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_第1页
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_第2页
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所谓国际货币体系, 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 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1 。其中的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 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是各国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 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储备资产的确定。即确定什么样的资产作 为国际储备资产;二是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三是国际收支 的调节方式;四是国际间货币的兑换性和国际结算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双本位制度。 这一制度的稳

2、定运行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 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但是,由于这一体系固有的 “特里芬难题 (Triffin dilemma) 的存”在, 使这一体系的长期运行缺乏稳定的基础。所谓“特里芬难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 1960 年撰写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 书中提出的,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无论美国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 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如果要保持美元的信心,美国必须持有足够的黄金,美国 必须保持顺差,则世界各国将面临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美国要满足其他国家的清 偿能力,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国际支付,则需要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

3、而这 将导致美元的信心危机,进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正因为如此,到 1973 年,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代替固定汇率制度。美元 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垮台,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标志着 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当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近四分之一的世纪,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 率最快的时期,也离不开这些组织的贡献。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IMF成员国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 达 成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国又通过

4、了以修改牙买加协议为基础的国 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 1978年4月1日起生效。这实际上形成了以牙 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汇 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其主要运行特征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美元仍然是国际储备资产的中心,但日元、英镑、马克(1999年以后被欧元取代)、欧 元以及特别提款权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全球国际储备资产结构经历了一系列转变。20世纪30年代之前,英镑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30年代,美元崛起,与英镑共同作为储备货币。二战后,美元成为惟 一直接与黄金挂钩的主要货币,等同于黄金,成为各国

5、外汇储备的主体。20世纪60年代, 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相对削弱。 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 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多元化局面。美元仍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处于 多元化储备体系的中心,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由 1985年的55.3%, 1990年达到历史的 低点49.4% (参见表5-1-1 )。表5-1-1 IMF成员国官方持有各种主要货币在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19731980198519871990199419971999200020022003美元84.666.855.367.149.455.757.168.468.264.563.8英镑7.03.

6、02.72.62.83.33.443.94.44.4马克5.815.013.914.717.014.412.8一一-法国法郎1.01.70.81.22.32.41.2日元-4.47.37.07.97.94.95.55.3-4.8欧元12.512.718.719.7资料来源:1973 1991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和国际清算银行第 62 届年报(1992);1993 1997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8年年报。Annual Report, IMF,2003, 2004。近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

7、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据国际IMF提供的数据,1991年,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占51.3%,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8.4%,2000年虽略有下降,仍达68.2%;日元所占的比重在1991年为8.5%,至U 1999年下降到5.5%, 2000年进而降至5.3%;英镑的比重1991年为3.3%,至U 1999年上升到4%,但2000年又降为3.9%。1999年,即欧元正式启动的第一年,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即达到12.5%, 2000年上升到12.7%,尽管其汇率不断下降。至V 2002年底,欧元所占比重上升到18.7%,而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64.5%,日元所占比重也有所下

8、降。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贬值,到2005年2月,相对于欧元来说,美元累计贬值幅度超过 50%。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难题。2003年以来,欧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又进一步上升,虽然短期内难以取代美元,但在中长期内必将 动摇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未来国际储备中非对称的两极。二、汇率制度多样化鉴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单一化, 难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弱点, 牙 买加协议明确规定,国际合作的基本目标是经济稳定(物价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 于是更具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度。各种汇率安排也 相继出现。 IMF 把当前

9、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 2 :1放弃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 exchange 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即一国不发行自己的货币,而是使用他国货币作为本国唯一法定货币;或者一个货币联 盟中,各成员国使用共同的法定货币。例如欧元区国家。2货币局制度( 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s一国或地区首先确定本币与某种外汇(通常为美元)的法定汇率,然后按照这个法定以 100%的外汇储备作为保证来发行本币,并且保持本币与该外汇的法定汇率不变。最早的 货币局制度是 1849年在毛里求斯设立的。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了货币局 制度的复兴,例如阿根廷于 1991年、爱沙尼亚于 1992 年、立陶宛于 1994年、波斯尼亚 和保加利亚于 1997 年相继采用了货币局制度。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执行货币局制度。3通常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s)一国将其货币以一固定的汇率钉住某一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篮子 ,汇率在 1%的狭窄区间 内波动。这一类国家比较多,有三十几个。4水平波幅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