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_第1页
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_第2页
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_第3页
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_第4页
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命题者:臧铭勋3.19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诗后的题目。咏 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答: 3.前人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结合全诗说说此“余味”。答: 3.20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感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坐:深

2、也。这首诗描写的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本心”是什么?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答:有人说这首诗也隐隐地流露了诗人忧谗惧祸的心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3.21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你认为颔联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并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作简要分析。答: 3.22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唐)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

3、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3.23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池鹤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注:风标,风度节操。(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答: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

4、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学习反思:3.26六、阅读下面这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这首诗颔联写船出三峡,视域开阔,平原旷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由此可以联想到杜甫旅夜书怀颔联类似的景物描写: , 。(2)颈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答: (3)清代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答: 3.27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夜雨 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

5、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挂玉:喻昂贵的柴米。(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答: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答: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答: 3.28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 (2) 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 (3) 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

6、?请简要分析。答: 3.29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答: 3.30十、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答: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答:

7、 学习反思:4.2十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注释 梦回:梦醒。 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答:(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答:4.3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凤栖梧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注: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

8、州防御判官。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答:“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答:4.4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注】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沈腰:指人瘦,出自南北朝沈约给友人的信;潘鬓:指鬓发花白,出自晋代潘岳的文

9、章。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答:这首词中的对比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答:4.5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释】香砌:指花坛;欹:倾斜。都来:算来。1.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答: 2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寒”字在表达上的作用。答: 3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

10、无尽愁苦的?请简要分析。答: 4.6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 晚景陈霆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1此词上片中划线的几句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答:学习反思:4.9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

11、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1)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其什么特点?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答: (3)结合全词,说说词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4.10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赵令畤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注释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

12、寻见。(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答: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答: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答: 4.11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少年行 杨亿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注释】节物:时令,节气。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天真:自然本色。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

13、,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4.12十九、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自叹什么?答:“人比黄花瘦”与“问花不语”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答:4.13二十、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定西番唐温庭筠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定西番唐

14、牛峤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1) 简要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答:_(2) 简要说明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及这句话在全词中的作用。答:_(3) 这两首词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答:_学习反思: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每日一诗小练答案3.19 一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

15、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写风起,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一“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是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词,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 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注释】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

16、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

17、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

18、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起”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景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3.20 二这首诗描写了春兰和秋桂的形象。它们繁荣茂盛,充满生机,清雅高洁,芳香四溢。其本心是只为酬答美好的时节(或报答知己)。运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咏的是兰和桂,实际上隐喻诗人自己,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恬淡脱俗的高雅情操。(手法,分析)(或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兰桂的愿为佳节而欣欣,不愿为美人赏折的清高的本心,寄托了诗人甘于隐逸,超绝

19、尘俗的人生襟怀。)同意。诗人正处于政治上受挫的时候,受谗被贬的诗人忧谗惧祸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不同意。这首诗描写的春兰秋桂生机盎然,充满自信;对“美人”的态度十分决绝,没有一点忧惧之情。(观点明确,并说出理由)3.21 三我认为“遍”、“稀”用得好,“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解析: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

20、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首联“掩柴扉”用意最活,“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颔联中的“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3.22 四(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

21、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3.23 五 (1)参考答案: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2)参考答案:丹顶鹤所思是

22、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3.26 六(1)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2)这一联以水中如圆镜般的明月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的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手法、效果)(3)不同意。诗题中的“送别”不是一般的送别朋友,而是告别故乡,这也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诗中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23、,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3.27 七(1)【答案】(1)生活的艰辛;(2)命途的不顺;(3)生命的衰老。(2)【答案】(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答案】(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3.28 八(1) “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客散”写情状;“日落西山,暮霭沉沉,

24、旅人扬帆,送者星散”,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3) 写法: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3.29 九(1)【答案】诗歌一、四两联虚实结合;第一联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第四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2)【答案】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

25、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诗歌鉴赏】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

26、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

27、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3.30 十参考答案:“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诗人无限欣喜之情。(正确写出变化层次、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角景生情)或对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4.2 十一 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

28、句,描写了梦醒时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2起衬托作用,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4.3 十二 参考答案:羁旅愁思,思归之意。(答“思乡之情”也算对)原因:悲秋思乡,颠沛一生,不被重用。参考答案:本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相生。上片中所写的“柳、亭、阳”无不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说成“衰柳、短亭、残阳”,用景烘托出羁旅愁思;下片写蟹紫柑黄,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确使情与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4.4 十三1山河辽阔

29、,宫阙巍峨,花草茂美。化用典故。2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 译文: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赏析: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

30、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

31、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4.5 十四1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抓住秋声和秋色来描写秋夜景象。“纷纷坠叶”句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一个

32、“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3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细节描写:作者以“凄”字极为简练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

33、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4.6 十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孤寂、荒凉的特点(角度和特点)思乡之情。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4.9 十六(1)荷。夏天开花,秋天凋零。(2)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3)对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洁品质的坚守;隐含被命运播弄的嗟叹,显示出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4.10 十七(1)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4.11 十八起了衬托的作用。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托物言志或借物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