形态细胞质细胞核染色质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015 圆形粉红色,颗粒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 弯曲呈杆状、带状、腊肠样粗糙,深紫红色中性分叶核粒

20、细胞1015 圆形粉红色,颗粒量多、细小、均匀、紫红色 分25叶,以3叶核为主(40%50%) 粗糙,深紫红色嗜酸性粒细胞1315圆形着色不清,橘黄色颗粒、粗大、整齐排列、均匀充满胞质多分2叶,眼镜形粗糙,深紫红色嗜碱性粒细胞1012 圆形着色不清,紫黑色颗粒、量少、大小不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因颗粒遮盖而胞核不清晰 粗糙,深紫红色淋巴细胞615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淡蓝色、多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紫红色颗粒 圆形、椭圆形、肾形 深紫红色,粗糙成块,核外缘光滑单核细胞1220圆、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半透明、灰蓝色或灰红色。颗粒细小、尘土样紫红色肾形、山字形、马蹄形、扭曲折叠不规则形

21、 疏松网状,淡紫红色,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23,核左移、核右移定义及临床意义(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定义: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其所占比例大于5%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意义:(核左移可分为)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增高,骨髓造血旺盛,抵抗力强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WBC不高或减低,骨髓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或 轻度核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6%。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重度核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

22、幼稚粒细胞,伴明显 毒性变。(2)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定义: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 临床意义:常伴有WBC减少,造血功能衰退表现。主要见于巨幼贫、恶性贫血。24,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定义: 严重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 等病理情况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可单独或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形态变化(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2)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s)(3)空泡 (vacuoles) (4)杜勒体(Döhle bodies) (5)核变性(degeneration ),25,棒状小体(Auer b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