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_第1页
【精品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_第2页
【精品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_第3页
【精品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_第4页
【精品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文学论文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宗宋;桐城诗派;宋诗派论文摘要在近代唐宋诗论争屮,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 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 “艺通于道” 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 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z诗与诗人z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 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 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自清初以来,唐、宋诗z争纷纭复朵。至干嘉,朴学z风盛行,诗坛宗宋渐 趋兴盛,道咸年间,形成流派。陈衍说:“道光以來,何了贞(绍基)、祁春圃(寓 藻)、魏

2、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爾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倔(友芝) 诸老,始喜言宋诗。”虽然道成宋诗派有大体一致的主张,但其内部诗学取径并 不完全一致,陈衍认为:“何、郑、莫皆出程春海侍郎恩泽门下,湘乡诗文字, 皆私淑江西”,约略可见曾氏在宋诗派屮z独特性。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具为人,有民胞物与z量、内圣外王z志,认为读书z要在于格物致知, 讲求穷究事理,修己立诚,躬身立行。中年作五箴分“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五方面,既诱导诸弟也为白己的座右铭。后来事 功,封侯晋爵,显隆于时。然文正一生功业,并不仅止

3、于此,“居官治军,粹然 儒者,戎马仓皇,不废文事。”于桐城衰微之时,曾以雄奇跌宕z文,振桐城嗣 响,力矫懦缓z弊,异军突起,别为湘乡派。诗学理论与创作虽逊于文,并非毫 无成就,钱基博云:“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曾国藩,后称张z洞。国藩诗学韩 愈、黄庭坚,一变干嘉以来风气,于近时诗学有开创之功。”其诗学地位可见一 斑。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显臣名宦,他们以地位之要、影响之巨,于某一文学思潮 的推动作用自不待言。曾氏也是如此,他的诗歌宗趣影响一时,应者云集,对扩 大宋诗派阵营无疑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曾氏宋诗宗趣,与其学术渊源和时代风尚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是其学术渊源,钱穆谓“其为学渊源,盖得之桐城姚氏,而乂有

4、闻于其乡先辈而起者”。姚鼐(1731-1815),桐城文派和桐城诗派最主耍的理论家和作家,受业于苏州同里方泽和伯父姚范,于学术崇尚宋学而排斥汉学,于诗歌推崇黄庭坚,对明七子并不完全 拒斥,而是有所取舍,唐宋兼宗。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论诗排 斥“凡俗”,主张“道与艺合”,强调学力深厚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对曾氏 有深远的影响。其次是诗风流向。曾氏最早感受到当时诗风是在道光十五年( 1835) 入京应试之时。其时京师诗坛,弥漫着宋诗风气。汉学家程恩泽、祈窩藻、何绍 基,既是著名的学者,又身居高位,把持坛姑。他们作诗注重学问修养,崇尚个 性。并且,作为文坛正宗的桐城派姚门弟子如方东树、

5、梅曾亮等虽主治散文,也 为诗歌,以文为诗,具诗学倾向在宗宋。曾氏与何、梅结识,并日相过从,诗酒 唱和,成终身好友。自然,在这样的环境屮,宋诗习气濡染曾氏在所难免。而最直接原因是理学家唐鉴的指引。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曾之同乡, “以笃信程朱侶为正学”。唐让曾氏研习程朱之学,给予曾教化很多,其屮重要 的一点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中,义理为首,义理通则文章通,经济之学即 在义理之中。曾氏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hh记云:“先生言当以朱子全 集为宗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文章之学,非精 于义理者不能至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诗歌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 小技亦非所难听之,昭然若发蒙

6、也。”据此可见唐鉴义理观、文道观对其影 响之深,且唐氏之学与桐城甚为相通,曾氏止是从唐氏那里直接接受了桐城派的 文章理论,宗宋也势在必然。然而曾氏作为湖湘人'士,“罔不有独立自由z思 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淇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导言),于学“一宗宋儒,不废汉学”,融合白家,兼采汉宋,有云:“乾隆中,阂儒辈起, 训诘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携有宋五子之术,以谓不得独尊。 而笃信五子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断断焉而有己。吾观五子立言,其 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议也?其训释经,小有不当,固当取近枇经说以辅翼,又 可屏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讥焉。”于诗学理论虽

7、也瓣否姚氏,但主宗宋诗, 与姚训不可同fl而语,对姚氏有取于明七子不加理会。由于曾氏无系统诗学理论, 其论诗主张只是零星体现在他的口记、家书及各种题跋中,从现存资料来看,并 未论及宗唐派别及思潮,当然也无批评抨击之词、党同伐异之见。在近代纷纷扬 扬的唐宋诗之争中,近乎独处一隅,不沾是非,这缘于其严谨的人格操守和居官 戎马生涯,但其宋诗宗趣是鲜明的。从诗理上看,曾氏宋诗宗尚最鲜明地体现在他“艺通于道”的诗文观。曾氏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的家信中云:“通一艺即通众艺,通于 艺即通于道,初不分而二之也。”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性,主张曲艺人道,因文证 道。这一观点源于桐城派和宋诗派共同认可的“

8、道与艺合”、“道艺合一” z论。 据曾氏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日记载:“何子贞来,谈诗文甚知要,得 '艺通于道之旨。子贞真能自树立者也。余通言多夸诞。”其中赞赏何于“艺 通于道”的诗文观“甚知要”,是“能自树立者”,无异于说明曾氏从好友何绍 基那里得到宋诗派同仁的论诗“真谛”。姚鼐亦云:“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 诗文皆技也,技z精考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其实,“道与艺合”无 非是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文以载道,以道显文。曾氏又曾对“艺通于道”做 了详细阐发,他说:“古z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吾儒所赖以学圣贤 者,亦藉此文字以考古圣z行,以究其用心z所在。然则句与句续、字

9、与字续者, 古圣z精神语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故窃谓今日明先王z道, 不得不以研究文字为要务”,在曾氏看來,文字通则道义通,道与文彼此不能分 离,道因文彰,文因道显,道艺并举,道艺一也。由此可见“艺通于道”与“道 与艺合”是相通的,两者都将道艺置于同一意识层面,实际上就是强调学问与诗 文创作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认为以学入诗不仅是一种与诗人z诗并行的审美模 式,而冃身处“衰世”的士人理应自觉地用诗歌作为载体承担起弘扬儒家道义精 神的责任,以挽救世风,重振民族精神。基于上述诗学观,一向以修齐平治为己任的曾氏不仅平日特别讲究修身养 性,而且于诗文创作强调积理养气功夫,认为“文章之事,以读书

10、多、积理富为 要”,诗歌固然是“末技”、“余事”,然非多读书穷理不能办,读书积理是诗 歌创作的关键因素,这显然得益丁唐鉴“文章z事,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道 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五nfi记曰:“早起,高诵养气章,似有所会,愿终 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不离,或到死之口可以仰希万 一”,对孟子“养气”说敬服备至。正因为如此,曾氏对“文章之事”特别强调 “气”的作用,把“行气”看做是文章的精髓。咸半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谕纪泽 的家书中云:“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是文章之雄奇, 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 o如果说上述言论还只是体现在理论主 张上,曾氏述从白

11、身创作实践小真正体会到积理养气的作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 月十七日日记云:“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叶z时。然必须平 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z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z情, 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虽 胸有真情,若无读书积理工夫,也不能一吐为快。这种典型的宣扬“学人之诗” 的论调自然与传统的“缘情”论大相径庭。他所主张的“学”,并非仅仅指经史 考据,而月主要指宋儒的性理之学,他对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的理解是,“必 以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这和他融合汉宋的为学态度是一致 的,而与程恩泽、祁窩藻偏重以考据为诗有所不同

12、。但这并不意味着曾氏对诗人之诗完全加以排斥,相反,对诗人之诗也能予以 欣赏。他称赞何廉舫的才人之诗云:“何廉舫信附七律十六章,才人之笔,人人 叹之不置”;同治七年四月初十fi记又云:“观李眉生诗,爱其俊拔而有情 韵,将來必为诗人”,认为凡作诗文,必须“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赞 同真挚、纯正的感情表达。尤其是他标举的“机神”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应占据 一定地位,钱仲联先生评价说:“王渔洋论诗标神韵,张广雅易以神味。余谓皆 不如曾求阙机神之说也。”所谓“机神”,曾氏解释说:“机者,无心遇z,偶 然触z神者,人功与天机相凑泊。”“机神”说重视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突 出作用,要求诗歌天才兴发,富有韵

13、味,意境缥缈,“其义在可解不可解z间”, 实际就是倡导天才蹲厉的诗人z诗,将性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必耍条件。尤为可贵 的是,“机神”说泯灭唐宋诗人为划分的界限,对唐宋诸大家予以同等审美观照, h: “唐人如太白之豪,少陵之雄,龙标之逸,昌黎之奇,及元、白、张、王之 乐府,亦往往有神到机到之语。即宋世名家之诗,亦皆人巧极而天功错,径路绝 而风云通”,体现了理性务实的精神,客观上对当时诗坛的桃唐宗宋门户之见起 到了平衡作用。因此,曾氏并不忽视才情在诗歌创作屮的作用,事实上,他既注重天性机趣 乂讲求后天历练,力图使学问与才力相济,把侧重思想的“言志”与侧重“缘情” 加以对接,表现出对传统诗学资源的整合态

14、势,以纠正专宗盛唐产生的肤廓z弊, 初步将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为宋诗派与同光体之间架一座桥梁。桐城诗派和宋诗派把学问、考据、辞章三者合一,以求三者的统一和兼长, 达到既调和汉宋之争,又写出至美文章的h的。曾氏此外还加入“经济”,将诗 文的内容由口常学问扩大到社会民生,以理学经济发为文章,经国济世,这就把 传统的“经国之大业”的诗文观从干嘉朴学的故纸堆屮解放岀來,为现实政治服 务。从社会现实出发,他赞同“人与文一”的命题,认同人品2于诗品的决定意 义,但同时也认为人z “器识”、见识关乎诗歌风格与水准高下,“器与识及z 矣,而施诸事业有不逮,君子不深讥焉。器识之不及,而求小成于事业,末矣。

15、事业之不及,而求有当于语言文字,抑乂末矣”。曾氏此论,实发展了桐城派与 宋诗派的现实认识,也是其“经世致用”论在诗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曾氏论诗也注重奇崛和不俗,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谕纪泽中认为:“于 奇崛中进出声光”的诗文才是好诗文,“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 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这主要针对“可意模古”者而言,求新求变,不落 俗套乃是其“奇崛和不俗”之旨归,诗文之“声响”、“光芒”还不过是其追求 的语言层面效果,这一点类似陈衍在诗歌中追求的“响”字,其目的是想让诗歌 产生“雄奇矫变”的艺术魅力,以求脱出庸常,克服桐城诗派式的“雅洁清润” 的单而诗风,益z以“奇矫z致”。总z,曾氏

16、论诗着眼于桐城派诗文相通的原则,以宋诗趣味为主导,很多观 点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也讲求才情、性情,标举“机神”,初步将学人z诗与 诗人之诗合一,成为“后來同光体之导源”。曾氏在诗学实践上,主要强调读写。读,首先涉及诗家的选择、诗风的选择 问题。血对古代丰富的诗歌资源,尤其是唐宋两人诗学审美典范的选择,不仅体 现hi选家的审美眼光,也体现出选家的诗学宗向。曾氏无疑以宋诗为写作楷模。 曾氏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为指导诸弟的学业,自编文钞、诗钞,为初 学者示范,自己也写作古、近体各类诗歌。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 弟云:“余近来读书无所得,酬应z繁,日不暇给,实实可厌。惟古文各体诗

17、, 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 口负z气显而易见,亦可知其所作以宋诗为范本,而且主要规范于杜、韩、苏、 黄。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诸弟自报学诗门径:“吾于五七古学杜、韩, 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 亦无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曾氏律诗之所以学义山,乃是因为“山 谷外近昌黎而内实玉溪”,他深知这一点。读李义山诗集云:“渺绵出声响, 奥缓生光莹。太息涪翁去,无人会此情。”也就是说,曾氏诗学李商隐,是由于 黄李诗具有相一致的内在特质。汪国垣也说:“涪翁原本玉溪诗”。道光二十四 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

18、书云:“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 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这种师法韩、苏、黄诗的相当自信的论调,是有深刻 的宗宋意味的。他曾说自己长于古体而短于律诗,这与他的师承及个人兴趣有莫 大的关系。他说:“吾尝取姚姬传先生z说文章z道,分阳刚z美,阴柔z美。大抵阳 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考韵味深美。”姚鼐把文章风格分为阳刚、阴柔两种,对二 者兼倡,尤其推崇合两者为一的审美范式,“文者,夭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z 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嘲,曾氏则于二者屮偏重阳刚之美, 崇尚雄奇z道。乂细分阳刚z美为“雄、直、怪、丽”四字,雄:“划然轩昂, 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z有芒”,直:“黄河

19、千曲,其体乃直;山势若龙,转 换无迹”,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 丽:“青春人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从语言、体式、 趣味、色泽总结诗歌的阳刚之美,较姚氏之论更为细化具体。圣哲画像记屮 云:“盖诗z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z所近,犹庶羞百味,罗列鼎俎, 但取适吾口者,卩齐之得饱而己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 杜,宋之苏、黄。”所选十九家诗中,李、杜、苏、黄四家古体诗皆以雄奇之致、 阳刚之气为突出特征,为曾氏所“嗜好”。但其最推崇的,莫过于黄庭坚。清人学宋,主要以苏轼为榜样,桐城诗派虽推崇黄庭坚,但并未真正付诸实 践。施山姜露庵杂记云:“黄山

20、谷诗历宋元明,褒讥不一。至国朝,王新城、 姚惜抱乂极力推重,然二公实未尝学黄,人亦未肯即信。今曾涤生相国学韩而嗜 黄,风尚一变,大江南北黄诗价重,部直十金。”钱仲联先生认为“自姚姬传喜 为山谷诗,而曾求阙祖其说,遂开清末西江一派。”又认为曾氏“于山谷尤有深 契,诗字多宗之”。钱基博所言“于近时诗学有开创之功”大概就是指此。曾氏 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具南归二首其二云:“大雅沦正声,筝琶实繁响。杜韩去 千年,摇落吾安放?涪叟差可人,风骚通肿蛮。造意追无垠,琢辞辨倔强。伸文 揉作缩,直气催为枉。白仆宗涪翁,时流颇忻响”,对黄诗的审美追求加以赞美, 也流露出对自己影响时尚的得意z态。黄庭坚,赖有曾国藩的倡

21、导,才成为诗坛 新风尚,为宋诗派开一大门洞。钱仲联先生说:“曾涤生诗,七古全步趋山谷, 以此为天卜-倡,遂开道光以后崇尚江酋诗派之风气。”石遗室诗话云:“坡 诗盛行于南宋、金、元,至有清几于户诵。山谷则江西宗派外,千百年寂寂无颂 声。湘乡出,而诗学皆宗涪翁。”一直到出现“黄诗价重,部直十金”的局面。 这其中也有名人效应的成分。渐人老年的曾氏学诗宗趣有所拓展,诗学门径放宽。学习方法,主要是学其 为人,拓展胸怀,培养气度。当然,也学习古人作诗法度。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谕纪泽云:“至于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则非唐z李杜韩白、宋 金z苏黄陆元八家不足以尽天下古今z奇观”,此八家诗“六经外z巨制

22、, 文字中z尤物也”,主宋调而兼纳唐韵。从该年起编纂十八家诗钞,收录从 魏晋到宋元代表诗人诗作6599首,供朝夕诵读。单从选口上看,突破了原來专 读杜、韩、苏、黄、李五家诗的门径,新增曹植、阮籍、谢灵运、鲍照、谢眺、 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陆游、元好问十三家,但仍主要以宋诗趣 味为主,他说:“余既钞选十八家z诗,虽存他乐不请z怀,未免足己自封z陋, 乃近日意思犹为简约,五古拟专读陶潜、谢眺两家,七古拟专读韩愈、苏轼两家, 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以一二家为主,而他家则参观 互证,庶儿用志不纷,然老境侵寻亦只能长吟以自娱,不能抗手以入占矣。”每 体“以一二家为主”

23、,再以他家、他体“参观互证”,但毕竞学诗视野扩大了。 同时,其审美趣味也由以前推崇阳刚雄奇一面而兼赏冲淡闲远诗风。咸丰十一年 六月十六日日记曰:“日内于苏诗似有新得,领其冲淡z趣、洒落之机。” 次日日记又云:“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z趣,方悟文 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合雄奇于 淡远z中,尤为可贵。”后期学诗的变化,是与具经历与心境相关联的。初得科名z时,年轻有为, 追求以文章报国,就白定ft课,研习诗文,满腔热情。在统兵戎马之余,选诗吟 咏不仅是为了提高诗艺、积理养性,也有娱乐消逍、“玩赏”的成分,于单调枯 燥的军旅生活加点调味品。在剿灭太平军接近尾声z时,他胸次变得疏朗寡淡, 常常通过咏吟鉴赏來陶冶性情,用陶渊明、苏轼、陆游的“闲适”诗来涤荡内心 “忿”、“欲”,心境归于澹然恬适,挂记养生之道,谓“念养生家之法,莫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