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 课前准备 一、安排学生自学。要求借助课文解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基本搞清原文大意。不懂的地方上课时一起讨论。 二、从网上下载蔡志忠的漫画论语,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的片段季氏将伐颛臾。请问“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 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 生: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课文的注音为“lún”。 师:其实这个“论”通“伦”,是一条条编排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编纂”。“论语”即相当于现在的语

2、录。同学们初中时学过论语六则,现在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好。我们一起来背诵。 师: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生交头接耳) 生(小部分):是孔子。(这部分学生是想当然,课文解释没有看仔细。) 生(大部分):孔子的学生。 师: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师: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文字上还有哪些

3、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求”是什么意思? 生:是冉有的名字。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看书不够仔细。课文解释说“冉有名求”。老师对学生可以直呼其名。 生:“无乃尔是过与?”每一个字怎么理解。 师:这句文字是有点特别。“无乃与”是表示反问的一个句式,相当于“恐怕吧”。“过”是指责的意思,我们以后要学过秦论,这个“过”也是这个意思。“过”的宾语是“尔”,即你们。“是”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它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文中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注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非常像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是”,其

4、实它们不一样。古汉语“是”到汉代以后,才常用于表示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本句中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同学们平时是否也碰到过这种用法? 生:有,初中课文有“唯余马首是瞻”。 生:成语还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师:对。(板书例句) 师:好,文字上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等会我们在讲句子的时候,还可以再讨论。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先请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 (生朗读) 师:很好,没有读错,但我觉得孔子说话的语气没有读出来,孔子三次对冉有直呼其名,且后面是感叹号,这说明什么? 生:这时孔子情绪激动,说话的口气很严厉。 师:对,应这么读(老师范读三句)

5、。下面我们学第一段,请问季氏的身份是什么?颛臾是怎样的国家?孔子为什么要反对讨伐颛臾?情绪为何如此激动?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生:季氏是鲁国的大夫,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 生:季氏攻击颛臾的真正意图在“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 生:孔子是忠于鲁国国君的。 生:孔子是文人,他反对动武,尤其反对打内战。 师:同学们讲的都有点道理。要了解孔子,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鲁国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强大以后,常犯上作乱,先是在鲁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后来,随着季氏家族势力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

6、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情况下,颛臾是鲁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攻打颛臾的真实意图在“萧墙之内”,矛头所向是鲁君。季氏攻打颛臾可扩大地盘,从而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于是他听学生一说,就急了。孔子是一个谦谦君子,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毫不让步的,所以说话的口气相当严厉。 (板书: 天子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7、) 诸侯国 有国有家者 大夫家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 生:因为孔子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对老师很尊敬。 师:不对吧。因为这是大事,属军事机密。比如说,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也非常尊敬,往后你做了我们国家的国防部长,你会不会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将要对某国进行自卫反击”? 生:(哄堂大笑)不会。 生:他们跑来是向孔子请教颛臾该怎么打。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好像没听说他是军事家。 (生笑) 师:同学们对孔子那个时候的

8、师生关系不大了解。那时的师生关系与现在的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的组织,但孔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般的崇敬。打个比方,孔子就相当于某一武术流派的掌门人,弟子没有一件事不敢不向他报告。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受孔子的影响,他们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思。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 生: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三是颛臾乃社稷

9、之臣。 师:对,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打它呢?季氏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还要注意,“何以为”是一个固定句式,相当于“为什么呢”,“为”读“wéi”,是语气助词。 (板书: 先王封国(历史) 不可伐 责 邦域之中(地理) 不必伐 社稷之臣(地位) 不当伐) 师:好,这堂课我们学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一段。 (生齐声朗读) 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背诵这一部分,然后仔细研习后面两段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堂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段文字不长,现在我们试着背一下。

10、(生齐声背诵第一段)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后面两段。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显然这是在推卸责任。那么孔子是怎么批驳他的?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 生:孔子认为冉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孔子先引用史官周任的话,然后打了一个比喻。 师:为什么要引用周任的话。 生:周任是古代著名的史官,引用他的话,说理更有权威性与可信度。我们现在写文章,也常要引用名家名言以增强说服力。 师: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做了辅相,就要尽到责任,如果不能尽职,就不应占着这个位子。孔子鼓励学生去从政,但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

11、比喻。他用“虎兕”来比喻谁? 生:季氏。 师:对,孔子认为季氏本来就像老虎野牛一样,“我让你们去做他的家臣,是让你们去看住他。你们看不住,让它跑出来,就是你们这些辅相的失职。”“龟玉”是比喻什么? 生:颛臾。 师:古人说龟玉,相当于今人说金银财宝,龟在古代是吉祥物,与现在的含义不一样。这里,冉有被孔子训了一顿,你看他是怎样回答的? 生:冉有提出了攻打颛臾的理由,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就是说太靠近季氏的“家”,不打下来会成为后患。 生:从中可以看出,冉有也参与了其事,也是有点赞同攻打颛臾的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刚才所讲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不是老实话,于是孔子

12、就更加生气了,首先骂二人的这种态度:“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谁能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一生站起来念了一遍解释)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谁能用现在的话来说说? 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肯直接说出来,即“舍曰欲之”,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必为之辞”。 师:对。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既有悖于政治道德也有悖于为人道德。然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同学们用课文的原话来回答。 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师:很好。哪位同学来解

13、释一下? 生: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均衡了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了就没有多少问题,真正安定了就没有危险。 师:对。孔子一贯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希望所有的人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均”“和”“安”都是仁的政治思想,也是孔子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主张和理论,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提法。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其他国家一定会信服。一个国家发扬了自己的文化,奠定了自己的国格,充沛了自己的德养,人家受了感化,自然会来归顺,这样就逐步实现了大同。孔子对自己的学说十分执著,无论哪个学生,如果违反了这种原则,他都深恶痛绝。所以他批评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14、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这里同学们还要注意“来”的用法。 生:“来”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是“使他们来”的意思。 师:对。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的高度政治敏感,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板书: 为之辞 口是心非 不能来 无德 斥 不能守 无能 谋动干戈 兴乱 反对武力,主张礼治。) 这一段有三个成语,大家能否找出来? 生:(七嘴八舌)“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师: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好多是来自论语的,这也说明了论语的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现在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下全文。 (背诵全文) 师:个别

15、同学背得还不够熟,希望同学们再下工夫。论语是大纲所推荐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论语,同学们先寻找论语解释(巴蜀书社出版)或白话论语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等兼有原文、解释和翻译的书籍阅读,还可看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一定基础后,再去读朱熹的论语集注。这样,相信同学们对论语、对儒家思想一定会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说明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普遍是对课文作文字的疏通,教师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串讲。教师唾沫横飞,学生索然无味,这是一个误区。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的脍炙人口的精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诵读、设疑、解疑中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去领

16、会作品的形象。教学中可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点拨法、讲述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抓住原作的精要,品味原作的精华。文字上的疏通,首先让学生去做,老师要抓住重点落实。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字不算太深,如果仅作字面上的疏通,一节课即可讲完。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学识的欠缺,学生很难通过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特点、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原则。因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弄清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课文变成一个激发点与窗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论语的兴趣,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17、,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一个精神底子。 评点 周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朴实而又有效的古文阅读课。古文教学首先要消除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缩短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距离。因此,选择精当的教学内容来缩短距离和隔阂就非常必要。古人赵普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宣言、蔡志忠先生的论语漫画,都是生动鲜活的材料。课未展开,学生对课文已充满兴趣。其次要明确哪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切合的、需要的。这跟教学目标有关。通过该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主张应该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两节课所提的问题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比如问孔子“为何如此激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在于评价孔子的脾气。“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旨在明确孔子的人格力量,带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引出了第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