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号: 040109096人文与社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近代苏南与徽州间经济社会的互动院(部)系人文与社会学院所 学 专 业历史学年级、班级2009级二班完成人姓名周阳 指导教师 2013年 04 月 10 日摘 要近代徽州与苏南间的经济社会互动,本质上是以徽商为纽带的两地间的经济、社会的相互交流。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徽州同“幅员五百里,膏腴万余顷,可谓险且富矣”的苏南地区虽然同处江南,但两地在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人文风俗上却有着明显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两区域间的交流互动成为一种互补的可能。这种交流互动是一个循环往复而
2、逐渐提升的过程,是相互并渐进的,它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与认知的交叉作用,以及同一历史时期内相互影响与认知的对等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徽州与苏南着两个大江南区域不断走向繁荣,不断的相互借鉴与容,在碰撞中兼收并蓄,但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社会发展路向,从而使以徽州和苏南为代表的江南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关键词:徽州;苏南;江南地区;区域间的交流互动AbstractEconomic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modern Huizhou and South of Jiangsu, is essentially a communication to merchan
3、ts as the link between economic, social。Huizhou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Eight to a half of the mountain and half of water, less farmland and farm”with South of Jiangsu which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With a vast territory,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are all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4、Yangtze River,but these two areas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customs.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become a complementary possibility。This interaction is a move in circles and gradually i
5、mprove,which is mutual and progressive, it influence each other cross function and cogni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s well a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peer role cognition。It is in such a process, Huizhou and South of Jiangsu with two large Jiangnan regional prosperity,
6、they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capacity, swallow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the collis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o keep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so that in Huizhou and South of Jiangs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Jiangnan Society is now diversified development.Keywords: Huizhou ;South o
7、f Jiangsu ;Jiangnan region ;Regional interaction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徽州与苏南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的比较研究4 以徽商为纽带的徽州与苏南间的经济互补5 徽州与苏南间的人口迁徙所引发的交互影响7 徽州与苏南间思想文化的交流互动10 徽州与苏南:在互动与交流中进步繁荣12 参考文献13 2近代徽州与苏南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初稿)近代徽州与苏南间的经济社会互动,本质上是以徽商为纽带的两地间的经济、社会的相互交流。徽州与苏南两区域虽然同处江南,但两地在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人文风俗上却有着明显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使两区域间的交流互动
8、成为一种互补的可能,也使徽商的纽带作用得以凸显。本文试从两地间以徽商为纽带的在经济、人口迁移、思想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交流互动的阐述,来展现由这些互动中所产生的对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徽州与苏南地理环境、物产资源的比较研究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正如明朝汤显祖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但诗人墨客的兴致山水,却无法给于久居于此的人们带来现实生活的物质满足。徽州多山地而少平原,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较强。丘陵
9、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上述土质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长,但对于稻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却无疑是极其不利的。故而自古有云:“此地多山,土质不肥,良田少而人多,又因大清律例,家中多子者,私田地产均而分之,因而民以产俞少俞贫。故此,守薄田祖产者生而弥艰”1徽商研究章一 ,“新都故为瘠土,岩谷数倍土田,无陂池泽薮之饶,惟水庸之搰搰,既力田终岁,赢得几何?”2 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生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最迫切的愿望,是如何在地贫少产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足以满足自身需求的食物。而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贫瘠土壤,也注定了
10、精耕细作的劳作方式并不能让现有的土地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在此地可以获得丰产的木、茶、桑、药材等经济作物亦无法直接作为口粮,“田少而值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已故中家之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3 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20。因此以通过贩运贸易将现有的木、茶、桑、药材等作物兑换成粮食的经济行为是“生而弥艰”迫切的需要。在明朝一条鞭法实行后,我国古代税赋制度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这就直接迫使徽州农民不得不大量种植、出售可获得丰产的经济作物以获取货币支付地租赋税。而当大批经济作物投入本地市场,就使商品在本地市场形成积压滞销,俞低的价格导致俞低的利润,又因本
11、地民贫,购买力低下,出售则获利少,积压则无利可图。但将产品长途贩运至经济发达的苏南一带却可获厚利,这就促使大量产品的持有者开始向远方寻求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本地贩运贸易的发展。苏南即江苏省南部,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苏南与徽州虽同在江南,其地理、区位却迥然不同。本地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区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自古便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美誉。“幅员五百里,膏腴万余顷,可谓险且富矣。若长桥诸亭,鶑石二湖,勝甲天下,豈特雄冠一
12、邑”4同治苏州府志·卷一 由此可见其富庶程度。苏南地区东近大海,西有太湖,水上交通极为发达,乃长江冲积平原和太湖水网平原地区。江南大运河开通后,优越的区位和地理条件,使苏南成为唐朝江南雄盛富庶之地。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苏南逐渐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及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无论是号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还是“富甲一方”、“人间天堂”的苏州常州,亦或是被誉为“东方明珠”的无锡,其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程度以及人口的密集程度,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出于领先地位的。丰腴的经济基础,推动了苏南地区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就进一步扩大了本地对粮食、木材、药石、纸张砚
13、墨等商品的需求。由此可见,苏南所或缺之物与徽州所急需之物正好形成互补,那么如何将这种相互间的需要转化为可满足的事实,便是生计所迫的最早的徽州贩运商人所必需解决的头等大事。徽州与苏南地区的直线距离虽只有200至300公里左右,但徽州多山地而少平原的地势,直接阻碍了两地间的陆地交通,“路则肩担顶荷之夫,沿岩涉岭”5 康熙徽州府志·卷8,“惟万山环绕,交通不便。大鄣昱岭雄其东;浙岭五岭峻其西;大鳙、白际互其南;黄山、武亭险其北。路皆鸟道,凿险缒幽”6 吴日法:徽商便览·徽州总论 ,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水路交通就成了两地互动的主要通道。发源于徽州休宁县境内的新安江,流经祁门
14、县、屯溪、歙县,连贯徽浙,入注钱塘江,其支流又众多,贯通长江,四通八达,水网星罗棋布,因此,由徽州至苏南的水运交通极为便利。千百年来徽州商人不避艰难,或攀行于山间鸟道,或挽舟逆水而行,将徽州与苏南沟通起来,这样一种沟通,是以徽商为纽带,将徽州丰产的木材、药石、纸张砚墨转化为苏南盈余的稻麦粮食,即满足了徽州地区对粮食、货币的渴求,又满足了苏南地区对更高一层物质生活享受的需要。以徽商为纽带的徽州与苏南间的经济互补徽商的兴起,源自于徽州本地地贫少产的生存压力,“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7 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而徽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完美的利用了徽州与苏南间
15、的不同的、亟需互补的各种需求,徽人“勤于山伐”,徽商是靠开发本地的山林资源起家的,然后才拓展到其它领域。 此处以徽商中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木商为例。苏南平原一带,森林甚少。建筑、木器、生产工具等所需大量木材主要靠邻近各省林区输入。而皖南是著名的木材产区,早在宋元时期已砍伐木材扎筏外运。徽州六邑中木商惟婺源人最为著名。据婺源县志载:“婺居徽饶间,山多田少乃并力作于山,收麻蓝米麦,佐所不给,而以其杉桐之入,易鱼稻于饶,易诸货于休。”8婺源县志·卷二 因此婺源商人遂以木商为多。在明清时期的市场中,婺源的杉木最为有名。在增补陶朱公致富全书中记有“杉干直叶细,易长,江浙向最盛,徽州婺源者质最坚
16、,自栋梁以至器用小物,无不需之。”据明清小说载,婺源出产的棺材在江南很畅销,尤其“婺源加料双帡寿板”最为名贵。所以婺源商人从事木业经营为数甚多。清婺源县志卷二“风俗篇”载有“婺源服贾者,率贩木”、“江大中,城西人,以盐筴杉机起家。”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经营木业的徽商中的婺源木商主要是贩卖当地的杉木。徽商在苏南地区经营木业,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苏州一带。南京城西的上新河,历来是木材集散和徽州木商麇集之地。来自各地的木材,在此改扎木排,转运到江南和苏北淮杨一带。明时上新河是著名的木商码头,大胜关和龙江关“数里之间,木商辐辏”9 金陵琐志九种。清代上新河仍为“木商所萃”。建有徽商会馆,表明木商势力更
17、胜于昔日。那时,上新河木商徽州灯会,其“族帜、人物、花卉,五光十色,备极奇巧。阖城士庶往观,车马填闉。”这表明徽商开始由经济上的影响力延伸到风俗领域。常州自明中叶就成为苏南的木材集散中心,徽州婺源木客就在常州一带贩运木材,在常州最早开设的是屠源丰木行。据常州屠氏宗祠石碑上记载:清嘉庆5年(1800年)共有司贴官牙56户,多数是屠姓所开。可见,屠氏后裔繁衍众多,开设木行已遍布武进、阳湖二县数十家之多。屠家上代原是徽州婺帮山客,早年为朝廷采办木材皇差有功,故朝廷户部签发部贴,遂在常州独家经营木业,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据传日进斗金,致使该木行所在地“沟巷”改名为“斗巷”,屠家遂成巨商,雄霸常
18、州木业。苏州的徽州木商主要活动地区在齐门西汇和枫桥等地。据记载:康熙九年有木商9家、木牙9家。至乾隆3年已发展到木商94家,木牙5家。道光年间,徽州木商已在开门西汇设有大兴会馆10 同治苏州府志。后虽经太平天国时兵燹,至同治4年尚有木商51家。可见,徽州木商在苏州经营木业之兴旺。在苏南大获成功的徽商,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成功转化为对徽州本地的经济的推动作用。成功的木材经营必然要求徽商扩大自身的经营局面,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对商品原料的需求程度。木材的大量采伐及运输是以拥有大量劳动力为前提的。明清时期,随着木商资本的迅速发展,他们使用劳动力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如康
19、熙五十二年(1713年)佃仆吴子富、谢四给李务本堂还文约中说:“凡遇出水之日,蒙主拨劳之资,历来无异。”这就是说,树木砍伐之时,地主给一笔“拨劳之资”,来抵偿劳力养树伐木所付出的劳动。又如徽州汪姓置产薄中也有类似记载,地主可以自由支配佃仆,平时养山,冬时伐木,春时泛排。在婺源县志中载:“清代俞日升,长滩人,常贩木筏,不戒于火,巨资在烬,佣工百数十人行李全毁,每人给银二两为衣服赀。”11 婺源县志·物产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徽州普通农民而言,这种“拨劳之资”、“银二两为衣服赀”的报酬无疑是贫瘠外不可多得的收入,即使是增加了他们不多的财富。但正是这种不多的财富,却也能改善“既力田终岁,赢得几何
20、”的困顿局面,增加了普通民众的微弱购买力,缓慢地推动了徽州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徽商对徽州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体现在改善了徽州农田水利、促进了徽州农业生产的进步。万历祁门县志中记载徽商汪琼“慨然独任,前后捐金四千,伐石为梁,别凿道由丁家湾而西,再折南迤五六里至路公遥,与古水道会,舟安行,民利之”12 万历祁门县志·卷3 ,又如嘉庆秀宁县志记载的徽商汪先伊“少孤贫,服贾积财,分给诸弟.溪岸坏,筑坚堤,易土以石,计二里许,乡里为树碑立祠,曰五就公堤”13 嘉庆休宁县志·卷15 ,徽州各县志中如此类记载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徽商在本地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中国,农为国家之本,农业的
21、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体现。徽商重农、兴农之义举,无疑对徽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徽州与苏南间的人口迁徙所引发的交互影响清人赵吉士云:“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郸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澳为院.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激,皆鸟道萦纤,两旁峭壁,仅通单车。”14 徽州府志·卷1 。 徽州由于山重水阻,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战乱较少,且山水秀丽,成为吸引大量移民的地区之一。史言以“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15 與地志·卷一·风土,亦即移民进入徽州的高潮时期有三次,
22、第一次为两晋之际,史称“永嘉南渡”;第二次为唐末五代,史称“广明南渡”;第三次为两宋之际,史称“绍兴南渡”。在两宋之前,也就是两晋及唐末,南方较之北方更为稳定与和平,人口迁徙的大致趋势是由北方过江迁入南方,这一时期苏南接收了大量移民,同时也接受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自唐末黄巢之乱开始,原本定居苏南的部分人口开始向徽州迁徙,其中有史可考的较大宗族有丰溪吕氏16 丰溪存稿 自金陵迁入歙县堨田 ,绩溪葛氏17 名族志·705自苏州迁入绩溪杨溪,休宁朱氏18 洺水集·11 自无锡迁入休宁首村。两宋之际,北方战火一度蔓延到苏南地区,大批移民自苏南由新安江迁入徽州。可见,苏南
23、、徽州最先的互动是由北向南互动的继续,是在江南范围内的由东向西的互动。大量移民的迁入,给徽州地区带来了大量先进的文化及农业生产技术,黟县乡土地理·物产中记载道:“黟多为山邑,田少于山,土地贫瘠。高地中菽麦,低地种秔稻,芝麻荟穄,各土适宜。而米谷一宗,每年所收,仅供数月之粮。加以土人耕种不得法,锄犁徙把健妇,粪种不师草人,以致所入益寡。虽遇丰年,犹虞欠收,乞籴邻封,成为惯例。矧土带沙地,不宜桑棉,又无蚕织,到处熟地,渐尽荒芜.始来客民垦荒,近时日益加多,所种蔗苧薯蓣落花生之属,产额最巨,颇称能尽地力,需要不事外求。”19 黟县乡土地理·物产,故而,大量人口的迁入大大推动了徽州
24、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由徽州向苏南地区的人口迁徙,则是在两晋之后徽州本地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加上自然繁衍,到宋元时期,徽州人口压力日益突出 ,西晋太康初年,新安郡仅有3000户;到唐天宝元年,欺州增加到38320户,人口达到24万以上。南宋宝庆三年,增加到124941户,以每户平均5人计,人口应该走过50万;元代,徽州人口超过了80万,元代的徽州己经从秦汉时的地广人稀变成了地狭人稠。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以致粮食长期无法自给,严重依赖于邻境。休宁县志中说:“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州之民,寄命与商”2
25、0 休宁县志卷七汪伟奏疏,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则记载道:“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土产徽,贡赋薄,以取目前日用观之则富郡,一遇小灾大役则大窘,故自唐以前,贡赋率轻。下至唐末吴杨氏及南唐偏居一隅,征敛无节,甚至取砚亦有专务。宋兴未能尽革,南渡后,仰给于江南诸郡,至于酒醋之搉,亦有专官专库。元库虽不增,而额外又有金铁诸课,民不聊生”21 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严峻的生存压力,迫使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徽州,出外谋生,拓展生存空间。淳熙新安志称徽州“力作重迁犹愈于他郡,比年多徙舒、池、无为界中”22 淳熙新安志·卷一可见宋代徽州人外出谋生已
26、经很多。而徽州当地盛产的茶、木、纸、砚、墨等产品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新安江、长江水运又为徽州开辟了通往苏南地区的贸易通道,这就为徽州居民走出徽州,谋求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唐末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特别是南宋王朝定都于临安(杭州),徽州成为徽辅之郡。新都城的建设,使得无论是皇室与官宦还是街肆商民,皆大兴土木,广建楼屋,广备器物,需要大量的竹木原料和笔墨纸砚以及劳动力。徽州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发展商业贸易,向外输出闲散劳力、负贩四方、牵车服贾成为徽州人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来源。大量徽州居民,以此为契机,自徽州走向苏南,一些徽州的精英也在苏州定居下来。 游弋在苏南地区的徽商把发达的
27、苏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输入徽州,使徽州社会风貌发生变动;同时,徽商把徽州深厚的宗族制度和文化带到苏南地区,凝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古代社会,向来以农为本、商为末,居于群山环绕之中的徽州人自然不可能脱于这种“土地为本”、“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思想的束缚。但反观同时期的苏南地区,无论是金陵、苏州,亦或是常州、无锡,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使原先以农为本,重本轻末的观念,逐渐为“农商皆本”、“工商亦为本业”的观念所取代。苏南地区的人民早已不将经商为耻,以至于以求富为当务之急。苏南各地种种崇拜财富的风俗习惯,充分展示了当地居民对金钱的趋之若鹜。行商于苏南的徽州商人,自然地将徽州与苏南“农
28、商孰本孰末”的观念加以比较选择,他们发现拥有财富后衣锦还乡,物质上的满足远远达不到他们心理的要求,只有在财富和名利上皆“大振家声”,挣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期望。因而他们需要修正“商居四民之末”的传统价值观念。徽商认为,经商和读书一样也是功名,同样是人生的正途,在读书与经商的关系上,徽商认为他们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取得名利。他们认为,以“义”以“礼”经商获得成功后,同“学而优则仕”后所获得名利在本质上是同等的。“徽州各宗族在家谱、学堂中传以后世的观念中,也都着重指出入仕和从商只是行业不同,在人品上是没有差别的”23 唐力行:苏州与徽州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而这种对后世的教化
29、以及对传统观念的修改无疑是成功的。歙风俗礼教考指出:“商居四民之末,徽殊不然也”,荆川集中说“即阀阅之家不惮为贾”24 荆川集卷15,由此可见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被新价值观所取代。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还表现在民众心理的变化,徽州民众由“以农为本”的淡泊田园生活转变为“其数奇败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25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的必要衣锦还乡的心理压力。故而,尽管徽州仍旧是以农村为主体,但在苏南与徽州的互动中,苏南地区浓郁的市民社会风气弥漫在整个徽州。而徽州对苏南的地区在社会风貌上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徽商中的精英人物的经济、文化活动造成的。徽商在苏南地区的商业活动,其经营的
30、规模和品种往往会影响苏南地区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此处以徽商中繁盛一时的布商为例,明清时期,徽商在苏南地区的绸缎布匹的商业角逐中大获全胜,在苏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一苏州为中心的绸缎布匹收购网络。徽商的经营活动为苏南地区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带来了活力。机户开始由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成为区别于男耕女织小农家庭的,与徽商形成雇佣关系的织工,这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标志。因为徽商始终秉持“贾儒一体,皆为名利”的观念,这就要求徽商在获得商业成就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这样一种文化水平的提升,一是由服贾从文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二这是由参与文人墨客的文化活动中取得。这种文化活动,有文人群体或个人间的交流
31、,如明时王世贞率江浙一百余人入歙26 歙事闲谈,比试各种文艺,互相学习;又如苏州造园家计成与歙县名士郑元勋间亦友亦师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文人墨客字画作品的购买把玩。徽商对字画作品的消费,一是作为文化投资,获取丰厚利润,二是为了通过这一媒介拉近与苏南地区文人墨客的关系,以达到进入并充分利用苏南文人巨大的社会联络网,为自身谋求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而文人则借徽商的金钱手段,使得自己名声与物质双丰收,因而徽商也就成了苏南地区文人墨客迫切结交的对象。由此,便催生了以出售字画诗文谋生的职业文人群体,这一群体在之后几百年不断发展延续,成为后来中国文人生活的主流。徽州与苏南间思想文化的交流互动 中
32、国古代自汉以后,思想文化领域历朝历代皆是“独尊儒术”,而苏南和徽州都是儒学发达之地,清代又以吴学和皖学相对峙,教育、科举昌盛,人才辈出。同苏南地区相比,徽州的儒学发展在两宋之前都是缓慢的,不可望苏南之项背。在儒学创始之初,即有吴人言偃参与,并传播江南。此后,代有传人,并出现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大儒,他们对儒家学说乃至对中华文化学术、思想道德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儒学的传播,苏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也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六朝唐宋以后,苏南中的苏州有“土风清嘉”“文物之邦”之誉,成为儒学乃至中华文化学术的一个中心城市。而在唐朝之前,“徽州地区巫风盛行,儒学几近空白”2
33、7 李霞著论新安理学的形成、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唐末战乱使得中原士族纷纷南逃,地处江南的新安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中原大族,从而使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传播开来。儒学文化传入后,本土文化日益受其熏染,最终巫风被转化为儒风。再加之其后“贾而好儒”的徽商的纽带作用,苏南地区先进的儒学思想源源不断地传入徽州地区。至宋明时期,江南一带更加繁华,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儒学也进一步发展。对宋代儒学发展及程朱理学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则是范仲庵。范仲淹是两宋时期苏南地区儒学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博通五经,对易研究尤深。他延请胡瑗等办学,学习时务,又传习经义,对科举取士,要求先策论,后诗赋,并兼通经义。
34、张载年青时曾上书范仲淹谈兵事,范向他讲“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他读中庸。后来成为理学大师的程颐,曾入太学,为胡瑗所赏识,故终身称胡瑗为先生。因此从师承关系上看,早期理学家多与范仲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学术内容上看,理学家的理论基础是四书和易,而范仲淹即以易学著名,且以中庸亲授张载,所以理学的渊源,远受韩愈、李翱影响,近则继承范仲淹、胡瑗的学脉。而作为徽州特色的新安理学,其鼻祖便是祖籍徽州的程颢、程颐和朱熹,由此可见,新安理学其实应当是启蒙于苏南地区之吴学派,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徽州大儒,在吸收苏南地区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为后世徽商代代尊崇的朱子理学。而师承苏南吴学的朱
35、熹,便是新安理学形成的直接原因。朱熹对故乡新安有很深的感情,他在给新安人汪太初的信中说:“其心未尝一日而忘父母之邦也”28 新安文献志·朱文公答汪太初书。南宋时期,徽州儒风虽盛,但真正能领会儒学精神的学士寥寥无几,朱熹对此颇为忧虑。他在书徽州婺源县中庸集解版本后中说:“熹故县人,尝病乡里晚学见闻单浅,不过溺心于科举程式之习。其秀异者,又颇驰骜乎文字纂组之工,而不克其专业于圣门也。是以儒风虽盛而美俗未纯,父子兄弟之间其不能无愧于古者多矣。”29 书徽州婺源县中庸集解版本后针对这种情况,朱熹每次回婺源省亲时都逗留数月,聚徒讲学,从学者甚众。通过多年的讲学传授活动,朱熹理学终于在新安地区传
36、播开来,新安学风从而为之一变,原来沉溺于科场功名的新安士人转而精研朱子之学。这些人学成后又相继兴书院、收门徒、传理学,使得朱子理学深入人心,以至于“家诵其书,人攻其学。而吾邦儒风丕振,俊彦之辈出,号称东南邹鲁,遐尔宗焉”30 万川家塾记。对新安学风的这种转变,婺源县志叙述道:“自唐宋以来,卓行柄文,固不乏人,然未有以理学鸣于世者。至朱子得河洛之心传,以居敬穷理启迪乡人,由是学士争自濯磨以翼闻道。”31 婺源县志卷3据休宁程瞳所作的新安学系录所载,宋明时期新安地区的理学家达一百多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安理学得以形成并发展。可以说,正是在脱胎于苏南吴学的朱子理学指导之下,才有了后世徽商“贾儒合
37、一,号为儒商”的风范,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理念支配下,徽商执商界牛耳,称雄中国商界三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并改变了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宋代程朱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明朝时期的科举改制,进一步推动了朱子理学在苏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在明清传统中国等级社会,士为四民之首。在苏南地区丰腴的经济基础上,没有生计所迫的士子,期望通过科举通途,向仕宦看起,就必须潜心钻研、掌握理学。但凡苏南地区以科举起家的高官中,有不少在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如王鏊,先后中解元、会元、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再如吴宽,成化中状元,入翰林后升至礼部尚书。这也就直接推动了明代
38、苏南地区研究经史的风气产生与发展,当时苏南地区的学士对程朱理学俱有传习,其中影响较大者有魏校,字子才,居葑门庄渠,因自号庄渠。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曾官太常寺卿。他通诸儒之说,推崇程朱,所著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等。其弟子有王应电,昆山人,笃好周礼,又精研宋学。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人,从事教学,弟子从游者至四百余人,其学以慎独为先,乡人尊为少湖先生。这两人的学术志趣已有变化,前者已趋向考据,后者已接近王学。因而,可以说师承与苏南吴学的朱子理学及与朱子理学一脉相承的新安理学,在徽商及封建国家的双重推动下,又影响着苏南地区儒学的发展走向。这种影响是相互并渐进的,它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交叉
39、影响,以及同一历史时期相互交流中的对等影响。所谓同一历史时期相互交流中的对等影响,则表现在同时代两地区间学士的交流与碰撞。歙事闲潭云:“王弇州先生来游黄山时,三吴两浙诸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先生,闻其至,以黄山主人自任,僦名园数处,俾吴来者,各各散处其中,每一客必一二主人为馆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约各称其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弈、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或屈于主。弇州大称赏而去。”本意“傲于吾歙”的王弇州一行,在与徽州学士的“碰撞”交流之后,双方各展其长,虽有胜负,却也最终宾客俱欢,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人装修施工免责协议
- 小儿高热惊厥课件
- 护理甲状腺结节
- 2024年度工程翻译服务合同翻译质量标准3篇
- 河南师范大学《下乡写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外汇入门手册》课件
- 2024年度预拌混凝土购销合同(含质量保证金条款)2篇
- 电商运营培训心得体会
- 2024年度建筑工程项目贷款居间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计划的农产品批量采购合同3篇
- 2024陕西省西安国际港务区定向招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版挖掘机月租赁合同范本
- 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财务报表分析》一平台在线形考(作业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 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协议书
- 2024年秋新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5 lesson 2 教学课件
-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安全总监题库
- 1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线路工程)-2024年版
- 2024年湖北省中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 建设工程施工保险协议书书
- 液压传动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武汉科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