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第一专题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_第1页
高三复习第一专题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_第2页
高三复习第一专题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_第3页
高三复习第一专题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第一轮复习学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化学组季冬梅考纲要求1.解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掌握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方法。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热的测定方法、原理知识网络符号: _H = E(_物) E( _物) 根据反应热判单位:一般采用_断物质稳定性;测量:可用 _测量根据键能计算反含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_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_物的键能总和_物键能总和在_Pa 下_mol 物能源问题、化质完全燃烧生成 _的 _化物燃料充分燃烧学反燃烧热反的条件等应应中热的酸跟碱的_溶液生成能量中和热中和热测定实验变_molH 2O化热 要注明反应的 _和_,若反应

2、是在 298K ,1atm 可不注明;化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_或晶型;判断正学方 H 与方程式计量数 _关,注意方程式 _与 H 对应, H误;程以 kJ· mol -1 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 _数或 _数。书写;式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 H 的“ +”或“”数值和 _,计算。方程式与 H 之间用“ _”分开。盖斯一定条件下, 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计算定律热效应 _。即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无关。1、常见反应 :放热反应:。例如吸热反应:。例如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热的问题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无非是_,反应物在

3、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_能量 ,破坏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当原子间重新结合生成产物分子时,又要 _能量 .反应物参加反应时吸收的能量_生成物释放的能量,从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因此规定放热反应的H 为 _对吸热反应 ,反应物参加反应时吸收的能量_ 生成物释放的能量,从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升高 ,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H 为_能能量量反应过程反应过程练习: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HCl 和 NaOH 反应的中和热H 57.3kJ/mol ,则 H2SO4 和 Ca(OH) 2 反映的中和热H 2× (57.3)kJ/molB CO(g) 的燃烧热是 283.0kJ/mol

4、,则 2CO2(g) =2CO(g) O2 (g)反应的 H +2 × 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1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2、燃烧热和中和热燃烧热中和热相同点能量变化热反应 H H0,单位: KJ/mol反应物的量1mol( O2 的量不限)可能是 1mol,也可能是0.5mol生成物的量不限量H2O 是mol不同点生成mol H 2O 时mol 反应物完全燃反应热的含义放出的热量,不同反应物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反应物,燃烧热不同的中和热大致相同,均为KJ/mol( 1)燃烧热表示的意义:例如 C 的燃烧

5、热为 393.5kJ/mol ,表示 _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是以1mol 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的化学计量数。例如即 C8H18的燃烧的热为 5518kJ/mol 。学习必备( 2)中和热的表示:_ ; H _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也表明了变化。例如:; H 241.8kJ/mol表示 _。6、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1)重要的化石燃料: _ ( 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烧掉太可惜,应该_ 煤直接燃烧时产生_等有毒气体和_,对环境

6、造成严重污染煤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速率_,热利用效率_,且运输 _可以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燃烧的热利用率(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 _的空气; _( 4)新能源的开发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 _ 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再生性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 名题导思【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物是放热还是吸热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

7、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例 2】若 2.6g 乙炔( C2H 2 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 时放热 1300kJ。写出热化学方程式。【例 3】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H2 (g)+1 202 (g)=H 20(g); H=akJ.mol -1H2 (g)+1 202 (g)=H 20(1); H=bkJ.mol -12H 2(g)+0 2(g)=2H 20(1); H=ckJ.mol -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B a,b 和 c 均为正值Ca=bD 2b=c【例 4】已知 CH 4(g)+2O 2(g)=CO 2 (g)+2H 2O(1) ;

8、 H = 一 890kJ mol ,现有 CH 4 和 CO 的混合气体共0.75 mol ,完全燃烧生成C02 气体和 18 g 液态水放出515.lKJ 热量,则 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 的燃烧热为欢迎下载【例 5】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H 2(气 ) + O2(气 ) = 2H 2O(液 ) + 571.6kJC3H8(气) + 5O 2 (气) = 3CO2(气 ) + 4H 2O(液 ) + 2220KJ 实验测得 H2 与 C3H8 的混合气体共 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 3847kJ,则混合气体中 H2 与 C3H8 的体积比是()A13B 31C14D11【例 6】

9、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中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 ”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而我国东海“可燃冰 ”的蕴藏量也很可观 , “可燃冰 ”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其化学式为 CH4.H2O。请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 CH 4.H 2O 晶体中水是溶剂B CH 4.H2O 的组成元素有 3 种C CH 4.H 20 中 CH 4 和 H20 的质量比为1: 1D 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2) 可“燃冰 ”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你认为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有(至少填写两种 )。 随堂演练1.

10、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 铝片与稀 H2SO4 反应B Ba(OH) 2 ·8H 2O 与 NH 4ClC灼热的碳与 CO2 反应D甲烷在 02 中的燃烧反应2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H 2(气 )+0 2(气 )=2H 2O(液 ); H =-571 6KJmol-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2 mol H 2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 6 kJ 的热B 1 mol H 2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永放出285 8 KJ 的热C 2 个氢分子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 6 kJ 的热D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H 2(气 )+ 1/2O 2(气 )=H 2

11、O( 液 ); H= 一 285 8kJmol3. 天然气、石油、煤等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因此:可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得到氢气作能源;可用酒精作能源; 砍伐树木作能源; 应开发太阳能、 核能等新的能源 上述说法对的是 ( )A 只有B和C和D只有4 (05 江苏 )氢气( H2)、一氧化碳( CO)、辛烷( C8H 18)、甲烷( 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2 (g) + 1/2O 2 (g) =H 2O(l) ; H= 285.8 kJ/molCO(g) + 1/2O 2(g) =CO2 (g); H= 283.0 kJ/molC8H18(l) + 25/2O 2(g) = 8CO

12、2(g) + 9 H 2O(l) ; H= 5518 kJ/molCH 4(g) + 2 O 2 (g) =CO2 (g) + 2 H 2O(l) ; H= 890.3 kJ/mol相同质量的 H2、 CO、C8H 18、 CH 4 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A H2(g)B CO(g)C C8H 18(l)D CH4(g)5.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 +(aq)+OH -(aq)=H 2O(1) ; H=一 573 kJ mol向 l L0 5 mol L 的 NaOH 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稀醋酸;浓H2S04;稀 HN0 3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 H1,

13、H2, H3 的关系正确的是()A Hl> H2> H3BH1 < H 3<H2C H 3>H 2>H 1D H 1> H3> H26.以 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学习必备C2 H2 (g)5 O2 (g) 2CO2(g) H2O(l); H 1300kJ/mol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A 有 10NA 个电子转移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B 有 1N A 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 的能量C有 2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 的能量D 有 8N A 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

14、J 的能量7.已知在一定条件下, CO 的燃烧热为 283kJ/mol ,CH4 的燃烧热为890kJ/mol ,由 1mol CO 和 3mol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为()A 2912kJB 2953kJC 3236kJD 3876kJ8.已知2H 2(g) O2(g) 2H2O(l) ; H 571.6kJ/molCO(g) 1/2O2(g) CO2(g); H 282.9kJ/mol某 H2 和 CO 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 热量,同时生成3.6g 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 和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2: 1B1: 2C1:1D

15、2:311.已知 H 一 H 键能为 436kJmol , H N 键能为 391 kJ mol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 (g); H=一 924kJ mol则氮氮三键的键能为()A 431 kJ molB 946 kJ molC649 kJ molD 876 kJ mol12.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A 、石墨制成金刚石B 、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C、水变成油D、干冰转化成原子晶体14. 4 克硫粉完全燃烧时放出 37 千焦热量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151840 年盖斯根据一系列实验事实得出规律,即盖斯定律。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

16、烧 的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 C( 固 ·金 刚 石 )+0 2( 气 )=C0 2( 气 ) ; H= 一395 4 kJ mol, C( 固 ·石墨 )+0 2( 气 )=C02(气 ); H=一 393.51 kJ mol ,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索异形体为:.若取金刚石和石墨混合晶体共1 mol 在 02 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为QkJ,则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用含 Q 的代数式表示 )16家庭中生炉子取暖采取的做法是:打开炉门,挑开窝头盖,说明燃料的充分燃烧需满足的条件为,但当我们看到炉子中的煤还剩很小一部分发红时

17、,如果采取上述做法,炉子很快灭了,其原因是有人说煤粉拌水以后再填人炉内会产生CO、H 2,所以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节省燃料,对吗?中和热的测定:( 1)仪器 :( 2)原理 :( 3)实验步骤:保温装置的准备: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 )使放入的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_ 。在大小烧欢迎下载杯之间也同时填满_ 或 _,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 )作盖板,在板中间开_个 _孔,正好使 _和 _ 通过。分别量取 50mL 0.5mo1·L -1 的盐酸和 50mL0.55 mo1·L-1NaOH 溶液,记录起始温度 t1。混合反应并准确量取混合液最高温度,记录终止温度t2。重复

18、实验二次,取平均值。计算:起始温度 t 10C=(tHCl+tNaOH) 2终止温度 t20C温度差 =(t 2-t 1)0C计算出 50ml 0.50mol L 盐酸与 50ml O.55 moL L 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_KJ根据 HC1+ NaOH = NaCl + H 2O50ml 0 50moL L 盐酸与 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O025mol H 20 放出的热量为 0.418(t2-t 1)KJ ,所以生成 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_( 4)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因此可以用保温杯来做,也可按课

19、本中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这样可以。盐酸和NaOH 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 溶液的浓度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使,因此 HC1 和 NaOH 溶液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就大,表观电离度就会减小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误差。宜用有 _分刻度的温度计,且测量应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 _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不宜用弱酸、弱碱代替强酸、强碱,来测中和热,否则会因中和过程中吸热,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不准确。实验操作时

20、动作要快。以尽量的散失。实验过程要至少重复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值作为计算依据, 可以使中和热测定尽量准确。 1.是什么原因使中和热测定结果往往偏低?答:按照课本中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往往所测结果偏纸,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 仪器保温性能差。课本中用大小烧杯间的碎纸片来隔热保温,其效果当然不好,免不了热量散失,所以结果偏低,这是主要原因;(2) 实验中忽略了小烧杯、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因此也使结果偏低;(3) 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 4 18 J (g · ) ,密度为 1 g 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所以也使结果偏低。2为何

21、说保温效果差是造成中和热测定值偏低的主要原因?答:实验中温度升高得不多,所以烧杯、玻璃棒吸收的热量甚小,影响不大;而酸、碱溶液是稀溶液,实际密度、比热容与水相差甚微,所以此影响更微弱。因此说,结果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性能差,若能改进装置,比如用保温杯代替烧杯,使保温性能良好,就更能接近理论值。学习必备 随堂演练 1盐酸与 50 mL 0 55 mol ·L11 50 mL 0 50 mol L·NaOH 溶液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热计算中和热:(1)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一种玻璃用品是。(2) 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3)大烧杯上如不盖

22、硬纸板,求得中和热数值 1(填: “偏大 ”、“偏小 ”、“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 55 mol ·LNaOH 溶液进60mL 0 50 mol L· 1 盐酸跟 50mL0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中和热的数值(填 “相等 ”、 “不相等 ”)并简述理由:。(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 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会;用 50mL0 50 molL -1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韵数值会。(6)若三次平行操作测得数据中起始时盐酸与烧碱温度相同,而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差t2 t1 分别为: 2 3; 24; 2 9C。则最终代入计算式的温

23、差平均值为。2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 20 g Ba(OH) 2·8H20 粉末,将小 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 滴一 4 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10 g NH 4C1 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该反应属反应。(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和反应混合物成糊状。反应混合物呈糊状的原因是。( 4)通过现象,说明该反应为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3.用 50mLO.50mol ·L-1 盐酸与 50 mLO.55mol.L -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

24、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2 )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填 “能 ”或不能 ”)其原因是。( 3)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O.55mol·L -1实验中若改用60mLO.50mol ·L-1 盐酸与50ml O.55mol ·L-1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填相等 ”、 “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 水时,放出 57.3kJ 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5) 若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做实验,有些操

25、作不规范,造成测得的结果偏低,请你分析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代号 ):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欢迎下载b把量筒中的氨氧化钠溶液倒人小烧杯时动作迟缓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d将 50mLO.55mol ·L-1 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 mL0.55mol·L-1 的氨水e在量取盐酸对仰视读数 f 大烧杯的盖板中间小孔太大。本节巩固习题1、在 25、 101KPa 下,1g 甲醇燃烧生成CO2 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22.68KJ, 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由 H2 和 O2 反应生成1 摩尔水蒸气发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3、 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2NH 3(g)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 1 mol N 2 和 3 mol H 2 放在密闭容器,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 92.4 KJ。其原因是 _ 。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Q2>Q1 的是()A.2H 2(g)+O 2(g)=2H 2O(g)H=-Q12H2 (g)+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