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根据考纲整理)_第1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根据考纲整理)_第2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根据考纲整理)_第3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根据考纲整理)_第4页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根据考纲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 理 学 模 块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机体感觉。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产生的心理机制。感觉(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1)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

2、应和暗适应。2)感觉对比:吃了糖后吃苹果更酸。3)感觉后效:强光照射后闭上眼睛仍有亮像存在。4)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分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A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以1秒钟最为精确,短于1秒钟产生高估现象,长于1秒钟产生低估现象。 C运动知觉: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2)社会知觉:对别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听其音、观其行而知其人) 3)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方位错觉。知觉(特性)规律:1)选择性:影响因素

3、:1对象与背景2固定不变的背景3知觉者的兴趣经验(猎人进山只见禽兽)2)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貌)3)理解性:(鹤立鸡群、高大与矮小)4)恒常性:(离10米远的成像比离3米远的成像小得多)三、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为知识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摸拟实物的形象。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具体描述、鲜明的比喻、合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四、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

4、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更复杂的认识过程。五、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感知觉。如:老师声音的高低、实物模型大小。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如:讲课的停顿、板书的布局。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如: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师用言语的解释说明。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如

5、:眼耳口鼻手并用。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动静结合。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去全面、仔细、准确地知觉事物,是一种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也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品质:客观性、敏锐性、精确性、目的性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011简答)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1)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3)善于思考,全面观察。(4)做好观察总结,重视观

6、察结果。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养成习惯。(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含义: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记忆单元,保持时间为1分钟)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记忆品质:1准确性:指对原来记忆内容的性质的保持2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3持久性:

7、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4备用性: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2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慢后快”的特点。遗忘原因(四种假设):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干扰说: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也叫前摄抑制。动机说:情绪动机的压抑作用。 同化说:知识认知结构简化,有积极遗忘和消极遗忘两种现象。3提取(再认或回忆):记忆过程的规律:(或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3由机械

8、识记到理解识记转换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或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4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2011简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多样化(眼看耳听动口动手)4)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5)适当过度学习。 理解的含义: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表象的概念: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的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表象在

9、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凭借表象进行的思维操作。 2表象与词在心理中双重编码。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想象的概念: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飞流直下三千里)想象的分类:A、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B、按照想象创造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词语图表标志符号等)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理想和空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a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b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c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d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放在

10、“问题解决”那一节)思维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类型:根据发展水平和内容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品质:(或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a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b灵活性与敏捷性。 c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1、或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5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前提)、分析问题(具体过程)、提出假设(关键)和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10简答)1、问题情境:即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2、迁移:指已有知识经验影响着问题解决。分为正迁移(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反之)。3、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具体事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对解决问题直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4、心理定式(势):先前的活动影响后继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消极作用5、功能固着:指个体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动机与情绪状态:高度紧张、愉快兴奋、过度兴奋。适中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7、人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2、启发法: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搜索: 3)爬山法:创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出新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特性的心理过程。它属于“问题解决”的一个研究领域。 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 2知识因素 3人格因素 4环境因素创

13、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新颖性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易考点)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2013简答)1、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积极性 2) 组织引导观察大自然3)尊重学生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各种提问、解答 4)发现法教学。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含

14、义: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与监督功能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变化及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知识经验。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2)消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2加强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5、: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2)激发间接兴趣,培养学生自制力。3)合理组织活动,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9-12个月的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已接近成人的水平。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指人对于客

16、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热情。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感的品质:倾向性,稳固性,深刻性,效果性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 适应社会的需要动机功能: 激励人的活动效率组织功能: 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和夏季情绪的破坏作用信号功能: 表情来体现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简述少年期与青年期情绪情感的特点:(见教材练习题答案)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教育: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丰富丰富学生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

17、绪紧张。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控能力。常见的健康情绪情感的调节方法:1、认知调节法:艾里斯的“情绪ABC” 2、合理宣泄法(语言调节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适应方式:(13年考纲暂无要求)(一)忘却现实:1幻想2认同(二)歪曲现实:也叫合理化:1投射2酸葡萄3甜柠檬(三)补偿现实:也叫代替作用:1补偿2升华3消解作用(四)从现实退却:1压抑2反向作用3冷漠无情4佯装5退化6退却7屈从8否定(五)攻击现实:1攻击2固着(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意志的定义: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特征):自

18、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自制力等意志行动: 就是指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分为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1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仅择其一双避冲突:必取其一趋避冲突:兼具好恶多重趋避冲突:多种目标予以选择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制定决定阶段:1)坚定的信念2)行动目标的性质3)对行动胜利的憧憬4)执行计划的坚定性意志品质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5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论述题:试分析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9、(见教材练习题答案)3个性发展与教育人格: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完成活动的)能力、(动力特征的)气质、(现实态度的)性格、(活动倾向的)需要、动机、兴趣。人格的基本特征:独特性和共同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四个基本特征。(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需要的含义: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需要的种类:1、按来源: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2、按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20、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兴趣的含义: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过程)、间接兴趣(结果)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指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持久性)、效能性。学生的兴趣与教育培养: 1、根据年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教学方式丰富多样,高年级学生引导一定的努力方向。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好的学生鼓励更高目标,学业不良学生培养其自信心。3、根据学生的性格不同采用不同的兴趣培养方式。如:内向的以鼓励为主,外向的提出更高要求。(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

21、、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定义: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的类型:1按能力是否已经获得: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2按能力的结构: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 ;3根据能力的活动性质: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按能力的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的差异:(简述能力的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呈正态分布:两头大、中间小。2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不同方面:听觉灵敏、视觉发达、记忆力强、想象力强等3能力发展年龄的差异:有“才华早露”、“大器晚成”能力的测量:(一)能力测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1、按能力种类分

22、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2、按测验方式分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3、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有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二)“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三)现在常用的智力测验:1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 IQ )=MACA´100 )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IQ=100+15Z 其中Z=(X-X)/S )3瑞文推理测验:(四)特殊能力的测量:超常儿童智商:14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70以下(五)创造力的测量:高创造力定有高智力,高智力不一定有高创造力,低智力一定没有高创造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

23、现形式。能力形成的原因和发展条件:(或: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的因素(素质或天赋):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1)产前环境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环境4)社会环境3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构思能力;纭图能力及图形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完善途径?(见教材练习答案)试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见教材练习答案)(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气质的含义: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1胆汁质:强但不平衡2多血质:强、平衡且灵活3黏液质:强

24、、平衡但不灵活4抑郁质:弱型根据气质规律搞好教育工作: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胆汁质学生以柔克刚,抑郁质学生多鼓励。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性格的含义: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的核心部分。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见教材练习答案)性格的结构:1态度特征: 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2意志特征: 对行为自觉调节3情绪特征:

25、情绪的控制能力4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012简答)1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2学校教育:教师管教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3同伴群体:同伴的影响力随着年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超过父母4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各岗位后,扮演着相应的社会角色5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性格培养有哪些常用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2说理教育法: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3行为训练法: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4环境熏陶法:利用集体的教育作用5因材施教法: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教育实践(5)埃里克森

26、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答题: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答: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l5岁)婴儿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

27、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儿童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学龄初: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学龄期: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5)自我

28、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青春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陛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简答题: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

29、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含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学习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

30、结果分类:1理智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3、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学习理论分类:1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4发现学习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知道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5、根据学习的意识性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6、国内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答题)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

31、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学生学习的特点:(简答题)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间接经验(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的含义:激发个体学习,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的心理状态。学习组成:1学习需要(内驱力) 2学习期待(诱因)(或:学习动机产

32、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学习动机的种类:(简答题)答:(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题)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3)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

33、简答题)(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强化理论: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3)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4)维纳:成败归因理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任务难度、身心状态、外界环境。(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A直接强化:奖励与惩罚B替代强化:榜样C自我强化:自我评价、自我监督。(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简答题)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

34、续努力;5利用团队合作,激发学习潜能。如何培养学习动机:(简答题)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35、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的种类:(简答题)(1)根据迁移的性质(影响效果)不同:1正迁移:有促进作用(触类旁通、举一还三)2负迁移:(反之)(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对学习情境的理解5学习策略水平6经验的概括程度。迁移与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教学又必须依序迁移规律。如何在教

36、学中促进迁移?(简答题)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学材料。(首先是重视基础知识;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体现迁移规律。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题)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实物直观和模象直

37、观、b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简答题)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简答题) 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技能的含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013填空)技能的种类: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运动)与心智技能(能力、认知)两种。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

38、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103简答)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技能能控制活动的执行,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要求:(简答题)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种类: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简答题)答:1)主动性(学为了完成学习目标);2)有效性(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

39、性(有关学习过程);4)程序性(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如何(培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简答题)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考虑练习的质量,多种形式的练习。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简述有关(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简答题)答: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

40、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10)学习理论1、 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基本规律:效果律、联系律、准备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2、 认知学习理论(2014新增考点)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41、、基本方法) b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意义学习的实质: 条件:接受学习的实质: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学习观:学生学习的主动构建性、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4、教学观:强调前景式学习,合作学习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这些成分既相

42、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 1道德认识:是指在道德实践中依据社会道德标准和内心信念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的思维过程。它从内容上可分为道德理论认知、社会道德认知和自我道德认知三大方面。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最基本的心理成分。 2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崇高感、荣辱感、厌恶感等。3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面对具体的道德情景时,作出道德决断,使自己的行为动机、目的付诸实践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道德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行为方

43、式。道德行为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品德心理内容:主要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自我意识等。1道德需要:是个体为了一定的利益或者为了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一定品德的欲求。2道德动机:是具有品德修养的主体追求一定的品德信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品德需要的主观愿望。3道德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品德结构各方面的属性、状态、水平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道德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道德自我意识是个体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品德心理能力:是指个体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是有效开展品德活动、实现品德目标的心理特征

44、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对品德问题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包括对复杂的道德现象的认知、评价、判断、选择能力,还包括道德实践和修养能力。(2)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3年考纲无要求)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承并扩展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指出: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可以创造条件促进道德的发展;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他把道德判断概括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形成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一)前习俗水平(前道德水平):学前幼儿园、学生低年级1)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儿童认为受表

45、扬行为好、受惩罚坏1)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青年、成年1)阶段3,人际关系协调的定向阶段:别人赞许2)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相信法律规则、服从团体(三)后习俗水平:青年期人格成熟1)阶段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遵守法律、维护公正2)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个人人生哲学(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013填空)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表面服从、抵触心理。

46、(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是对榜样的模仿。 (三)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2013材料分析题)(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识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2013材料分析题) (一) 有效的说服: 1)明确目的性。2)要以诚待人。3)注意时机。教师应该经常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以理服人

47、,还要以情动人。 (二) 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学生中的好榜样。(三) 利用群体的约定: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规则、协定,对大家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四)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6、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简答题)答一: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答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不断调节自身状态积极适应环

48、境,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持续积极心理状态在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心理健康的层次性、相对性、动态性。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题)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简答题):  答:(1)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简答题)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中小学生常见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