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良性影响分析_第1页
市民社会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良性影响分析_第2页
市民社会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良性影响分析_第3页
市民社会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良性影响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市民社会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良性影响分析   摘 要: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并主要从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谈谈它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良性关系,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市民社会在弘扬理性和契约精神,构建了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法理基础方面;在塑造健康体格、营造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在实行自治机制,促进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整合方面;在形成弹性的社会结构,化解个人私利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方面的诸多作用。关键词:市民社会;和谐社会;民主法治;自治机制1 “市民社会”概念

2、上不同形式的界定市民社会的定义:一个国家或 政治 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它是国家权利 体育 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下面我从 经济 、政治、文化三层面来分析市民社会。(1)从经济层面来界定: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是市民社会的本质。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市民社会的 发展 规律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与代表私人经济利益的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历史 范畴。在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民社会终于得以从政治国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3、,在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其本质也显露无遗。随着阶级的消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也将消失,彼时,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市民社会也不复存在。(2)从政治层面来界定:政治自由是市民社会的主旨。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于国家的社会组织,政治自由是市民社会的主旨。“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政治与经济上为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产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政治上出现了社会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有限分离。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体制内部孕育了一批和新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市民”。在传统体制内部孕育的这两大新型基因,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了 现代 市民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两大传统。(3)

4、从文化层面来界定:市民社会主要指文化共同体。本世纪以来,市民社会的讨论形成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30年代,由葛兰西发起。另外一次是在80年代末,以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一套新的市民社会理论。2 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1)马克思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大领域,前者是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是在商品经济发展条

5、件下,“ 自然 状态”和政治领域的,由普通“人格人”组成的私人领域和文明社会,其根本价值取向为自由、平等、效益和安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 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范式的目标追求,前者强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二元特性,后者则重视社会的“和谐状态”的构建。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观察,作为提倡并发展“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又一重大进步,更是社会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2)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的论断,为他之后所有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确立了基本的坐标,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

6、正发源地和舞台”的论断,为后来研究市民社会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依据,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目标和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为后来市民社会的研究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和认识路径,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形成的社会生活领域。(3)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一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就是

7、市民社会,在这种共同体中,每个人自由协调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协调发展的物质交换关系为未来高级的和谐的社会目标模式提供了指南,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3 我国市民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当今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1)弘扬理性和契约精神,构建了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法理基础。 理性意味着不以情感、冲动和权威等特殊性原则去从事社会行为,而是建立在 计算 和权衡之上,它强调通过公开的、正当的、合理的途径去进行社会交往。理性精神是市民社会所坚守的,市民社会的发育为普遍理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它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理性化程度的提高

8、。同时,市场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异质化,为求得自身利益的满足,这些彼此排他的利益主体有时不得不通过契约结成新的利益群体或合法性组织,从而使这些异质性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包含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契约性人际关系纽带,而这种契约性人际关系纽带的形成正是法治的基础,是政府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前提,市民社会本身就蕴含着社会自立、法治的逻辑。中国社会要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换,就必须借助市民社会所张扬的理性精神和契约性规则。(2)塑造健康体格,营造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张和私人生活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增长,公共性

9、的扩张产生了相应的对社会公共生活规则与秩序的普遍需求,私人生活及其多样性的增长却与这一规则秩序要求构成了某种内在的紧张,如何化解这一紧张并在人们的生活多样性中构建一种和谐的心理精神秩序,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公共精神对缓解这种紧张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精神的培养,其最终落脚点就是加强社会成员的自我建设,使民众真正树立一种“自我”和“主体”意识,一种“开放”和“宽容”的胸怀,培育出健康的人格。 “市民”是生活中充分拥有自由、独立、平等身份的平民百姓,是家庭、社区或非政府组织中普通的一员。人们自主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平等地辩论、理性地宣泄,使错位的角色得到矫正

10、、分裂的人格重趋统一,躁动的心态得以宁静,漂泊的灵魂重返家园,使人格不断趋于健康和完满。概言之,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人的行为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只是健康人格的外化而已。惟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3)实行自治机制,促进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整合。市民社会主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展了自主自治、自我对话协调的机制,致力于通过和平的、理性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市民社会的理性自律精神使得它本身具有调节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态化的功能和作用。(4)形成弹性的社会结

11、构,化解个人私利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矛盾和冲突有时还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缓解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市民社会的出现及由此带来的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在国家与分散的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中介力量,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增加了一个弹性因素,它具有社会吸收的功能,能在广泛的社会动员的情况下,迅速吸收社会所释放的能量,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市民社会内部生活的非 政治 化,能使大量的社会事务转化为私人的事务,大量的社会矛盾转化为私人矛盾,缓解权威基础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压力,避免“权威

12、真空”的出现,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提高抵御社会动荡的能力。另外,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利益分化,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日益要求利益的表达,但利益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市民社会能够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横向的不同群体的对话协商。市民社会可以发展出非暴力的有序结构来进行利益表达,使各种利益要求有条不紊地进入社会系统,满足各种社会利益群体进行广泛社会参与的要求。而当个人拥有多种利益并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组织来表达和追求时,他们就更有可能与代表普遍利益的政府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进而使个人特殊利益和国家普遍利益之间达成相互宽容、让步和

13、妥协,减少矛盾和冲突,甚至使个人利益上升为国家的普遍利益。4 小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角度看,市民社会在不同的 历史 阶段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国别,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市民社会绝对不是一种 自然 的和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一致的共同模式,而是具有特质的社会现象。因此建构 中国 的市民社会必须根据中国历史的背景和当下的现实。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根据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调整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内容,解决社会分歧和矛盾。比如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先富后富、社会保障、法制文明等矛盾。另外,和谐社会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还应包括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等社会发展的目标。正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达到的六条基本特征: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诚信友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