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策法规教育法制的含义:1、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这是从法的表现形式上揭示教育法制。2、指有关教育的立法、知法、司法、守法和合法刘监督的活动和过程。这是对教育法之运行的概括。3、讲起理解为“教育法制”,即与民主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这一含义是从本质上来认识教育法制。而我国的教育法制, 就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相联系的,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依法办事的方式,来管理规范各种教育活动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总而言之,“教育法制”不仅包括教育法律,而且包括教育法律的运行,即教育立法、教育法律的普及、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制监督、教育法制监
2、督、教育法律的遵守,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教育法制意识、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依法治教:指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是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依法治教是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正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针。贯彻依法治教的方针,对于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体:不仅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也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不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也包括各
3、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范围: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有关活动,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依据: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两个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依法治教”不同于“以法治教”,“以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教育,但是,运用法律手段不能等同于依法办事。同时,依法治教师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其他手段管理教育。另外,不同于“以罚治教”。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
4、范当然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重要工能,但这不是法律的唯一功能。法律还有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加强教育法制、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自上而下的纵向型的教育行政管理关系的单一格局,已经开始斌且正在转变成为大量的平等主体之间横向性的教育法律关系同纵向型的教育行政关系并存的新格局。2. 教育行政管理范围的扩大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也迫切需要实行依法治教。一方面,随着紧急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教与行政管理的领域和业务大大扩展;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体制
5、改革的深化,教育行政部门又要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变过去一直接管理为主为间接管理为主, 变过去的一具体管理为主为宏观管理为主。3. 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法制经济,而且教育管理也应但是一种法制化大管理活动。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对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理解上,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的平等(就学过程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学业成就上的平等)。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4权利和义
6、务相一致的原则: 首先,教育领域里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体现在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是统一的。 其次,也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 第三,还体现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教育法制的基本要求:1. 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 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3. 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4. 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5. 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法制的主要任务:1.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 促进教育的改革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一)制定的主体不同 在制定主体上,法律法规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
7、定,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国家机关,甚至社会团体的领导机关都可以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二)表现的形式不同 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而法律则是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三)实施方式不同 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其贯彻则是通过宣传教育及党员、机关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来影响带动群众实现的。而法律的实施,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如果发生违法行为,则通过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以国家的强制力通过依法对违法者进行制裁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四)作用不同 党
8、的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定型化,是教育政策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的特定,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体现为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正确处理教育法律和政策的关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法律的制定是要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并且是较长时期稳定的政策,规定为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制定不得与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及其各项基本政策相违背。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要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对法律适时进行“废”、“改”
9、、“立”,使法律与政策保持一致。但是,与基本政策相抵触的法律的废止、修改或制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意废改。既要发挥政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又要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发挥教育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共同为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宏伟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而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有法律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也称行为规范)的总称。(1) 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则(2)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3) 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
10、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教育法的本质(一)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 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三) 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教育法的功能和作用法律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调整性职能,另一个是保护性职能。法律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法律具有阶级统治的职能。另一方面法律又是实现社会公共职能的工具,用以维护一定的社会之下。教育内部关系,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关系,教育机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等;教育外部关系,包括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在
11、举办、管理、实施、接受以及参与教育的各种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由法所确定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特征:1.规范性,为人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模式,使人们共同遵守;2.概括性,法律规范的逻辑基础是概括的,它是普遍使用和反复使用的。教育法律规范: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它是组成教育法的基本细胞。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教育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法文的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教育法律文件及教育条文的内容,而教育法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它们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的区别:教育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
12、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活动中全部行为规则的总和;教育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种概念,它的外延大于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是属概念,它的外延包含在教育法的外延之内,教育法的一般特征,在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中有所体现。(2)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件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各个具体法律文件中,除了大量的教育法律规范外,还有些关于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和有关概念等规定和说明性文字,是非规范性的内容,不属于教育法律规范。(3)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条文的区别:掌握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规范,往往要将许多教育法条文甚至
13、有些文件综合起来考察。就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说,其全部组成部分往往不全在一个教育法条文里出现。(4) 教育法律规范同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使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对某一特定主体具有约束力,它们是使用法律规范的结果,而不是法律规范本身。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结构:构成法律规范的要求,构成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应关系。逻辑结构上,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要素组成,三要素之间要有内在关系。(1) 法定条件:法律规范使用的条件和情况。 每一个教育法律规范,只有在所规定的法定条件时,才能适用该规范。(2) 行为准则:法律规范中指明的
14、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具体的说,就是教育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当某中条件和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应该作什么,不该作什么,可以作什么,禁止作什么,这是教育规范的核心部分,是规则的主要内容;它指明了义务教育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适龄儿童,少年各方行为的行为方向和模式(3) 法律后果:在某中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作出或没有作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即违反该规范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是: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一) 宪法中关于教育条款(二) 教育法律1 教育基
15、本法律。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 教育单行法律。我国已公布实施的教育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三) 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四) 地方性教育法规(五) 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按制定发布机关可分为两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章,称部门教育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地方性教育规章或简称政府教育规章。教育法
16、律关系:指由教育法律法规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式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教育关系和教育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是一种思想、意志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3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对违反和破坏教育法律关系的行为,予以相应制裁4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为前提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指教育法律法规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
17、。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有教育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教育法上的权利能力,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能够享受教育法上的权利和履行教育法上的义务的一种资格或能力。教育法上的行为能力: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教育法上的权利和承担教育法上的义务的能力。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物:动产(资金、教学仪器和设备)和不动产(场地、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场馆)行为,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包括: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行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
18、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教师: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理解: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必须从教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3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其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与教师职务和职责紧密联系:始于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要求和基本保证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能予以保证的。教师权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
19、予的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许可与保证。包括:教师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可称为积极行为的权利教师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
20、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民主管理权。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教师义务:指教师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可分为:1.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2.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教师应履行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主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4.关心
21、、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了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内容是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资格认定、丧失和撤消的原则、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程序。教师资格条件:1.中国公民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良好的道德品德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5.具有规定的学历或国家资格考试合格。教师职务: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任的专业技术工
22、作岗位。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的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内容:1.职务系列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中学教师职务、小学教师职务、技工学校教师职务五个系列2.任职条件规定3.评审规定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响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特征:1.聘任是聘任人和受聘任人双方的法律行为2.聘任双方在平等地位上签定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3.教师聘任制度应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聘任形式:1.招聘2.续聘3.解聘4.辞聘教师考核内容:1.政治思想。包括政
23、治态度和职业道德2.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校方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既有通过行政任命的形式使用和管理教师的任命制的行政法律关系,又有双方地位平等、双向选择,各自具有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聘任制的民事法律关系。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很大程序上都是代表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带有公务性质。 教师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的是法律授权或教育行政机关委托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实行聘任制的学校,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共
24、同的意愿为前提,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没有行政隶属的关系,使学校和教师的关系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无论实行任命制还是聘任制,学校均依法对教师自主进行管理,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任免、晋升提出意见。 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还表现在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学生的权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对各类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作有规定,包括5方面内容:(一)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三)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和在完成规
25、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即教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学生的义务:是指学生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4个方面:(一) 遵守法律、法规(二)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 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一) 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一方面是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
26、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是基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履行,实际上具体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内容。(二)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管理学生是为了教育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首先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教育法律责任概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
27、定性的法律后果。特点:1.必须有法律规范的规定。即责任的法律规定性。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即责任的国家强制性。3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即规责的特定性。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即责任的专权追究性。种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内容:制裁(手段:对人身的制裁;限制行为能力;剥夺财产;申诫罪),补救(财产补救;精神补救;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强制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可能成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有: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就学学生及义务教育阶
28、段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规责要件 有损害的事实;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基本条件。 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是构成教育法责任的前提条件。 行为人有过错;过错是就行为人的主观态度而言。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形式 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是补救性的。教育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 学生;学生是特殊的教育法律责任主体,采用纪律处分。 家长或其他监护人; 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教育法
29、律责任的认定:认定那些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和由谁来追究这些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 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 违法办学、招生、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 招生考试中舞弊的法律责任; 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责任; 教师违反教师法分法律责任; 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 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 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违法办学、招生、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2违反国家规定招收学员的3违反办法血液、学位证书的根据教育法,颁发学业证书由三个法律
30、要件:(1)必须经国家批准或认可的,不得随意办法(2)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而不是其他机构、部门或单位(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不得随意颁发(4)学校违法向学生收费的招生考试中舞弊的法律责任 1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2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教师违反教师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有三种.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是指教师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后果,而追求这种后果的发生。这里所说的教育教学任务,是依照聘任合同的约定或岗位职责所明确的教师应当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法行为。法律责任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教师本人。 学校
31、事故处理的法律问题学校事故的类型学校事故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常见的有:运动伤害、课余伤害和校外伤害事故。学校事故的原因分析:1制度不严、管理不善2设备陈旧老化、未能及时修复或拆除3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步枪4体罚或变相体罚5安全保护措施不利6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7学生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的区别:1主体和对象不同。监护的主体是自然人,或与监护人由劳动关系或由居住管辖关系的社会组织,对象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保护的主体是国家或学校,对象为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和成年学生。2产生的依据不同。监护主要以侵权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医学院和身份关系为纽带,以民
32、法为依据。保护主要以学校与学生的教育关系为基础,以教育法为依据。3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监护属于私法,保护属于公法。4职责的产生方式不同。监护有指定或法定两种,保护只有法定。5保护的内容不同。监护保护人身或财产。保护保护的只有人身安全。6保护的手段不同。监护可以使用惩戒权,保护不行。7存在的时间不同。监护是有限的,保护是无限的。8责任不同。监护是无限责任,实行无过错原则,保护是有限责任,实行的是有过错原则。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学校责任事故,其他相关人员的事故,混合型责任事故。学生伤害事故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1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2必须是在学校发生的伤害
33、事故。3必须是人的伤害事故。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标准:学校是否依法履行了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如果学校依法正确履行了这些职责,学校则不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既无过错原则。学生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常规赔偿,残疾赔偿,死亡赔偿和精神损害抚恤金。法律救济的含义: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法律救济的特征如下: 是宪法精神的体现;以各种纠纷的存在为基础; 以损害为前提;侵权损害是救济的前提。 目的在干补救受损害者;法律救济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补救受损害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 保护教育关系
34、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 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控制作用; 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法律救济的途径 是指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无非是三种:一是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二是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三是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者民间渠道。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来说,又通称非诉讼渠道。申诉制度: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它是保障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申诉权利的一项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
35、含义: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在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权利的基础上,将教师这一特定专业人员的申诉权利具体化; 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范围:教师认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时。教师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符实。教师认为当地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时。但不能以政府为被申诉对象。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和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教师申诉制度的主要环节
36、和程序:由申诉提出、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三个环节构成,并依序进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含义: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师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教师法保护的法定申诉制度,不同于其他意义的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性的权力救济制度。其本质在于,在于补救受教育者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受教育者的申诉范围:受教育者对学校给鱼的处分不符。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教师侵
37、犯其人身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申诉人: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受教育者本人和其监护人。被申诉人:指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师。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以级教育行政机关或原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给予补救,由受理的教育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判断是否合法、适当和责任的归属,并决定是否给予相对人救济的法律制度。教育行政复议的特点:教育行政复议是一项严格的法律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必须
38、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对相对人提出的复议申诉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对教育行政强制的措施不服。对不作为,可以请求复议救济。对违法设定的义务不服。对侵害其经营自主权的。对侵害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教育行政复议的管辖:是指不同层级的教育行政机关之间,受理行政复议的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分为三类: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管辖。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教育行政机关管辖。特定管辖。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步骤分为五步: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教育行政诉讼: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案起诉
39、,请求给与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和撤消违法,侵权的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其特点:1)主管恒定;2)诉权专属;3)标的确指; 4)被告举证;5)不得调解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对行政处罚不服;2)对行政措施不服;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4)任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怃血金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
40、)认为行政机关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9)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的权限和分工。可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教育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和诉讼过程:1)起诉;2)受理;3)审理;4)判决;5)执行。教育行政诉讼的审理依据和判决:1审判依据:(1)依据法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2)参照规章。2判决处理教育行政赔偿: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与赔偿。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1)侵权主题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41、;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由职务行为主体、职务违法行为、损害(对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包括精神损害和间接损害)和因果关系。行政赔偿的范围: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为(违法拘留,非法拘禁,殴打暴力,违法使用警械,伤害致死)、侵犯财产的违法行为(违法罚款,违法查封,违法摊派,违法造成的其他伤害)。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委托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学校责任事故,其
42、他相关人员的事故,混合型责任事故。学生伤害事故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1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2必须是在学校发生的伤害事故。3必须是人的伤害事故。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标准:学校是否依法履行了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如果学校依法正确履行了这些职责,学校则不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既无过错原则。学生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常规赔偿,残疾赔偿,死亡赔偿和精神损害抚恤金。法律救济的含义: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法律救济的特征如下: 是宪法精神的体现;以各种纠纷的存在为基础; 以损害为前提;侵
43、权损害是救济的前提。 目的在干补救受损害者;法律救济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补救受损害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 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 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控制作用; 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法律救济的途径 是指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无非是三种:一是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二是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三是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者民间渠道。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来说,又通称非诉讼渠道
44、。申诉制度: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它是保障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申诉权利的一项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含义: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在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权利的基础上,将教师这一特定专业人员的申诉权利具体化; 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范围:教师认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时。教师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符实。教师认为当地政府的有关
45、行政部门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时。但不能以政府为被申诉对象。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和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教师申诉制度的主要环节和程序:由申诉提出、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三个环节构成,并依序进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含义: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师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教师法保护的法定申诉制度,不同于其他意义的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性的权力救济制度。其本质在于,在于补救受教育者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受教育者的申诉范围:受教育者对学校给鱼的处分不符。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得可以提出申诉。受教育者对教师侵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