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_第1页
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_第2页
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_第3页
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_第4页
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赣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讨【摘要】木文分析赣州市在城乡发展上的主要差距,探讨其在治理 结构、配套改革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赣州市如何创新体制与机制,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经济 社会发展成果提岀建议。【关键词】统筹城乡;赣州;建议一、赣州市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县域经济不强、城镇发展滞后;赣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市,工业 不够发达,大部分行业居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深加工相对滞后, 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大项目。“以城带乡”能力还较弱,加上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对农民的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城镇集聚能力和辐射能 力不强。财政投入不足、配套改革相

2、对缓慢;山于体制的限制,无论是公 共设施投入还是产业发展扶持,均与城市和工业相差甚远,大部分还是靠 农民自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发展水平不高。 在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目前仅林权制度改革进展较 快,其他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步伐较慢。地理环境影响、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赣州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以 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城市规模小,农村广 裹,尤其是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交通、通讯不便,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 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赣州市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少、小、弱”,农产品转化率不高,

3、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流通滞后, 缺少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流通服务的各 类中介组织。二、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1)逐步破解休制障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 革。对持农业户口进城转化为新市民的,一律登一记为居民户口,条件按 目前农转非的条件执行。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实行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成立土 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 用权流转形式,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用地建设用地“同地、 同权、

4、同价,盘活农村宅基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最后试行土地及 宅基地置换制度,在城郊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 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换取城市户籍和安置费用,消除其后顾z忧。三是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一,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形成城乡人口自由 流动、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第二,强化就业服务,建立乡镇、 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建 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第 三,整合资源,将农民知识化、城镇居民职业化、农村党员培训等所有培 训资源捆绑在一起,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分口培训,发挥资金的最大效 益,加快农

5、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完善投入支持机制,实现城乡的均衡 发展。第一,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确定财政支农投入的比例。可以考 虑财政用于农村的比重划定一个基本的比例,列入预算。二是优化财政支 农资金投入方式。涉及公益性的支出,基本以政府投入为主;涉及准公益 性的支出,政府以奖代补为主;涉及扶持性的支出,以政府贷款贴息扶助 为主。第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针对农户生产规模 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 积极培育支农金融组织;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 行、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形式。有条件的县(市、区) 可组建现代农业发

6、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农业信贷担保公司, 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村镇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支农。在 切实维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利用政府贷款贴息 的办法和通过税收杠杆的调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逐步 建立以政府、农民、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和农村发 展的投入体系。(3)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 展。第一,合理区划产业布局。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合理 布局工业、农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一是生态农业、生态旅 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二是高新技术发展区。把中心城区定位于新 型工业化为主导的高

7、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和以金融、旅游等为主的高档商务 区。三是产业承接区。港澳粤及海西产业转移承接走廊的县(市)可作为 优势资源深加工区和劳力密集型的加工区,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笫二,引 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关联融合。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优 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人才、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采取土地、人才、 产业“三个集中”。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4)努力消除城 乡建设差距,实现人居环境的等值化。第一,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在符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前提下,重点抓好屮心城区一县(市)区一中心镇 一般镇一中心村一农村社区六级网络规划;一是中心城区是区域经济的 重要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区

8、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促进人口的转移 和集聚。二是按照“集聚产业、集合人口、集中资源”的要求,把瑞金、 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大力发展服务 业,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给“草根”经济以发展空间。第二,推进城 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 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扩大城乡公交服务范围。二是加快推进城乡水电一 体化,按照城乡同网、同质、同价的目标,逐步解决农村水电安全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推动数字乡镇和数字社区建设。第三,加 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在城市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实现节能减排 目标,创新环保和能源监管机制。二是

9、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整治,推进农业 病虫害防治山工程技术向生物技术转变。三是加大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 有效改善乡村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5)扩大社会事业覆盖,实现公 共服务均等化。第一,完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 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校条件。二是合理 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可以将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全部山单位人 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t资,统一配置师资,实行“同 城同酬”等。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不断充实完善教学点的 内部设施,真正让偏远农村学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二,提升 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

10、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加强卫生 资源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整合或代管乡镇卫生院的试点 工作,达到城区医疗和乡镇卫生院“双赢”。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 水平,长期稳定地落实技术协作、举办培训班、双向转诊、业务管理等方 式的支援行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以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为 重点,融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于一体,实现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第三,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一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彻底解决偏 远地区农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积极探索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 “农家书屋”网络三合一的办法。三是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大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精心策划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点的 大型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等产业的相互融合与促进。(6)健 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经济社会成果共享。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由救助型向 普惠型转变。以农户自我保障为主,以土地保障和集体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