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_第1页
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_第2页
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_第3页
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_第4页
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第二章第二章 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第三章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四章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资本的运行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七章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目目 录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授课教案授课教案 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一)原始社会人

2、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实践中萌生了一些经济思想和经济观念(二)奴隶社会出现了最早的经济学说1、色诺芬的经济论是古西方最早的经济论著2、亚里斯多德概括了奴隶主家庭管理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1、重商主义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历史背景 2、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3、生产力(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1、只有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才

3、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2、生产关系作为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 (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1、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它对其它的三种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3、经济体制(四)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揭示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2、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生产关系一

4、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4、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动力规律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一)意义:1、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人生观。2、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放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3、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4、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科学的抽象法和

5、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方法 第二章第二章 商商 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使用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物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的特点是: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a.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交换价值

6、和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交换价值和价值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使用价值是一切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c.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前提。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

7、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1、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抽象劳动使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原子。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

8、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殊性来看的,各种不同劳动有质的不同。而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同性来看的,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二者既有矛盾,又是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统一性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性表现在矛盾性表现在:1、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 2、具体劳动是劳动的永恒范畴,存在一切社会形态,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商品经济中表现充分,因而是历史范畴。 (四)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 首先,劳动的二重

9、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以往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从而不能正确地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同怎么进行比较等问题。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用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 再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发展和应用科技,改进结合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为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建立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三、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既然商品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体内的凝结,那么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商品所耗

10、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是按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某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但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不是个人行为,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主客两方面)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竞争自发形成的,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至关重要。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如果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多余的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11、反之,就会在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劳动复杂程度与价值量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时,不仅需要将生产他们的各种具体劳动看作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且需要将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而不能简单地按劳动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价值量,所以我们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与培养的一般劳动者所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

12、由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种区别具有相对性,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3、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尺度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三)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一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3、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因素:劳动生产

13、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研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高,则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另一种情况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4、但商品总量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为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商品的价值总量越高。四、新的技术革命与商品价值决定四、新的技术革命与商品价值决定新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第一,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新生产力代表更多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应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三,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技术,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发展。第四,新科技会培养和训练生产技能更多的工,水平更高的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在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第五,新的科技革命扩大了生产劳动

15、的领域。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而这一系列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是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是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是私人劳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因各种需要又要互换产品。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了社

16、会需要生产。他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样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一个体特点。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有当他的私人产品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算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而这时候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被社会需要,他的劳动才被承认事物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他的抽象劳动才能实现为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决定的。而个别劳动时间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制约的。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货币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货币的产

17、生货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具体经历了四种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最开始的商品交换,只是物物交换,而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大分工后,商品交换日益发展,无论是交换的品种还是交换的次数都极大地增多了。因此称为扩大了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人们经过这种频繁的交换后,终于达成一致。所有的商品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了一般等价物。这就使繁琐的交换变得简单了。 货币价值形式:后来,一般等价物自然而然地逐渐固定在贵金属如金、银上,他成为价值的一般的表现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石金银”。 (二)货币的本质1、货

18、币的自然属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容易保存等,使之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2、货币产生后的变化货币产生后,商品世界分成两极:一极是货币,另一极是商品。至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都只是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而货币是只作为价值而存在,成了价值的代表。3、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使一种特定的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因此,货币无非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他媒介着商品的全面让渡,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二、货币的职

19、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五种,这就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一)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2、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价价 格格=商品价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二)流通手段1、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

20、程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2、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它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只要社会公认他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了。于是国家就开始铸造各种不足值得货币,乃至后来发展到发行本身价值微乎其微的纸币。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有国家法定发行的,代表商品中同质劳动数量

21、关系的价值符号。2、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产生的原因:第一,黄金货币在数量上已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了。第二,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日益健全和完善,为黄金货币向纸币转化提供了新的社会支撑力。第三,高新技术在印刷术上的应用使得纸币仿制很困难,从而保证了社会中心对纸币的控制。第四,人们从心理上和习惯上能够接受纸币作为价值符号。4、纸币的发展阶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含义货币流通规律适用于一切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时,也没有否定这个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2、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叫通货膨胀叫通货膨胀。如果在流通中收缩货币量或减慢纸币发行增长率,已提高货币的购买力或减轻纸币的贬值程度,叫通货紧叫通货紧缩缩。2、影响通货膨胀将使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阶层受害,它使货币购买力下降,增加目前消费的比重,减少储蓄的比重,对长期投资和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它还会恶化一国的对外收入,使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重降低,黄金、外汇储备外流。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失业增加。二者都对劳动人民不利。(三)贮藏手段1、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具有自发

23、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2、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四)支付手段1、含义:支付手段使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发生了变化。由此货币量公式变成:一定时期流通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购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即货币流通次数)_+_(五)世界货币 第三节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

24、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2、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二、价值规律的作用二、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是:第一,激励作用。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就会赢利,反之,可能无钱可挣甚至亏本,这就引起一种激励

25、。第二,调节社会总劳动和资源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入供不应求的部分,这样流出流入的不断运动,社会供给与需求在运动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调解着社会总劳动和资源的分配。第三,造成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劳动生产率高的会致富,而劳动生产率低的则可能会破产,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一方面造成优胜劣汰,使资源向优势者手中集中,有滚雪球的效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 第三章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货币与资本资本其实是货币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货币和资本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静止状态中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从运动中才能分清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从运动过程看,也就是从他们的流通过程来看,货币和资本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 货币的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资本的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货币)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流通形式不同 b.流通内容不同c.流通目的不同 d.流通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 3、劳动力成

27、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a.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流通领域中不管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又不会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在流通领域,自备阿必须投入货币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b.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的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而不是隶属于或依附于别人的奴隶或农奴。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只

28、有这样,他才不得不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c.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价值,劳动力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而要保证劳动者的生存就要满足劳动者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比如每一个劳动者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费用。第二,劳动者为养活家属、子女、以延续补充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培养“接班人”的费用。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29、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它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增加。也就是它不仅可以创造新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劳动力的这个特殊使用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a.剩余价值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 与一般劳动过程的共性:都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就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

30、所有。2、价值增值过程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解释新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创造了一部分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其中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等于劳动力的价值,他被用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部分等于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用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其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5、资本主义的工资资本

31、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里要区分的劳动和劳动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因为:第一,作为商品,必须在出卖前就已经存在,但工人在市场上时,只有劳动力,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才有劳动,但此时已属于资本家,不能由工人去出卖了。第二,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消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的内容是劳动。如果说劳动时商品,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这无意义。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按等价交换原则就不会有剩余价值了。 b.剩余价值的生产

32、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产生了剩余价值。通过研究表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不产生剩余价值。因此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m=m/v,也可以表示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无酬劳动/

33、有酬劳动 。这两个公式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是以物化劳动表示的剥削程度,即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的剥削程度,即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有多大份额用于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有密切关系。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总量的大小。公式为:m=mv因此,要增加剩余价值量,一是增加可变资本量,即增加雇用工人,扩大剥削范围;二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c.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用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34、生产。工人的工作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日来榨取剩余价值总是要收到一定的限制:一是生理界限的限制;二是社会道德的限制。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

35、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条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条件。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所以,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以及与生产生活资料部门有关系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当以上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普遍下降,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才会缩短,劳动力价值才会降低。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

36、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首先,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仍然是一般人类的凝结,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其次,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生产工人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因而能创造更多价值和剩余价值。再次,生产自动化使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创造的。最后,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资本家能活等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因为,生产自动化代表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所以,在

37、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二是为达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尽可能地榨取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

38、定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二、资本积累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不是一次就结束的。而是不断地重复和更新的过程。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又可以划分两类,一类是简单再生产,即生产的产品只够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过程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另一类是扩大再生产,即生产的产品除了补偿已消耗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剩余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使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只有在维持原有生产规模的前提

39、下,才能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力,一般不会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再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1、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3、资本积累的必然性第一追求剩余价值是

40、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加强对现有工人剥削外,还必须扩大剥削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来进行资本积累。第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家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竞争实力,不得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只有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不断地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竞争的强制作用是资本积累的动因。(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第一,对工人或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剥削程度愈高,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愈多,资本积累也愈多。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这有

41、利于积累的增加。因为(1)它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下降,m提高,m增加。(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更多剩余价值。(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商品价值降低,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享用的消费品情况减少消费基金,而相应地增加积累资金。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二者的差额越大,对资本越有利。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剥削成都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获得的m就越多。 (四)资本集聚和

42、集中资本增大,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资本积聚,一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有两个特征:第一,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第二,资本家的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各个个别资本家积聚的增长也就越小。因此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采取另一种形式,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实现他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制度。竞争是大的吞并小的,信用是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但有一点须明确的是资本积累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量,但资本集中没有增加社会资本的量,而知是资本总量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

43、配。 五、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1、技术构成:从资本的物质形态方面来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一般来说,技术水平低,劳动力所推动和运用的生产资料越少,反之,越多。这种资本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2、价值构成:从资本的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3、有机构成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而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公式是c/v在资本主义初期,

44、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随着科技的发展,c增长的速度快于v增长的速度,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六)相对过剩人口1、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首先,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提高,v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这有两种表现:一是有机构成提高,不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工人,一部分工人被解雇。二是,有机构成的越来越高,追加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其次,在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劳动力的供给却是日益增加了由于技术的进步,许多生产操作简单化,轻便化,导致妇女儿童也加入到劳动者行列;农业机器化,使农民涌入城市,而手工业者在竞争中破产也称为雇佣劳动大

45、军。相对人口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模。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1)流动的过程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4)结构性过剩:三、剩余价值的分配三、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可以表示为:w=c+v+m.商品价值的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同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费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通常用k表示。(2)剩余价值转

46、化为利润这种商品价值的公式就变成了:w=k+m将商品价值中的c和v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c和v的区别就被掩盖了。m是v生产的事实也看不出来了,而把m看成是所费资本或预付全部资本的增加额,因此,m 也就转化为利润(p)。因此,商品价值的公式进一步表现为w=k+p。那么通过上面的式子可以比较出,所谓利润p就是m的转化形式,它的实质就是m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率。(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一是二者数量不同,pc+c或(v+m)c这个公式用文字表示就是第部类所创造的新价值必须大于第所消费的不变资本。(2)必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就要求第部类一年生产的消费资

47、料在补偿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后,也必须有一定的剩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劳动力所必需追加的消费资料。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同样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即第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而加上第部类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m,三者之和应等于第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前面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但实际上在积累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因素。从而使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样就使预付资本和追加资本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部分会越来越大。因而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会快于可

48、变资本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下,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一方面,第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要比第部类的消费资料优先增长;另一方面,在第部类内部,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要比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的更快。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通过两个具体矛盾体现出来的。第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第二,生产无限扩大的

49、趋势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由于磨损或其他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更新。 2、周期性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危机爆发频繁,周期缩短。(2)再生产周期变形,阶段区分不明显。(3)危机的冲击力减弱,生产下降幅度较小。(4)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进行。 第二节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一、

50、一般垄断一、一般垄断资本的运行资本的运行(一)一般垄断资本运行的特征1、资本运行的主体主要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2、资本运行的支配者是垄断资本家集团,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金融寡头3、价值规律作用方式,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4、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主要由垄断资本家的实力决定。5、经济运行机制,垄断大公司对生产和流通发生一定影响。(二)金融资本对经济和社会实行全面统治1、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2、金融资本对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的统治是通过金融寡头实现的。他们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是以掌握股票控制额的

51、方式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他们收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对政府内外政策施加影响,派代理人或亲自出马到政府和议会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直接掌握国家政权,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全面统治 。二、国家垄断资本的运行二、国家垄断资本的运行(一)国家垄断资本运行的特征 国家垄断资本运行与一般垄断资本运行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的地方表现在在社会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垄断资本集团,金融寡头对社会和经济实行全面统治,市场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仍起主导作用,不同的地方表现在:第一,在国家垄断资本运行中,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全体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和长

52、远利益,对垄断资本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在一般垄断资本运行中,资产阶级国家还不惧对经济运行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作用。第二,在国家垄断资本运行中,出现了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以支持私有垄断资本和以调节经济运行为己任的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在一般垄断资本运行中,还没有起这种作用的国有经济成分。第三,在国家垄断资本运行中,国家干预以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以保护市场竞争为己任,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力度加强,弥补市场的不足;而在一般的垄断资本运行中,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力度还十分弱小。 (二)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分为国有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两种形式。 1、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国私合资

53、企业中的国有资本统称国有经济,它形成的途径是:第一,实行国有化。第二,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第三,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第四,国私和股份制企业。其中国私企业通过三种形式举办:其一,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参股,即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股票,使私人咯管企业转变为国私合资企业;其二,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共同投资兴建国私合资企业;其三,私人垄断资本价购买国有企业股票,将国有企业转变为国私合资企业。 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第一,国有经济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物质保证,国有经济越是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力量就越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就越能提高。第二,国有经济为私人垄断资本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生产和再生

54、产的顺利进行。第三,国有经济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利润增长。第四,国有经济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各种优惠,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第五,国有经济通过“国有化”或“私有化”为私人垄断资本带来巨大利益。 2、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是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今昔干预和调节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1)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性第一,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任何社会的共同生产和共同生活,客观上都要产生一定的共同利益和复杂程度不同的社会联系。从而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或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要求就越强烈。第二,一般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经济

55、。因为市场经济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会出现失灵。这时只能通过国家的关于和调节来弥补。第三,维护垄断资本家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经济。 (2)调节方式a.经济手段第一,财政政策。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第二,货币政策。 第三,社会福利政策 。b.行政手段国家干预经济的计划手段主要是指由一定国家机构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用以指导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如“行情计划”“有限目标计划”“结构性计划”“综合性计划”。 c.法律手段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手段,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经济的手段,包括法律保护手段和法律制裁手段。 第三节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

56、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原因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因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实际上就是资本的国际化,即资本运行的空间、活动范围超出了国界,都以独立的形式向国际范围扩展,表现为: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而资本的国际化是以分工和生产国际化为基础的。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首先,科学技术创造了先进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出新产业推动国际分工。其次,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不断发展,为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二、垄

57、断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二、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一)商品输出商品输出是指商业资本在国际范围的活动,形成商业资本国际化。他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广义的国际贸易不仅包括有形商品贸易,还包括技术专利买卖、服务、旅游等无形贸易。国际贸易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贸易总值的差额,叫做顺差或出超,进口大于出口的叫逆差或入超。 (二)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因为获取垄断利润、利息及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外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是指政府、银行或企业给外国政府或企业贷款,也叫对外间接贸易,二战

58、前主要是这种形式。生产资本输出是指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来获取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分为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 (三)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是指大垄断企业以本国公司为基地,对外直接投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所在国家公司而形成的国际性垄断组织。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的影响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的影响 (一)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国际贸易即商业资本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第二,借贷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了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和矛盾,妥协和合作关系 一方面向国

59、际范围发展,加强了竞争和矛盾,引起对原料产地、投资场所、销售市场的争夺,引起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斗争。另一方面,经济向国际扩展,也会加强发达国家之间的妥协和合作。 (三)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妥协和协调的关系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的社会

60、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而我国的国情却是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相对落后。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条件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